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亭亭《女勇士》中的女性蜕变

2022-02-28 21:27黄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女勇士花木兰女性主义

黄婷

内容摘要:《女勇士》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作为典型的女性主义文本,《女勇士》探讨了作为男人附庸的女子,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独立自强的女勇士,实现男女平权的话题。作者在《女勇士》中为消声的无名女子代言,替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发声,并赋予女勇士无往不胜的英雄特质和力量。本文通过分析《女勇士》中的人物形象来展示女人由妻子或佣人成长为女勇士的逻辑进路,以此来说明打破礼教、勇敢战斗,并且通过教育赋能是女性才能成为与男人平等的“女勇士”的三个必要条件。

关键词:女性主义 花木兰 月兰 教育

1976年,汤亭亭的处女作《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一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荣获当年美国“国家图书批评界”的非小说奖。国外的日裔美国诗人本乡(Garrett Hongo,1951-)极看重《女勇士》,“因为《女勇士》打破了关于女子属性和华裔美国女子属性的极度沉默,在出于对民间传说、家史和个人沉思所想象出来的历史和神话的‘他者’之中重新排列了民族和性别的位置。”[1]国内的张志清先生认为,“作为最有实力的女性主义作家,汤亭亭不但为被消音了的无名女子争得发言权,而且使女子成为道德的楷模、冲锋陷阵无往而不胜的勇士和英雄。”[2]汤亭亭赋予女性勇士英雄般的能力,为女性发出了属于她们的最强音。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研究有包威(2012)论析了《女勇士》中几位形态各异的华裔女性形象,并对书中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得出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摆脱男权社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男女平等的渴望的结论。[3]谢小童,张艳威(2020)围绕“颠覆男权话语,融入女权意识”、“颠覆自传,融入女性主义自传特点”和“颠覆种族观念,融合多元文化因素”三个方面反对种族歧视、建构多民族平等對话的多元文化。[4]还有从女性身份建构视角对《女勇士》和《喜福会》的对比研究;从女性主义理论和后殖民理论两个理论出发,剖析书中六位女性的生存状态和主体意识,揭示美籍华裔妇女在现代父权制社会和美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抗争过程,为女性总体的解放提供一种借鉴的研究等等。

正如《女勇士——一个生活在“鬼”中间的女孩的童年回忆》这个书名所暗示的,《女勇士》主要探讨的是作者作为一名华裔(受传统观念束缚)美国人(受种族歧视和文化歧视)如何战胜群鬼,成为女勇士的主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女勇士》中的人物形象来展示女人由依附于男人的妻子或佣人成长为男女平等的女勇士的逻辑进路。

一.打破礼教

《女勇士》讲述了含恨自杀的“无名姑姑”、第一代坚韧勤劳的移民勇兰、到美国寻夫的姨妈月兰、无所不能的勇士花木兰、第二代反叛移民“我”和战乱被俘思念家乡的才女蔡琰等六位女性的故事。

小说的开篇,作者就提出了“我”作为华裔美国人,“怎样把童年、贫困、愚蠢、一个家庭、用故事教育你们成长的母亲等等特殊性与中国的事物区分开来?”[5]“我”希望审视身上的中国特征,通过了解身上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来解决身份认同问题。这是女性意识的觉醒,也是人的觉醒。

“我”观察动物,从动物身上学习“藏身和搏斗的技巧”。到白虎山,一只兔子跳向火堆,为饥饿的“我”作出了自我牺牲,使我领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求道精神。由于长时间的饥饿,“我”出现了幻象,“我的眼前出现一对金人儿,在那里跳着大地之舞。他俩旋舞得很美,简直就像地球旋转的轴心……我明白了耕耘劳作与舞蹈并无不同;农民穿的破烂衣衫像皇帝的金冠玉带一样金碧辉煌;也明白了为什么舞者之一终究是男性,而另一个则终究是女性。”[6]这一男一女的和谐之舞,正是化解了男、女两性性别对立后的平衡状态,也是道法自然达到的男女平等、贫富相依、阴阳相生的境界。就像中国的太极图,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兼具阴阳、刚柔、雌雄二重性格,这也是文学希冀达到的平衡与和谐的状态。

但是在传统文化中,魏晋时期嵇康所提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更多的是一种理想,社会的现实却是长期存在着“名教”(礼教)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特别是在三纲学说创立以后,“夫为妻纲”的观念成了束缚女性追求平等的藩篱,甚至蜕变为“以礼杀人”的工具。比如,作品中的无名姑姑在新婚丈夫去美国淘金后,因通奸而怀孕。在那个媳妇可以被公婆卖掉、抵押掉、用石头砸死的年代,在全村人同是亲戚的熟人社会,贫穷、封闭又狂怒的村民们数着日子,在姑姑生产前,到家里打砸抢烧,毁坏殆尽,家人也骂她“我们从来没有你这么个人”。生产的疼痛伴着心理的伤痛,姑姑生产后带着刚出生的婴儿被逼沉井自杀。

母亲也许是想用姑姑悲惨的经历教育女儿保持女性贞洁的重要性。女儿却因为有美国文化的借鉴,现代的视野,所以可以打破礼教的束缚。女儿从人的角度,还原一个活生生的,渴望爱人陪伴、有性需要、爱美且有诱惑力的年轻女人应有的真实形象,萌生出了对姑姑勇敢追求爱与美的精神的赞许,也同情姑姑到死都没有说出情人或强奸她的那个男人的名字,为姑姑被时代、被制度、被强权而消声甚至被家人故意遗忘的悲惨遭遇,而鸣不平。

二.勇敢战斗

两性和谐之舞的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不公的。女性如何达到两性和谐、平等的理想状态呢?在打破礼教,获得心灵的自由之后,女性还要有决心选择“勇敢战斗”。《女勇士》中探讨了两种选择及其不同后果。

1.逆来顺受

如果无名姑姑服从、隐忍、妥协的后果是被逼而死,那领着丈夫每个月打钱回来的月兰姨妈独自抚养女儿、独守空房、千里寻夫的后果就是被逼而疯,两人都是女性软弱的牺牲品。当社会要求女人守活寡的时候,那些在外拼搏的男人们一样也会守身如玉吗?姨父成功打入美国上流社会,如鱼得水,意气风发,诊所开得风生水起,老婆长得年轻貌美。见了苦等自己二十多年,如今已是老太太的姨妈,毫无情分地说“你来这儿是个错误。你无法适应,你驾驭不了这里的生活。我一切都重新开始了。”[7]作为男人,你是重新开始了,明明也知道一个女人在苦苦等候你,男性对女性的绝情、丈夫对中国妻子的否定,也直接导致了姨妈的疯癫。

在中国文化里,顺从是一种高尚的美德。而“在西方文化里,顺从只与狗和森严的等级联系在一起”[8]显然,美国文化提倡张扬个性。而华裔女性要像人一样地活着,就要勇敢战斗。

2.勇敢抗争

当女孩们听大人讲故事,“了解到长大了不过当当别人的妻子或佣人,那真是我们的失败。我们可以当巾帼英雄,女剑客。无论谁伤害了女剑客的家庭,即使打遍天下,她也不会善罢干休。”[9]像花木兰和勇兰一样勇敢抗争,才是我们女性赢得平等的合理路径。

“我”由神鸟指引,迷路山中,幸好遇到一对老人留宿。他们想用15年时间,把我训练成武士,面对不公,行侠仗义,报仇雪恨。老太太教导我保持安静,观察动物6年后,向它们学习了藏身和搏斗的技巧。第七年,老人带我到白虎山这个遍地是雪,有老虎出没的地方,他们消失后,“不得不赤手空拳为生存而斗争”的我收集柴禾,依靠水,节省吃的而抵抗饥寒交迫。由于挨饿时间长了,还是出现了幻象。老人找到我后,第二天就练习更高难度的苍龙真法。我每日练功,雨天、经期也不影响我的修炼,直到22岁,“人长大了,武功也深了,就可以所向无敌。”为了替父从军,为了拯救许许多多家庭,我求道归来。“父母像欢迎归来的儿子那样,杀了只鸡,整个地蒸了。”父母在我背上刻下仇恨、誓言和名字,以便让人了解我们作出的牺牲。

我征用那些“家里没什么牵挂的和从眼神里能看出英武气质的”人入伍,我的军队“从不强奸妇女”,所到之处,秩序井然。我斩杀了蛇变的巨人,每逢败北,关公总会助我化险为夷。我和丈夫并肩作战,只有怀孕至分娩的时刻才没去战斗,生下孩子后就背在身上继续作战。我们砍杀了皇帝,建立新制度,遣散了军队。我回到家乡,找到正在数钱的财主,杀了这个欺诈百姓,玩弄女人,藐视女性的男人,散尽他的财产,遣散他家裹了小脚的女人们。而后,我脱下战袍,换上婚礼服,拜见公婆,纺织耕耘,生儿育女。

“木兰”梦有多美,花木兰有多么的法力无边,现实中的我就有多么的人微言轻,美国生活也令人失望到要在梦境与虚构中寻找心灵的慰藉与平衡。我始终没有享受到父母对我像弟弟一样,脸上滚鸡蛋、过满月、张灯结彩庆贺、把照片寄给奶奶、越战归来时吃“蒸鸡”等等待遇。还有大伯不带女孩,只带男孩上街的歧视。以及华侨邻居冲我和姐姐摇头的否定。遭到种族歧视,作为小人物的我只能软绵绵地抗争,一点劲都没有,声音也不是很坚决。

生活在害怕父母把我卖掉的恐惧中,面对华人社会的性别歧视,以及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的多重压力下,我不但没有妥协,反而发奋图强,“我得成就一番大事业。”积极上进,“我用功学习,努力改变自己的处境,但始终未将自己变成男孩。”顽强抗争,努力成为新女性,“我一直迫使自己成为地道的美国女性,否则不谈恋爱。”拒绝成为听话的女佣,“我坚决不做饭。不得不洗碗的时候,我就打碎它一两个。”[10]也能独立生存,“我从不需要任何人牺牲他自己的生意来养活我。”像新版花木兰一样,“作为揭竿而起的英雄后代,我就应该信心十足,走上大街,立即着手我的事业。有许多路要走,有许多事要做。”[11]离开让人难以忍受的华人街,揭示性别歧视与种族不被平等对待的社会不公正现象。

三.教育赋能

“如果19世纪获得成功的秘诀是‘去西部吧,青年们’,那么21世纪获得成功的秘诀就是‘念大学吧,所有人’。”[12]在文凭社会,好工作与接受高水平的教育密不可分。美国又是一个强调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美国梦的国家。作为移民家庭中的女性,教育、经济、社会资源等都有受限制的汤亭亭,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正如《女勇士》人物名字中的“兰”,在中国文化中具有“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的精神,就算生长在空谷,没有人关注,兰花也要绽放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也意味着一个人的价值,并不取决于旁人的承认与否。叶嘉莹先生认为,像“松”“兰”这样的“文化语码”,是同一种传统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些起着语码作用的语汇,一旦叩响了它,就会带出一大串有关的联想。当然,只有熟悉这一传统文化背景的人,才可以产生这种联想。[13]

正如孔子所言:“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大意是不犯愁没有社会地位或职位,只发愁没有担任地位或职位的本领。小说中,汤亭亭用“兰”这一意象,却传达了女性虽然现在没有实现男女平权的理想,但是女性不能因为“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或者“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

今日女性面临的现实是,截止到2014年12月仍然有“6600万被剥夺了受教育权的女童。”[14]这6600万的文盲女童,正是在呼唤受教育机会的均等与被平等对待的需要。这是她们成为女勇士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走向卓越

打破礼教、勇敢战斗、教育赋能,只是女性成为与男人平等的“女勇士”的必要条件,远非充分条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5年发表的《反思教育》这一报告中指出,“通过扩大受教育机会,妇女的权能逐步增强,但女性在公共生活和就业领域依然受到歧视。暴力侵害妇女和儿童(特别是女童)的现象,依然损害着女性的权利。”[15]通过让更多女性受教育,为女性赋权,从而帮助她们摆脱不利的处境。但是,在就业、政治、经济、社会等这些长期是男性话语权的公共生活领域,女性依然处于弱势地位,而“性别是造成歧视的一项重要因素。”“赤贫者大多为妇女。世界上大多数文盲青年和成年人也是妇女。此外,妇女在世界各国会议席位中所占的比例还不到20%。妇女在劳动力市场,特别是在非正式部门的处境本就十分脆弱,由于就业机会减少导致岗位竞争激烈,同时接二连三地受到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妇女的地位变得岌岌可危。”[16]貧穷、无知、弱势等等这些多年伴随女性的词语到了最近些年,还是女性群体急切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女性在就业领域,多被限定在做教师、护士、服务员等非高层的岗位;不到20%的女性身居要职,为全球事务发出声音,做出决策,离那个男女平权,各占50%比例的理想,还有很长的一段需要抗争、努力的路。

除了“性别因素”限制女性发展以外,还有什么因素阻碍女性实现自我,走向卓越呢?为什么女性在就业和公共事业领域依然无法与男性平权呢?女性需要团结互助,也需要男性的支持,全世界有志之士在为消除性别歧视这一社会不公现象,为寻求女性在教育、就业、经济、政治乃至社会地位全方位的平等对待中需持续努力。

70代的汤亭亭发出了女性之声,不仅仅是伍尔夫时代寻求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和一个工作方面的经济独立了,还有女性如何突破习俗、制度等外在束缚,唤醒内在自我的能量,走向卓越,创造工作与生活幸福、和谐的状态。当下由男性主导的成功模式主要是金钱和权力,“世界需要女性对超越金钱和权力的成功模式进行重新定义。我们需要第三种度量标准,这种标准基于我们的幸福、健康、放空和刷新自己的能力,以及在工作和生活中找到愉悦感的能力。”[17]

笔者将借鉴女性主义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当代女性面临的困境与问题,从而回溯到汤亭亭创作的70年代,华裔女性所面临的处境,并试图对美籍华裔中出现的完美全能的“女勇士”以及育儿战场上努力到极致的“虎妈”等彪悍、强大、充满力量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揭示在性别、种族等不平等的社会中,为女性突破自我的设限、冲出习俗的藩篱,表达自己的需要与心声,获得成长进步的内在力量,走向卓越,实现自我的同时,为早日实现两性的平等,男女平权寻找可能路径。

参考文献

[1][2]黄玉雪著,张龙海译.华女阿五《与亚裔美国文学共生共荣的华裔美国文学》总序.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2):12.

[3]包威.南京理工大學(硕士学位论文),2012(6):1.

[4]谢小童,张艳威.颠覆与融合:汤亭亭《女勇士》创作管窥[J].学术研究,2020(5):180.

[5][6][7][9][10][11]汤亭亭著,李剑波 陆承毅译.女勇士[M].漓江出版社,1998(2):4,24,138,16,43,45.

[8]蔡美儿著,张新华译.我在美国做妈妈:耶鲁法学院教授的育儿经[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1.

[12]安妮特·拉鲁.不平等的童年:阶级、种族与家庭生活(第2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6):394.

[13]叶嘉莹.迦陵说词讲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03):36.

[14][15][16]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巴黎:教科文组织,2015:36,1,17.

[17]谢丽尔·桑德伯格.向前一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9):1.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清湖小学)

猜你喜欢
女勇士花木兰女性主义
花木兰
花木兰
安阳有个“花木兰”
《女勇士》中的华裔女性身份建构问题研究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
俄罗斯的“花木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