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解读

2022-03-01 20:53周志军祁峰
财经问题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总书记理念经济

周志军 祁峰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的原创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又一登峰之作,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定盘星和指南针。本文针对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内容,分别从新时代视角进行解读:一是创新发展驱动未来,概括为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二是协调发展保障质量,引申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三是绿色发展引领方向,归纳为绿色发展引领经济建设和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四是开放发展促进繁荣,领会为对内开放发展和对外开放发展;五是共享发展赢得民生,突出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共享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另外,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时代如何把握新发展理念。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新发展理念;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F0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22)03-0024-10

一、引 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暗流涌动,国际经济贸易持续低迷。面对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产能过剩矛盾日益突显、工业品价格持续下跌和金融风险隐患与日俱增等诸多不利因素,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经济工作应该怎么抓等问题,亟待执政者和学术界深思熟虑加以解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观大势、谋全局、干实事,不仅成功地驾驭了中国经济发展大局、取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实现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革,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和指导思想,新发展理念就是新时代关乎中国经济发展命脉的关键理念,是关系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全局、根本、方向和长远的重大理论创新,是贯穿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核心要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最具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的内容。自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新发展理念以来,学界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进行了理论阐释,成果丰硕。笔者在深入学习既有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要论述,对新发展理念进行新时代解读,以期抛砖引玉。

二、新时代如何理解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新发展理念[1],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近年来,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国经济发展克服影响逆势迸发活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新发展理念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新发展理念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要求,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深刻认识、完整领会、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意义重大。站在新时代、立足新起点,本文从五大方面分别阐释新时代如何解读新发展理念。

(一)创新发展驱动未来

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发动机”。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強调创新始终是促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正式把创新作为构建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笔者主要从科学技术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进行解读。

1.科学技术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月25日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指出:“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实践证明,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和第四轮工业革命的历史交汇期,科技实力直接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力量的变化,一个国家能否掌握核心技术和高端科技等“国之利器”,直接决定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中国只有在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下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才能在大国博弈中占领发展高地,从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利益空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在科技创新的前瞻性战略方向和前沿性核心领域加大国家资本投入,倾力打造大型科学装备、核心领域产品,加强科创新研发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筑牢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调控国有企业带动民营企业,从国家层面给予战略性科技企业优先扶持,指导企业集中精力和财力研发拳头产品,打破西方发达国家的战略垄断,解决卡脖子问题。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大国工匠精神,激发国内优秀企业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加快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加强创新人才教育培养,在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和海洋等领域实现原创突破,力争主导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技中心和创新高地。

2.体制机制创新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体制机制创新。2021年2月初,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强调:“要发挥好改革的先导和突破作用,更多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多做创新性探索,多出制度性成果”。建党百年来,历代优秀的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依据中国国情变化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制度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二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中国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从宏观方面提出“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等的大政方针;从中观方面提出“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的治国理念;从微观方面提出“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三去一降一补”等的行动指南。正是因为在体制机制方面不断完善和创新,推动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尤其是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作出“六稳”“六保”重大决策部署,并创新性地提出“中央财政资金转移支付直达机制”等多项举措,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保住了全国1.3亿多户市场主体,保障了两亿多人民就业,实现了全球重大经济体中GDP唯一正增长,为世界控制疫情传播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些成就的取得均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相机开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放眼未来,我们要充分发挥创新驱动的“发动机”作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中国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二)协调发展保障质量

协调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协调既是发展目标又是发展途径,能够有效解决发展短板和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认为,协调发展包括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2019年8月26日,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会议指出,当前中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要保障民生底线,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发展中营造平衡[2]。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是全球最大最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发展动力强劲,发展前景光明。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国内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口数量和资源蕴藏等自然禀赋还有很大差异,充分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能够促进国内大循环,进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和地区禀赋差异,从全国一盘棋视角做好发展规划。比如,有的地区优势产业聚集力强、高端人才吸引力大,就适合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做大重要城市圈,带动全国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的地区土地广袤肥沃,生态环境优美,就适合发展设施农业,大力推广生态农产品,加强农业主产区建设力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第二,要着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实施,将党中央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十四五”規划建议》)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增长极,蓝图绘就、目标明确,需要全国人民上下齐心协力,共克时艰。第三,要健全区域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具体有:健全区域战略统筹机制,推进国家区域经济发展重大战略的融合,促成政策与政策之间形成合力、地区与地区之间加强联动;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资本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形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品和要素市场;健全区域合作互助机制,深化区域间基础设施、环保和产业等方面的合作,积极探索建立城市群协调治理模式,深入开展城市间对口支援与协作;健全区际利益补偿机制,加快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的良好局面,加快生态补偿立法[3]。

2.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统一,人的现代化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相辅相成。我们党历代主要领导人更是有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光荣传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强调,中央政府要领导全国人民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改善人民物质生活,提高人民文化生活;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胡锦涛同志指出,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在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时,要坚持辩证、全面和平衡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均衡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不加强文化的弘扬和繁荣以及文明的继承和发展,就不能实现中国梦。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到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中华民族先人们向往的大同世界就是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世界。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4]。另外,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华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力量”都增强,全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5]。新中国成立之后七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伟大实践表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矢志不渝的追求,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基础和条件,精神文明高水平建设能够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方向和动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有助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绿色发展引领方向

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盘”。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国内外会议和视察出访过程中,反复提及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把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充分体现出其主张绿色发展的经济思想。以下从经济建设和生态安全两个方面加以解读。

1.绿色发展引领经济建设

2021年4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要坚持绿色发展。他认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要在经济建设中摒弃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彻底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短期发展的短视做法。具体措施就是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紧抓绿色发展转型而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以绿色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进经济建设、能源利用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改造,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撑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色发展的科学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国情,同时也是时代的呼唤。纵观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任何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从低质量高速度到高质量低速度的过程,从破坏生态环境野蛮式高速增长到改造自然保护环境绿色健康发展是一个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原理的客观规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大搞工业化建设是国家的战略选择,破坏生态环境属于形势所迫;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效利用世界资本高强度、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用很短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很长的发展之路,这条路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任何国家都绕不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引领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现在看来,发展理念的更新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期顺应历史潮流、建设中国经济社会的英明之举,能够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绿色基建、绿色交通、绿色能源和绿色金融等绿色发展理念,正在科学引领中国经济建设走稳康庄大道、走向美好未来。

2.绿色发展保障生态安全

当前,极端天气在全球肆虐的现象愈演愈烈,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气候恶化。极端天气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对经济社会建设和人民美好生活影响巨大,如何应对气候变化、保卫生态安全是亟待解决的全球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给出了中国方案,他指出“中华文明崇尚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始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此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理念写入了宪法,并且纳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之中。为了解决生态问题,中国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绿色低碳、生态优先的发展之路。生态环境关系世界各国人民的福祉,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良环境的期待和对子孙后代的责任,探索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创造就业的协同增效,在经济建设绿色转型过程中努力实现公平正义,增加各国人民的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6]。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下,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绿色发展大旗,在国内打响了生态安全保卫战。为了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在“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逐步减少煤电项目,同时大力推动绿色环保项目上马。国家层面不断加强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加大环保督察检查力度,对各地高污染企业一经发现立即责令停产实行改造,不达标永久停业,对破坏生态的经济行为加重处罚,并在考核地方政府绩效时予以扣分,从体制机制上推进绿色发展。对外,习近平总书记主张积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坚定践行多边主义,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协定》《<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努力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从非洲的气候遥感卫星,到东南亚的低碳示范区,再到小岛国的节能灯,都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的成果。中国经济绿色发展能够为保障世界生态安全提供重要支柱。

(四)开放发展促进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决定的”。新发展格局明确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开放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证明,闭关锁国只能贫穷落后,改革开放才能国富民强,开放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经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开放融通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笔者认为,要科学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只有立足国内,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1.对内开放发展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了有效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而作出的战略选择,要想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必须做好对内开放工作。中央明确提出的对内开放工作涉及六个方面:一是遵循“三公”原则推进要素市场化;二是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推进对内贸易自由化;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投资便利化;四是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升居民消费水平;五是发展“两新一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融合;六是以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上六个方面内容中心突出、要求明确、指导性强,为做好对内开放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第一,生产要素市场化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枢纽,能够通过制度的完善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运转。国务院于2020年4 月首次颁发文件对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进行总体部署,公开、公正、公平的“三公”原则能够保障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五大生产要素市场化合理配置。第二,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有利于对外贸易发展,而且有利于推进对内贸易自由化。有专家预计,“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实现“胡焕庸线”以东自由贸易区全覆盖的目标,广泛的自由贸易区加上多个海、陆、空自由贸易港,能够有效打破国内各地区间的内贸保护屏障,推进内贸自由化发展。第三,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发展。为了改善营商环境,国务院在2020年先后颁发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的实施意见》两个文件,两个文件的施行有效提升了企业家投资的信心,促进了投资便利化。第四,拉动居民消费是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的有效方式。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能够通过减税降费、减免租金、缓交社保和财政直达机制等方式保障全国市场主体的生存和发展,从而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升消费水平。第五,“两新一重”有利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化”融合发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推广新能源汽车和助力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建设”能够大力提升县城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加强交通、水利等。“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能够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打好基础。第六,以发展都市圈、城市群为重点推进国内区域經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实现经济活动和自由贸易的畅通与融合,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有利于减少区域间的政策限制和制度壁垒,促使地区经济发展获得更大的空间和能量,使跨地区的经济活动更加自由,推进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海南自由贸易港等处于开放前沿的优势,为区域经济高水平发展注入新动力。

2.对外开放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他强调中国新时期的开放发展,核心问题已不再是是否要对外开放,而是如何更好地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用以实现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联动,“一带一路”倡议就是扩大对外开放的伟大创举。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地缘政治经济学,从社会形态学视角研究分析世界历史结构,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相关国家既有的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经济利益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充分发挥多边合作机制作用,利用上海合作组织(SCO)、亚太经合组织(APEC)、中国—东盟“10+1”、亚洲合作对话(ACD)、亚欧会议(ASEM)、亚信会议(CICA)、中国与海和会战略对话、中阿合作论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等平台,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合作。截至2021年1月30日,中国已与171个国家和地区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205份,解决了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缺乏顶层设计、谋子不谋势和不注重改善国际发展环境等问题。“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扩大对外开放战略成功实施的典范。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强调了对外开放在新时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通过打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和上海合作组织国际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高级开放平台,不仅为自身发展拓宽了领域,也为深化地区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机遇。目前,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下,中国已经批准设立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2020年签订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亦是开局良好,中国巨轮正在世界经济的汪洋里劈波斩浪、乘胜前进。

(五)共享发展赢得民生

共享是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享发展就是要人民共享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成果,让人民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共享发展蕴含着“中国智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本质要求,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民生系民心,是和谐之源、幸福之基,要想赢得民生必须共享发展。以下从国人共享和世界共享的视角加以解读。

1.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的历史,是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福利的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正确领导下,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领导经济工作,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出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本质要求。共享分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个层面。“全民共享”强调普惠性,是指共享的主体一个都不能少,全体人民在共享中都能够获得认同感。《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在民生领域,我们要坚持量力而行和尽力而为,不断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础性、兜底性和普惠性的民生工程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的行动纲领,尽力缩减地区、城乡和人民的收入差距,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公平公正地享有国家发展成果。“全面共享”强调整体性,是指共享的内容丰富全面,人民都能够在共享中找到满足感。可见,共享发展成果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在政治建设和体制改革、文化教育和文化生活、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以及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所有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果都应该由人民全面共享。全面共享与全民共享相得益彰,能够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问题。“共建共享”强调参与性,要求人民先做发展工作的参与者,再做发展成果的受益者,在参与发展中获得成就感。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发展成果的创造者,社会共建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人民也是发展成果的享受者,成果共享是全体人民的应有权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强调要充分发扬民主,广聚民智、激发民力,形成人人都参与尽力、富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共建是共享的前提,没有共建就没有共享;共享是共建的目的,全力共建是为了全面共享。“渐进共享”强调阶段性,既要合理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量力而行,安全发展。俗话说一口吃不成胖子,习近平总书记指明,共享发展必将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均衡到均衡的过程,也就是强调了共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充分认识渐进共享的科学要义,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经济工作时保持战略定力,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进行共享政策顶层设计,既不畏首畏尾,也不大手大脚,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久久为功,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

2.共享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中国方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世界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不但要创造出比其他任何社会制度都更加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财富,而且要在最高层面尽最大能力让广大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是做好经济发展工作的指南针,民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表明,发展成果越是普惠人民,人民就越能积极参加社会生产,从而创造出更多可以共享的社会财富,形成良性循环。共享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为破解世界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第一,在共享发展理念顶层设计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面对新形势,开创性地提出有效应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并将其中的共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强调发展和共享相辅相成,犹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党中央从“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出发,设计出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和渐进共享四大发展战略,为共享发展指明了方向。第二,在共享发展理念应用实践阶段,共享发展理念超越了以往“唯GDP论英雄”的狭隘发展观,將经济发展定位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途径,更好地体现出经济发展的人文关怀。新发展理念提出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如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党百年奋斗目标。在向着建国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过程中,保障人民能够享有丰富的物质和文化财富、过上体面且有尊严的生活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要务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在做好住有所居、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方面下大气力,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共同富裕,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第三,在共享发展理论升华方面,共享发展理念为世界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居天下之乐者,同天下之忧”“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些千古名句是古人对共享理念的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关于共享发展的思想,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精准扶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一带一路”倡议等科学理念和发展思想,不但能够解决中国由大国迈向强国的进程中经济发展与人民共享的现实问题,也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破解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三、新时代如何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注意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三方面把握好新发展理念[7]。

(一)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反复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兴国的根本宗旨,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新发展理念的“根”“魂”。要想把握好新发展理念,首先必须从根本宗旨出发,把人民的事情办好。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经历百年的风雨洗礼逐步成长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有着始终坚持站在人民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光荣传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代表全党向世界发出的铮铮誓言,之后他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用了不到十年时间便擘画出中国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并且让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地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正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

2.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

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人民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主体、建设主体和共享主体,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能够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第一,中国当前的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还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其中最广泛的参与者就是人民,脱离了人民,任何经济活动都无法开展,人民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主体。第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追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打破了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充分调动了人民参与生产的积极性,彻底激发了人民的内生动力和创造力,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足进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这充分证明人民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第三,人民是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共享主体。从实践层面看,人民积极参与到经济社会建设之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再通过共享大家的劳动成果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此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进而继续发扬主人翁精神努力建设经济社会,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以下分别从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两方面进行解读问题导向。

1.从经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高科技领域被西方发达国家“卡脖子”问题比较突出,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区域板块分化重组问题明显,人口跨区域转移速度加快,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能源体系依然高度依赖煤炭等石化能源,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巨大,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艰巨,外部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经济逆全球化影响加剧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8]。因此,我们要想从经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实现经济发展,必须顺应经济规律解决相关问题。具体举措有: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政策扶持,鼓励科技企业自主创新,打破域外垄断;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高效务实做好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乡村经济,解决城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农民落户城市意愿下降问题;科学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根据资源禀赋和发展战略需要合理规划布局大区域和城市群,实现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等协同发展,解决区域板块分化重组问题;塑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精准帮扶特定人群和特困个体,解决人口跨区域转移速度加快问题;加快研发应用新能源新技术,逐步摆脱对煤炭等石化能源的高度依赖;保护生态环境,促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缓解生产和生活体系向绿色低碳转型压力;加快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支持绿色低碳创新成果转化,严控煤电项目,严管温室气体排放,力争如期完成碳達峰、碳中和目标任务;保持经济发展战略定力,加快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总之,从经济问题导向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从政治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政治问题。因此,从政治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更加有利于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当前,面对日趋复杂的外部环境,如何处理好自立自强与开放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保障国家安全、利用外资与安全审查的关系是关键。关系处理的好,就能够有效解决经济逆全球化影响问题,否则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会举步维艰。在“东升西降”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从政治视角认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围堵打压不可避免,而且会愈演愈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越接近美国,遭受的反制就会越剧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百年时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这是当今世界的最强音。近年来,中国通过 “一带一路”倡议等多边、双边国际合作机制,不断扩大朋友圈,充分利用上海合作组织(SCO)、亚太经合组织(APEC)等十余个国际合作平台,持续加强同地缘国家和沿线国家的战略沟通和经济合作,已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组织签署了经贸合作协议,全面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发展环境问题,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从政治问题导向科学把握新发展理念,有利于我们总结经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再创辉煌。

(三)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中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上升,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9]。由此不难看出,新时代我们必须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重点在于政治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态领域。

1.政治经济领域

《十四五”规划建议》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强调要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首要的是政治经济领域的安全发展。政治方面,我们要认清西方国家亡我之心未死、乱我之心难改的面目,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保持政治独立自主,保障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全面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在不断增强防御能力和威慑实力等硬实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坚决斗争的软实力,从而整体提高中国的国防军事水平。加强保障国家安全的制度性建设,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研究如何设置必要的“玻璃门”,在不同阶段加不同的锁,有效处理各类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9]。经济方面,要在发展趋势总体向好的态势下时刻保持忧患意识,防止宏观经济大起大落。对于外资热钱,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采取必要手段坚决防止外资大进大出,从而排除外来的金融风险和隐患。对于国内资本的无序扩张和野蛮生长,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作用进行必要的引导干预或打击处理,既要保障公平公正的经济发展环境,又要促使资本流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领域。涉及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直接关乎民生的石油、粮食等重要资源,必须由国家掌控,确保供给安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尤其是影响了全球性行业的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我们要以加快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契机,以国内循环为主重构产业链和供应链,着力提升抵御外部产业链断供风险的能力,保证中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2.社会生态领域

社会生态领域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能否幸福安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经济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在贯彻新发展理念过程中,我们要强化社会生态领域的忧患意识。在社会领域,第一,防止大规模失业风险。就业是保障民生的基础条件,适龄人员有业可就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人民在为国家创造财富的同时也为个人和家庭创造财富。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破产人员激增、流浪汉遍布街头、打砸抢案件频发的人间惨状,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弊端。反观中国,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采取超常规措施,举全国之力在最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了疫情,并且创新运用财政直达机制,通过中央转移支付补贴直接保住了全国各地受疫情影响严重的商业主体,进而保证了更多人的就业收入,为抗疫胜利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加强公共卫生安全。公共卫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要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时刻防范卫生健康领域重大风险”[10]。当前,我们要科学总结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经验教训,建立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织好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有效保障公共卫生安全。第三,确保生态环境安全。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理念,新发展理念中的绿色发展也正强调了生态环境安全。在全国各地的共同努力和中央环保督察的重拳出击下,中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实践证明,只要加强顶层设计,从中央层面制定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科学运用环保大数据系统快速妥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就能够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另外,要坚决抓好安全生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命重于泰山,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把安全生产摆到重要位置,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决不能只重发展不顾安全,更不能将其视作无关痛痒的事,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1]。这就要求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牢固树立安全生产是底线是生命线的意识,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建立安全生产压力传导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推动安全生产法治化、系统化和常态化治理。第四,有效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严重影响社会安全稳定,要想有效化解各类群体性事件,事前防控和事发及时处置是关键。要完善社会治安防控运行机制,组建完备的社会治安防控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快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减少发生群体性事件的隐患。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历史交汇期,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把握和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守正出新、笃定前行,不断创造中国经济发展新成就,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 谭跃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N].湖南日报,2018-03-03.

[2] 新华社.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9-08/26/content_5424679.htm,2019-08-26.

[3] 尹艷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20-12-07.

[4]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

[5]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9.139.

[6] 习近平.习近平2021年4月22日在“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1-04/22/c_1127363132.htm,2021-04-22.

[7] 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先锋,2021,(5):5-13.

[8] 习近平.习近平2014年7月8日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7/08/c_1111518411.htm,2014-07-08.

[9] 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112/c435113-31996456-2.html,2021-01-12.

[10] 习近平.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 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EB/OL].http://www.gov.cn/xinwen/2020-06/02/content_5516848.htm,2020-06-02.

[11] 张楠,樊晓丽.树牢安全发展理念 牢牢守住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全生产重要指示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反响[N].中国应急管理报,2020-04-14.

(责任编辑:刘 艳)

猜你喜欢
总书记理念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总书记的告诚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