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姣
(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北京 100083)
文献捐赠是由单位组织、社会团体或个人无偿捐赠的方式为图书馆提供文献,是中外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通过文献捐赠不仅可以补充丰富文献资源、缓解建设经费不足、助力特色馆藏文献建设、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强化高校与外部社会的联系,宣扬服务理念和提升社会影响力等[1-2]。目前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途径利用的还不普遍,相关管理还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文献捐赠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2]。如何有效扩充捐赠文献资源、引导提高捐赠文献质量,如何科学管理和开发利用捐赠文献资源,以充实国内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更好服务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主业主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高校图书馆捐赠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为系统调研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工作现状,分析存在问题,对优化管理提出对策,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成立课题组,对国内41所涉农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情况开展了问卷调研。结合调研分析结果,提出改善文献捐赠工作的对策建议,为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管理和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以及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和管理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1.1 问卷设计及内容结合作者多年从事文献捐赠实际工作经验,在对文献捐赠方面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基础上,设计了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调查问卷,包括2道填空题、17道选择题。问卷主要包括4方面内容:①问卷填写者及所在图书馆基本情况;②文献捐赠管理系统、网站建设情况;③文献捐赠管理原则,包括受赠范围、入藏要求、处置方式、捐赠者权益、赠书权益、接收方式等;④图书馆文献捐赠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1.2 问卷调研范围问卷调查范围为涉农高校图书馆联盟成员馆61家,分布在23个省,台湾省、青海省、贵州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无涉农联盟成员馆。共回收有效问卷41份,涵盖了全国20个省、4个自治区、3个直辖市。调研的涉农高校中,从学校管理隶属关系分类,有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31所省属高校(含省部共建高校)、3所直辖市高校。从学校排名分类,9所为全国重点大学、24所为省重点大学、8所为省普通大学。从学科性质分类,8所为综合性大学、24所以农业为主的大学、6所为农林为主的大学、3所为海洋水产类的大学。有效问卷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域、类别和学科的涉农高校,因此有较强的代表性。
1.3 问卷填写者基本情况参与调研问卷填写的人员中,从事图书馆文献捐赠工作10年以上的占46.34%,5~10年的占19.51%,3~5年的占17.07%,0~3年的占17.07%。其中正高级职称比例为29.27%,副高级职称比例为36.59%,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分别为29.27%和4.88%。 参与调研人员82.93%从事文献捐赠工作3年以上,65.86%具有高级职称,说明参与调研的人群对文献质量非常熟悉并有多年的工作经验,调研质量较高,能客观反映目前涉农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工作的真实情况。
2.1 普遍开展文献捐赠,管理有待提升调研的41所高校图书馆均开展了文献捐赠服务,但多数缺乏健全的常态化管理体制机制。调研高校图书馆中,有82.93%(34所)有专门的文献捐赠管理办法/细则,还有17.07%(7所)尚未制定。只有19.51%(8所)有专门的文献捐赠管理系统/网站,80.49%没有。多数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条例不完善,85.37%在接收捐赠时对捐赠者明确了捐赠文献的相关权益,14.63%尚未明确。
图书文献捐赠专职管理人员普遍不足。参加调研的41所高校图书馆中,60.98%的图书馆没有专门机构和专职馆员负责文献捐赠,29.27%的仅有1名专职人员,只有9.76%的高校图书馆有2名及以上专职人员。
2.2 接受捐赠的文献类型多样接收文献类型中,100%的图书馆涉及正式出版物,68.29%的涉及非正式出版物(如地方志、族谱、研究报告、口述历史等),只有48.78%的接收非书资料(如碑帖、金石拓片、手迹信函、札记、照片等),36.59%接收数字资源(如录音录像),31.71%接收文献资源建设专项捐款,7.32%接收其他文献捐赠。
不予接收和入藏的文献中,100%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收藏,95.12%不收藏破损残缺或内容涂画严重的,82.93%不收藏知识老化、无学术参考价值的,46.34%不接收非正式出版物,56.10%不接收复本超限的,75.61%不接收低于本校读者阅读水平的,有其他不接收规定文献的12.2%。
2.3 接受文献捐赠的渠道和方式较少接收文献捐赠的主要来源渠道中,41家图书馆都有本校教职工捐赠(含离、退休教职工)、校友捐赠,95.12%有在校生、毕业生捐赠,出版机构、公益事业单位/公司捐赠;92.68%有社会人士捐赠,3.00%有其他来源捐赠。
接收文献捐赠的主要方式中,41家图书馆都接收到馆赠送,92.68%接收邮寄捐赠,97.56%提供上门收取,9.76%采取网上捐赠等其他方式。
2.4 对文献捐赠者服务方式和水平不高在对捐赠者提供的服务中,73.17%有捐赠仪式,95.12%发放纸质捐赠证书,14.63%发放电子捐赠证书,26.83%致感谢信,43.90%在图书馆网站公示捐赠者名单,4.88%捐赠纳入读者积分,兑换图书馆纪念品或享受相关读者福利。
2.5 对捐赠文献管理利用不够有53.66%在接收文献捐赠前让捐赠方提交书单进行人工审核,46.34%不事先审核。
对入藏捐赠文献进行编目时,只有14.63%书目数据著录捐赠方信息并提供OPAC检索,12.20%书目数据著录捐赠方信息但不提供OPAC检索,73.17%书目数据不著录捐赠方信息。
对入藏文献的利用方式,29.27%在图书馆网页展示,43.9%进行线下展览,82.93%设立专题文库(如校友文库、特藏文库等),19.51%采取其他方式。
对不收藏的文献处置方式中,70.73%图书馆自行处理,46.34%转赠贫困地区、希望工程等公益性事业,26.83%进行了馆际交换,65.85%进行馆内设置漂流区,供读者自由阅读、取舍。12.20%有其他处理方式。
2.6 文献捐赠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对文献捐赠管理工作的重点,根据选择比例排序为入藏审查(82.93%)、捐赠文献管理与使用(75.61%)、制度建设(73.17%)、捐赠宣传与报道(68.29%)、捐赠系统建设(53.66%)、编目(51.22%)、不入藏捐赠文献处置(41.46%)、人员投入(39.02%)、其他(1家,2.44%)。
对文献捐赠管理工作的难点,根据选择比例排序为入藏审查(63.41%)、不入藏捐赠文献处置(43.9%)、捐赠系统建设(39.02%)、人员投入(34.15%)、捐赠文献管理与使用(31.71%)、制度建设(21.95%)、编目(14.63%)、捐赠宣传与报道(9.76%)、其他(2.44%)。
3.1 加强文献捐赠制度和机构队伍建设涉农高校图书馆应充分认识文献捐赠对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建立系统的文献捐赠制度。应制订高校图书馆文献捐赠相关条例,做好捐赠文献的管理、开发、利用。譬如要明确接受文献捐赠的范围、方式和入藏标准;明确产权转移制度、使用及处置方式;制定捐赠激励政策等;实行捐赠信息公开,常态化进行文献捐赠公示,公开捐赠情况、保存方式、地点、管理使用情况、处置情况等。特别是对高水平文献,要明确捐赠后文献产权、处理权自动转为图书馆所有,并得到捐赠者的认可或签订协议,避免后续纠纷。
目前涉农高校图书馆中,60.98%的图书馆没有负责文献捐赠的专职馆员,有2名及以上专职人员的只有9.76%。图书馆应设置负责文献捐赠专岗,配备业务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专职馆员负责该项工作。同时文献资源建设、编目、流通、宣传等相关部门也应有专人负责捐赠图书的管理利用工作,形成全馆重视、统筹协同、运转高效的文献捐赠工作体系。
3.2 加强捐赠者采访,提高文献资源质量长安大学图书馆强调高质量赠书需要深度“访”与“采”。高校师生多存有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料,个人捐赠者多为自己购买图书,购买时多为利用价值高、图书馆未收藏或副本少、专业性强、日常使用价值高等,应该更贴近同类专业背景读者的需求,从读者角度提高文献质量。采访目的是了解读者保存的文献情况,让读者了解图书馆需求和文献价值,宣讲捐赠相关管理规定,如何更好利用和体现文献价值,赢得捐赠者的信任,让他认识到捐给图书馆是体现图书价值的最好选择,促进尽早完成捐赠[3]。捐赠者最担心的是图书馆管理不善,文献捐赠后不安全、不珍惜、不爱护、不利用,如果采访介绍相关管理办法,就可以打消捐赠者的疑虑。捐赠后可提供回访服务制度、回访感谢等个性化服务。
3.3 加强捐赠文献管理利用,提高其使用率图书馆对获取的捐赠图书要进行筛选、价值评估和入藏审核,对图书进行分类收藏和有效管理,提高利用率。如编目加工后按照所属学科分别分散入藏各借阅区发挥流通作用,将一些具有较高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珍本、善本以及名人、学者的个人珍贵资料集中保管,只准阅览不准外借,本校老师和校友自己撰写的著作存一本入校友文库作为永久保存,其副本入藏相应阅览区供读者借阅。目前很多图书馆设立毕业生赠书(教材)循环书架管理、赠书阅览室保存、阅览和展示、图书漂流、爱心书屋等[4-5]。转赠也是为图书馆复本量较多的藏书提供充分利用和解决渠道的方法,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图书馆馆长Chadwell指出了图书馆可通过电子商务出售相对多余的赠书以筹集资金购置图书馆所需图书,也为图书馆利用捐赠图书开辟了新思路[6]。图书馆间赠书交换可有效解决复本量过多等问题,提高捐赠图书的价值和利用率,如中山大学图书馆建立书刊交换办公室和书刊交换栏目[7]。
3.4 加强多样化奖励激励,吸引拓宽捐赠来源目前涉农高校图书馆对文献捐赠者激励制度不足、服务不到位,很多有捐赠意向的机构和组织未得到充分尊重,满意度不高。图书馆应从捐赠者和读者利益出发,积极探索多样的暖心服务和奖励激励制度,拓宽更多文献捐赠渠道,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捐赠服务,弘扬图书馆服务理念等。例如,对捐赠者发放荣誉证书、网站宣传或专函致谢、兑换图书馆纪念品、享受读者福利等,加强高校图书馆捐赠文献工作的宣传和交流。
3.5 加强信息化网络化技术应用,提高文献捐赠管理和利用效率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手段,提高文献捐赠效率、透明度和影响力。目前所调研的涉农高校图书馆只有19.51%(8所)有专门的文献捐赠管理系统或网站,80.49%尚未设立文献捐赠系统或网站。 高校图书馆应强化网络环境下对捐赠文献的管理[8],如建立文献捐赠信息系统,并建立首页链接,提供便捷入口,使捐赠者能快速找到捐赠模块进入网页浏览和查询;捐赠者还可先在系统中提交要捐赠的图书明细,再由负责馆员审核并筛选出是否适合接收的图书,捐赠者可看到处理流程和结果,将图书馆可以接收的图书通过图书馆可接收的方式捐赠给图书馆,避免捐赠者盲目捐赠和图书馆接收大量重复多余的副本。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就针对毕业生赠书自行开发了“毕业生赠书系统”,首次采用网上接收赠书方式,对网络环境下的赠书工作模式进行了有益探索[9]。在文献资源建设中,建立捐赠文献规范编目细则。例如,重点规范有检索意义的010字段(国际标准书号)和610字段(非控制主题词)著录赠书信息,010 字段在 ISBN号和获得方式项后,录入汉字“赠书”两字,在具有检索意义的610字段著录捐赠者名称,利用图书馆书目检索系统(OPAC),即可简单又准确地检索到捐赠文献和捐赠者的基本情况,又能充分体现出对捐赠者的尊重和激励[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