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探析

2022-02-28 07:14关震李忠壹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侨商精神融合

关震 李忠壹

(1.温州大学,浙江温州 325035;2.沈阳化工大学,辽宁沈阳 110142)

广大侨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之一。长久以来,一代代侨商“热情支持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1]63。而在海外创业经商过程中形成的侨商精神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大力弘扬和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动力,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个人和企业要勇于创业创新,全社会要厚植创业创新文化,让人民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精神追求和自身价值。”[2]379随即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等文件,更是在全社会营造起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主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创业行为在我国成为常态。作为创新创业主体之一的大学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天然契合性,探索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方式方法,不断构建长效融合机制,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诠释侨商精神实质意义重大。

一、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2018 年8月29日,赵乐际在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的致词中指出,广大归侨侨眷和海外侨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示出“爱国爱乡的赤子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开放自信的国际形象”[3],充分肯定了侨胞、侨眷、侨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的重要作用。侨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桑梓情怀、心系故乡的爱国精神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要义,表现出的勇为人先、不畏困苦的冒险精神是创新创业激情的具体表现,表现出的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是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表现出的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是创新创业品质的真实演绎,表现出的诚实守信、疾恶好善的重德精神是创新创业文化的组成部分,二者在本质规定、时代特征、实践基础、价值目标等方面高度统一,奠定了二者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时代特征和本质内核

勇为人先与爱国精神是二者融合的时代特征。不论是出于生计的考量,还是祖辈的历史遗留;不论是向外国学习的需要,还是建设祖国的初衷,侨商远走他乡苦心经营,都深深地烙印上时代的痕迹,并表现出勇为人先、不畏困苦的冒险精神。没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侨商很难突破观念与现实的种种困难,成就敢为天下先的一番事业。同时,众多侨乡“有着赤忱的爱国情怀”[1]64,桑梓情怀、心系故乡的爱国精神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去,为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作出贡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广大侨商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国家建设,破解国家发展难题,始终惦念家乡发展现状,助力家乡高质量发展,将爱国爱乡、情系故里的精神与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如同侨商精神一样的勇闯品质、冒险精神,这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保障。没有敢闯敢拼的激情,创新创业实践难以发生。同时,大学生所有的创新创业活动都以推动国家发展为终极目的,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展开,这也与侨商精神高度契合。勇为人先与爱国精神已经成为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的时代呼声和建设要求。

革故鼎新与创新实践发展是二者融合的本质内核。侨商精神是侨商在创新创业的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念与理念体系,侨商在产品开发、经营方式、销售模式等方面创新发展使得侨商能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不难看出侨商精神的核心内涵是创新实践发展,并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日益丰富和越发彰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为大学生正在进行或今后即将进行的创新创业实践做好思想、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准备,其中不断推进创新实践发展是“双创”教育的本质要求。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本质内核都指向创新实践发展,这为二者相互融合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更需要在理念、方式、途径等方面的创新给予解决。侨商精神表现出的革故鼎新、实践创新是大学生今后创新创业过程中必备的能力之一,将这一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之中势在必行。

(二)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基础和价值目标

创造美好生活是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实践基础。华人华侨背井离乡,来到异国他乡创新创业,从直接目的来说是为了过上美好生活。然而,他们在通过自己的双手艰难创业之时并非一帆风顺,注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4]12,侨商创业过程也是如此。正因为如此,融铸在侨商血脉之中迎难而上、永不服输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练就了侨商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自强精神,助力侨商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年青一代的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也会遇到重重困难和挑战,尤其是在物质条件相对优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情感更加丰富,内心更加敏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应注重自身坚韧品质的修养和抗挫折能力的锻炼,这与侨商自强精神高度吻合。创新创业之路上同样要经历的艰辛历程,同样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为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实践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是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4 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对大学生语重心长地指出要“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1]173。“言必信,行必果”是中国人恪守的行为准则,侨商在海外艰苦创业之时,必然会体现出中华传统美德,以诚信立身,以守信致远,在创业之初依靠诚信闯出一片天地,并依靠守信持续发展,进而在创新创业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铸就侨商诚实守信、疾恶好善的重德精神。这一精神既是侨商创新创业成功的精神密码,也是侨商创新创业过程中凝练的精神成果。大学生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更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这不仅是创新创业的需要,也是人生成长的要求,更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条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良好人生品德的培养至关重要,这是关乎创新创业是否成功、是否持久的关键所在。侨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诚实守信、疾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实现了自身思想境界的提升,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具备的道德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为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提供共有的价值目标。

二、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

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具有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同时侨商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是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因为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备高度的契合性,也是充实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的形势所需。探索符合教育规律的融合路径,把握以课程建设为主要抓手的融合方式,必将促进二者融合取得良好效果。

(一)全面融入通识教育类课程

高校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是侨商精神融入的主要载体。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要求,普通高校均已开设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该取得的必修学分。此类课程的开设既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客观需要。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授课对象广,覆盖普通高校所有学生;授课内容多,在系统化的授课体系中涵盖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知识,此类课程是与侨商精神融合的主要载体。

侨商精神与创新创业类通识课程融合的具体表现。在价值导向方面,贯穿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始终的价值观念是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过程中贡献力量、不断创新、实现自我价值。这吻合侨商精神尤其是侨商爱国爱乡、情系故里的理念,是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授课主线,串联起此类课程的所有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通识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含创新创业思维、精神、能力等基础知识讲授,这些内容与侨商精神的形成与内涵高度契合,将侨商精神融入到课程内容之中,会更真实全面地诠释授课内容,印证授课理论。在教学方式方面,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是授课过程中常见的方法,而众多创业成功、蕴含侨商精神的侨商案例,是提升授课效果的案例宝库。认真讲解和分析侨商创新创业成功的案例,不仅会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激情,更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与精神熏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在考核方式方面,打破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已逐步在高校推广开来,而实践性极强的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考核方式更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检查,应在实践中进行考核。近些年,以“互联网+”、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为代表的全国性大赛持续开展,学生经过学习,积极参加此类比赛,在比赛中体现侨商精神,运用侨商创业成功经验,实现以赛代练、以赛促建的效果,不仅丰富考核方式,更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精心融入专业理论类课程

普通高校培养人才,以专业分类作为基础,这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定。专业教育成为大学生培养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系统化体系化掌握专业内容,为今后的个人发展和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分析侨商创新创业成功的专业依托。创新创业实践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必须与个别专业相结合,在专业已有的技术水平、经营方式、运行体系等基础上进行创新创造,进而促进专业发展,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改善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创业成功的最终目的。侨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同样如此,依靠某一专业或专业整合而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孕育而生侨商精神。专业理论类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将侨商精神融入其中,从专业视角分析侨商创新创业成功的原因,侨商在进行革故鼎新、勇为人先的创新创业之时,是从哪些专业视角发现了创新创业机遇,把握了创新创业机会,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创新发展,进而开始走上创新创业之路,并最终取得成功。

培育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问题导向。发现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有难度,侨商精神与专业理论类课程的融合,更容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开展创新创业的专业视角。从专业体系来说,侨商在发现问题,开始创新创业后,要想确保最终成功,必将运用和整合专业知识。在专业理论知识讲授过程中,分析侨商创新创业成功的专业模式,解读侨商精神的基因密码,不仅会鲜活专业理论知识,更会便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育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从专业方向来说,侨商精神时刻在诠释根据具体专业而产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最终的发展方向都是在实现个人价值,满足自身对美好生活追求的同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人民带来更优质更方便的生活,积极回报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专业方向的发展始终表明,个人的发展从学习专业开始,最终的方向都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去。

(三)恰当融入专业实践类课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了解行业发展形势,提前接触未来工作环境和氛围,普通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都会安排教育见习、研修、实习等形式不同的实践类课程。侨商精神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融合,既会增添实践课程种类,优化实践感受,也会更加深刻体验侨商精神,领会其深刻内涵。侨商精神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融合主要可以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请进来”主要指邀请侨商到校。一是为大学生作报告,分享创新创业过程、经验与感受,现场解答学生创新创业问题;二是实现校企合作,以专业为基础,与侨商企业深度合作,在种类多样的合作方式中让学生感受侨商精神;三是聘请侨商担任职业导师,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聘请侨商担任学校专业评委,评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作品;四是对于桑梓情怀浓厚的侨商,可以邀请其设立奖助学金,通过侨商的实践行动说明侨商精神实质。

“走出去”主要指大学生走出校门。一是参观走访侨商创新创业相关的博物馆或展览馆,在历史中重温侨商创新创业奋斗历程,了解侨商精神形成过程和内涵要义;二是对侨乡或侨商本人的田野调查,通过对侨乡或侨商本人的考察交流,切身感受侨商精神形成的精神家园和个人原因,解答心中疑惑;三是到未来工作地点见习或实习时,可以选择侨商创立的企业或单位,大学生在侨商创新创业成功的单位中进行学习,能切实感受侨商企业文化,领悟侨商精神真谛。

三、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

以课程建设为载体的融合方式是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的主要抓手,同时二者融合的长效机制构建也十分重要。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不是一时一地之事,必须在持久良性推进中才会取得预期效果,既发挥侨商精神的动力引擎与经验参照作用,也会深化“双创”教育内涵式改革。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融合长效机制构建应以完善顶层设计为始发点,以加强贯彻实施为着力点,以健全监督反馈为切入点,以推进良性循环为落脚点,逐步构建起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系。

(一)以战略与创新思维完善融合的顶层设计和创新实践

以战略思维完善融合的顶层设计。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应从源头抓起,注重以战略思维做好融合顶层设计,即以“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5]244,做好系统化安排。就人才培养方案来说,重视包括侨商精神在内的侨文化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安排,尤其是华人华侨人数众多、侨特色鲜明的普通高校,在培养目标、学分分布、课程设置等方面结合学校实际统筹安排,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其他高校提供参考借鉴。就课程实施来说,综合考虑通识类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的定位与作用,发挥各自专长,形成融合合力,发挥出推动课程融合的突出效果。就教学主体来说,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应主动领会侨商精神,搜集相关教学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侨商精神内容的渗透,充分利用侨商创新创业案例库,挖掘侨商精神时代价值,辅助教师做好创新创业授课工作。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前途广阔、潜力无限,普通高校应站在百年变局的时代前沿和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做好侨商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推动二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以创新思维加强融合的贯彻实施。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重在贯彻实施,在实践过程中灵活运用“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5]245,结合普通高校自身实际,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实施内容方面,以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以国家发展实际为准绳,采取丰富多样的融合方式,注重融合内容的巧妙安排,形成水乳交融之势,而非生搬硬套之况,在润物无声中使学生们受到侨商精神的熏陶。在实施主体方面,学校教务、创新创业、涉侨工作等部门应积极作为,各司其职,以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为工作合力点,明确各自工作职责和领域,在通力合作中推动二者融合发展实践不断前进。在实施氛围方面,普通高校尤其是侨商资源丰富的学校,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学校营造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工作环境及校园文化,在浓郁的融合氛围中促进二者融合的有效进行。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于侨商精神传播和“双创”教育发展助力良多,运用创新思维改进融合的内容和方式,必将推动二者融合发展的进程和效果。

(二)以辩证与历史思维健全融合的监督反馈和改革创新

以辩证思维健全融合的监督反馈。教学监督反馈是侨商精神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环节,运用“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5]245的辩证思维能力,倒逼二者融合的良好发展。教学监督与反馈是普通高校教育改革与建设的重要方式,目的在于不断优化教学效果,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过程中,监督反馈必须注意以下几对辩证关系:一是目标与手段。在融合发展过程中,监督反馈是手段,目的在于促进二者融合发展。切不可将监督反馈作为目的,尤其在探索融合方式方法过程中,不能因为在监督过程中出现问题而否定融合发展,应在融合发展中解决问题。二是整体与部分。监督反馈是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作用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不断优化融合效果。切不可在融合发展过程中过分使用,过分强调其重要性而影响二者融合的整体发展。三是当下与未来。在监督反馈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分清问题的轻重缓急,二者融合发展是一个过程,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与新问题的产生,在对待监督反馈结果时,注重问题解决的先后顺序,切不可不分主次矛盾眉毛胡子一起抓,急于一时解决融合发展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以历史思维推进融合的改革创新。侨商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普通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教育的革新而发展,在“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5]245作用下,必将在持续推进中取得喜人成绩。在历史思维的指引下,一是要坚定改革前进方向,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具有天然契合性,二者在本质内涵上高度吻合,侨商创新创业的经历与过程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良好的素材,将侨商精神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定会推动“双创”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二是汲取教学历史经验,在融合的实践过程中,高度重视学习和总结、借鉴和运用教学历史经验,在对融合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反思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地走向未来。三是推动融合良性循环,在坚定前进方向、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推动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实践不断运转,在持续改进中促发良性循环,在良性循环中彰显融合实效。

侨商精神是侨商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精神品质和优良传统,是值得大学生学习的宝贵财富。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拓展大学生今后的发展道路。推动侨商精神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必将发挥二者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成人成才教育目标,助力大学生增强就业创业本领。

猜你喜欢
侨商精神融合
张家港市侨商会正式成立
虎虎生威见精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聚“星”成“火”携手同心——记海门侨商郁飞和他的侨商团队
《融合》
侨商柴荔:为新基建“添砖加瓦”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