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鄞州区委宣传部
周末夜晚畅游博物馆、美术馆;宅家可享受“网约书”、文化馆“中央课堂”等数字化服务,“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鄞州区不断擦亮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金名片”,积极推进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县、市)创建,全民共享的“文化大餐”越来越丰盛。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是浙江高质量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省、推动实现人民精神富有的一项重要工作,入选2022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工程。目前,鄞州已经高标准建成106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完成率达110.42%,并全部通过省级认定,是全市唯一超额完成的区(县、市)。
今年,鄞州还建起了汇港美术馆·文化驿站、院士公园·文化驿站等2个文化驿站,东胜街道郁金香·堇书房等5家堇书房,福明街道仁城社区等10个堇书吧。东柳坊社区“体育in巷园”等113个嵌入式体育新空间也将陆续建成。同时,通过“图书馆+”“文化馆+”系列,实现资源共享、政策互惠,“共享花园”“楼道书吧”“共享客厅”等小而美的文化空间不断涌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统筹整合了区、镇、村(社)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其中,38座博物馆、美术馆将建成。让群众在历史、文化、科技、自然等知识百科的“终身课堂”接受熏陶,享受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
同时,一批乡村博物馆的涌现,给农村带来了人气和生机。这些乡村博物馆通过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推动了乡村的文化振兴。如云龙镇龙舟博物馆,弘扬了“羽人竞渡”的精神;东吴镇海丝寻迹陈列馆,展示海丝文化的底蕴;瞻岐镇民俗展览馆,折射了风土人情的魅力……
发挥专业名家的引领效应。成立区文化艺术发展委员会,以乡情为纽带,引导马友友、俞峰、陈振濂、俞丽拿等鄞籍名家回鄞州设立艺术实训基地或举办活动,如举办中国第二届青少年大提琴艺术周活动。
同时,发挥业余团队的规模效应。多途径培育、发展以“星光系”为代表的优秀业余文艺团队,目前拥有业余文体团队2000余支、成员5万余人,共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20项。
2014年起,群众自创自演的文艺节目演出已成为鄞州群众文化的品牌活动。这些作品呈现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不少作品以传统民俗为底色,又被烙上时代的印记,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咸祥镇原生态民谣《咸祥渔腔·快乐·鱼人》,至今已在省、市各级村晚、才艺大赛等活动中演出30余次,26位平均年龄70多岁的老人手操各式民间乐器,边演边唱边跳,还原了捕鱼归来丰收喜悦的场景,前不久还登上央视节目《欢乐城市派·宝藏鄞州》。
从“我参与我快乐”,到“我创造我快乐”,群众逐渐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艺术为共同富裕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这也成为鄞州人民幸福生活的新场景。
“天天演”“艺起来”“鄞州晚七点”……在这些品牌活动的打造过程中,鄞州通过组建文艺社团演出联盟、艺术培训联盟、鄞领悦读联盟等,实现资源有效整合和供需精准对接。
“天天演”由企业统筹节目采购、演出配送和组织实施,政府加强对采购和演出质量的监督,形成全区集中“一揽子”采购和统一运作,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项目获评全国“项目类”群星奖。
“天天演”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丰盛的“艺术大餐”,如五乡镇和姜山镇的文化中心剧院都委托给一家专业团队运营和管理,每年镇财政投入100万元采购50场惠民演出,其中既有喜闻乐见的地方戏曲,又有话剧、京剧、歌剧、舞剧、流行乐团、交响乐等,让小镇居民过足了瘾。
“梅花奖”得主、甬剧名家王锦文走进鄞州区文化馆“中央课堂”直播间,为众多戏迷介绍甬剧知识,传授演唱经验与技巧,全区各地的群众可通过家门口的“数字分馆”,收看线上直播。这是鄞州区“艺起来”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数字化服务场景的探索。
越剧、摄影、器乐、书法等多种多样的直播讲座,让各艺术门类爱好者能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从2020年起,鄞州区文化馆的“中央课堂”成为一种艺术普及的常态化方式,至今已播出246期,线上累计实时观看人数超32万人,互动量85万多次,单次最高观看量5800多人次。
“艺起来”结合全民艺术普及项目,搭建五大“艺培”平台、五大“艺展”平台,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吸引社会参与,5年来,已累计举办各类培训8000余次,群众参与200万余人次,开展各类文化演出1600余场次。
每周固定晚上7点时段,“鄞州晚七点”会开展“线上+线下”的阅读、艺术和生活美学三大主题活动,已累计授课313次,线下参与人数万余人次,获评2021年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学雷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如今,鄞州正昂首阔步走在全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县创建的奋斗之路上,将通过5个方面的大力提升,来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地。
一是高标准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升现有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城乡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优化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模式,推动城乡公共文化场馆一体化发展。
二是高质量公共文化供给提升。实现文化产品高质量供给,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新模式,推动“四个全民”全社会普及,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均等化覆盖,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模式创新。
三是高水平公共文化治理创新。深化公共文化数字化改革,提升公共文化数字服务能力,创新公共文化研究体系,提高公共文化基层治理水平。
四是高品质公共文化品牌打造。打造“宋韵文化”城市品牌,打响“艺术振兴乡村”品牌,深化“鄞铃文艺党课”理论宣讲品牌,培育“美术馆之乡”品牌,做深“天天”系列惠民品牌,加大公共文化品牌宣传力度。
五是高效能公共文化政策保障。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强化资金和设施保障,加强人员队伍保障,培育文化志愿服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