朱蕾
科学课上,情趣让学生对自然现象、科学探究充满兴致,并能引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与追求。如何有序高效地组织小学科学低年级教学?本文从导入课堂、创设情境、方法灵活三个方面刍议如何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低年级科学课堂。
儿童情趣是在特定的儿童心理条件下,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所显示出来的一切特点,如好奇、幼稚、天真、富有想象力等。儿童情趣是情感与趣味的有机结合,情是核心,趣是形式。科学课上,情趣让儿童对自然现象、科学探究充满兴致,并能引起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向往与追求。显然,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仅仅多活动、多实验是不够的,只有更富儿童情趣,才能激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让他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在探究活动中更有质感。
一、导入借“情”,兴趣盎然
一个好的导入,就似一首好歌的前奏,能拨动人们心中的琴弦,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和探究动力,快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主动学习。根據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低年级科学课导入不宜开门见山,要注重引人入胜。
猜谜导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感官》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个谜语:早上开门,晚上关门;走进一看,门里有人。读一读这个谜语,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谜语中说的是身体的哪个部分。学生一下子就产生了学习的热情,纷纷举手发言。
趣味游戏导入也是一种能吸引学生的方法。我听过一堂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推和拉》一课。这位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出示一个玩具大水枪,问学生会不会玩这个水枪,并演示玩水枪的方法,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接着,教师出示了“小水枪”——注射器。一个一个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内玩“枪战”,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玩注射器,无非是两个动作——推和拉,而这恰恰是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充分体验了推和拉两个动作。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还有一课《形状改变了》,在老教材中,这一内容在四年级。跨度如此之大,该如何设计适合低年级的教学呢?我听过一堂二年级的课,总体感觉是沿用了四年级的思路,虽然导入部分也用了变脸游戏,但仅仅是教师演示变形的脸,请一位学生上前做一做,让学生说一说,脸的什么不一样,由此揭示课题。课堂趣味性仍然不够。那么,如何体现趣味性?在玩变脸游戏时,可以慢慢展开。教材安排的一个活动有一个方框,代表的是有机玻璃,脸在有机玻璃上挤压;第二个是用手压,鼻子上加一个力,往上推一推;再加一只手,两只手可以怎么玩呢?怎么变个狐狸?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模仿图片上的动作做一做。这样,活动更具挑战性,学生的兴趣也更高了。
二、探究移“情”,妙趣横生
低年级的学生乐于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教材内容,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观察、感受,促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去发现新奇有趣的问题,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寻求答案。
仍旧以《认识感官》一课为例,教材上安排一个找出图中隐藏的小动物的环节,让学生认识眼睛的功能。如果在猜谜之后直接呈现图片,问学生“你能找出这张图上有哪些动物吗?”不容易吸引学生。我在教学中以一个故事串起教材上的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师:这节课我们要到森林里去冒险。瞧,我们来到这里,这是森林的一个角落(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大树、落叶、树枝,还有草。
生2:我看到一只青蛙,它的颜色和落叶差不多,我看到它的眼睛啦!
师:你可真厉害,青蛙藏得这么好也被你发现啦!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这里藏着哪些小动物呢?你能找到它们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比一比,看谁找到的小动物最多。
观察活动以“比眼力”的游戏方式呈现,这是儿童特别喜欢的一个游戏,通过这个活动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当学生指认出图中的动物后,屏幕上出示了放大的动物外形,让学生描述动物的样子,学生知道通过眼睛的仔细观察可以获得很多信息。下一个环节是认识耳朵听的功能。屏幕出示画面的同时,我讲述:我们继续往森林里走,你听到了几种声音?此刻播放水流声、羊叫、狼叫、小鸟叫四种声音,让学生说一说听到了什么声音。根据学生回答,屏幕出示了羊、狼和小鸟的卡通形象。接着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意义,让学生想一想:这些小动物来到这里做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把听到的声音编成一个故事,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
创设情境能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情感体验,产生情感的共鸣,对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二年级上册《天气的影响》一课中,第一个活动是“交流天气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要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扩大天气对职业影响的认知。在教学中,我向学生展示了教材上的两张图片:一张是刮风了,一个小朋友穿得暖暖的,一个小朋友冻得瑟瑟发抖;另一张是下雨了,一个小朋友打着伞,一个小朋友捂着头跑。问学生:你们有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虽然回答了问题,但是这样的方式并没有引发学生学习的冲动。在下一个班的教学中,我改变了方式,创设了一个外出旅游的情境。
师:小朋友们,十一假期,如果我们要到杭州去旅行,你觉得应该准备些什么?
(出示图片让学生选择,交流后出示杭州一周天气:有下雨和降温)
师:你选的东西派上用场了吗?
在学生交流后,让学生上前表演:下雨了,没带伞的小朋友会怎样?降温了,衣服没带够的小朋友会怎样?教材中的两张图转换成了鲜活的生活事件,强烈的情感因素由此而来。游戏的方式,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三、方法引“情”,辞趣翩翩
从儿童年龄特点来看,小学低年级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且极其不稳定,持续时间不长,课堂上难以坚持长时间学习。如果课堂形式单一,学生容易产生疲劳。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采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需要对学生提一些要求,比如,对课堂声音的要求、做完实验的要求等。如果在低年级课堂沿用以往中高年级课堂的提要求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要用贴近儿童的语言,如,用儿歌的方式提要求,往往就能收到好的效果。我就在课堂上使用了江苏省特级教师曾宝俊提出的关于课堂声音建议的儿歌:零级声音静悄悄;一级声音小小小;二级声音不能吵;三级聲音全听到。经过训练,学生都知道了,发言时应该是三级声音,声音应该响亮,因为要说给全班同学听;小组讨论时应该用二级声音,不能太大,小组里同伴能听到就可以;做实验的时候应该是一级声音;听学生发言和观看视频时,应该是零级声音,保持安静,认真倾听。再如,课堂上要对活动结束有一个要求。我曾听过这样一个儿歌:两人一组好伙伴,动手操作互帮忙,不争不吵有条理,音乐声停我坐正。这个儿歌不仅好懂而且好记,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通俗易懂容易识记非常重要。
低年级教学设计应该注重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获得体验,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体验呢?教师应当组织趣味性强的活动。仍旧以《形状改变了》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安排了小组活动——改变海绵、皮筋、气球、铅丝的形状。交流时让学生逐个展示怎么玩的,小结改变的方法,让学生说说怎么改变物体的形状。在这么长时间活动后,学生仍旧说用手。要让学生明白是力改变了物体形状,似乎不太容易,并且过渡到研究力的大小与皮筋拉伸长度的变化也很勉强。其实因为学生还没有学习本单元前两课《运动和停止》《推和拉》,这时候“力”出不来也属正常。但是在上课时,如果做拓展,学生的体验就丰富了。拉、弯、压、扭,是改变物体形状的方式,课堂上如何拓展呢?在“拉”的拓展这一段教学中,我出示了一根皮筋,问学生怎么改变皮筋的形状,学生回答说“拉”,我双手一用力,皮筋往左右方向拉长。我又问:还可以怎么拉?学生说:上下拉。我问:一只手不动,怎么拉长?不用手可以拉长吗?学生说:挂个重的东西。我出示一个钩码,挂在皮筋的一段,皮筋被拉长了。此刻,学生就明白了钩码挂上去是施加了一个拉力,自然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边说边做:“左右拉,上下拉,往左拉,往右拉,往上拉,往下拉。”课堂互动氛围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理解也很充分。
低年级科学课要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习惯为主,设计富有儿童情趣的课堂,让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学习科学,让学生体验科学的乐趣,学生的学习持久度就会逐步提高,有利于他们科学素养的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