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电视台的播出,反映了全球华人媒体网络中不同地方媒体产品播出份额和文化影响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进程。伴随着中国香港等传统区域中心的衰落,中国大陆电视剧在日趋多元的市场中拥有了更大的播出比例和更好的播出时段,由其独立制作、编剧的都市剧和新涌现的网络文学改编剧也日益受到青睐。中国大陆电视剧从边缘到中心的地位变化,是全球、区域、本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体现了各地方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影响力的变化,以及中国大陆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未来,中国大陆电视剧要进一步开拓全球华人市场,应注意以动态眼光评估区域文化影响力,关注海外媒体自制的华语电视剧,重视网络文学改编剧的传播潜力。
【关键词】中国大陆电视剧 全球流散华人媒体网络 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22)2-076-08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2.2.012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针对中国的国际传播工作指出:“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而区域化、分众化表达的实现,则需提升国际传播策略的靶向性,面向重点国家,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任务加强研究。[1]本研究聚焦于中国大陆电视剧的国际传播,旨在针对海外华人群体及其媒体,探索有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当前与中国大陆电视剧国际传播相关的研究中,海外华人及其媒体可能发挥的作用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焦点。然而,无论对此持乐观还是悲观态度,大多数研究注重开展以本土为主的经验和策略分析,缺少对传播对象地区华语媒体生态和节目市场构成的调研,而后一种思路恰恰有助于在全球华语影视节目流动的更广阔视域下,确定中国大陆影视剧过去与当下所处位置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澳大利亚华裔传播学者孙皖宁曾以全球流散华人媒体网络概念解释全球化进程中各地华人媒体既广泛连接又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网络以中国陆港台媒体和中华文化辐射区内的东亚、东南亚媒体为主要节点,任一地方华语媒体与中国大陆媒体间的联系都不是线性的,而是受到网络中其他节点的影响。其间各地方媒体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市场和文化影响力的此消彼长,不断构建着全球华人的公共空间,也重塑着地方与地方之间华语媒体的联系。[2]
本研究采纳这一视角,将对中国大陆影视剧面向海外华人传播的研究与对传播对象地区华语影视剧市场变迁的调研相结合;以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为研究对象,还原其在遭遇全球化浪潮冲击后各地方华语影视剧进入并展开竞争的历史过程,进而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大陆影视剧的市场和文化影响力变化。之所以选择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作为观察田野,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第一,就媒体影响力而言,以NTV7和8TV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地面频道近年来正成为全球华语媒体网络中的新兴力量,特别是自2018年开始以全中文播出的8TV频道,不仅是马来西亚最受华人欢迎的电视频道,而且有独立的华语电视剧制作能力,制作的剧集在马来西亚本地乃至新加坡、中国均有一定影响力。第二,就市场多元性而言,以NTV7和8TV为代表的马来西亚地面频道与华人媒体网络中其他地方媒体的交往十分密切,具有悠久的华语影视剧引进传统和较强的购买力,经地面频道播出的华语引进剧覆盖中国、新加坡、韩国、日本、泰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韩国、日本、泰国电视剧均以华语配音播出)。各地方影视剧间激烈的竞争关系,为本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分析空间。
一、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播出的早期市场图景
1. 香港电视剧垄断早期电视荧屏
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电视台的播出始于1969年,国营RTM2频道在开播当年即推出了每周30分钟的自制华语短剧。由于国营电视台提供的华语娱乐节目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马来西亚华人观众在此后十余年间,主要通过租借盗版香港电影录像带接触华语影视剧。至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超过70%的录像机使用者为华裔,各代际华人均偏爱以此方式观看香港影视剧。[3]
华人对港剧的喜爱向电视媒体展示了华语电视剧的巨大市场潜力。1984年,马来西亚首家私营地面频道TV3开播首周即推出了“华语节目播出带”,专门播出最新港台电视剧,这也成为进口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的开端。凭借进口港台电视剧,TV3于1986年成为马来西亚广告市场份额最大的媒体,尤其受到华人青睐。[4]
为缓解收视率上的压力,国营频道也从1985年开始加大对香港影视剧的播出力度。虽然此后马来西亚政府逐渐意识到进口影视剧对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威胁,于1991年对电视媒体提出“在2000年前将本地制作电视节目播出比例提升至80%”的要求,并给予本地制作电视剧更多经费和政策支持,[5]但无论在国营还是私营频道上,进口港台剧的播出数量依然显著高于本地剧。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马来西亚本地制作的华语电视剧,也受到香港影视文化的深刻影响;活跃其中的香港演员及制作团队,成为当时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剧吸引电视台购买与华人观看的重要影响因素。与此同时,港剧中展现的粤语语言习惯、商业文明景观、中产阶级生活方式与消费主义价值,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马来西亚华人的欣赏品位。港剧在华人学生中引发的粤语学习潮流,甚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界倡导的普通话普及。[6]
1995年,马来西亚政府加速了电视私有化进程,允许付费电视进入马来西亚市场,电视荧屏上播出的华语电视剧产地也因此趋于丰富。暨首家付费有线电视网络“美佳电视”(Mega TV)先后于1997年和1998年将中国大陆电视剧《武则天》(1995年版)和新加坡电视剧《敢敢做个开心人》引入马来西亚后,马来西亚第二个付费电视网络“寰宇卫视”(All Asia Television and Radio Company,Astro)也于1998年在华语亚洲娱乐频道(Asian Entertainment Channel,AEC)黄金时段播出了《西施》《水滸传》《唐明皇》三部中国大陆古装剧,引起马来西亚华人观众对剧中展现的中国古代辉煌历史与文化遗存的强烈兴趣。[7]
上述付费电视网络对不同地区华语电视剧的选播,以及Astro旗下付费频道“华丽台”(Wah Lai Toi)对最新港剧优先播映权的垄断,促使马来西亚地面频道开始播出产自亚洲不同地区的华语电视剧。如1995年开播的地面频道城市电视(Metro Vision)就因播出《包青天》,在马来西亚“打破了香港电视剧二十年称王称霸的局面,奠定了台湾剧集的地位”;[8]1998年开播的地面频道NTV7亦以播出各地华语电视剧为特色,于2003年率先引进以《流星花园》为代表的台湾偶像剧;拥有悠久港剧播放传统的TV3也努力谋求改革,于1997年开始播出以《雪珂》等琼瑶小说改编剧为代表的台湾言情剧,于2000年开始播出华语配音的日本偶像剧,2002年更率先播出华语配音的《冬季恋歌》《蓝色生死恋》,将“影视韩流”带入马来西亚。正是在此背景下,中国大陆电视剧得以登陆马来西亚地面電视频道。
2. 中国大陆电视剧登陆地面频道
在《水浒传》等多部古装剧为中国大陆电视剧赢得声望后,马来西亚地面频道于1999年开始播出中国大陆电视剧,《东方教母》(又名《东方母亲》)于当年10月在国营RTM2频道播出。该剧在当时对马来西亚观众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有汤镇业、张敏等香港知名演员担任主演,且外景多取自深圳等马来西亚观众熟悉的中国南方城市。[9]TV3与NTV7亦从2000年开始播出中国大陆电视剧,《还珠格格》于当年首次登陆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晚间黄金时段。
2000年至2003年间,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中国大陆电视剧数量逐渐增多,中国大陆制作及参与合拍电视剧在各地面频道中文剧场时段已占有较大比重。2003年,RTM2频道中文剧场共播出6部电视剧,其中5部由中国大陆制作或参与合拍;NTV7频道晚间黄金剧场共播出8部电视剧,其中4部为中国大陆制作或参与合拍;而一贯以播出香港电视剧为特色的TV3频道,亦于当年首次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了中国大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2003年版)。
从题材分布上看,在马来西亚地面频道2000年至2003年间播出的34部中国大陆(含合拍)电视剧中,古装剧不仅数量多(24部),且常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12部),其余少量年代、都市题材电视剧,或由港台演员主演(如《千娇百媚》),或者根据台湾流行小说及电视剧改编(如《苍天有泪》《情深深雨濛濛》《新一剪梅》),或以香港(《京港爱情线》)、广州(《外来媳妇本地郎》《真情告白》)、深圳(《女人三十》)为地理背景。如《黑洞》这类纯粹由中国大陆班底制作、展现中国北方城市景观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反腐问题的都市剧,则凤毛麟角。可见,马来西亚地面频道在引进中国大陆电视剧之初,明显呈现出趋向古装类型与港台地区元素的特征。
根据《亚洲传播手册》的统计数据,在1995年至2003年马来西亚电视台播出的华语节目中,香港节目占比始终维持在85%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电视剧。一项2000年前后对马来西亚华人电视剧收视习惯的调查也显示,面对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等不同产地的华语电视节目,当时的马来西亚华人对香港影视节目集体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热情”,而中国大陆、台湾的电视节目的影响力,则完全不能与之匹敌。该研究将上述现象的出现归因于香港节目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长期影响,马来西亚华人与香港电视节目所展现的现代都市生活的共鸣,以及马来西亚华人与多数中国大陆都市剧所展现的“北部中国”语言文化风俗的疏离。[10]而本研究对这一阶段华语电视剧播放情况的分析,也与上述结论基本一致。总体来说,无论从数量上考察还是从质量上评估,香港电视剧在20世纪的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市场长期居于领先地位,而以古装剧为代表的大陆电视剧虽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但依然存在题材集中于古装,在演员、制作班底、故事背景等方面高度依赖港台元素的局限。
二、地面频道整合后播出华语电视剧的中心变化
进入21世纪后,随着2004年私营地面频道8TV的成立和2005年NTV7频道的改版,马来西亚私营地面频道逐渐明确了面向华人播出华语节目的市场定位,与主打港台地区节目的付费电视网络展开差异化竞争。直至2018年,8TV成为马来西亚首个全中文播出的地面频道,华语电视剧的播出亦因此呈现出新的格局(见表1)。
具体来说,上述改革促使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的华语电视剧在2004年后进一步呈现出产地上的多元化趋势。如表1所示,香港电视剧不再“一枝独秀”,马来西亚本地自制电视剧和引进自中国大陆等地区的电视剧也开始“百花齐放”,其间播出电视剧产地此消彼长的区域中心变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传统区域中心衰落
(1)中国香港地区电视剧作为长期领跑马来西亚地面频道华语电视剧时段的优势剧种,逐渐失去其垄断地位。2004年8TV频道开播之后,即在其剧场时段大力引进产自韩国、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电视剧,与其他三家地面频道争夺口味较为多元的年轻华裔观众。该频道的成立,为来自各地方的华语电视剧提供了播出平台,培养了华人观众对香港以外地区电视剧的收视习惯,极大冲击了香港电视剧在马来西亚电视荧屏的垄断地位。2007年3月,TV3频道取消了其历史悠久的晚间中文电视剧场,开始在同时段播放马来语电视剧。由于该剧场一贯以播出香港电视剧为特色,这一取消使香港电视剧损失了平均每周5小时的播放量。此后,香港电视剧逐渐丧失了优势,在地面频道播出的华语电视剧中所占份额从2004年的49.4%一路下滑至2019年的9.4%。
(2)中国台湾生产的以偶像剧为主的国语电视剧在短暂取代香港电视剧后,也于2007年后因自身产量和质量下降而丧失了优势地位,至2010年后基本退出了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而以乡土剧为主的闽南语电视剧则在播出份额显著增长后回落。2007年,为满足部分年长华人对福建方言节目的需求,8TV成为马来西亚首家播出闽南语电视剧的地面电视频道,开始在晚间设置“6点好康头”时段;NTV7也从2007年开始播出闽南语电视剧。2010年前后,台湾闽南语电视剧一度成为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华语电视剧中占比最大的剧种。2018年后,随着私营频道明确面向年轻人的市场定位,NTV7与8TV合并了闽南语电视剧时段,使台湾闽南语电视剧播出份额显著下降,至2019年下降到接近2007年的水平,仅高于2017年才开始登陆马来西亚地面频道的泰国电视剧。
(3)新加坡电视剧始终维持较稳定的播出份额,但未能接替港台地区电视剧,成为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华语电视剧中新的优势剧种。不同时期的新加坡电视剧始终以私营地面频道为主要播出平台,以17时至19时的非黄金时段为主要播出时段,在华语电视剧中的播出份额维持在10%左右。
2. 新兴区域中心崛起
一方面,马来西亚本地制作的华语电视剧在NTV7和8TV等私营地面频道和Double Vision等民营公司的推动下蓬勃发展,与进口电视剧间差距逐渐缩小,播出份额自2004年起持续增加,已成为地面频道播出华语电视剧的重要剧种。2018年地面频道整合后,8TV推出的本地华语电视剧剧场更成为当年马来西亚无线电视和收费电视华语电视剧同时段冠军,在当地华人中拥有较高声誉。
另一方面,中国大陸电视剧发展迅速,2010年后逐渐超越其他地区华语电视剧,播出份额从2004年的10.9%升至2019年的26.4%,成为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华语电视剧中占比最高的剧种。中国大陆也由此成为与马来西亚并列的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华语电视剧网络中的区域中心。
在2017年NTV7频道改版前,中国大陆电视剧已在8TV、NTV7两家频道拥有三个专属播出时段。其中,8TV频道17时的中文剧场主要面向年轻华人观众播出以《克拉恋人》《何以笙箫默》《漂亮的李慧珍》为代表的中国大陆青春偶像剧;20时30分的“亚洲精选剧场”主要播出宫廷(《金钗谍影》)、武侠(《新萧十一郎》)、传奇(《班淑传奇》)、神话(《山海经之赤影传说》)等传统类型的中国大陆古装剧,以及《锦绣未央》《孤芳不自赏》《择天记》《兰陵王妃》《青云志》等当年在大陆热播的网络小说改编剧。NTV7频道13时30分的中文剧场则主要播出《虎妈猫爸》《二胎时代》《爱的妇产科II》等以年长华人及家庭主妇为目标受众的家庭题材都市剧。
2017年后,NTV7因与韩国CJ集团合资运营中文电视购物平台,将全天大部分时间用于播出电视购物广告,8TV由此成为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最主要的播出平台,至2019年已在频道内形成了包含7个国家和地区的播出矩阵。其中,非黄金时段主要设置了台湾闽南语电视剧“福建好康头”(15:30—16:30)、新加坡电视剧“优6剧场”(18:00—19:00)和韩国电视剧“韩流精选”(22:30—23:30)三个工作日剧场,以及泰国电视剧“泰靓精选”(18:00—19:00)和中国大陆青春偶像剧“周日Hito派”(15:00—17:00)两个周末剧场。黄金时段则设置了香港电视剧“TVB之最”(19:00—20:00)、中国大陆电视剧“亚洲精选”(20:30—21:30)、本地电视剧“原创强档”(21:30—22:30)三个剧场。从实际播出情况看,除“亚洲精选”外,8TV频道其他剧场以及NTV7、RTM2频道中文剧场也会不定期播出中国大陆电视剧,使得大陆电视剧相对其他地区华语电视剧,无论在播出份额还是时段上,均处于优势地位。
3. 新类型大陆剧涌现
在播出份额增长的同时,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的中国大陆电视剧在类型上亦有所丰富。一方面,经网络文学改编的古装剧正在替代传统类型古装剧,成为马来西亚地面频道选播的重要剧种。以2017年至2020年8TV播出的52部中国大陆(含合拍)电视剧为例,其中有21部为中国大陆独立制片的网络文学改编剧(见下页表2),占播出中国大陆电视剧总数的40.4%;17部被安排在黄金时段播出,占黄金时段播出大陆电视剧总数的56.7%;古装剧15部,黄金时段播出14部,多为古装玄幻剧,占播出中国大陆古装剧总数的53.6%。可见,网络文学改编剧正成为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播出中国大陆电视剧特别是古装剧中的重要剧种,同时相对于非网络文学改编剧,还具有在黄金时段播出较多的特征。
另一方面,中国大陆拍摄的都市题材电视剧无论从制片地区、主创团队还是题材内容上看,都在逐渐减轻对港台元素的依赖,展现出更为独立的面貌。具体来说,在2017至2020年8TV播出的18部中国大陆(含合拍)都市剧中,有16部由大陆独立制片,其中13部由大陆演员担任主演,11部来自大陆编剧的原创剧本,4部改编自网络文学作品。同时其故事背景和主要取景地也不再集中于南方地区,在16部剧中,明确以中国港澳台地区为背景的仅有3部,其余电视剧多以上海、苏州等地为背景,《咱们相爱吧》《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我在北京等你》《我站在桥上看风景》四部剧则明确以北京所代表的中国北方都市为故事背景及主要取景地。值得注意的是,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欢乐颂I》《我不是精英》《北上广依然相信爱情》三部都市生活情感类电视剧,在主题上摆脱了对港台元素的依赖,并未借鉴港剧叙事手法的传统职业剧或商战情仇剧,而是聚焦于“北漂”“上漂”以及都市新中产阶级的社会焦虑等中国大陆年轻人在职业和情感生活中面临的现实问题。
综上所述,自2004年马来西亚地面频道整合后,中国大陆电视剧的播出份额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进口华语电视剧中最主要的剧种。同时,被选播的中国大陆电视剧在类型上亦有所突破:由大陆独立制作、编剧的青春偶像剧和展现北方景观、聚焦社会现实的都市情感剧日益受到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的关注;以古装玄幻剧为主的网络文学改编剧也正在替代传统古装剧,成为黄金时段选播重点。
三、全球、区域、本土博弈中的华语电视剧变迁
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地面频道不同历史阶段的播出情况,其变化主要表现为播出数量、产地、类型的不断丰富,以及不同地方华语电视剧播出份额的此消彼长。具体来说,20世纪中国香港影视剧“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在世纪之交,中国台湾、日本、韩国等多地影视剧短暂逐鹿马来西亚电视荧屏后,本地华语电视剧和中国大陆电视剧在日趋多元的市场中愈发被给予更大的播出比例和更好的播出时段。而在发展最为迅速的中国大陆电视剧中,由中国大陆独立制作和编剧的都市剧日益受到重视,网络文学改编剧也日益受到青睐。而上述特征的形成,正体现了全球、区域、本土不同层次力量间的博弈。
全球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与技术层面。具体来说,20世纪80年代开始席卷全球的媒体私营化等自由化浪潮,以及录像、直播卫星等电子通信技术的发展共同作用于马来西亚,使其电视媒体为最大限度地追求商业利益,纷纷通过播出华语娱乐节目吸引国内购买力较强的华人观众,进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私营媒体带动国营媒体、以付费卫星电视带动免费地面电视,大量播出不同产地华语电视剧的发展趋势。
本土层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政治层面。马来西亚政府为凸显马来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主导地位而推行的带有“反全球化”色彩的本地节目保护政策,成为限制包括华语电视剧在内的境外节目进口的主要力量。虽然相关政策在私营地面频道的实践中并未有效落实,但依然促进了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产业的发展。21世纪以来,马来西亚本地华语电视剧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剧集质量和美誉度的提升,正是政府政策调控与私营地面电视媒体商业战略合谋的结果。
区域层次的影响则主要体现在文化层面。美国学者斯特劳巴哈在论述文化接近性理论时曾提出“文化塑造经济”的观点,认为作为文化因素的受众态度对市场具有形塑作用,具体表现为电视台的节目排播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众的收视偏好,特别是以收视率为导向的私营地面频道,尤其会依据受众喜好来调整节目排播策略。[11]据此分析不同产地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地面频道的播出份额变化,正契合马来西亚华人观众对相关区域文化产品偏好的变化,反映出马来西亚华人对全球华人网络中不同地方性文化认同感的消长。
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是与基于政治身份归属的国家认同和基于历史记忆建构的族群认同并置的、对各类文化表征及其背后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内化。它既是社会互动建构的产物,也是文化场域博弈的结果;既具有服从过往文化传统的历史性,也具有服从当下文化权力斗争的对抗性。[12]这种对抗性不仅体现为祖籍文化认同与在地文化认同之间激进的政治意识形态斗争,也体现为各地方性文化认同之间相对温和的影响力竞争。在全球化语境之下,这种地方性文化认同也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地缘认同,不再是如“侨乡认同”般基于血缘、地缘形成的传统情感指向的心理地理空间认同,而是在跨国、跨区域的全球华人网络中具有了新的内涵,表现为华人与作为节点的各地方之间更加多元的相似性和共享性。[13]这些地方不仅包括地理上的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也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东南亚、东亚的中华文化辐射区。
具体到媒体传播与华人地方性文化认同间的关系,全球流散华人媒体网络作为全球华人网络在媒体层面的体现,其中各地方媒体间的联系与竞争既是经济现象,也是文化现象;既参与建构了华人的多元文化认同,也彰显出各区域媒体对华人的文化影响力变迁。以此检视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电视媒体的传播,同样体现了各地方文化对马来西亚华人影响力的历时性变化。这种变化在宏观上表现为中国香港、台湾和日、韩、新加坡等地区文化影响力的衰退,以及中国大陆和马来西亚本地华人文化影响力的提升。在微观层面又具体表现在三方面:语言上,从亲近作为方言的粤语、闽南语转向亲近普通话;文化景观上,从亲近以香港、新加坡为代表的南方都市商业文化景观,转向包容中国北方城市景观等更广阔地理空间的地方性文化景观;价值观上,从亲近港剧中常见的消费主义价值观及台剧、韩剧中常见的儒家传统价值观,转向关注本地华人的历史与社会实践,同时从中国大陆的都市文化和新兴网络流行文化中汲取新养分。而上述变化的产生,除马来西亚华人本土意识的增强外,主要与马来西亚与中国大陆间交流的日益密切相关。这一过程中,马来西亚华人收获了更多关于中国大陆的知识性资源,形成了得以亲近当地影视产品的文化资本。
从教育交流角度来说,在马来西亚国内公立大学限制接收华文独立中学学生的制度环境下,马来西亚华人学生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转向新加坡和中国台湾留学,使得南洋大学毕业生和留台生一度成为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两大支柱。[14]然而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与马来西亚文化交往的日益密切,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教育产业的发展,中国大陆开始成为越来越多马来西亚华人学生赴海外留学的第一选择。作者在2012年、2019年两次访问马来西亚时也发现,许多华裔电视从业者都曾有在中国大陆留学的经历。马来西亚华人海外留学趋势的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来西亚华人对华语的掌握程度以及对中国内地文化景观的熟悉程度,使年轻一代华人与其父辈相比,对粤语、闽南语等方言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对普通话则表现出更强烈的偏好。[15]
从文化交流角度来说,2012年作者在访问马来西亚时,时任NTV7频道总监陈文贵曾提道:中国影视节目在马来西亚影响力难以提升的主要症结在于未能产生可与中国港台地区以及韩国比肩的流行文化,而要达到这种程度,可能至少还需十年时间。然而,在当下考察亚洲各国的流行文化发展,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中国大陆流行文化的兴起及其传播,正成为中国大陆海外文化影响力提升的重要推动力,对马来西亚年轻华人尤其体现出较强的吸引力。其实早在21世紀初,《新海峡时报》对马来西亚年轻华人中文阅读偏好的调查就显示:年轻华人正在逐渐摆脱儒家思想的束缚,不再如父辈一样爱好四大名著,而是将阅读触角延伸至中国盗版畅销书,[16]这些畅销书包括以晋江文学城小说为代表的中国大陆早期网络文学作品。经由华文书展、盗版书商以及互联网等途径,马来西亚华人的中文阅读从古典名著、香港武侠小说、台湾言情小说逐渐延伸至大陆的当代网络文学作品。至2016年后,随着中国大陆网络文学产业的发展和海外传播热度的提升,由网络文学IP改编的中国大陆电视剧愈发在马来西亚年轻华人中成为一种可与中国香港、韩国影视剧比肩的流行文化新势力。
四、对中国大陆影视剧面向海外华人传播的启示
过去五十年间,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地面电视频道的播出,经历了全球华人媒体网络中不同地方媒体产品播出份额和文化影响力此消彼长的历史过程。而中国大陆电视剧从边缘到中心优势地位的形成,是全球、区域、本土不同层次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以合拍形式谋求两岸三地影视资源的优势互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力提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中国大陆作为独立地方的影视传播力和文化影响力提升,相对于在海外华人中已有传统传播优势的港台地区,则是更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未来,中国大陆影视剧要保持面向马来西亚华人的传播优势并进一步开拓海外华人市场,可从以下三方面做进一步探索。
1. 以动态眼光评估区域文化影响力
在马来西亚电视行业中长期以来都有“喝香港电视奶水长大”的说法,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有其特殊的历史语境。正如时任马来西亚首要媒体集团中文总监吴恒灿2012年在接受作者访谈时所言:“我们必须承认,在中国大陆没有开放的时候,香港电视剧填补了东南亚地区观众对于中文电视剧的需要,这个是历史因素造成的。”正是在上述历史因素作用下,马来西亚华人观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香港影视剧有所偏好。而在前人针对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的研究中也常常提到,以都市剧为代表的香港电视剧相比于其他地区电视剧,当前依然在播放量和美誉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与港台地区积极合拍都市题材电视剧以补足大陆剧短板,依然是未来提升中国影视剧海外传播力的重要途径。[17]
然而,进入研究的时间与语境往往会影响结论的得出。本研究已表明:在围绕马来西亚地面频道形成的、包含多个产地的华语电视剧网络中,区域中心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中。在中国香港电视剧失去其垄断地位且影响力持续下降的同时,大陆电视剧的影响力却显著提升。可见,各地方影视剧在海外华人中的影响力并非固定不变的现象,需学者结合多元语境和历时性维度做综合考量,以及时更新传统结论,对各地方产品的影响力变化做出因时、因地制宜的动态评估。具体到当前的马来西亚市场,对于试图进入的中国大陆影视生产者来说,与港台地区合拍都市剧已不再像21世纪初那样具有显著必要性。中国大陆正在通过输出展现当代中国大陆社会风貌的都市剧和新兴网络文学改编剧,在海外华人中形成自身独立的影视文化影响力。
2. 关注海外媒体自制的华语电视剧
2015年,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代表曾在一次讨论影视“海上丝路”建设的会议上提出:“华人文化圈有共性也有微妙不同,在国际联合制作方面,需尊重对方文化习惯,了解市场,才能实现节目的共融共通。”[18]回顾中马两国过往的电视剧合拍历史,正是由于缺乏对当地影视剧产业与华人文化的深入了解而未获得成功,不仅合作对象是在当地华人观众中影响力较弱的国营电视台,拍摄题材也未体现本地华人的历史传统和时代风貌。曾参与合拍剧《热浪岛》拍摄的马来西亚华裔导演黄巧力就曾提及:目前中马两国的合拍还停留在非常初级的阶段,马来西亚单纯是场景提供者而非内容生产者。
上述状况实际反映了中国大陆影视剧海外传播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以中国为本位的中心—边缘视角。无论是业界还是学界,都更多将注意力放在与中国港台地区以及韩国等地影视剧的竞争上,并未对新加坡以外东南亚国家的本土华语影视产业发展状况进行全面了解,大多对其存有实力不强、影响力不大的印象。而本研究恰恰表明:马来西亚私营地面频道制作的本土电视剧作为一种长期被忽视的华语电视剧种,不仅有其悠久的发展历史,当下也已在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剧市场中占据了较大份额,应成为未来中国大陆影视剧在进军马来西亚市场过程中展开竞争与谋求合作的重要对象。
具体来说,中国大陆影视机构未来应考虑将合作重点从马来西亚国营电视媒体转向私营媒体,与其本地华语电视剧的主要制作、播出机构8TV谋求合作,共同挖掘与中马两地华人相关的创作题材。这一过程中,由私营频道自行制作的本土华语电视剧由于蕴含着当地华人对于自身历史实践的总结与生存境遇的思考,尤其有助于中国大陆影视生产者了解当地独特的华人文化生态和本土化的影视表达方式,进而在内容生产过程中真正摆脱以本土为主的单向传播思维,以平等态度与马来西亚华语电视媒体一同探索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诠释方式。
3. 重视网络文学改编剧的传播潜力
对于网络文学等流行文化的海外传播,学界普遍存在两种不同态度。乐观者将之视为提升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影响力的新生势力,认为网络文学提供的民间视角和通俗化表达易于向海外青少年呈现中华文化的普适价值。悲观者将之视为“文化无味”的传播,[19]存在因追求经济利益而牺牲中华文化内核的问题;在抹平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空间距离感的同时,也会加深不同世代间的时间距离感,造成文化产品与其民族历史、传统的割裂。[20]
基于以上争论,本研究对华语电视剧在马来西亚电视传播情况的分析,正体现了作为网络文学IP衍生品的网络文学改编电视剧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日益强大的传播力。从市场层面看,这一剧种的兴起值得充分关注与肯定;在文化影响层面,以古装玄幻题材为代表的网络文学改编剧中所呈现的中国,也已不再是历史剧中的传统中国、都市剧中的转型中国,以及武侠剧、传奇剧中的虚构中国,而是融合了东方奇观、中华文化、二次元表达、狂欢气质、人文情怀等多种元素,[21]具有杂糅特征的全新文化产品类型。这种情况下,对其文化影响力的评价不应仅仅出自生产者或研究者的先验判断,还应充分关注相关产品在到达海外受众之后的文化再生产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對于崛起中的网络文学改编剧,应在抱持肯定态度的基础上,开展以海外市场数据调查和受众态度研究为基础的建设性评判,优先关注海外受众“看没看”和觉得“好看不好看”。[22]只有在受众乐于接受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探索如何以更恰当的影视化改编方式,挖掘网络文学改编剧中的中华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范军. 推动我国国际传播高质量发展[N]. 光明日报,2021-08-06(006).
[2] Sun W, Sinclair J.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Chinese Diaspora: Rethinking Transnationalism [M]. Abindgon, Ox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6: 1-12.
[3] Hashim R. Accommodating National Goals and Conflicting Societal needs through Privatization of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the Malaysian case[D].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9.
[4] McDaniel D. Broadcasting in the Malay world: Radio, television, and video in Brunei, Indonesia, Malaysia and Singapore[M]. New Jersey: Alex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151.
[5] Anon. Utilizing radio, TV for 2020 vision[N]. New Straits Times, 1991-05-31(004).
[6] 人生戏语[N]. 星洲日报(马来西亚版),2012-05-27(001).
[7] 水浒传受欢迎,唐明皇乘胜追击[N]. 南洋商报,1998-11-02(D5).
[8] 赖宝信. 台湾连续剧震撼香港电视台,《包青天》扬眉吐气[N].南洋商报,1993-09-29(027).
[9] 第2电视双红剧场,12月播东方教母[N]. 南洋商报,1999-10-28(D5).
[10] Carstens S. Constructing transnational identities? mass media and the Malaysian Chinese audience[J]. Ethnic and Racial Studies, 2003(2): 321-344.
[11] 梁悦悦. 金砖国家经验与全球媒介研究创新——约瑟夫·斯特劳巴哈教授访谈[J]. 国际新闻界,2017(3):56-73.
[12] 董丽云. 建构与博弈:海外华裔新生代文化认同的场域化形塑[J]. 世界民族,2016(2):74-83.
[13] 周聿峨,余彬. 东南亚华人地域认同的历史和未来[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2):236-240,248.
[14] 汤熙勇,颜妙幸. 孙中山与海外华人论文集[C]. 台北:台北国立国父纪念馆,2010:142.
[15] 洪丽芬. 马来西亚华人的语言马赛克现象——语言融合的表现[J]. 东南亚研究,2007(4):71-76.
[16] Ng·U. E. Reading Chinese[N]. New Straits Times, 2003-08-27(014).
[17] 苏美妮. 消费兴趣与文化身份:华语引进剧在新加坡的电视传播研究[J]. 现代传播,2016(8):93-98.
[18] 佚名. 东南亚电视人齐聚,抛娱乐“海上丝路”[N]. 星洲日报(马来西亚版),2015-06-10(001).
[19] Iwabuchi K. Globalization, East Asian media cultures and their publics[J]. 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10(2): 199.
[20] 余韬. 当代流行文化的五大特征[J].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學校学报,2004(1):50-53.
[21] 叶雨菁. 中国网络文学的跨文化传播解读[J]. 对外传播,2018(5):33-36.
[22] 庄庸,安晓良.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全球圈粉”亦可成文化战略[J]. 东岳论丛,2017(9):98-103.
Chinese Television Dramas' Changing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in 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Media Network: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Malaysian Terrestrial TV Channel
LIANG Yue-yue(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81, China)
Abstract: The broadcast of Chinese-language TV series on Malaysian TV reflects the changing influence of Chinese mainland TV series in 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media network. With the decline of traditional regional centers such as Hong Kong SAR, the Chinese mainland TV series are enjoying a larger broadcasting market and better broadcast time in an increasingly diversified market, and urban TV series independently produced and written by Chinese mainland and newly emerging online literary adaptations are highly popular. The change in status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TV series from the edge to the center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 of global, regional and local factors, which especially reflects the change in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local cultures on the Malaysian Chinese and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the culture of China's mainland. In the future, if Chinese mainland TV series want to further develop the global market, they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assess regional cultural influence with a dynamic perspective, emphasize the Chinese-language TV series produced by overseas media an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issemination potential of online literary adaptations.
Keywords: Chinese mainland TV series; global diasporic Chinese media network; Malaysian terrestrial TV channel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海外华语电视的本土内容生产与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创新研究”(18CXW004)
作者信息:梁悦悦(1988— ),女,北京人,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跨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