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创意元素及传播能力分析

2022-02-27 20:05樊媛媛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环球首映 2022年12期
关键词:朗读者类节目主持人

樊媛媛 西北政法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

《朗读者》的定位是大型文化综艺类节目,自2017年2月18日起,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开始播出《朗读者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分别于2018年5月5日及2020年12月11日播出。从《朗读者第一季》开播以来,据有关统计,互联网视频及音频客户端累计播放次数在10亿次之上,#CCTV朗读者#和#卿听朗读者#微博话题收获了高达14.1亿和1.2亿的阅读量,累计超300篇10万+文章刷爆朋友圈。[1]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播出数据持续向好,三季整体平均收视率均在0.6%以上。放到五年后的今天来看,作为文化类综艺,这也是一组相当漂亮的数据。《朗读者》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2]

一、创意元素分析

(一)嘉宾的覆盖面

《朗读者》打破了传统访谈类节目一期一个嘉宾的传统,在同期节目中,主持人与多个同当期节目主题相关的嘉宾进行对话。而嘉宾也撕开了固有标签,打破了刻板印象,更加真实地暴露在观众面前。《朗读者》让人物回到现实的身份与位置,而不再是按照既定程序和市场逻辑的表演。这种讲述也因而不再是猎奇式,或炫耀性,而需要在公众面前去展示本真,让人物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价值观形成社会共识的基础,并以此形成一种感召的力量[3]。以第一季第二期为例,当期节目主题为《陪伴》,当期节目邀请的嘉宾有郑渊洁、杨乃斌、蒋雯丽、林兆铭、乔榛。五位嘉宾并不都是公众人物,且主持人在对嘉宾进行介绍时并没有刻意去强调公众人物的明星身份,而介绍了更贴合“陪伴”这一主题的身份。一方面,这样的介绍打破了观众对蒋雯丽身份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贴合了当期节目主题,为后来的访谈和朗读开了好头。

同样,节目制作在陪伴这一概念的诠释上也体现出了相当的覆盖面。和大多数综艺节目在嘉宾邀请时对流量极度看重不同,《朗读者》在嘉宾邀请上覆盖面广泛,那些也许我们并不耳熟能详的人也被节目组邀请到现场进行分享和朗读。从嘉宾的覆盖面我们能够看出节目制作组的用心良苦,嘉宾覆盖了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对于陪伴的诠释也覆盖了多点多面。

以《朗读者第一季》所邀请的嘉宾为例,在《朗读者第一季》的节目中,大约有68位主嘉宾走进观众视野,据了解,节目主创其实联系过超过400位的嘉宾、读本也准备了600篇以上、每期节目录制需14个小时,全国13座、城市81个景点都留下了朗读亭的影子,一个月有超2万人次参与,留下的素材有2400小时……《朗读者》的成功有时机和契机的影响,更关键的是必须要去做成这样的文化类节目的决心和把节目打造成精品的决心。“《朗读者》的‘意外’走红,恰恰说明了这类节目长期的匮乏,也说明了受众对这种节目内心的一种需求。[4]”朗读者本身的情感、朗读文本中作者所含的情感、观众的情感以及内心深处对某些事情的记忆,三种元素完美融合,形成了这样的节目,让观众产生共鸣,引发人们的共情,加上节目的独具匠心,《朗读者》创建了一个新的节目生产机制。

(二)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主持人在一档访谈类节目中是必不可少的人物,搭建起了嘉宾与观众沟通互动的桥梁,甚至可以说是一档节目的支柱。在访谈类节目中,主持人是节目策划案的具体实施者,节目策划在实践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主持人展现给观众的。主持人的表现也决定着节目的质量高低,而主持人的表现与其专业素养直接相关。拿央视的另一档知名节目《主持人大赛》来说,主持人大赛为中央广播电视台输送了大量人才,为一群有梦想有志向有追求的年轻人提供了独特的平台和机会。站在主持人大赛舞台上的主持人个个身怀绝技,专业素养、知识水平都属一流。鞠萍、王志、曹可凡、撒贝宁、刘芳菲、王宁、胡蝶……这些央视的著名主持人,都是从主持人大赛中走出来的。

董卿在朗读者中是制作人与主持人的双重身份,凭借着超高的专业素养,卓越的主持能力,本就观众缘良好的她,更深得观众的喜欢。提起她,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她在春晚舞台上的光彩瞬间,2005年春晚舞台上,她第一次以春晚主持人的身份走进大众。她连续13年主持春晚,连续8年被评为“央视十佳主持人”,连续7年位列央视挂历女主持人前三,她是名副其实的“央视一姐”。她的朗读风格大方亲和。温婉谦逊,优雅知性的形象早就刻在了人们心中。有人说,董卿是最端庄大气的网红,没有之一。董卿一路走来,她依靠勤奋努力、积极进取、自我突破,成为公认的优质女性典范,有她在的节目永远都不会缺乏观众。2016年,董卿开始筹备《朗读者》的制作,那时开始,主持人之外,她也是制作人。她形容《朗读者》筹备之初的情况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上,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在为其奔波的一年,上到寻找赞助、嘉宾邀请、主题拟定、文案撰写,下到舞台搭建、地板选择、灯光布景,为了将纸上的策划变成现实,董卿参与了制作节目的每一个环节,喋喋不休地向每一个问询的人,讲述心中对于新节目的构想。对于董卿转战幕后做《朗读者》制作人的原因,她说自己做主持人已经21年,文艺综艺领域她几乎都已经做过,她渴望触碰新鲜的东西。主持人随着节目的推进不断地接收到来自现场的各种表现的刺激,她除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外,面对节目现场的表现也在不断做着随机的调整,她在接受影响的同时又对其他叙事者发挥着作用。[5]

从台前到幕后,节目制作、节目主持、嘉宾邀请、后期制作……每一帧都能看到节目组的心血和打磨。《朗读者》中的卷首语、开场白、串词被无所人收藏背诵,一字一句文采斐然,堪称写作范本。节目中董卿也再次给观众呈现出了全新的主持风格,超高的控场能力和深厚的专业文化素养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情感注入以及同嘉宾恰到好处的访谈深深感染了观众。

(三)节目模式的创新

如果我们把《朗读者》这个节目名称拆开来理解,无非就是“朗读”+“者”,那么这要如何理解呢?朗读,就是朗声诵读。“朗读”是一个动词,在节目里便是嘉宾阅读一些文字,或小说片段,或诗歌节选……其中都饱含着嘉宾的情绪和感情。而“者”,便是指节目所邀请的嘉宾。节目中朗读前主持人同嘉宾进行短暂互动,以访谈的形式分享给观众这段朗读背后的故事,向观众说明朗读者为了谁来朗读,为什么朗读,朗读什么。温馨简短的访谈让观众获取到一定的信息,为之后的朗读做铺垫,也让在后来欣赏朗读的观众更能身临其境体现人物情感。嘉宾根据当期节目主题选择朗读内容,或一封家书,或一篇散文,或小说选段。除此之外,节目还借鉴了文化类节目的通常做法,邀请著名的文化学者对朗读的文本进行轻度解析,让观众进一步理解朗读文本的创作背景和内涵意义,从而使一些“高冷”的文学作品走向大众,让节目更加平民化。[6]

《朗读者》就是将文化的内核和娱乐的外壳相融合,以情感为纽带,朗读为表现形式,展现了我国电视综艺的创新与发展。相比于第一季的温情话题,《朗读者第二季》增加了许多社会热点话题,这些热点话题也与时政紧密联系,饱含对国计民生的关注,如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话题,单就当期朗读者来看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从邀请嘉宾及节目具体内容来看便能感受到节目制作的用心,节目对主题词进行延伸拓展,让人印象深刻。此外,第二季中读者呈现方式更加多样,本季节目的朗读不单是站在舞台中央,也尝试了和身在非洲的世界著名动物保护专家进行跨时空朗读,作家贾平凹和他的朋友们以朗读会的形式一起直抒胸臆。[7]《朗读者第三季》和第一季时隔三年,和第二季时隔两年,在经历了制作团队的多重精心打磨与创新后,《朗读者第三季》重磅归来,第三季打造了“一平方米”和“一万公里”两个新的节目样态,互动模式也从前两季的单向传播变为了双向互动。此外在节目主题上也有更大变动,每一个话题都和大众生活息息相关,其中饱含共情能力和讨论价值。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在评价《朗读者第三季》时说:《朗读者第三季》可称是守正创新之作,是一部高品质的作品。不同的人物,缤纷的色彩,精彩的故事,精良的制作。其间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家国情怀。这一鲜明的主线,也是创作者的主题自觉和艺术追求。

二、传播影响力分析

(一)国内影响力

《朗读者第一季》在豆瓣网评分为8.6分,最高达9.5分,《朗读者第二季》在豆瓣网的评分为9.2,《朗读者第三季》在豆瓣网评分为9.0分。行业内外,民众之间几无差评。作为大型文化情感类综艺,《朗读者》三季的播出数据都相当可观,自开播以来备受好评,引起了无数观众的共鸣,唤醒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情感记忆。节目的播出吸引了更多人前往朗读亭打卡,一个简单的空间吸引了全国各地热爱朗读的朋友,成了热极一时的“网红打卡地”,在这个比普通电话亭略大的空间里,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一个小小的摄像头,一支麦克风,满足了许多人倾诉衷肠的诉求。2017年2月,杭州街头出现了朗读亭,朗读亭的首次出现便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2017年3月5日,驻扎在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前的朗读亭门口排起长队。当天,同一地方,不同方向的东侧朗读亭前也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高峰期时,排队超9小时。而在朗读亭内朗读被允许的时间仅为三分钟,为了这短短三分钟的朗读排队九小时,足以看出这一方小亭子对观众的吸引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朗读者》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力,民众对节目的观看,对朗读亭的追随,对人们追求精神文化,学习传统文化、对社会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对国家宣扬中华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国际影响力

《朗读者》不仅在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在海外也备受关注和追捧。在2017年戛纳电视节期间,法国休伯特电视制作公司向节目组发邮件询问节目组是否愿意出售节目模式,若节目组同意,便可在法语区播出,如法国、比利时、瑞士等地区。2018年4月,九大中国原创节目——《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天籁之战》《声临其境》《跨界歌王》《明日之子》《功夫少年》《好久不见》亮相法国戛纳电视节,中国综艺首次以原创模式走向世界舞台。在2018年举办的第70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以《朗读者》为基础编纂的同名图书面向世界传播,人民文学出版社同俄罗斯、德国、印度等6个国家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合作协议,其中涉及的语种有8个。书籍《朗读者》的脚步走到了7个国家,以9种不同语言与国际读者见面。[8]这无疑对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起到巨大积极作用。

在节目组的用心制作下,《朗读者》一二三季不断创新节目模式,在嘉宾邀请、主题选择、故事讲述、舞台布置等方面,从大到小都不断突破。这其中的中国故事,中国人物,中华文化也不断拓宽。除此之外,节目中所流露的家国情怀、人文关怀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央电视台建台暨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的贺信当中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锐意改革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努力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

《朗读者》已经在国内国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获得了充分的好评。从国内民众到海外观众,《朗读者》一路走来,收获了诸多鲜花与掌声,但节目制作的辛苦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能知道。作为一个传媒人,我们不应该只看到节目光鲜亮丽的成绩单,耀眼夺目的奖项,也应该知晓其中制作的良苦用心以及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更应该学习节目的精心制作,革新打磨,创意不断及高效传播,争取为党和国家的传媒事业中迸发更大的光彩,为中华文化走向全世界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语

本文以《朗读者》为例,将其定位为访谈类节目,究其创意元素。综上所述,我认为《朗读者》的创意元素主要有嘉宾、主持人、节目模式三个主体。每一季都有不同的突破和改造,节目通过对传播模式、节目制作、嘉宾邀请、主题选择等方面不断打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其中,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在增强国人文化自信和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展现出强大的文化价值及传播能力。

猜你喜欢
朗读者类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评小说《朗读者》中《奥德赛》的隐喻
一封关于《朗读者》的信
《朗读者》:冰冷的历史沉思与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场:品鉴《朗读者》
电视社教类节目编辑的几点思考
浅谈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编排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