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娜 闫喜焕
(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沈阳 110000)
人才资源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区域实现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升级的必要支撑。为推动辽宁省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破解发展难题,必须着力打造区域人才高地,以人才支撑战略助推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到要“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实现新突破”“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1]。在人才聚集高地的建设上,以辽宁省现阶段的情况来看,“大水漫灌”式并不现实,应该集中力量、精准“滴灌”,助推重点领域人才建设行稳致远。
眼健康是国民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加速,各类电子产品尤其是近距离观察类电子产品的大规模普及应用,人们工作生活压力加大,我国眼科疾病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眼病已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中国眼健康白皮书》显示,2018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 高中生为81%。辽宁省各年龄段中小学生近视眼平均检出率为43.2%,17岁男生近视眼检出率为64.3%,女生为72.3%。在近视眼学生中,53.3%的男生和57.1%的女生为重度近视。我国60岁以上人群白内障发病率约为80%。如按照能满足眼科及视光保健服务的标准,我国大约需要配备30万名视光医师和眼科医师。目前全国约有4.48万名眼科医生,且他们的能力、水平并不均衡,眼科人才特别是高端眼科人才的缺口很大。
从全国眼科发展来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高水平的眼科专家特别是国际一流水平的专家相对较少,眼科的整体诊疗水平与国际一流标准还有差距;在不同层级的医院或相关医疗机构中,眼科医师的培养存在差别,特别是低层次医疗机构中专业化程度不高。对标人民群众眼健康的迫切需求,眼科人才队伍的建设相对滞后,已经形成了制约辽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才是决定一切的生产力,眼科人才的培养不容忽视。为进一步推动辽宁省眼科医疗健康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眼科医疗健康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眼科医疗及健康服务,亟须建设眼科人才聚集高地。
辽宁省作为老工业基地,从产业比例结构看,工业一直都是辽宁的主导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较高,但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统计资料,辽宁省2021 年生产总值27584.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247.1亿元,增长7%。可以看出,辽宁的产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与升级,但是,辽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上缺少侧重产业,部分产业领域选择趋同化,没有明显的特色优势。一些发展势头较好的产业,如信息技术、节能环保和生物技术等,在辽宁省的发展并不具备优势,盲目跟风也会导致缺乏品牌效应。缺少品牌企业,很难获得融资,不能长久发展。
随着辽宁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加之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民群众医疗健康服务需求旺盛,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机遇。目前,辽宁省已具备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及市场条件,拥有丰富的眼科医疗资源。以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何氏眼科医院、爱尔眼科医院等为代表的优质眼科临床医疗资源非常丰富。位于辽宁何氏医学院附近的眼产业特色小镇已初具规模,产业链也已初步形成。虽然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在不断成熟,但也存在着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深入挖掘辽宁省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找到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升级对策。
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制胜因素。人才资本的蓄积培育也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和核心竞争力。对于辽宁省而言,人才集聚地的产生主要依赖于产业聚集,产业聚集的发展使人才环境逐渐改善,人才的凝聚力不断增强,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辽宁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的重点集群和重大项目持续良好发展,能够促进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的升级,更能为人才聚集高地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相关领域人才高地建设也会成为聚集、吸引高层次人才,促进经济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手段,让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成为辽宁省产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辽宁省着力打造眼科医疗及健康全产业链。以何氏眼科、兴齐药业、康辉养老地产等企业为核心的眼科用药、器械、耗材、诊疗、康养的全产业链已初步形成。目前,在沈阳已初步形成国内第一个集“医教产学研”于一体的眼保健体系——何氏眼科。自成立22年来,何氏眼科发展成一个高科技、国际化的眼科集团,集团下设11家医院,70多家视光门诊,拥有一所在校生8000 余名的国家二本普通高校——辽宁何氏医学院。创办了具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眼科药物、眼科器械、眼科耗材生产的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基地。在产业升级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现有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龙头企业对全产业链条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扶持新兴眼科医疗及健康领域的“双创”企业。同时,围绕重点产业方向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基础医学、眼科医学应用、眼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备等研究,为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领域培养专业化、定制化、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我国重要的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人才聚集高地[2]。
眼科人才聚集高地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从“引入”“育才”“留住”到“用好”是一个长期过程。
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人才引入能促进辽宁省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优化升级,实现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特别是高端人才的引入可以助力辽宁省抢占眼科医疗科技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前沿阵地,提高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的创新能力,为引领新一轮产业转型变革提供动力支撑。依托国家“万人计划”“千人计划”和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加大对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领军人物、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相关行业人才来辽创业、就业,形成人才聚集的生态圈。
眼科人才高地建设除了靠引进外,还需壮大自己的人才队伍,加强辽宁省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人才培养的力度。辽宁省内现有医学类教育资源,包括中国医科大学、辽宁何氏医学院、辽宁中医药大学、锦州医科大学等,设置眼科医学本科专业的寥寥无几。辽宁何氏医学院现有眼视光医学及眼视光学两个本科专业,致力于培养眼科基础人才。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起来,按照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需求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解决眼科人才缺口,使育才成为辽宁省建设眼科人才新高地的突破口。
完善人才服务政策,确保政策对接落地工作,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有形之手”鼓励人才留下;产业留人,以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创新为驱动,加大投入,建设国家级科研院所及项目,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区域化竞争优势,以“无形之手”激励人才留下;待遇留人,从落实工资薪酬待遇、落实职级晋升待遇等方面,为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创造良好条件,以“暖心之手”吸引人才留下。
在用人方面,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人才评价标准、评价激励机制;确保人才使用的公正公平,构建开放、有序的人才竞争体系;避免引进人才的盲目性,造成人才使用上的浪费,让人才确有用武之地,从而进一步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落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用人的自主权,把人才评价、选用、调配、奖励等方面的权力下放给用人主体,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宽松环境,为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产业发展是吸引人才的根本,只有形成高效、成熟的产业链,产生产业集聚发展效应,才能更好地吸引并留住行业精英人才[2]。
要打造一流的眼科人才聚集生态,就要做大做强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建设独具特色的眼科医疗及健康创新孵化基地,探索科技新成果在眼科医疗及健康领域应用和发展的新方向,建成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创新高地。这也就要充分发挥现有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龙头单位对全产业链条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建设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集群。
创建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于辽宁省从事相关领域企业和单位的重点产业及研发项目给予资金倾斜支持。鼓励从事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的相关企业实现产业整合,完善产业链条,对引进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按研发投入给予经费支持。搭建好技术、咨询、法律等方面的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开辟绿色通道,强化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链要素支撑保障,推进现有资源整合集聚,支持企业孵化和做大做强。通过政府投资建设、引进科研院所、鼓励企业入驻、培育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等多种途径,打造国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集聚区。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打造眼科人才聚集高地不仅要引入高层次人才,更要脚踏实地培养本土的人才,构建全方位的眼科人才培养体系,培植辽宁省独具特色的眼科人才资源优势。
辽宁省虽然有多所医学类高校,但是在眼科人才的培养上却没有优势。首要的就是充分发挥辽宁省医学类高校作为眼科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培育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人才的生力军,调整优化全省医学类高校布局、学科学院和专业设置,推进国际研究项目合作,与世界一流大学开展合作,加快眼科医学一流学科建设步伐。多方面拓宽合作平台,加大相关领域交流力度,拓宽学习渠道,加强国际合作,加强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相关领域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眼科教育经费支持力度,增设独立的资助项目,吸引在眼科及眼产业研究领域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卓越科研人才,支持其到高校任教并开展相关项目研究。在设有相关学科的高校开展并实施《卓越眼科医师及相关眼产业科技人员培养方案》及《优秀眼产业服务人员培养方案》,积极推进眼科医学及眼产业相关学科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储备人才的培养,培训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骨干。
以市场发展需求为导向,全方位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人才联合培养体系,充分调动企业等培养人才的积极性,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引导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在创新实践活动中发现和培育眼科人才。支持辽宁何氏医学院与华大基因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建立基因学院等合作项目,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本土人才,使其成为辽宁的重要品牌和动力引擎,为辽宁省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优化眼科人才环境,是辽宁省建设眼科人才聚集高地的基础。
优化眼科人才的政策支持,鼓励眼科医生在公立医院、社会办医之间双向流动,建立公立医院人才队伍全职、兼职等分类执业方式,眼科人才在高校兼职实行“双平台+双待遇”的双聘制度,大学和医院同时提供安置经费与科研启动经费。
优化高层次眼科人才评价标准。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的人才具有特殊性,应探索适合其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单纯量化考核模式。对主要从事眼科临床工作的人才,评价时除以德为先外也要重点考察其临床医疗医技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对主要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才,重点考察其创新能力业绩,突出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3]。
完善眼科人才管理服务。改变粗放式的服务理念,细化各项服务指标。不仅要服务好人才的生活方面,更要做好关键性的创新创业相关事宜的服务,真正落实“科研围着产业转,服务围着人才转”,并建立一套完善的“容错”制度,积极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创业的社会氛围。
在人才激励方面,应该转变模式,不能把奖励只集中在高水平人才身上,更应该倾向于中端水平的储备人才;注重激励覆盖眼科医疗及其相关眼健康领域的上中下游全产业链模块,使更多眼产业领域内有才干、有能力的人获得物质奖励和科研资金投入,增强其留在本领域的信心,保证眼产业整体稳定发展;同时要打破学历、户籍、职务、体制等限制壁垒,充分激发人才活力,让更多人才得到发展、成长。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实施更加积极的高层次眼科人才引进政策,对标一流标准,扩大前瞻性布局,建立高层次交流与合作平台,提升眼科人才储备力量。
鼓励建设离岸人才基地、海归人才基地,完善柔性引才机制;开展简化人才引进审批手续、产学研机构人才双向流动等试点工作;对留学人员的子女就学、职称评定、就医、工作报酬、住房医疗等相关待遇进行细化和补充;开辟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探索打造面向高层次海外人才统一发布本地保险企业世界商业医疗保险信息的平台等。相关部门要加快梳理不利于归国医疗及医学人才的制度瓶颈,加大眼科医疗及健康产业领军人物、高端人才及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吸引更多产业相关行业人才到辽创业、就业。
以制度形式保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研人员到科技企业兼职,实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攻关等获取兼职报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的工作需要,设置适当比重的流动岗位,吸引那些具备创新经验和实践经验的人才与企业家到本单位兼职;以学科布局和发展为导向集聚优秀团队,夯实人才依附的根基,不断实现优势引才与人才引领发展的互动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