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苏 余姚市文化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精神力量。报告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做了详细表述,提出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农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推动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近年在余姚,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构建现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文化惠民供给,增强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促进了市场的有力监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深化文旅公共服务融合,文化繁荣发展迈上新台阶。
余姚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秦时置县,历史悠久,素有“文献名邦”“东南最名邑”之美称。以河姆渡、井头山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严子陵、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四先贤”和近代楼适夷、蒋梦麟为代表的姚江名人文化,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抗日根据地红色革命文化这三大文化交相辉映,影响深远。余姚是首批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10次荣获中国最具幸福感的城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始终保持全国前列。余姚下辖6个街道,14个镇,1个乡,325个村(社区),第七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125.4万,总面积1500.8平方公里。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1441.5亿元。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余姚及时做出了有关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探索。在文化惠民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全民健身推广、文化市场监管方面都有着显著效果。
2021年,余姚充分发挥文化馆总分馆、图书馆总分馆、乡村文化礼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等阵地,全面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持续打造公共文化演出、四明阁天天演、“周末文化”系列等文化品牌活动,全年开展公共文化演出配送559场,全民艺术普及活动139场,公益电影下乡放映3050场,公益基地放映300场。
余姚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5处,文物保护点97处,拥有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4处,宁波市历史文化名村5处,历史文化街区3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有不可移动文物登录点1032处。2021年,大力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井头山遗址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基因解码工程中,“河姆渡文化”“浙东抗日根据地”“道德银行”“姚剧”“阳明文化”五个项目获评省级优秀解码项目。阳明文化、浙东抗日根据地入选首批“浙江文化标识”培育项目。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余姚现有非遗项目85个,其中国家级项目2个,省级项目11个,宁波市级项目41个,有1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9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45位宁波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有宁波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基地46个。建立有四级保护体系和“三位一体”保护法,日常重视项目挖掘、管理、保护和推介,积极参加各种非遗交流展示活动。今年开展了余姚市第七批非遗项目的申报,申报项目40余个。
提升公共体育设施。2021年推进省、宁波、余姚三级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完成百姓健身房6个、体育公园1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3个、笼式足球场2片,推进体育进农村文化礼堂215个。按“三纵两横”布局,规划建设四明山千里国家登山步道,全长1600里,涵盖8大环线。结合旅游元素,推出红色线路、阳明线路、梨洲线路等16条精品健身路线。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组织举办好市第十六届运动会各类比赛项目,举办第六届樱花之旅登山大会、宁波·余姚红色四明武林大会、第五届环四明山自行车骑游大会、中国“长三角”美丽乡村红色之旅·梁弄定向越野挑战赛、红色运动会等各具特色的赛事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强化文化市场监管,深化安全生产保障,对文化市场各行业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对文物建筑、网吧、KTV、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等加强监管。2021年,共出动执法人员6537人次,检查各类文化经营场所3094家次,违规7家次,开展联合检查50次,行政处罚立案调查39件,受理各类文化举报33起,受理投诉100起。
一方面需要明确政府的主体性,不管是在农村文化的基础设备的供给,还是文化活动扶持上,只能局限于最基础的补贴和奖励,离高质量满足群众文化期望还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程度和范围有限,无法成为投入资金的有效补充。
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该地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建设了多种类型化的活动中心、球场、健身场所等。但是后续问题也在逐步凸显,例如:缺乏专业的管理水平和技术、设备损坏无法及时修复、活动中心没有及时开放、活动设备使用率较低、活动场所营业时间较短等。这些都是实际存在的问题,与建设最初的目标和目的无法契合。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还停留在“给啥是啥”的阶段,没有理清供给关系。与此同时,反馈机制不完善,反馈响应时间滞后,无法很好地针对问题给予回馈,从而影响了人们的满意指数。
由于乡镇机构改革不断,文化站长待遇不稳定,也没有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站长、文化员队伍变化较多,活力下降,积极性不高。
针对余姚在建设农村乡村文化体系中出现的不足,找到了以下的几点原因:一是没有正确领悟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核心;二是资金投入不充足;三是执行过程缺乏灵活性;四是人员积极性和热情较低。
要想乡风文明,农村精神共富,就要用良好的文化来影响人、带动人。
基层政府一定要增强主体意识,领悟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要对文化站的职能和地位有正确的认识,充分发挥好文化站宣传窗口、文化桥梁作用。要想促进农村文化质量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就需要认清文化站的重要性,以此来更好地了解农民的文化需求,从而助推农村文化服务建设[1]。要针对形势发展要求,对文化站的功能、内容做进一步完善,理清职能,保证人员的薪资以及待遇权利,保留人才。与此同时,给予公共服务单位更多的自主权,使其将功效发挥到最大化。可以更加自主、积极、有针对性地为人们提供实际生活中需要的文化服务,从而确保每个人民真正参与到文化生活的建设中,受利于民。
二要强化服务理念,明确群众参与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经费的金额无法满足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需求,基层政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入手,转变理念,认真发掘群众的真实需求,真正做到为民办事[2]。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文化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从农民的真实需求出发,建立真正符合民意的文化服务机制,使农民参与到公共文化的建设中来,拓宽民众参与渠道,使各项服务政策真正凸显民意。
目前,在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上,政府一直处于主导位置。然而,基层政府毕竟财力有限,因此,需要转变思想,需要采用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人士和群众一同建设的机制,使供给对象更加多元化、完善化、社会化。
一要强化政府主导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需要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有深的认识,加大服务和建设的力度,需要在人力、物力投入方面都进一步增强[3],还需要制定资金管理制度,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掌握,实时进行审核。加强金融部门对农村文化的支持和帮扶,构建全方位、高质量的服务体系。
二要吸收社会资源,推动民办文化事业。要让农村文化服务焕发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对农村文化的支持和帮助中来。采用以城市带动乡村的形式加强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加强文化、科技、卫生环境的发展。政府要对鼓励、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农村文化建设中,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性、完善性,以此来更好地满足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4]。
三要扶持文化产业、文化旅游业积极发展。在农村文化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品的建设[5]。需要针对农村的文化产品制定适宜的发展政策,合理规划。还需要注重市场环境的管理,完善监督政策,营造一个良好、公正、透明的市场环境。同时,需要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特色和文化发展旅游产业。一方面,可以将本地文化特色传扬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当地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当地独有的文化艺术。另一方面,依托独有的文化艺术,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从而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可以将传承发扬文化和旅游资源的价值化发挥到最大,实现“双赢”。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整体工程,需要场地、设备、人员、团队的充足化。与此同时,更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需要相关部门积极跟进,共同管理。
一要普及硬件建设,打造就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要对农村公共服务建设进一步加大,需要将农村文化宫、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场所、活动礼堂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提高有效使用率。文化服务建设要从农民生活入手,扩大服务范围,采取就近原则,提供多样的文化活动。
二要结合主题教育,增强活动针对性和满意度。政府部门要多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使农民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对文化服务团队进行指导和帮助[6],借助文化活动中心或场地,开展具有文化特色的组织活动,例如:文化艺术节、文化工艺展、文化体育比赛。围绕“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和“五水共治”开展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参与到文化服务的建设中,提高农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三要抓好有形的文物和无形的非遗的保护传承。余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文化精神内涵的地方。在余姚文化的保留方式中,有文物保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方式。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深挖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加大保护力度。从而带领农民参与到保护和发扬的队伍中,提高农民对文化遗产的主动保护意识。将修复好的文物进行开放观看,创新非遗项目,创新出更具有实用性和教育性的非遗项目,让农民可以得到真切的体验。引导农民参与到文化保护中,加强对历史文化的信念,从而使农民从内心深处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7]。
加大农村文化建设力度,提高农村文化的专业化、高质量化水平。针对此问题,可以着重考虑农村文化志愿团队、农村文化管理团队、农村文化专业团队这三方面。
一要选好用好文化站、村落文化员队伍。推进文化服务建设的顺利开展和发展的主体是人民。因此,需要对文化建设的优秀人才进行挑选和培养,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可以助推文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因此,对于文化站长和办事人员的要求就相对较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养,提高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干部队。对于队员的要求和建设也是需要规范化管理,定期开展培训和考核,提供优越的待遇和晋升权利,减少人才的流失,确保文化服务建设的稳步发展。
二要带好管好村里的“三团三社”。农村文化建设活动需要做到长期化、经常化,团队中需要有来自基层群众的人员,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民众的需求。要加强对村级“三团三社”队伍的管理,将这些文艺积极分子聚集在一起,多传达工作导向,多组织文化交流,培训提升他们的专业文化素质,拓宽农村文化角度。激发出农村文化新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农村志愿者团队的专业、稳定、高质量发展。
三要发挥好农村专业人才队伍主动性。保证管理机制的完善化、全面化,将人才的培养制度完善到团队的管理制度中。建立人才的实时管理制度,形成制度化管理方式;健全激励机制,增强农民参与文化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对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人才的培养和重视,引导他们加入组织中来,优先加入农村干部的队伍中来。
我国共同富裕的实现,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农村的文化服务建设是离不开的。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民的文化需求,可以有效地保证民意的充分体现,也是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有效印证。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层面共同努力,加以重视,加大投入,不断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持续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明确的目标和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