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年,浙江省特种设备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省特科院”)大胆地迈向了自我改革转型的阵列,以新机制激发澎湃动能,以新思路擘画发展蓝图,明确了“面向前沿、面向创新、面向难题”的发展路径,推进构建“强核心、多基地、网络化”发展模式,最终从一家老牌科研院所成功转型升级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改革近9 年来,全院净资产增长5.9 倍,超7.14 亿元;高层次人才增长2.9倍;承担科研项目增长4.5 倍;授权专利增长14.4 倍;累计获各类科技奖41项……
推动事业单位改革“软着陆”,省特科院给出的答案是:刀刃向内,大力实施岗位、职称、绩效“三位一体”改革,运用市场机制激发内部活力,使得科技人员“乐于搞科研、安于搞科研、敢于搞科研”,给予了科技人员敢于先试先行、勇于突破创新的沃土。
如何调动职工积极性,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省特科院首先从人事改革动“刀”,在创新内部市场化机制上大做文章。例如彻底打破编制界限,在绩效总额和岗位总额管理可控的基础上,实施全体人员按岗位设置竞聘上岗、能上能下,每2 年根据目标发展重新择优上岗以及部门和人员的“双向选择”。为鞭策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做科研,省特科院还建立了末端淘汰的职称能上能下竞聘机制,开展以科研分为主的量化赋分考评制度,实施按比例末端淘汰的职称“评聘分离”改革。同时,建立收入能高能低的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全面推行同岗同薪、同工同酬,重点向工作量大、风险高的一线岗位及科研人才倾斜,让艰苦的工作、有难度的工作有人抢着干。
人事改革是难啃的“硬骨头”,但进一步攻克老牌科研院所转型发展的瓶颈,还需要进一步驶入改革的“深水区”。为此,省特科院把“数字化改革”作为深化改革攻坚的“主引擎”,先后投入3100 万元,加速塑造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新形态、服务新业态与管理新生态。围绕“1+2+6+N”工作构架,大力推进“数字化+检验、数字化+服务、数字化+管理”三大转型,加快构建数字化形态下的科技、业务、人才、空间、质量“五大”发展新格局,有效破解“总部+基地”、人员分散办公等空间管理的局限与不足,实现了“检验”向“监测”,“供给”向“需求”,“管理”向“智理”的转变,建设了一批具有新型研发机构辨识度的数字化应用成果。目前,在数字化建设方面(含智慧检测)已经取得软件著作权51 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
从问题出发,以需求落脚,直击现实积弊、深层问题。唯有“大刀阔斧”,改革才能真正破解发展困境。从单一履职法定检验到“六位一体”全方位保安全体系发展,从固守旧制到试点新型机制,从检验研究院到科学研究院,从2014 年至今,省特科院冲破围城、深化变革,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新时代市场经济规律的事业单位强化公益履职与促进自身发展相辅相成的实现路径,成功实现由老牌科研院所向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转型。
梧桐叶茂,凤自来栖。在省特科院,有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面对数字化改革、除险保安、疫情防控等攻坚任务,这支队伍中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创新人才引进机制上,省特科院搭建柔性引才平台,设立人才“伯乐奖”等渠道引进优秀人才,创新开展“金顶人才”评选,开通特色专长人才选拔使用绿色通道。在人才培育机制上,省特科院注重发挥领军人才科研引领作用,大力推行“师傅带徒弟”等模式。完善职工培训、轮岗、下企实习、挂职、研学等机制,年均培训经费超300万元。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上,省特科院打破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限制,分类分级设定业绩和成果评价标准;开展“特检先锋岗”“特检工匠”评选,丰富院人才荣誉和评价体系;制定重要人才评价管理办法,对院各类人才给予分类定级,以能力和业绩论英雄。
与此同时,省特科院还畅通多元评价的晋升通道、专业技术岗位的择优竞聘通道、实绩导向的绩效分配通道。为激励员工到艰苦岗位锻炼,设立大型检验检测项目鼓励政策,增设假日补助,在评选先锋岗、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称号时予以倾斜,在大型检验检测项目现场检验50天以上的,可计“科研分”,鼓励人才不仅要埋头在“屋檐下”做科研,更要深入“泥泞土地”积累实践经验。新机制吸引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加盟,9 年来,省特科院先后引进博士21 名,硕士和高工及以上人才占院员工总数的61.75%。
这些人才的加盟,让省特科院有能力组建起了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浙大共建科研实验室、国家电梯产业联盟等高技术平台载体,组织成立了特种设备风险评估与寿命预测、特种设备智能化检测技术与装置、互联网+特种设备安全等13大创新团队。同时,加强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的合作,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规划、科技决策论证和科技讲座、技能比武等活动,构建起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的科技创新体系,为人才发展开垦出“驰骋天地之间”的广阔土壤。
科技创新发展,当思木本水源。为了从源头上把好“人才关”,省特科院早在2015 年就联合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教融合”组建全国首家特种设备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钟海见表示,“未来,省特科院将打造一流的科教融合教育高地。以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改革试点为契机,充分发挥全国唯一的‘全国双普基地(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作用,积极与浙江工业大学、嘉兴南湖学院、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产学研一体的‘特种设备科教融合学院’,为特种设备行业输送设计、检验检测、研发和管理等高素质创业创新人才。”
球罐等大型承压设备近似密闭黑暗空间,内部表面容易积累锈灰、污垢。以前,设备检测需要人工搭脚手架登高作业,劳动强度大且低效。如今,一台“无视”地心引力的爬壁机器人即可代劳。
省特科院科研所所长唐萍介绍:“自2013 年12 月以来,院里保持高密度研发投入,创新实施‘机器人+’工程,针对球罐爬壁、管道检测等场景已研制多款机器人,成功攻克了机器人大型容器全自动检测、复杂管道高精度检测、极端环境特种设备机器人检测等三大关键技术难题。”系列成果在今年召开的浙江省科技创新大会上收获喜讯,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承压特种设备安全检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获2021 年度浙江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这也是全省市场监管系统首次获得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9 年来,省特科院新增各类科技奖项25 项,其中获省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 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3 项,中国标准贡献奖二等奖1 项,省政府教学成果特等奖1 项。一张张荣誉证书的背后,凝聚的是“特科人”的“创新血液”。团队研制了应用于大型承压设备作业的5 类爬壁作业机器人、应用于管道内检测的4类内检测机器人和应用于特种设备巡检和应急检测的无人机系统,同时购置了多套国内外先进装备,实现基础研究和能力建设同步推进,其研制的多款机器人克服了行业多年的痛点,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
科技成果转化是将科学技术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载体建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要想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实现新突破,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是必经之路。为了进一步加快构建内外联动、功能互补、移位发展的国际科技合作载体体系,浙江省科技厅于去年组织开展了2021 年度省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认定工作,认定“浙江-乌克兰材料与焊接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为2021 年度省级国际联合实验室。该实验室由省特科院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巴顿焊接研究所等共建,由于研究所在焊接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助力省特科院瞄准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发展及关键核心领域“卡脖子”问题,重点开展联合科研攻关,为浙江高端装备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撑。
正是这样系统服务产业的大局观,省特科院把海宁尖山基地建成了集检验检测、产品试验、科研开发、人员培训、数据监测、双普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与科技创新基地。按照“实验室+基地”产业服务格局,近年省特科院在全省范围内的相关产业集群聚集地一共设立7个基地。
未来,省特科院将全面实施“创新强院、人才强院”首位战略,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加快建设数字化形态下2.0版高质量发展的“大院名所”,积极打造老牌科研院所优化提升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样板,为奋力推进“两个先行”提供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