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壤:投掷游戏的“鼻祖”

2022-02-28 02:00:30于典
课堂内外(初中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鼻祖易懂木棒

于典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游戏、娱乐、运动争奇斗艳,层出不穷,许多古代的游戏到了现代依然风头不减当年。若要追根溯源,乘着时光机回到上古的尧舜禹时期,我们就会发现很多游戏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开始萌芽发展,顶破土壤长出来的尖尖幼苗中,有一株名为“击壤”。

人人傳唱《击壤歌》

提到击壤这一游戏,最有名的也许并不是游戏本身,而是一首《击壤歌》。

中国古代的许多典籍中都提到过《击壤歌》,虽然记载的故事在细节上有一些出入,但故事大致相同。相传在帝尧时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老人在悠闲地玩着击壤游戏,旁边观看的人便说道:“这真是尧帝的恩德啊。”老人一听,便一边击壤一边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为饮,耕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

这位老人唱的便是《击壤歌》,也是最早关于击壤的记载。在老人口中,他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安闲自乐,哪里还会向往帝王的权力呢?质朴的话语朗朗上口,也难怪《击壤歌》传唱甚广了。击壤从哪儿来?

若击壤从帝尧时期就存在的话,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许多记载都不甚明晰,对它的起源和最初的玩法等都存有一些争议。

有的学者认为击壤的起源与古时人们的狩猎方式有关。为了更安全、更快速地获得猎物,投掷击杀猎物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精准的投掷水平便至关重要。后来,伴随着农耕文化的成熟以及各类工具的发明,投掷打猎逐渐退出舞台,投掷从基本技能变为娱乐游戏,击壤也演变为了单纯的游戏。

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击壤最初可能是一项祭祀活动,是用来祭祀土地灶神的仪式。因为击壤的“壤”字本意便是土地,再加上《击壤歌》的流传,其歌词也与农业饮食有关,因此不少学者认为击壤可能代表着人们对丰收的期盼。

至今,击壤的准确起源已不可考,但不论是因为需要练习投掷技术,还是期盼丰收的祭祀,都不难看出击壤的起源与人们对生活的需求和期待有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才变成了我们所了解的娱乐游戏。

击壤去哪儿了?

关于击壤的玩法,晋人周处在《风土记》中有过详细的记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尺四寸,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列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为击。”早期的击壤游戏中使用的是木板,前宽后窄,形状像一只鞋子。游戏规则简单易懂,先在地上放置一块木板,游戏参与者走到几十步开外后,投出手中的壤去击打地上的壤,击中就胜利。

击壤的游戏场地没有严格的讲究,一般会选择平坦开阔的地方,据记载,一开始参与击壤游戏的多是老人、孩童,可见这项游戏对于体能、身体素质也没有苛刻的要求。

作为一项民间游戏,击壤具备了许多易于传播的特征,比如:游戏规则简单易懂、可以集体参与游戏、场地没有严格要求、游戏器具容易获得、妇孺老弱皆可玩乐……也正是因为这些特征,击壤的“进化体”简直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打缸、打瓦、打柭……

打缸是指用半块砖进行投掷,打瓦是将游戏工具换成瓦片,打柭则是使用木棒。在几种形式中,打板的变化最大。它的游戏器具是两根木棒,将短棒置于地上,用手中的长木棒击打短棒两次,第一次击打需要将木棒击起,紧接着第二次击打则要将空中的木棒狠狠地打飞出去,最后根据短木棒的远近判断输赢。

在中国游戏运动发展史上,击壤作为投掷游戏的“老祖宗”仿佛无处不在。根据所处的地域、受众的不同,击壤也“入乡随俗”,化身各种名字穿梭在各个时代中。

在现代的投掷游戏、运动中也或多或少也能看到击壤的印记。虽然距离击壤的发明已经很遥远,但实际上它留下了不少痕迹。大家在运动、游戏的时候不妨发散思维,动动脑筋,挖掘一下击壤的新玩法,说不定下一个新游戏的“大发明家”就是你哦!

猜你喜欢
鼻祖易懂木棒
巧移木棒
易懂是优点
中华诗词(2022年3期)2022-12-31 06:08:16
挑木棒
造纸鼻祖蔡伦
乘风破浪的“鼻祖”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2
挑小木棒(节选)
俳优:我才是说唱界的鼻祖
极简垃圾桶
箕形砚『鼻祖』是谁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1:53
如何让工业报道通俗起来
记者摇篮(2016年4期)2016-04-21 02: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