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
开了个脑洞
指南针明明指向北,为什么不叫指北针?
对于有着航海梦想的人而言,指南针是必不可少的出行工具。不少人刚接触到这一“导航神器”时,难免会有疑惑:明明红色标记指向北极,为什么它偏偏被叫作“指南针”?
这与指南针的前身,用磁石制作而成的司南密不可分。《古矿录》记载,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就利用磁石指示南北的功能,制作出了司南。司南最初的雏形已经无法考证,但是在《中国历史》课本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司南的模样——在内圆外方的青铜盘上,一个光滑的磁勺静静立于其上。
在没有磁针式指南针的时代,人们便是使用这柄神奇的勺子来判断方位的。使用时,将青铜盘放置于平面上,再将司南放置在盘中光滑的部分,拨动勺柄使它转动,待司南再度静止时,它的勺柄指向的就是南方。
八世纪以前,这柄用磁石磨成的勺子一直是人们辨别方位的首选。但勺子的形制,终究还是过于沉重。到宋代,人们不再只依靠天然磁石。在掌握了制造人工磁体的技术后,长两寸、宽五分,用薄钢片制成的“指南鱼”问世。只需一碗水,它就可以快速判断方向。而后,出现了在天然磁石上摩擦便能产生磁性的钢针,此时的“指南针”才真正变得名副其实。
经历了漫长的演变,通过匠人的巧思,指南针才变成了如今轻巧、便携的模样。或许正是出于对指向南方的司南的怀念,指南针这个名字,才一直传用至今。
生活添加剂
记忆突然断片,该怪自己年龄大了?
走出家门,忽然怎么也想不起自己到底有没有锁门;想跟朋友分享一件趣事,刚准备开口,却忽然忘记自己想说什么……经历了这样的场景后,我们常常会自嘲一句“年纪大了”。但你有想过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断片时刻”吗?
其实,这与年龄没有多大关系,罪魁祸首,可能只是一扇“门”。
科学家将这种断片现象命名为“门口效应”,形容人在从一扇门进入另一扇门后忽然忘记某些东西的状况。研究者还针对这一现象做了相关实验,结果显示,不管是在真实环境中还是在虚拟空间内,穿过房门后,人的记忆力都会受到影响,反应也会變慢。
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因为人的行为是有层次的——如果想要完成一个行为,就需要将它分成几个层次,在完成行为的过程中,人的注意力会在行为层次之间转换。“门口效应”的产生,就是因为人要完成不同的行为。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人的思维和注意力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忽然想知道自己有没有关门”“忽然想倾诉趣事”,只是行为环节中很小的一部分,环境变化时,可能就被遗忘了。
也可以理解为,“门口效应”只是大脑在不定时地自我调节,它会删除一些临时的缓存信息,给其他重要的、更为有用的信息提供更多的“内存”。
这知识好冷
蟑螂和恐龙,谁先出现在地球上?
蟑螂和恐龙,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动物,却都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恐龙作为曾经的“地球霸主”,品类之多、战斗力之强不必多言;蟑螂虽然身量娇小,但总有“一出现就让人尖叫”的能力。然而,这两大“王者”物种,究竟谁先出现在地球上?
早在2001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一研究小组就在美国地质学会年会上宣布——在俄亥俄州发现了石炭纪的蟑螂化石。研究人员卡里·伊斯特迪介绍,这只来自三亿年前的蟑螂长3.5英寸(约9厘米),保存完好,大小是美国普通蟑螂的两倍。正是这块化石,让该研究小组定论——蟑螂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要早上数百万年。
关于蟑螂的有趣研究不止这一个。有生物学家根据蟑螂的生态习性提出:如果有一天,地球上发生了核子大战,其他物种或许将因此消失,但蟑螂可以顽强地生存下来。因为通常情况下,蟑螂可以承受967 500雷姆的辐射剂量,与它相比,人类所能承受的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