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群涛
内容摘要:金原瞳的代表作《裂舌》既是一部反映当代日本朋克青年群体真实生活和精神转变历程的成长小说,也是一首表达亚文化共同体注定解体的悲歌。主人公以带有朋克表象的活动对抗一潭死水的现实生活,通过不断加剧的身体痛感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表现朋克青年在破坏与重建上的精神诉求,其文化的风格与意义在于在对身体的改造升级过程中,获得精神解放、个体自由的幻觉,本质是日本年轻一代在精神虚无、价值缺失中对情感共同体建构上的徒劳。
关键词:朋克文化 《裂舌》 亚文化共同体
从时代发展的现状来看,在全球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影响下,尤其是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欧美曾经风靡一时的城市亚文化元素,如刺青、蹦迪、泡吧、锐舞、嘻哈等,大多都传入了我们的生活。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心理、人格、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具有敏锐的好奇心和超强的模仿力,他们对处于社会边缘的非主流亚文化现象或产品之良莠缺乏足够的识别与认知能力,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某些病态、畸形的亚文化表现形式的不良影响。从读物的适当甄别上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早已成为人的共识,当然,非常有必要对描写亚文化的代表性文学作品进行批判性解读。
以日本80后女作家金原瞳创作的朋克小说《裂舌》为例①,其中大肆渲染的身体改造、虐恋、酗酒等细节以及暴力杀人等极端恶劣行为,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与传染性,如若不作任何批判性的分析导读,势必对青少年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然而,为了减少乃至戒除外来亚文化文学作品对我国青少年成长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我们绝不能“因噎废食”,一律禁止阅读《裂舌》之类的国外引进的亚文化读物,因为这样难免会引起青少年群体的反感甚至反抗。怎样正确引导我国青少年接触、了解国外各种亚文化,有所鉴别地从中吸取有益的养分而不至于受其不良成分的影响呢?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学者在2006年召开的“新世纪文学”座谈会上已有热烈讨论。有人主张以宽容的态度看待《裂舌》中的人物,由于缺乏对历史的充分认识,未曾经历过父辈的工作压力,精神空虚自然就成了这位些年轻人的常态。对于书中所描写的日本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有人觉得“不能简单地用道德去判断”,因为“这是一个社会问题”[1]还有人认为,《裂舌》是作家“对冰冷城市的体察与书写”以及“对于城市生活那种近乎亲情与归宿感的温柔流露,包括对人际冷漠、铁血规则、万物速朽的高度认同”[2]甚至可以说“身体改造也是对男性权力的无声反抗”。[3]我们认为就该这样引导青少年读者“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他们不是着眼于某些亚文化现象及行为、作派的消极、不堪表面,被动地遭受其负面影响,而要辩证地认识它们产生的深层原因,看到它们折射的社会问题以及可能潜存的积极作用和正面意义,从而对各种外来亚文化现象之进行批判性的鉴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主动地吸收其中有益的养分。
自《裂舌》问世(尤其是其汉译本出版发行)以来,国内学界主要从社会问题、城市书写、女性主义蕴含等方面进行了解读,而对此书中高频出现,特别引人注目的“朋克”等词眼,却很少有人留意。其实,就青少年而言,何为朋克?朋克何为?对这些疑问的解答,有助于他们解读该文本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诉求,从而更好地认识同类亚文化文学文本的社会意义。
一.朋克青年的精神诉求
朋克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兴起于英、美的青年反抗文化运动,英国青年率先开创了“三和弦”音乐、铆钉服饰、鸡冠头等为噱头或标志的朋克风尚,美国青年则进一步为其注入了摇滚精神。此后,从美国到英国,从英国到世界,人们在不同的政治背景下开始他们的朋克之途。[4]朋克在英国兴起,主要是由于70年代英国社会的日益衰落。具体说来就是经济危机导致失业率大幅上升,社会动荡不安。尚未能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年轻人正欲起步进入社会生活即陷入失意与迷茫,精神受到严重打击。这与20世纪末日本社会的情况非常相似,青少年对传统价值观和父辈的生活方式难以认同,只能借朋克风格的音乐、服饰、语言与行为张扬自己的个性,宣泄内心的焦燥。他们对其他亚文化群体的风格兼收并蓄,予以“挪用”“拼接”与“混搭”,并且推向极端。
由于二战之后日、美之间的独特关系,日本年轻一代对美国文化耳濡目染,他们积极吸收美国流行文化并就其进行日式转化。日本朋克继承了英、美朋克的表现特征和抵抗精神,将虐恋、刺青、御宅、卖萌等日本青年文化与朋克融合,发展造作出具有日本特色的朋克文化,如朋克青年将作为东方文化图的腾龙和麒麟当作新生希望之标识刺上了身体。《裂舌》一书就是对当时未成年人在东京新宿街头建构朋克亚文化圈的文学写照,它以主要人物有关此活动的对话开篇,以女主人公路易尝试改变身体结构的裂舌活动为明线,以路易和两个朋克青年阿马和阿柴之间的恋情为暗线,以在路易即将完成裂舌时剪断牙线而终结全篇。透过其中体现的纷繁复杂的当代日本城市青年文化现象,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一个贯穿始终的朋克亚文化共同体建构、发展和裂变过程,人物的悲惨命运早在故事开头已作暗示,小说的意义也许不止在于单刀直入地真实再现日本青年在社会边缘的生活,更在于令人反思现实生活现象背后体现的个人在社会洪流中以身体作为抵抗工具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我们看到人物经历了纯真的丧失、身体的改造、激情的消退、生命的逝去等困惑,也看到他们努力想开辟一条不同于父辈的新路,用打破既定规则的行为,重塑全新自我的意向。主人公不约而同隐去自己的原名,以改头换面的方式从事着与朋克族有关的工作或以朋克的方式生活,如阿马在一家经由阿柴介绍的二手服装店打工,业余时间喝酒泡妞。阿柴是名为“欲望”的朋克饰品店老板和纹身师。他将真实的自我隐藏在朋克头、纹身、穿刺之下,以朋克族进行身体改造、纹身刺青为业。表面上似乎不屑于物质诱惑,追求肉体和精神上的极端痛感。他们是典型的朋克青年,试图用张扬的外貌和身体改造震惊社会,引起关注,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极端的身体改造违背了自然规律,从耳饰、舌环到刺青,路易一度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阿马、路易和阿柴之间在情与性上的纠葛,都是以他们对朋克生活方式的认同为纽带产生的,三人的亚文化小团体关系从建立到瓦解,最终以可能回归传統的异性恋婚姻关系终结。为了抵抗主流生活方式和挣脱传统价值观的束缚,日本年轻人选择朋克这一亚文化生活方式籍以逃避成人社会的控制。究其实质,不过是“追求反叛——反叛传统、反叛制度、反叛日渐枯燥,毫无激情和意义的生活。”[6]简言之,破坏与重建,正是《裂舌》中日本朋克青年与欧美朋克一脉相承的精神诉求。
二.“躲在光亮中”的朋克
对诞生于欧美的朋克文化,我们需要透过喧嚣嘈杂的音乐和夸张的服饰进行理性认识和批判。因为从诞生之日起,朋克就注定为人们所唾弃。从外形上看,朋克青年多面色苍白,留莫西干头、穿“破衣烂衫”,形象如同生活在地下的老鼠,见不得阳光,形成与其他亚文化类型明显区别与疏离的群体特征。朋克精神提倡反叛传统,颠覆既定规则。为了实现自己所谓的理想,朋克青年率先从改造自己的身体开始,表达对社会的不满与愤怒。当他们出现在公众的视线中时,极易引发人们的反感,而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震惊效果。一直以来,朋克是大众文化中的另类,虽然朋克音乐曾反复流行,朋克服饰也早已被时尚行业收编,成为“酷”的标志,但是,文学作品中的朋克却很少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裂舌》引起广泛关注应该与其对朋克族生活方式的真实再现有着极大关联。
对朋克族的生活方式,英国亚文化研究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曾在1984年将其形容为“躲在光亮中”(hiding in the light),十分中肯贴切。他们既想躲开公众注目,又不甘默默无闻;既想公开反叛,又不敢直接斗争;既想卓然不群,又想抱团取暖。在这种纠结、矛盾的心态下,他们构建出了一个风格独特的亚文化共同体。[7]《裂舌》还像一幅反映后现代日本年轻人精神生活的侧景图,充满颓废、虚无以及个人主义色彩。人物的极端身体改造行为总是随兴所至,放任自流。随意,是女主人公路易的人生哲学,也是她的行为准则。她不断寻找生存的意义,在与两个朋克青年的情感纠葛和多重身体改造的过程中,身心备受煎熬。在不断加大的痛感中,她似乎获得了生活的意义,但随着阿马死讯的确定,她再次陷入虚无,如同行走的木偶、空心人。难怪这部小说初读令人窒息,只有深思并结合对朋克文化风格与意义的认识,才能发现作者对丑恶人性的洞悉和对后工业时代年轻人何去何从的忧思。正如有的学者认为与表述的一样,作家“将纯真包裹在血淋淋的变态之中”,使得该书具有强烈的“毒性和魅力”,恰如一朵“恶之花”。[8]有学者在纵览日本文学史后指出,《裂舌》接续了村上龙、山田咏美等作家描写人生无常、深入世界阴暗处的日本文学传统,小说主人公“我疼故我在”的新哲学观念体现出青年一代的精神危机和现代文明本身的危机。[9]还有评论家认为,该故事可以看成青年作家以身体为武器来抵抗全球化,“这差不多是最后的武器,最后的抵抗了,因而很悲壮,确实并非游戏。”[10]这些都令人感受到了学界对年轻人边缘生活方式的关注、同情和理解。
“风格”是亚文化群体构建共同体的关键之处,是一个群体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决定性因素,也是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的核心概念。在英国文学研究学者菲尔·科恩看来,亚文化群体的“风格”主要由形象、行话与品行三类因素构成:形象包括发型、服装、珠宝饰物等,行话是特殊词汇、用语及符号,品行包括表达、仪态和步法。[11]以“朋克”为代表的亚文化群体通常用具备自身特色的“风格”表达一种愤怒或反抗情绪,这些都贯穿于他们的朋克活动中。如连贯小说全文的路易的裂舌进程,从上14号舌环时的胆怯、上0号舌环时的毅然决然到摘下舌环拆开牙线放弃裂舌的释然,她注视舌头上那个“难看的大洞”,思考这个行为的意义何在?她的回答是,“我的身体里有了一条河。”通过裂舌这种极端自虐行为,在不断加剧的痛感中,她试图通过打造另类形象构建全新性别、文化、社会身份,由此她感受到了其自身的真实存在,生命活力也似乎得到了恢复。阿马与阿柴是路易实施裂舌的见证人。阿马在酒吧用口中裂开的舌头引起路易的注意,带她去阿柴的朋克饰品店上舌环。路易主动提出也想做裂舌,继而被阿马和阿柴的纹身吸引,于是请求做背部的龙和麒麟纹身,她的主动选择、快速推进与大胆选图,令阿马和阿柴刮目相看,并在暗中展开了对路易的争求。在深夜的新宿街头,面对黑帮分子的调戏,路易大胆反抗,激发出了阿马的男性气概,但他反应过度而导致命案发生。在警察追凶的过程中,已有所察觉的阿柴一直默然不语,专注于在路易背上刺刻龙和麒麟图案。在东方文化中,这两个传说中的神兽是神灵的化身。路易选择同时刺上这两个图案,突破了大众视野中女性喜爱的纹身图案多为蝴蝶、玫瑰等固定认知,由此可见其“胆量”非同常人。至此,从起初的小心翼翼扩张耳洞,到大胆要求裂舌和刺扎青龙与麒麟组合图案来纹身,路易获得了阿马和阿柴的欣赏和争求,在两性三角畸恋关系中反被动为主动。她对阿马和阿柴的控制能力尤其表现在对他们三人无意之间结成的命运共同体的竭力维护上。在阿马和阿柴先后成为杀人凶手的情况下,她的第一反应就是竭力庇护,毁灭证据、掩盖事实。这种看似黑白莫辨,是非不分的行为,是朋克亚文化群体内部为了维护小团体关系而做的抗争,但只能算是形式上的抗争,并无多少实际意义与效果。已有研究表明,在据小说《裂舌》改编的影片公映之后,日本各界对如此前卫大胆、放浪形骸的故事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人们在为年轻人以痛感追求快感的生活方式“扼腕叹息”的同时,也呼吁社会、家庭加大力度关注“青年一代生存的精神危机和自我精神的重建”。[12]
三.朋克文化共同体悲歌唱和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裂舌》是一部三个青年用青春与生命写成的朋克亚文化共同体悲剧。首先,小说中主要人物因为对朋克这种极端边缘的生活方式的认同而结成联盟,他们之间存在着复杂微妙的性爱和依恋关系。如上所述,路易游走在两个朋克男性之间,带有与未成年人不相称的早熟和过早混迹社会、自甘堕落的劣迹。小说从未写过她的家人,仅出现过与她三个偶尔见面的女性朋友。她与阿马同居,经济上主要依靠他供养,虽然他们经常发生性关系,她却在很长时间里都对他没有深入了解的欲望,也没有真正的感情。她和阿柴的关系也是建立在物欲的基础上,不断追求痛感的升级和所谓艺术创作的实现。但是,历经耳洞、舌洞的日益扩大,文身逐渐完成,路易的生活仍然如同一潭死水,了无生机,完全看不到未来。
其次,成长于单亲家庭的阿马在认识路易之前,已经与阿柴有同性虐恋的关系。阿马是虐恋中的受虐方,一只温顺的“猫”或傻乎乎的“鸡”,他全身的朋克装扮都出自阿柴之手,他对阿柴言听计从。他用展示裂开的舌头吸引到路易的注意力,用分享其做裂舌手术的视频震撼了路易,使她在没有真正产生感情的情况下与他同居。他对阿柴全然信任,将路易带到后者的店里,任由他品评,导致了后来阿柴对路易的肆意侵犯。对此,阿马偶尔产生过怀疑,但只要听到阿柴一两句话的辩解,其疑虑就烟消云散。由此看来,在三人的畸恋关系当中,最初和主要的时间里都是阿柴处于主控地位。他通过从事朋克青年引以为豪的身体改造活动改变了朋克爱好者的身體及思想。他自认为是“神之子”,拥有相应的东方文化中龙的崇高地位,而任由他摆布的阿马则如同传说中的“麒麟”——温和、安详,人畜无害。阿马外表张扬、内心柔弱,外表成熟,实则未成年,外表叛逆,实则传统,他顺从阿柴,挑选了适合阿柴审美的女孩为女友,与阿柴一起敲定给路易选的刺青图案。他怂恿路易裂舌、刺青,在街头保护遭受流氓调戏的路易的过程中失手杀人,导致路易惴惴不安,在酒精中寻求刺激而日益沉沦。阿马的失踪和死亡早已注定,因为他的追求就是自我毁灭,正如朋克青年普遍持有的“快活速死”消极看法,他们反叛一切,必定导致自我的灭亡。
再次,作为一个有着双性恋倾向的纹身师,阿柴在极端的朋克虐恋中步入迷途歧路。当他选定龙和麒麟图案时曾讲述一个日本麒麟画师的悲剧,已经暗示了《裂舌》故事悲惨的结局。一个专注于在人身体上刺刻龙和麒麟的纹身师,他的画龙点睛,就是留住了他和阿马少年无知时的情感纠葛。阿马已死,他还能活多久呢?他的梦里那些早年围着他唱着愤怒之歌的朋克朋友是否还在人世?他幡然醒悟意识到朋克之路是死路一条,决定关店结业与路易结婚,过上平凡安定的生活。感到自己身体中似乎有河水在流淌的路易是否会与不再是朋克的阿柴结合?早在阿马失踪之时,她已经失去了对痛的感受力,阿柴往昔令她迷狂的性虐举动再也无法引起她的任何反应。这一切都已表明她身上的朋克反叛精神业已消亡,她人生的意义再次落入虚无。他们是“物质与欲望、理想与环境的不均衡压缩之下的变形产物”,[13]只能躲在光亮中燃烧青春,加速自我毁灭。
综上,在了解朋克亚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诉求之后,我们还应当细致分析其出现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以及存在植根的社会土壤,并深入挖掘这些亚文化现象背后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诉求,注意剖析各种过激或极端行为模式产生的根源或意指。《裂舌》既是一部反映当代日本朋克青年群体真实生活和精神转变历程的成长小说,也是一首表达亚文化共同体注定解体的悲剧。主人公以朋克活动对抗一潭死水的现实生活,通过不断加剧的身体痛感体会生命存在的意义,表现朋克青年在破坏与重建上的精神诉求,他们“躲在光亮中”,其文化的风格与意义在于通过加剧肉体的痛感,获得精神解放、个体自由的幻觉,本质而言是日本年轻一代在精神虚无、价值缺失中对情感共同体建构上的徒劳,不应该成为我国青少年模仿的对象,对此书的阅读必须在得体剖析与中肯批判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引导。
注 释
①文中所引《裂舌》中的人物中文译名和原文均出自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出版,秦岚翻译的《裂舌》,引文页码未一一列出。
参考文献
[1]张颐武、李祖德、张冲等:《关于“新世纪文学”》[J].文藝争鸣,2006年第1期。
[2]鲁敏:《后窗的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2015年第2期。
[3]叶琳:《论平成时代日本后现代女性主义文学的繁荣与变化》[J],东北亚外语研究,2020年第1期。
[4](英)克雷格·欧哈拉:《庞克的哲学:不止是噪音》[M].张钊维、吴佳臻译,台北:商周出版;家庭传媒城邦分公司发行,2005:26。
[5]尤静波编著:《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264。
[6][13]黄瑞玲:《当代西方亚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72-73、70。
[7]陶东风、胡疆锋主编:《亚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的大学出版社,2011:54。
[8]陈占彪:《论当代娱乐文化的多元价值取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2期。
[9]韩阳:《译文社<裂舌>引发热议》[J].出版参考,2009年第15期。
[10]白烨:《同多异少的背后——我看中日青春文学》[J].作家,2011第15期。
[11]Phil Cohen, “Subculture and Working Class Community”. in Stuart Hall eds. Culture, Media and Language[M]. London: Hutchinson,1980:83.
[12]赵海涛:《身体的改造与自我的重建——以金原瞳小说<蛇舌>为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9年第2期。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帕蒂·史密斯摇滚诗歌对朋克运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17YBA388)。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