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李璘,李潇楠
(云南省地震局,云南 昆明 650224)
“同课异构”,是由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教师对同一课题内容基于各自的理解而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的一种形式[1]。
“同课异构”,在教育教学领域已经广泛运用并获得了一定成效,何令辉[2]认为,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课程的执行力。李新卉[3]认为,“同课异构”最大限度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创新。在提高地震科普讲座实效的研究中,有不少研究者提出了相互学习交流的重要性,如,许贺[4]认为,要提高科普讲师授课水平,可以组织讲师之间进行授课观摩,互相评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研究者陈玉桃[5]认为,要提高科普讲座效果,需要开放交流,合作共赢,交流式学习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对讲座及时总结反思,分析优势与不足,研究科普讲座规律,思考创新科普讲座工作内容和方式。目前为止没有研究者提出地震讲座具体学习交流的方式方法。“同课异构”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研讨、学习交流方式,在地震科普讲座设计中可以运用“同课异构”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宣讲员对同一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探讨差异,分析实效,实现提升。
2022年云南省地震局、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结合云南省民族地区学校防震减灾科普宣传的实际,联合开展了云南省“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本次主题活动以楚雄、红河、文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等8个自治州和5个市所辖的20个自治县中小学校,以及全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中小学校为对象,以提升民族地区学校师生防震减灾科学素养为主线,结合中小学安全教育要求,举行捐赠一套图书、举办一场讲座、举行一次演练、组织一次主题班会、培养一名传播师的系列活动。为开展好讲座活动,云南省地震局科普宣讲团队,尝试运用教育教学的“同课异构”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发挥团队的力量,共同设计地震科普讲座。本文以此次教研活动为载体,探讨“同课异构”在地震科普讲座设计中的运用及作用。
在地震科普讲座中,“同课异构”的“同课”指同一宣讲对象,“异构”是不同科普宣讲员对课程目标、内容和方法的不同构思与设计,包括材料选择、教学方式、讲课风格、实施措施等。在本次“同课异构”中,由两位科普宣讲员以民族地区小学生为讲座对象,以宣讲员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及试讲(图1),与大家共同分享、集体研讨,比较及反思,修改完善,最后在实践中运用、检验、提升。
图1 “同课异构”方式的实施流程
在课程设计中,两位宣讲员结合要实现的宣讲目的,将讲座内容分成了四个部分,并辅以适当的课程方法(表1)。
(1)导入部分。宣讲员A以中外关于地震的神话传说开篇,娓娓道来,提升学生的兴趣;宣讲员B用唐山地震、汶川地震、通海地震等建国后伤亡大、损失重的大地震导入,引起学生对地震灾害的重视。两种导入各具特色,均符合宣讲员各自的风格,也能提起学生对地震知识的探知与学习欲望。
(2)地震常识部分。宣讲员A用图片、动图、视频、PPT展示、举例子、列数字等方式介绍了有关地震的基本概念,涉及认识地球、板块运动、什么是地震、震级、地震的危害等知识。宣讲员B用实物、PPT展示、列数字说明、与学生互动等方式带领学生认识地震,涉及地球的结构、板块运动、地震产生的原因、震级与烈度等知识。两位宣讲员在内容上的设计,虽略有不同,但均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让学生对地震常识有一定的了解,提升科学兴趣。在课程方式上,相比较而言,宣讲员A的方式更多元化;宣讲员B的实物演示更生动、互动方式更具体验感与参与感。
(3)防震避险部分。宣讲员A用图片、视频、PPT展示、举例子、讲故事、播放儿歌、学生互动等方式,介绍了发生地震该怎么办,包括震前准备、避震原则、避震姿势、不同场景避震、小心余震、被压埋处理、地震预警、地震谣言八个方面的知识。宣讲员B用实物展示、视频、图片、动图、科学实验等方式,介绍了防震避险的知识,包括地上搞结实、地下搞清楚、公众搞明白三个方面,涉及减隔震技术、地震监测、震时避险、震后疏散等知识。在课程方式上,两位宣讲员均采取了形式丰富、生动活泼的方法,对增强学生防震减灾意识和技能,提升科学素质有重要作用,宣讲员A精心创设情景,进行问题引导,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推导知识、形成观念;宣讲员B的科学实验别开生面,吸人眼球,更能培养科学态度。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宣讲员A的内容设计全面,但是逻辑结构混乱,在讲解时用力平均,没有区分重难点;宣讲员B的内容结构清晰,更具层次感,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更好地实现课程目标,提升宣讲效果。
(4)评估检测部分。宣讲员A设计了题目,包括选择题和判断题,进行有奖问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讲座知识;宣讲员B通过邀请学生上台互动交流,演示避震及疏散动作,加深学生对防震避险技能的理解及掌握运用。
表1 讲座设计比较
两位宣讲员在试讲过后,科普宣讲团队进行了集体研讨。团队在肯定两位宣讲员的优点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讲座以民族地区小学生为对象,内容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没有突出民族地区的特点,可以结合当地地震情况,再深入挖掘民族特色;在语言表达运用方面,减少长句的运用,多使用短句,语言更生动活泼、更添趣味性;注意课程结构优化、细节处理,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视频可以进行适当剪辑,去除一些非必要的片段,按照课程需要进行分段播放,并对视频辅以一定的解释说明,帮助理解、加深印象;考虑实现方式的可操作性,例如在使用实物展示时,考虑实物是否方便携带,在现场是否能正常使用等因素。
两位宣讲员结合讲座设计比较、试讲的结果、集体研讨的意见,进行了深刻反思,对自己的讲座进行扬弃性思考,在反思中提高对防震减灾知识的把握能力,提升整合课程资源的能力,并对讲座进行了修改完善。两位宣讲员相互借鉴学习,从中汲取优秀的理念和技能,取长补短,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发扬个性、发展共性。修改完善的讲座课程在实践中应用,检验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促进实践的发展,推动课程执行力的提升。
(1)在地震科普讲座中使用“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更好地处理好“同”与“异”的矛盾,求同存异。地震科普讲座在科学性方面需要实现“同”,专业术语的准确性、数据的统一性,都需要得到保证,不能出现不同宣教员对同一个知识点说法各异,数据各不相同的情况。当然,地震科普讲座也必须存在“异”,每个科普宣讲员由于知识结构、个人经验和风格、语言功底、课堂掌控能力的不同,对同一宣讲对象、同一宣讲内容的课程构思和设计不同,这些不同实现了地震科普讲座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同时也利于展现每一位宣讲者的教学理念、优点和特点,突出了不同宣讲者之间的差异性,有助于丰富各自的宣讲策略,形成适合自己的宣讲风格,内化为独具特色的宣讲方式。
(2)“同课异构”是团队和个人智慧的共同体现,是科普宣讲员的观念结合,通过集体教研,加强了团队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促进思想碰撞,实现良性互动。同时也可以充分运用团体智慧,共商宣讲员在平时讲座时遇到的具体难题,在探讨研究中寻找解决思路,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将实践与探索结合,提高讲座实效性。
(3)“同课异构”的过程,是比较与反思的过程,是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经验融合,由个别体验到全面思考,加深对课程内容熟悉与理解的发展,也是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飞跃。不同宣讲员克服自身思路的局限性,从中获得启发,获取新思路、新认识,在团队的相互交流和帮助中提升自己,共同完善,共同进步。
地震科普讲座的专业化发展可以借助教育教学的理论和方式,“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在地震科普讲座设计中的运用,是一种探索与研究,是在比较与讨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改善与发展、提升讲座实效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