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鸿菲 杨占武
摘 要:《汉语大词典》收录词语的原则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不过,由于受编撰时期诸种条件的限制,没有充分利用中古时期的大量汉译佛经,在收词和释义方面,仍存在可以商补的余地。《善见律毗婆沙》是萧齐时期僧伽跋陀罗翻译的佛经,使用了当时大量的口语词汇,其中,“谢答”“往到”等21个词语,可以作为《汉语大词典》修订时补充词条、增加义项和提前书证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善见律毗婆沙》;词语;考释
《善见律毗婆沙》(以下简称《善见律》)是萧齐时期僧伽跋陀罗所译佛经,约20万字,篇幅较长,词汇丰富[1](P2)。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二十四册,系注释锡兰所传律藏之典籍。《善见律》属于律藏,内容丰富,叙事性强,口语程度较高,具有很好的词汇研究价值。本文以目前收词最多的《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2]作为参照,抉发《善见律毗婆沙》中为工具书未收词语、未收义项和书证偏晚的词语进行考释。
一、词语未收
《善见律毗婆沙》中的一些词语,在《大词典》等工具书中并未收释,可以据此补充。
1.谢答
(1)婆罗门闻佛说法心欢喜,无以谢答,为自歌咏。(24/705a)①
按:“谢答”与“答谢”词义相同,均為向他人表示回应和谢意。《大词典》仅收录“答谢”,未收“谢答”。同时期使用“谢答”一词的文献,如南朝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傅叔玉重书并谢答三十二字,十住义。”[3](P442)中土文献中亦使用“谢答”一词,如《九云记》:“假学初想道:‘丞相屡建大功,严侍郎必当双贺。他既屡叩相府,丞相必当一来谢答’。”[4](P238)
2.往到
(2)于是诸比丘往到估客处乞食,人得马麦各五升。(24/706a)
按:“往到”的意思是去到某处,属于同义连用的同义复合词。《大词典》未收。汉译佛经中多见“往到”,如《菩萨睒子经》:“王即牵盲父母往到尸上,父抱其两脚,母抱其头着膝上,各以一手扪摸其胸箭,仰天大唤言:‘诸天及龙神、山神、树神、水神,我子仁慈至孝,诸神所知,何能不一哀我子是善子?’”(3/437c)元魏佛陀扇多译《银色女经》:“彼出自舍往诣山林,既往到已,见山林中,于前先有二婆罗门旧住仙人,在彼林中。”(3/451b)这里,前面用“往诣”后面用“往到”,可见,“往诣”与“往到”同义,均是去到某一特定地点。
3.悬置
(3)一切众生城邑聚落悉依止,此地复不得悬置虚空,汝云何作?(24/707a)
按:“悬置”的意思是“悬空放置”。《大词典》未收。《说文解字·糸部》:“縣,系也。”[5](P182)《玉篇·网部》:“置,立也。”又:“安置也”[6](P210)。《太平广记》卷四百四十三:“有李婴者,与弟绦皆善用弩,曾射得一麈,解其四脚,悬置树间。”[7](P3619)“悬”与“置”为类义联合,“悬置”为类义复合词。汉译佛经中,“悬置”一词用例较多。南朝梁僧旻、宝唱等集《经律异相》:“萨埵还至虎所,脱诸衣裳悬置竹上。”(53/177a)元魏昙摩流支译《如来庄严智慧光明入一切佛境界经》:“文殊师利!譬如大海中有如意宝珠悬置高幢上,随何等何等众生念、须何等何等事,如是如是,闻彼摩尼宝珠出声。而彼摩尼宝珠不分别、无分别、不思惟,无心、离心,离心意、意识。”(12/243a)
4.薄贱
(4)佛即贱薄须提那者,若人作恶法应薄贱,如来即薄贱;有人能持戒精进者应赞叹,如来即赞叹。(24/714b)
按:“薄贱”义为“轻薄卑贱”,有“奚落、瞧不起人”的意思。《大词典》未收。《经籍籑诂》:“薄,轻鄙之也。”[8](P948)《汉书·董仲舒传》:“愍世俗之靡薄,悼王道之不昭。”[9](P568)西晋左思《咏史诗八首》其七:“主父宦不达,骨肉还相薄。”《玉篇·贝部》:“贱,卑下也,不贵也。”[6](P473)又《广韵·线韵》:“贱,轻贱。”[10](P119)“薄”与“贱”都有轻薄、轻贱的意思,“薄贱”为同义连用的同义复合词。魏晋南北朝时期,“薄贱”一词在汉译佛经中用例较多。元魏慧觉等译《贤愚经》:“胜军闻之,倍怀愤怒:‘此婢子奴,敢违我教,薄贱我儿,吾当杀之。’”(4/394a)南朝梁宝亮等撰《大般涅槃经集解》:“昔时众生,习腥秽来久,不得顿制。至今经教,人心纯熟,识理分明,觉此腥秽,自然薄贱。”(37/427c)在中土文献中,使用“薄贱”一词时代较晚。《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十二出》:“口里唱个哩嗒啰啰嗒,把小二便来薄贱。”[11](P68)
5.入息
(5)佛于菩提树下坐观何等?观出息、入息。(24/701a)
按:“入息”与“出息”相对,意思是“吸入的气息”。《大词典》未收。此词在汉译佛经中并非孤例,如后汉安世高译《佛说大安般守意经》:“入息者为不受罪,出息者为除罪,守意者为离罪。入息者为受因缘,出息者为到因缘,守意者为不离因缘也。”(15/164c)刘宋昙摩蜜多译《佛说转女身经》:“此身不净,纯盛臭秽;此身即是屎尿之器,不久弃捐,无可贪处;此身归死,出息、入息,必当断故;此身无我,如草木、瓦石;此身无作者,从因缘生……”(14/919b)这里的“出息、入息”分别为连文和对文,它们的意思也相对。
6.减取
(6)见已,估客还向诸同侣说如上事,各作是念:“诸比丘乞食极大疲苦,都无所得,宜共计挍,我等估客若日日供,其朝中恐不周立,我等当减取马分,各五升与诸比丘。”(24/706a)
按:“减取”义为“减少、减去”。《大词典》未收。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已有“减取”用例。刘宋僧伽跋摩译《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若减取五钱,犯何罪?’‘犯偷罗遮。’”(23/613b)这里的“减取”也为“减去”。
7.触娆
(7)答曰:“以多罗树叶,或以綖缚病者手足而与杖,诵罗多那说咒竟,而言:‘汝莫触娆持戒人,汝可去为说法者。’”(24/754b)
按:“触娆”的意思是“戏弄触犯”,《大词典》
未收。“触”者,触犯也。《荀子·议兵》:“触之者角摧。”[12](P169)《汉书·元帝纪》:“去礼义,触刑
法。”[9](P71)“娆”者,戏弄也。《说文解字·女部》:“娆,苛也。一曰扰、戏弄也。”[5](P265)《淮南子·俶真训》:“伤死者,其鬼娆。”[13](P18)“触娆”为类义复合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译佛经中已有“触娆”用例。姚秦竺佛念译《鼻奈耶》:“诸比丘语妹:‘汝不知耶。我辈为彼末路子,差我恶食而触娆我,汝不助我,以是故不共汝语、不让汝坐。’”(24/867b)
二、义项未收
《善见律毗婆沙》中的一些词语,可以补充《大词典》等工具书未收义项。
8.說言
(8)于五众中,随得一人作施主,将长衣至比丘所说言:“我比丘某甲,有此长衣未作净,为展转净故,施与长老。”(24/772c)
按:此处“说言”的意思是“说”。《大词典》中,“说言”有两个义项:“说话”和“游说之言”,表示“说”的义项失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说言”已有表“说”义的用例。刘宋僧伽跋摩译《萨婆多部毗尼摩得勒伽》:“若有一比丘来所说言:‘是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我从佛口受是法。’”(23/597c)
9.弃掷
(9)主人弃薄故,如此弃掷之物,亦可得言:“将与我,内置我钵。”(24/712a)
按:此处“弃掷”的意思是“废弃,扔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水官弃矣。”杜预注:“弃,废也。”《增韵》:“掷,拋也,掉也。”《晋书·孙绰传》:“尝作《天台山赋》,辞致甚工,初成,以示友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14](P1544)“弃”与“掷”为同义词,“弃掷”是同义连用的同义复合词。《大词典》只收“抛弃”义,未收“废弃、扔下”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弃掷”已有表“废弃”义的用例。南朝陈真谛译《四谛论》:“复次当来应尽故说生尽,譬如山顶弃掷坏器,虽未至地已说其破,生尽亦尔。”(32/382a)
10.筹量
(10)法师曰:“若二比丘文义俱等者,应反覆思惟筹量义本,应可取、不可取,此是学四种毗尼人。”(24/716c)
按:此处“筹量”的意思是“衡量、比较”。《大词典》只收“筹划”义,未收“衡量、比较”义。其他汉译佛经中,亦有“筹量”表“衡量、比较义”的用例。《别译杂阿含经》:“汝等若当知见如我,然后乃可筹量于彼。若妄称量,则为自损。”(2/374b)此例中的“筹量”与“称量”为同义词,均表“衡量”义。
11.分布
(11)时有一罗汉比丘,于大众中以神通力,分布床席及诸饮食,是时沓婆摩罗子,见此罗汉比丘以神通如此,心大欢喜往至佛所,头面作礼却坐一面,而白佛言:“愿我后身当来佛时,出家学道速成罗汉,为诸众僧分布房舍床席及诸饮食,如今罗汉神力无异。”(24/765c)
按:此处“分布”的意思是“分发”。《大词典》仅收“散布”义,未收“分发”义。《广韵·暮韵》:“布,施也。”[10](P106)《庄子·列御宼》:“施于人而不忘,非天布也。”[15](P162)“布”有施、给的意思。“分布”为同义联合的复合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分布”已有表“分发”义的用例。姚秦竺佛念译《出曜经》:“知惭不尽寿者,彼惭愧之人,于诸衣食不大殷勤,所得财货分布与人,粗衣恶食不着庄饰,唯存命于世无所荣冀,是故说曰知惭不尽寿也。”(4/736c)
12.得使
(12)若女乃至孙,悉是亲也,得使出家。(24/774a)
按:此处“得使”的意思是“使得、能够”。《大词典》有两个义项:“谓受教”“得用,使唤”,未收“使得,能够”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得使”已有表“使得、能够”义的用例。姚秦竺佛念译《菩萨璎珞本业经》:“是故菩萨十重、八万威仪戒,十重有犯无悔,得使重受戒;八万威仪戒尽名轻,有犯得使悔过对首悔灭。”(24/1021b)
13.出世
(13)沓婆摩罗子,从此以后,布施持戒,得生天上,天上命终,下生人间,如是展转,乃至释迦出世,从天上下生人间,出家得道,从禅定起,而作是念。(24/766a)
按:《佛学大辞典》对“出世”的解释是:“(术语)谓如来之出现于世也。”[16](P882)在《大词典》中,“出世”有九个义项:1.“出生,产生”;2.“超脱人世”;3.“指出家”;4.“到人世间”;5.“谓出仕做官,立身成名”;6.“犹问世”;7.“超出世人”;8.“高出世间”;9.“犹出动”。未收该义。在其他汉译佛经中,“出世”亦有表“如来之出现于世”义的用例。《受十善戒经》:“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24/1024a)
14.遍行
(14)佛怜悯众生,欲遍行诸国。(24/709c)
按:此处“遍行”的意思是“走遍”。《大词典》只收“到处下发文告”义,未收“走遍”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遍行”已有表“走遍”义的用例。南朝梁曼陀罗仙共僧伽婆罗译《大乘宝云经》:“如师子王,遍行诸处,不怖不惊,恒见自身,独步无敌;菩萨亦尔,诸处来往,不怖不惊,恒见自身,无对敌故。”(16/256c)
三、例证较晚
《善见律毗婆沙》的一些词语可以提前《大词典》的例证时间。
15.漏落
(15)譬如白琉璃器盛水,内外明澈无漏落,诸大得持律藏,亦复如是。(24/694b)
按:“漏落”的意思是“遗漏,脱落”。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北宋范仲淹的《奏乞于散直等处拣有武勇心力人》,时代较晚。至迟在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出现“漏落”的用例。姚秦竺佛念译《鼻奈耶》:“时六群比丘仰视长者妇女,饮食漏落不入钵中。”(24/896c)
16.围绕
(16)有五百贼,侍从围绕一处中顿住,立作垒栅,去垒四面,各一由旬,而往劫夺。(24/754a)
按:“围绕”的意思是“环绕”。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元代高文秀的《襄阳会》,时代较晚。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出现“围绕”的用例。后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尔时,世尊以十五日月满时,于露地坐,诸比丘僧前后围绕。”(1/49b)
17.晨朝
(17)晨朝著衣钵者,应请也。(24/712c)
按:“晨朝”的意思是“清晨”。《说文解字·倝部》:“朝,旦也。”[5](P136)“朝”与“晨”都是早上的意思,“晨朝”属于同义连用的复合词。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时代较晚。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出现“晨朝”表“清晨”义的用例。《大乘悲分陀利经》:“善男子!尔时离诤王,于晨朝时出城诣佛,乘其所乘尽所乘地,下乘步进向世尊所。”(3/242c)
18.掷弃
(18)答曰:“此淫女法,若生女教习为淫女种,若生男则掷弃,是故生弃路上。”(24/793c)
按:“掷弃”的意思是“丢弃,抛弃”。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梁启超的《过渡时代论》,时代较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出现“掷弃”的用例。西晋竺法护译《普曜经》:“虚空诸天,而赞颂曰:‘手执大白象,已死身至重;掷弃于城外,离堑极大远’。”(3/501a)
19.俗务
(19)佛、辟支佛、声闻悉行乞食,或贫或富,舍家学道,弃舍牛犊、田业及治生俗务,而行乞食,资生有无,皆依四海,以为家居,是名比丘。(24/717c)
按:“俗务”的意思是“世俗间的各种事务”。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唐代杜甫的《咏怀》诗,时代较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出现“俗务”的用例。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厌离俗务,出家学道,而反染著,增诸罪业,而自破坏,沉翳没溺。”(2/190a)
20.断除
(20)佛种种说法令离迷惑者,佛所以为众生说法,令除迷惑断渴爱者,所以一切众生渴于五欲,佛说法令众生断除渴爱故。(24/714a)
按:“断除”的意思是“彻底铲除、消灭”。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宋代周煇的《清波别志》,时代较晚。至迟在萧齐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经出现“断除”的用例。
21.随顺
(21)如来为此说戒断此因缘,未信心者令信,如来所以结戒,若善比丘随顺戒律威仪具足,若未信心见之即生信心,而作是言:“此沙门释家种子,勤心精进、难作能作、所作极重。”见如是作已而生信心。(24/715a)
按:“随顺”的意思是“依顺,依从”。在《大词典》中,首证出于唐代韩愈的《答陈生书》,时代较晚。南北朝时期的汉译佛经中,已出现“随顺”的用例。南朝陈真谛译《律二十二明了论》:“罪者,违如来所立制;非罪者,随顺如来所立制。”(24/667b)
通过对《善见律毗婆沙》中21个词语的释义,希望能为《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修订时,在补充词条、增加义项和提前书证等方面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潘越.《善见律毗婆沙》佛教术语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7.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3][南朝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M].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5.
[4][清]无名子.九云记[M].江琪校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5][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南朝梁]顾野王.宋本玉篇[M].北京: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7][宋]李昉.太平廣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1.
[8][清]阮元.经籍籑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9][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0][宋]陈彭年.宋本广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
[11]钱南扬校注.永乐大典戏文三种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12][战国]荀况.荀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13][汉]刘安.淮南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4][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7.
[15][战国]庄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6]丁福保.佛学大辞典[Z].上海:上海书店,2015.
Interpretations of Some Selected Words in ShanJianLvPiPoSha(《善见律毗婆沙》)
Zhai Hongfei1,Yang Zhanwu2
(1.School of Humanities, Ningxia University, Yinchuan 750021;
2.Ningxia Federation of Social Sciences, Yinchuan 750001, China)
Abstract:The principle for the inclusion of words in The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 is “to collect both ancient and modern words and attach equal importance to their origin and current”. Due to various limitations in the inclusion of words and expressions, and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large number of Chinese Buddhist scriptures translated in the middle ages, there are few words in the Buddhist scriptures, resulting in the late inclusion of words or meanings and the emergence of exemplifications. ShanJianLvPiPoSha(《善见律毗婆沙》) is a Buddhist sutra translated by Sengqie BatuoLuo the period of Xiao Qi. I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spoken words at that time, which can supplemen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2l words in ShanJianLvPiPoSha(《善见律毗婆沙》), it can supplement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hinese Dictionary(《汉语大词典》).
Key words:ShanJianLvPiPoSha(《善见律毗婆沙》);words;expla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