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未来发展趋势,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到高等教育体系之中,可以满足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对先进教育技术的诉求,并按照高等教育规律与实践的要求,从价值理性向工具理性转变。近年来,《地平线报告》正在成为国际教育信息化领域中信息技术进步和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实践的重要指引,而在《2017新媒体联盟中国高等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以下简称《2017地平线报告》)中,更是第一次针对我国的高等教育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客观、科学地指出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教育技术应用的困难和解决对策等,这对我国高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新媒体联盟”与《地平线报告》
“新媒体联盟”重点关注新媒体与新技术在相关教育领域教育教学应用的特殊非营利性专业机构,其会员涉及到世界上著名的研究机构、高校、博物馆以及跨国组织等。在最近的20年间,这一专业机构与其会员共同致力于为学习活动、研究行为以及创新思维探索与开发更多的新兴技术,希望借此能够引领教育朝着更高、更快、更持久的方向发展。《地平线报告》作为新媒体联盟中地平线项目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此类研究在2002年启动,意在勾画出影响世界教育领域中的新兴技术发展方向和对不同教育机构在教育教学层面上的影响。为了做到这一点,新媒体联盟在不同年份均会发布特定版本的《地平线报告》,这些“报告”重点关注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或者博物馆教育。自2011年之后,新媒体联盟中多了一项以地区性研究为关键内容的报告,即《新媒体联盟技术展望》,意在对更具体区域内使用技术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区域间技术应用差别进行比较等。
2.《2017地平线报告》关键信息解读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高等教育新兴技术之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北京师范大学和NMC进行合作,进行了中国高等教育地平线项目研究,在2017年3月18日共同发布了《2017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其中的关键信息包括:(1)跟踪与评估证据。如今,教育机构十分擅长撷取程序化数据,在对其分析之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该原则已经被用到跟踪学习者的成就、参与情况以及行为范式等,然后通过相关数据为高等教育的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2)提升学习者的数字化素养。这样做的主要因素在于学习者已认识到单纯了解如何借助设备和部分软件并不能为其学习效果的提升提供帮助。教师与学生需要在工具与预期成果间构建起联系,借助理性思考、按照不同环境使用更有效的技术,使之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践;(3)增加学习机会与便捷性。《2017地平线报告》指出,高校虽然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较大成绩,可是,由于高速宽带接入情况的差异、不同学生群体间参与度的不同,让高等教育领导者需要对其产品与服务成本、机会成本和质量等进行评估,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的便捷性;(4)激励创新。对大学毕业生来说,一方面,他们满足了持续变化的就业市场诉求,另一方面,也重新定义并提升了他们步入职场的基准。在高等教育中,拓展创新的领域较多,促进创业思维文化与设计新形式之人工智能便是作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在新媒体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当下,高等教育中的各类资源以其交互性、即时性与虚拟性的特征,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群体受益,其影响力与覆盖面不断扩大。借助对《2017地平线报告》的理解,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高等教育技术的应用领域会更加宽泛,应用水平会不断提升,应用价值会得到进一步释放。
1.短期趋势
未来1—2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会大面积出现翻转课堂、移动学习和创客空间以及开放在线课程等教学模式,一般表现在以下方面:(1)国内高校需要进一步引进国外高校优秀教育资源,将本国优秀教育资源引领到世界其他国界和地区,然后以此搭建开放性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共融;(2)STEAM学习之兴起。未来的学生需要借助更多、更生动的情境去展开学习实践,并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以此激发其求知欲与创造思维;(3)推动混合式学习及相关设计。在混合式学习中,不但应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还应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学习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4)教师需要借助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形式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诉求,并伴随着开放教育资源的快速提升,让学生能够在此场域中获得更多真知灼见。
2.中期趋势
在未来2—3年,我国高等教育会普遍推广学习分析和适应性学习,通过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形式,将虚拟与远程教育引向深入,并在“量化自我”的过程中实现教与学的同步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为了让教育模式更好地符合未来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诉求,高校需要进一步反思其运作模式,借助“双一流”建设的契机,让更多高校能够走向科技发展前沿,并在协同创新中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服务;(2)重构学习空间。未来,学习空间的重要性会不断凸显,高校会模仿真实世界中的工作场景与社会环境,对配置学习空间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以便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的学习体验;(3)不同机构之间的协同得到增强。未来,高等院校会打破地理界限、消除机构和文化的隔阂,为了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合作效果,它们会围绕重大问题进行跨机构协同工作,在服务国家需求的同时,全面展现多学科交叉和跨机构协同之特征。
3.长期趋势
在未来4—5年,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内会更加注重情感计算、立体显示以及3D全息等技术,以及机器人或者机器学习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搭建更加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借助深度学习和讲授式学习的推广,让更多学生可以借助批判性思维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为此,教师需要持续更新其教学理念和知识储备,改变教学模式;(2)程序编码素养得到更广泛的重视。期间,学生不但应学习基本的编程知识以及计算机科学技术,还应借此培养其计算思维和学习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变革并构建创新文化。当前,已经有一些高校鼓励研究成果走出实验室迈向市场。比如,清华大学创建的“众创空间”以及“创意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等,借此可以构建基于“创新—创意—创业”的教育和实践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前所未有的。下面,就以《2017地平线报告》为背景,以新媒体技术为视角,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进行分析和讨论。
1.运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对传统教育技术和方法进行“新媒体式改造”,以“微视频”“微课堂”等教育形式发挥新媒体的影响力,开展更具思想政治教育特色的教育实践。需要设计与制作与新媒体教育教学相关的资源体系,最大限度地呈现并展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成果。此外,需要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新媒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借助新媒体开展自主学习活动,以便借此让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
2.强化新媒体运用,提高受众的覆盖面与精度
借助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受众的覆盖面与精度。第一,应重视新媒体的多变形和多样性,按照大学生不同的诉求进行多向度之“裂变”。第二,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应重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协同作用,借助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升级和拓展,借此构建多类型并存和多功能互补的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平台。第三,需要让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与新媒体进行对接,以此丰富新媒体之信息资源供给,在尊重与提升客体参与主体性的同时,借助丰富信息资源供给满足客体诉求,让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相互衔接。
3.构建基于新媒体的教育服务新范式
当前乃至以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对新媒体形成“特殊的依赖”,主客体之间的共同参与将会成为重要的条件。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提升主体的新媒体教育引导力。一方面,教师应借助新媒体对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借助新媒体进行个性化的工作辅导与心理疏导,构建起基于新媒体的教育服务新范式。
4.強化新媒体运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舆情影响力
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及时抢占信息制高点与思想政治话语权,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之影响力和感染力。需要注重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思想引导,时刻紧抓意识形态斗争不放松,并让大学生群体能够更加客观、公正的看待各类社会问题,合理、正确地表达其意见和建议。同时,应注重网络舆论引导工作,对关乎教育客体现实利益的舆情和舆论危机,应及时地和当事人进行联系和沟通,提升妥善处理舆情事件的能力。此外,还应借助网络自主学习技术,引导大学生群体提高网络行为之自觉性与自律性,在自我教育的同时,进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