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伟芬:中国飞天英雄们的“女教头”

2022-02-28 14:23王丽
中关村 2022年2期
关键词: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王丽

2022年新年前夕,神舟十三号航天员第二次出舱,完成全部既定任务。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为后续出舱活动积累了经验。同时,这也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而万里之外的地面上,最替他们担心的是黄伟芬,因为航天员在太空的任何一次活动,都由她亲自指挥。杨利伟、翟志刚、聂海胜、刘洋等等,很多人对这些名字耳熟能详,但对培养训练他们的“总教头”黄伟芬,却鲜有人知。她不仅是中国航天员训练大纲的创立者,而且已8次送自己选拔培训的航天员飞上太空,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飞天英雄!多年来,她先后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

黄伟芬1964年出生于江西赣州,她不仅天资聪慧,而且从小学习刻苦。读高中时,她的成绩年年第一,还是赣州市武术队的佼佼者,练得一身好功夫,行事有“女侠”般的英雄气。长相漂亮又多才多艺的她,很快成为学生们心中的女神。

1981年黄伟芬以高考499分的优异成绩,收到许多大学递来的橄榄枝。她有些迷茫,便征求爸爸的意见。父亲告诉黄伟芬:“国防科技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我们要做,就做国家尖端科技,提高国家的国防力量!”一句话,让女儿如醍醐灌顶。一种与生俱来的女英雄气涌上心头,她果断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飞行器设计专业。

1985年,黃伟芬又考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攻读重力生理学专业硕士学位。就是在这里,她经过了生物、医学与工程紧密融合的系统学习,掌握了生物力学、组织工程与人工器官、人机系统设计与评价等方面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

毕业后,黄伟芬留在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参与了大量关于人体和航空工程的研究,包括“863工程”中关于“载人航天中长期计划的航天器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课题”的预研,接着,又参加了尖兵卫星的生物搭载试验任务,以及航天医学工程总体研究。

这些研究,使她对于航天航空中对人体生物工程的要求有了深刻认识,为黄伟芬后来一生所要从事的伟大事业——航天员的选拔和培训——奠定了扎实基础。

1992年,我国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工程立项之初,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航天员的选拔与训练,但这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压根没人知道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没有经验可借鉴,就一个字,难如登天!

此时,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黄伟芬被委以重任。这一年,她年仅28岁。黄伟芬觉得有些突然,可是一想到国家有需要,便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重担。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航天员选拔和培训的技术要求,几乎无文献可查。可是,没有又怎样,哪栋万丈高楼不是从平地建起的?赶紧动手干起来才是真理。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黄伟芬夜以继日地思索,结合自己多年来在航天医学领域的研究,用整整3个月的时间,交出了《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这份方案的横空出世,被看作是我国第一部航天员训练的顶层方案。也就是这个方案,不仅为中国航天员的选拔提供了参考,同时也为我国后来航天员训练奠定了总基调,至今依然在使用。

1997年,黄伟芬带领中国航天员远赴俄罗斯学习,加加林培训中心负责人看到带队的是位美女,非常惊讶,因为即便在航天发达的俄美两国,女性领导也并不多见,可黄伟芬的专业性很快就将他折服。

可是,对于当时国内的航天团队来说,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技术和积累是空白的。黄伟芬从俄罗斯回国后,1998年1月5日,经过她和团队的严格选拔,由首批14名航天员组成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正式成立。之后,“千锤百炼”的训练生涯,也随之而来。

航天员需要承受超重、失重、低压等特殊环境因素的严峻考验,挑战生理和心理的承受极限。如何训练出优秀的航天员?教练员的角色尤其重要。

航天员训练初期,黄伟芬带着不足30人的团队,承担着教练员的角色,开始了中国航天员培训研究的探索,进行了七大类、一百多个科目的训练教学。然后对训练过程进行总结,制定出中国第一本航天员训练大纲。

在这部训练大纲的指导下,后来黄伟芬他们又总结制定了几百份教案和讲义,以及实施细则,并亲手设计制作了许多训练设备。

这种特殊训练,要经历持续不断的各种挑战、考验、检查和评定,而且,只要航天员不退役,训练就不能终止。黄伟芬说,从预备航天员开始训练,到能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大概需要4年,相当于上了一个大学,但比大学的本科教育难得多。为了保证安全,她要求所有航天员的训练课目,必须由教员先进行试训,并总结出最合理有效的方案。

外界很少了解,航天员的选拔与培训是十分艰难以及乏味的,因为他们将来要进入太空,所以,训练就要按照太空的标准进行,这也意味着,这些训练必将挑战人类身体机能的极限。为了得到最准确的项目数据,黄伟芬尝试了所有的相关项目。因为她清楚,只有自己亲身体验了,才能保证筛选标准的万无一失。这些训练项目同时也充满了危险,就拿坐转椅这一项目来说,普通人在转椅上不到一分钟可能就会头晕眼花,心脏狂跳不止,而宇航员要坚持10分钟才算合格。更具有挑战的是离心机项目,普通人在离心机上最多只能承受4个G的重力加速度。而航天员在训练时,则需要承受8个G的重力加速度,相当于自身体重的8倍左右,如果训练不当,会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在经过数千次,甚至数万次的实验后,各项均合格的被训练精英才能留下来。而在真正将航天员选拔出来之后,黄伟芬可谓忧喜参半。喜在他们终于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赢得了航天员这个无比荣耀的称号,也会带着这个称号来为国争光;忧的是,航天员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在人类航天史上,已经有22名航天员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长期的训练中,首批14名航天员没出现一例运动损伤,更没有出现运动病。黄伟芬和其他教练员们,提前设计好方案,规避风险,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的艰辛,也远非常人所能想象。

中国空间站

黄伟芬颇有英雄傲骨,各种项目不仅自己训练了个遍,对航天员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在这里不管男女,训练强度都一样。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下,14名中国航天员全部掌握了航天员的必备技能和知识理论,全部具有能够胜任航天飞行的综合能力。而黄伟芬为首的训练员团队,也从最开始的“门外汉”,成为彻彻底底的航天员培训权威。

2003年10月,举世瞩目的神舟五号即将上天,这14名中国航天员中,派谁去太空中中执行这一重大任务?无疑成了科技界关注的焦点。黄伟芬是最终选择宇航员的投票人之一,要从第一梯队的三人中确定一人,她将关键的一票投给了杨利伟。

杨利伟在她的指导下,经过了极为严苛的生理和身体素质测试,并通过了心理素质考核,在随后的“残酷”训练中也表现优异,从预备宇航员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

黄伟芬回忆起杨利伟出征前的场景泪眼婆娑。有一张拍摄于2003年10月15日早上的照片。从表面上看,大家都非常开心地围着杨利伟,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心里都无比纠结和忐忑。“因为我们知道,航天飞行是一个高风险的事业,尤其是上升和返回的过程。出征发射前,我们内心既忐忑不安,又恋恋不舍。”黄伟芬说:“在神秘的太空中,谁都没有办法预料到未知情况的发生,可谓危机四伏,步步惊心!”一想到这些,就在杨利伟准备完毕,出发向太空的时候,她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箭步冲进卫生间,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15日9时,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伴随着一声巨响,长征二号F火箭底部喷射出一团硕大的火焰,所产生的强劲动力将神舟五号急速带往太空。杨利伟就坐在这艘神舟五号飞船之内,像平时所学习和训练的一样,冷静地操纵着飞船上的各种仪器。飞船很顺利地进入了太空中的预定轨道,开始了环绕地球的航行。杨利伟按时完成了所有的任务,10月26日,神舟五号顺利返航,降落在了内蒙古大草原上。“神五”落地,作为航天员训练总体方案设计师的黄伟芬,立马赶赴现场。此时的她,比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要紧张宇航员的身体状况。好在,杨利伟只是出现了一些由于飞船舱内压力改变,而导致的皮肤破损和毛细血管崩裂的状况。回到地面后,杨利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黄伟芬进行交流,把他在太空中所经历的一切作一个总结。杨利伟十分激动地对黄伟芬说:“非常感谢您,您的训练是管用的!”听了这话,黄伟芬不禁眼眶湿润。

神舟五号遨游太空,实现了中国人的飞天梦,人们也记住了杨利伟这位中国航天领域的英雄。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非常自豪地說,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经有37个国家的556名航天员,完成了1000多人次的航天飞行任务,但只有俄罗斯、美国和中国,具有完整独立的航天员选拔技术体系。

很少有人知道,当“神五”首飞、“神七”出舱、“神十”太空授课,每一次任务的圆满完成,都离不开黄伟芬的训练,她堪称“幕后英雄”。因为功绩卓著,2020年,黄伟芬正式荣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也就是说,在中国,她是培训航天员的唯一“总教头”!更让黄伟芬兴奋的是,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发射,这是我国航天健儿第七次问鼎苍穹。中国“天宫”空间站,首度迎来3名航天员长住3个月,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此举史无前例,也意味着我国航天技术再创历史性突破。飞船发射的前3天,黄伟芬一直难以入眠。虽然已经经过了6次成功飞行,可是这次发射的技术难度、对航天员的综合要求,都是空前的。终于,飞船再次成功发射。

茫茫太空,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在地面,黄伟芬时刻关注着3名航天员的一举一动。“他们6月17日早晨两点半就起床了,做进舱前的准备,然后出征,进舱以后发射,入轨之后又进行组合体的环境建立,一直忙到晚上11点半以后,才把该干的活基本干完。晚上11点多他们才开始吃晚饭,到12点多才睡觉。”

黄伟芬说,在轨航天员作息制度是天地同步。早上8点,她们会和航天员开“例会”,沟通当天工作计划,晚上八九点还会沟通工作的完成情况,以及对明天工作计划的意见建议。

3个月后的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3名宇航员安全回家,他们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最长记录。飞船着陆时,人们将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身上,没有人注意到默默站在一旁,一身蓝色工装的黄伟芬,但她却不由喜极而泣。2021年我国的航天任务特别繁重。“神十二”大功告成后,黄伟芬还没来得及喘口气,接着就是“神十三”升空!黄伟芬事先对乘组人员进行了选择搭配、指导培训……10月16日,这艘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它很快与空间站组合体完成自主快速交会对接;当天上午,航天员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展相关工作。12月26日,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开展第二次出舱活动,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进行舱外作业,航天员王亚平在舱内配合支持,共同完成各项既定任务。27日0时55分,他们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的全部既定任务。黄伟芬这才松了口气。舱外活动期间,3人先后完成了全景相机C抬升、舱外作业点脚限位器安装及相关工效验证、携物转移验证等任务,同时,进一步验证了核心舱气闸舱、舱外服、机械臂的功能性能,进一步考核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舱内外航天员协同以及天地协同能力,为后续出舱活动进一步积累了经验。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

后续,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将投入下一阶段在轨工作任务,以“感觉良好”状态迎接新年到来,这也将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跨年。这时候,通过媒体报道人们才知道,原来中国航天英雄背后,居然还有一名“女教头”——黄伟芬。而对于这位航天员系统总设计师来说,每一名飞天英雄都是自己的孩子,她为他们的成就感到骄傲。而她选择继续默默地站在英雄背后,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守护他们。

杨利伟曾这样评价恩师:黄伟芬总师的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国家的航天事业。正因为有了她的训练方案,才有了我国一次次在航天事业上的突破!其实黄伟芬不仅是一位英雄,也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多年来,她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章、中国航天基金奖、“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可谓实至名归。

黄伟芬说,中国空间站的建设也不是终点,载人航天的下一个目的地是月球、火星……嫦娥奔月、夸父追日的古老传说正在圆梦的路上。此生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她无怨无悔,倍感自豪!

猜你喜欢
杨利伟航天员飞船
二手飞船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乘上勇气的飞船
飞船可重复使用的那些门道
我要当航天员
航天英雄杨利伟
来吧,少年航天员
杨利伟坦承受伤也是航天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