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三重路向

2022-02-28 07:14崔美娜朱姝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化妇女马克思主义

崔美娜 朱姝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基本理论和方法同中国妇女运动实践相结合,发挥妇女的社会作用,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保障妇女的社会权利,解决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现实问题,并在理论上发展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近代以来中国妇女运动取得了具有“平等性、发展性、共享性”特征的举世瞩目成就,面向未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将向着本土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路向发展。

一、“共享”性: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本土化路向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人的自我创生、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螺旋式发展的“自传”,自主性既是“自然存在物”的内在要求,又是人区别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本质力量。从自主性来研判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妇女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身解放和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百年进程,是中国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因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发挥自主性走出的一条适合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百年实践证明,这条道路保证了中国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妇女自主选择的正确道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的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的成功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宝库,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发展打上了“本土化”的烙印。中国妇女运动的百年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世界性“共享”价值的遵循,又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世界性贡献“共享”性的中国方案,这条“本土化”的发展路向有助于理性自觉地直面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难题,蓄力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有关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重要目标的实现。

(一)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本土化为中国妇女运动提供“共享性”指南

我国妇女解放和发展之路肇始于“推翻三座大山”的特殊要求,有着区别于同时期世界其他国家妇女解放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要,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中国共产党建立之前,在我国妇女运动的理论主张方面,西方资产阶级的女权思想有一定的影响力,成了妇女抗争封建社会对女权束缚的先锋思潮,并在散发的妇女斗争中得以实践。建党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同中国妇女运动相结合,分析了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和阶级剥削制度的产生,不破除私有制、不消灭剥削阶级,妇女受压迫的“痼疾”是不能靠资本主义女权运动的药方治愈的。因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运动与中国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相结合,得出“只有无产阶级获得了政权,妇女才能得到真正得解放”[1]47的正确结论,在中国无产阶级得到全面解放的进程中,这种解放,不是某一个阶层妇女的解放,而是全中国的妇女“共享”民族解放的胜利成果,实现中国妇女的整体性解放。

无产阶级在中国建立了新政权后,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变化,无产阶级的任务从社会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作为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中国妇女运动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武器与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紧密相连,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摒弃了资产阶级女权运动的局限性,避免照搬照抄“舶来品”的水土不服,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妇女运动实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解放道路。这条“本土化”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考察妇女解放问题,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群体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自主性伟大力量,把妇女理论与妇女运动写入党的核心任务,并把妇女运动的成果通过法律、方针、政策固定,使妇女的权益得到切实的保障。根据《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统计的监测数据,中国率先完成了联合国制定的千年发展目标。中国妇女运动的百年实践为我们提供了最真实的图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本土化”路向,是中国的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实现了中国6亿妇女全体的解放和发展,也将推动新时代妇女解放事业繁荣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成果的“本土化”特质为世界妇女运动提供“共享性”借鉴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是以世界历史观推动全球女性解放的行动纲领,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成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应有之义。一方面,中国的妇女解放高扬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大旗,积极学习世界各国在妇女解放运动中的有益经验。比如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对妇女力量组织、妇女地位保障、妇女权益维护的方案,对我们建党之初提出“要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制度”[2]415大有裨益。妇女事业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需要团结合作的国际环境来维护,需要联合国可持续的机制来协调,需要各国妇女组织的交流互鉴,共同促进。在中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各个阶段,中国妇女运动坚持“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能共赢”[3]的理念和各国妇女进行友好交流,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世界智库中汲取“共享性”智慧。

另一方面,中国妇女运动的百年历程也为世界妇女运动提供了鲜活的“本土化”样本,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世界体系提供了具有“共享性”的启示和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事业已经跨入全球化时代,妇女运动要与时俱进,发挥主体性的国际视野和全局思维,综合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世界各国妇女运动的形势研判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任务、现实责任和前途使命。1995 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以及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数万人与会,聚焦“以行动谋求平等、发展与和平”的主旨进行磋商研讨,把实现男女平等的指导方针以《北京宣言》和《行动纲领》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推进妇女事业的庄严承诺。在大会召开后的20多年中,中国政府在教育、健康、就业方面提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妇女权益的保障措施,主动作为,落实国际交流互助的妇女运动理念,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妇女提供帮助,尤其在新冠疫情全世界范围内暴发后,中国提出“帮助妇女摆脱疫情影响、让性别平等落到实处、推动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加强全球妇女事业合作”[4]的主张,为全球妇女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的发展需要进入更加平等、包容、可持续的轨道,妇女事业是衡量的重要标尺。”[4]各肤色、各种族、各民族、全世界的妇女都应共享人类文明的成果,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为全球女性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和行动指南,为完善全球妇女发展路线图提供了具有“共享”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运动的“本土化”经验。

二、“发展”性: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时代化路向

马克思认为“没有妇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的进步可以用女性的社会地位来精确衡量”[5]59。中国共产党从建党之初就把妇女解放事业和无产阶级伟大事业紧紧连接,发挥妇女能动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实现价值,获得解放和发展。20世纪初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没有直接给出解决中国妇女问题的答案,但是中国广大妇女发挥主体能动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及其追求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为终极价值的目标,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百年实践紧密连接,形成了具有“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路向,指导中国妇女运动在不同时代的主题和际遇中,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坚持把实现妇女解放和发展、实现男女平等写在自己奋斗的旗帜上,始终把广大妇女作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始终把妇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我国妇女运动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6]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日臻成熟,妇女权益保障和社会地位也日渐提高,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情景”的实践样本,使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具有了中国气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具有“时代化”路向,发挥妇女作为主体的能动性去“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发展提供“时代化”自觉。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聚焦打碎束缚中国妇女的“四条绳索”

“阶级斗争”和“阶级解放”是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聚焦的问题。李大钊先生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境遇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经济根源造成的,他指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也因时因地而异,这也是因为经济的关系”[7]143-144,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在于消灭剥削阶级存在的土壤,即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废除私有制,进而实现妇女的彻底解放和独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桎梏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具体地说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27年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将束缚中国妇女的“四条绳索”[8]31归结为夫权、族权、神权、政权,并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提出打碎“四条绳索”实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四方面的指导原则。第一条原则是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包办婚姻,提倡婚姻自由打破“夫权”束缚;第二条原则是鼓励妇女平等参与社会劳动,破除封建宗法下的“族权”对土地财产的庇护;第三条原则是重视妇女教育,提升文化素质擦除封建“神权”的蒙蔽;第四条原则是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妇女政治参与权利,维护妇女权益和社会地位,铲除妇女解放与发展的“政权”阻碍。“四条绳索”理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妇女发挥主体能动性,用马克思妇女理论解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问题的中国化答案。“四条绳索”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探寻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打碎束缚中国妇女的“四条绳索”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时代主题。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中“妇女能顶半边天”

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生产力是首要任务,而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就是劳动者。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的妇女是一种伟大的人力资源。必须挖掘这种资源,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9]252-253为此,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转换为“以发动和组织妇女参加生产为中心”[10]230,发挥中国妇女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到“生产、生活、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建成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生力军。在此时期,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和妇女事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时代化主题紧密联系,在社会劳动中彰显出强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社会地位不断提升,毛泽东同志指出:“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男同志能办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办得到”,肯定了妇女在生产劳动中的价值,体现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强大动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实践中,中国妇女在婚姻、就业、健康、权益保障等方面获得了更大的关注,“在机构设置、法律法规方面形成了我国妇女权益保障的初步框架”[11]。在推动社会发展、创造人类文明的历程中妇女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队伍,是决定革命胜败的伟大力量。“妇女能顶半边天”是中国推进男女平等竖起的猎猎旌旗,是马克思主义男女平等原则最具中国特色的诠释,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在中国“时代化”的迭代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要求“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主动解放,主动发展”是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指导下,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思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事业发展的时代主题。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发展要靠无产阶级自身打破身上的枷锁,妇女解放和妇女事业也要依靠广大妇女同胞自身的力量,发挥妇女主体能动性,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形成争取权益保障、推动男女平等的自觉和自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征途上,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妇女群体的发展诉求,把妇女急难愁盼的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江泽民在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80周年纪念大会上提出全党全社会都要树立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倾听妇女的呼声,关心她们的疾苦,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努力为她们排忧解难;要切实加强对妇联工作的领导,帮助妇联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社会各有关方面也应努力为妇女群众多办好事、实事”[12]。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十周年会议开幕式上指出:“妇女问题,从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也必须通过发展才能得到解决。”[13]中国妇女事业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而不断前进,从“把男女平等作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到将此国策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历次党代会都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写入大会报告,擘画妇女事业发展的路线图。这是发挥妇女能动性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创新发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下,创建了促进性别平等的有效机制,持续推进妇女事业发展,并最大程度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结了人力资源、汇聚了社会共识。

(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主题

时代是出卷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历史任务和时代问题,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时代化的路向就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指导,交出中国妇女解放和发展事业不同阶段的时代命题。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是中国妇女的时代使命,是妇女运动面对的时代主题。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要同促进男女平等发展的历程紧密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成功经验。在世界妇女事业的建设实践中,仍存在“妇女发展水平不够平衡,男女权利、机会、资源分配不够平等,社会对妇女潜能、才干、贡献的认识不够充分”等问题,要树立“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这是实现妇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的正确道路”[13]的根本理念。新时代的妇女事业要扛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旗,发挥妇女作为生产力资源的能动性,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同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实现妇女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保障妇女平等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权益,使性别平等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推动妇女的全面解放。

三、“平等”性: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大众化路向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根本遵循。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人在实践活动中确证了人的历史主体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没有妇女,就没有人类,就没有社会。”[14]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以其强大的理论穿透力指导中国妇女运动百年实践,把保障妇女权益上升为中国革命、发展、建设各个阶段的国家意志,发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法宝,调动广大妇女同胞的主体创造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踔厉不屈的奋斗,终结了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奴役的局面,与无产阶级一道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70多年来,中国的妇女事业取得了具有“平等、发展、共享”特征的累累硕果,为世界妇女运动的发展展示了中国妇女的“巾帼风采”,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中国化提供了“大众化”发展路向的内生动力。

(一)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平等”地实现中国妇女的全体解放

“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质,也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坚持的一贯方针。在分析了近代中国社会妇女运动不彻底的原因时,李大钊先生指出:“中产阶级妇人的权利伸张,不能说是妇人全体的解放。”[2]414这些妇女运动的结果只是部分群体妇女权利的获得,而不是中国全体妇女权利的保障,因而中国共产党在妇女工作中贯彻“人民至上”的理念,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解决群体中国妇女解放的问题,“为所有被压迫的妇女们的利益而奋斗”。从此,中国广大劳动妇女的解放斗争与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融为一体,其目标是将中国人民从三座大山的压迫中解放出来,在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全体人民解放中,“平等”地实现中国妇女的全体解放。

“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15]647,这是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跨越时空仍然在中国化的具体实践中焕发勃勃生机的内生动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四号)》,全中国女性人口为6.88亿人,占48.76%,构成了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中国妇女要肩扛时代使命,其行动路径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6],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大众化”路向,以“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赋予女性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的主体性,有利于妇女发挥创造性,“平等”地共享新时代的社会资源、就业机会获得和价值实现路径。

(二)以面向未来的“性别平等”文化,冲破职业性别隔离的藩篱

劳动异化起源于财产私有制,只有消灭私有制对生产力的桎梏才能建立“性别平等”的生产关系,男女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上的平等成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历史经纬,是量度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性别平等”是面向未来的先进文化理念,既是对传统社会男尊女卑历史叙事观念的重塑,也是对现代社会有关“绝对平等”性别文化的厘正。男女平等不是消除“性别差异”的抽象化的相同,不是女性遵照传统性别观念中男性的道路来发展,而变成另一种意义上的男性,面向未来的“性别平等”先进文化强调“男女两性在‘权利、机会、责任和评价’上的平等”[17],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消除男性优越地位的固化,在妇女解放事业中提升妇女地位,打破性别歧视的历史局限和现实约束,让两性以平等为基础去生活,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形态是共产主义社会,在这一制度体系中,全人类的解放将是“不分性别和种族的”[18]264。

先进的性别文化持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坚持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面向世界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女性群体拥有与男性同等的人格尊严和社会地位,突破职业性别刻板印象所带来的“文化性隔离”和包含劳动力市场排斥与歧视女性的用工制度所造成的“制度性隔离”,使妇女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创造性,打破职业性别束缚,平等地参与社会生产劳动,在普遍的交往活动中实现个性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19]335面向未来,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道路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广大妇女作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者的主体能动性,“观察”时代的主要矛盾,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形成具有“本土化”的经验和成果,为推动世界妇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共享性”借鉴;充分发挥广大妇女的主体创造性,“解读”时代的重大课题,置身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融入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形成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全面发展的“时代化”自觉,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提供“发展性”的不竭动力;充分发挥广大妇女肩负起“半边天”神圣使命的自主性,“引领”时代的最新气象,不断保障妇女权益、提升妇女地位,与“大众”一起争做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做文明风尚的倡导者、做敢于追梦的奋斗者,共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平等性”红利,在与时代偕行中赢得出彩人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巾帼不让须眉的磅礴伟力。

猜你喜欢
中国化妇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当代妇女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