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硕士翻转课堂误区与大数据应用策略

2022-02-27 19:49史永霞
文教资料 2022年20期
关键词:硕士文学评价

史永霞

(江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知识飞速更新,个性化教育需求旺盛,促成了教学与学习方式的不断变革。在这一背景下,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应运而生。“翻转课堂”的设想由美国经济学家莫里·拉吉(Maureen J. Lage)和格兰·波兰特(Glenn J. Platt)在1996年提出,并运用于面向大二学生开设的微观经济学原理课程。他们认为,翻转课堂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传统课堂上的活动与课下的活动进行交换。2007年,美国化学教师乔纳森·伯格曼(Jonathan Bergmann)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在科罗拉多州伍德兰德中学开展翻转课堂教改实验,将课程教学过程录制上传至网络,学生据之进行远程学习,课上时间则用于学生完成作业、回答学生提问、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学习及个性化学习。翻转课堂教改实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全球教育界关注的教学模式,比尔·盖茨称其“能预见教育的未来”。

翻转课堂运用混合式教学理念,将传统学习与在线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注重学生问题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度契合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对于研究生教学改革而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虽然随着翻转课堂成为我国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热点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国内关于研究生翻转课堂大数据应用的研究成果相当匮乏,而且研究生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理工科课程为主,尚无针对文学硕士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成果。

翻转课堂在文学硕士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运用大数据思维和技术实现课堂的有效翻转,大数据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对于文学硕士培养有何意义?本文将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探讨文学硕士翻转课堂的误区与大数据应用策略。

一、文学硕士翻转课堂之误区

(一)翻转课堂的认知误区

当前,我国的文学硕士课程仍以讲授型教学模式为主,也有一部分采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但是对于翻转课堂,师生们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由此导致教改实践中存在翻转不足的问题,或使得翻转课堂成为传统课堂的翻版。

误区之一:翻转课堂只是教学流程的颠倒。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表面上看只是颠倒了教学流程的顺序,实则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先教后学”的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先学后教”的翻转课堂模式则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等先进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定教,从学生先期学习的知识掌握情况、疑难点出发,创设课堂教学环境,答疑解惑,补充学的不足,教学活动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促进其深度学习目标的达成。所以,仅仅将课上和课下学习的内容置换,或者将部分教学内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学,然后教师在课上讲授剩余的教学内容,都是对于翻转含义的曲解。

误区之二:翻转课堂就是学生掌控课堂。在一些文学硕士翻转课堂上,学生或者自制课件,轮流代替老师讲授知识点;或者撰写论文在课上发言,整堂课成为学生的分享课。大多数学生因对翻转课堂的实质和操作程序并不清楚,习惯通过网络搜索、文献阅读等寻找课堂分享的“正确答案”,在“翻转”过程中模仿老师的教学方式,缺少探讨与互动的意识。这样就会出现翻转课堂实则并不“翻转”,只是学生在课堂上暂时替代了老师的角色,虽然加强了学生对自己所分享的某一特定主题的认知,却做不到有效的交流互动。其实,师生角色翻转的真正含义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并非让教师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成为旁观者。

误区之三:翻转课堂无非教学花样的翻新。持此观点的教师对于翻转课堂的目的及其对于研究生培养的意义不甚了解,将之视为教学改革中的一种讨巧形式。但正如李西顺在《翻转课堂的理论局限及功能边界》一文中指出的:“翻转课堂的目的不是局限于知识学习效率的提升,而是通过培育学习者的自主自控能力与教师在课堂上展开更深层次的互动,培育全面发展的学习主体,并最终实现师生的教育幸福及价值主体性。”[1]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更新,对翻转课堂的教育目的缺乏深刻认知,仅仅照搬翻转模式,就是取其形而失其神。

(二)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误区

翻转课堂的实施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课前的知识预习,二是课中的知识内化,三是课后的教学反思与知识运用。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容易陷入三个误区。

1. 学习资源配置失当

在课前的知识预习环节,学习资源的质量与学生自学质量直接相关。许多教师认为学习资源就是教学视频,将自己原来上课的内容录制成教学视频即可。然而,在翻转课堂中,因为学生成了课堂主体,其学习需求﹑兴趣和学习能力有个体化差异,如果教师对此没有较多的了解,容易出现课前学习资源配置失当的问题。例如,文学硕士翻转课堂中,教师录制的教学视频内容难度如果超出班级学生平均水平,且教学层次不清晰,就会导致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差距增大;而给定的学习资源内容如果过于简单,又会使一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不满足。如果教师原本讲课的内容就比较枯燥,缺乏启迪性,在课堂教学环境下都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依靠学生自学的效果不如意。

2. 课堂表演式教学

课中的知识内化是翻转课堂模式的主要环节,决定了翻转课堂的成败。因为学习需求﹑兴趣和学习能力的个体化差异,学生对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的理解及其知识准备状态也有较大差异,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以及小组集体讨论中所形成的问题纷繁复杂,也可能有一部分超出教师的知识范畴,进入课中知识内化环节,师生间的知识互动、价值互动、心理互动的不确定性更大,如果没有相应的应对方案,会使课堂出现失控局面。而过度追求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却违背探究性学习的设计本意,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及学习兴趣的培育,变成教师的表演性教学,则是走入了为翻转而翻转的误区。

3. 课后把控不严

课后的教学反思与知识运用是标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质量的重要表征,但是在文学硕士翻转课堂实践中,教师往往忽视这一环节的重要性,在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或是缺失这一环节,或是对学生的实际运用情况缺乏监督和指导。

(三)翻转课堂评价误区

“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教学流程、结构和方式存在明显差异,所以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并不适用于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比较,在翻转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过程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或着眼点。”[2]传统的教学评价主体多为教师,评价依据主要为结构化的数据,如学生考试成绩、作业情况和课堂表现等,这种评价模式存在评价依据不全面、评价主观性强等问题。但是在文学硕士翻转课堂实践中,套用传统课堂的教学评价模式的现象依然普遍。作为评价主体的教师缺乏自觉的目标导向意识,评价指标缺乏目标、活动与评价之间的整合、协调与互相支持,过度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教师教学质量、教学环境、学生个性化发展,习惯采用总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

二、文学硕士翻转课堂之大数据应用

(一)大数据思维引领课堂新翻转

尽管翻转课堂顺应大数据时代潮流而兴起,但是在文学硕士翻转课堂中大数据的核心价值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这种核心价值主要体现于思维模式的变革,即从样本思维向总体思维转变,从精确思维向容错思维转变,从因果思维向相关思维转变。

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指出,在小数据时代,人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对样本进行采样收集,分析结果的精确性与采样的随机性相关,人们运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和从部分到整体的逻辑处理问题,永远无法达到样本等于总体的高度,也忽略了对细节的观察。在大数据时代,则是采用全数据模式,人们有能力把握整体,转而关注细节,而海量数据也意味着对精确性的让步,“通过接受不精确性,我们打开了一个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容错是为了站在更高的高度来操控全局。舍恩伯格还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3]大数据技术通过对事物之间相关关系的研究与分析,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发现更多被隐藏的价值。

在大数据思维引领下,文学硕士翻转课堂之“翻转”不再只体现于教学关系和教学流程中,还体现于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变革。总体思维和相关思维可以引领文学硕士打破学科壁垒,以更宏阔的视野审视研究对象,发现文学文本内外的诸多联系,更为深入地发掘其思想艺术价值,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新的思考。容错思维将帮助学生确立独立思考的自信,不因畏惧于自我认知的不成熟而致力于寻找安全的标准答案,有勇气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他人的不同观点。师生都具备容错思维,课堂上才能各抒己见,深层次的交流与互动才能达成。

(二)大数据技术助推课堂有效翻转

大数据的支持使学生的自适应学习成为可能。舍恩伯格等认为:“大数据为学习带来了三大改变:我们能够收集对过去而言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集聚起来的反馈数据;我们可以实现迎合学生个体需求的,而不是为一组类似的学生定制的个性化学习;我们可以通过概率预测优化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4]对于文学硕士翻转课堂而言,可依托大数据技术,使课堂实现有效翻转。

1. 优化学习资源

因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的整体情况和个体化差异不了解,教师的课前学习资源会出现配置失当的问题,仅依靠教师的观察﹑访谈﹑调查来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耗时费力,不够全面的信息收集也会形成不够准确的判断。毕竟,在老师面前,学生未必都愿坦陈自己的真实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依靠大数据技术,则可以轻松获取学生的学习行为数据,并通过数据模型进行分析,绘制出学生的知识图谱,为学习资源的精准定位提供帮助。

学习资源内容的狭隘枯燥也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深度。大数据的发展使资源的搜集利用更为便捷,也拓宽了文学硕士翻转课堂学习资源设计的思路。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量身打造教学视频时,也可参考网上的同类课程精品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方面获得启发,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和翻转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具备“占据学科中心、需要发现、具有持久价值、有吸引力”[5]四方面特征的学习内容。在以原创教学资源作为课前学习资源主体的同时,教师可精选部分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如与课程高度相关的精品资源课、专业学术讲座、MOOC资源等,作为学生拓展学习的内容,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研究方向去寻找相关资源。大数据的支持能拓展文学硕士课前自主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2. 落实个性化辅导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是翻转课堂的特点,但是因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定教的过程中有诸多不确定性,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则为应对这些不确定性提供了帮助,使个性化辅导能有效实施。

通过在线平台对学生课前自学过程、行为数据的记录,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状况和知识理解程度,并通过记录的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模式和心理模式,这样,对于学生不同的“前结构”有所把握,则能制定课堂预案,灵活调整上课的模式及节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此外,大数据可以通过对于学生多次选题的分析帮助教师轻松统计学生感兴趣或是疑惑的内容方向。教师可以把握住普遍受到学生关注的研究主题,筛选有创新性、有较高研究价值的选题开展进一步的专题研讨,也可选择一些缺乏研究价值的选题作为反面案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论文选题和学术研究中应注意的陷阱。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教师得以针对学生的疑点与难点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落实个性化辅导。对于课后的知识应用,通过大数据的监测和评估,可以更精准地反映出不同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也为教师在知识应用层面的个性化辅导提供支持。

3. 组织多元评价

大数据使得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进一步可视化,能够帮助教师构建更加合理﹑更适应翻转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体系。

对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而言,除了教师之外,学生也应成为教学评价的主体,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结合,也增强了翻转课堂教学评价的灵活性。但是,课程成绩与学生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存疑,多元评价主体的建构也使得评价数据更为繁多,处理分析任务繁重。大数据的应用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基于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监测,教师对学生在翻转课堂三个环节的知识学习和运用情况都能掌握,借助于大数据的分析工具,能筛选出合理的评价数据,并测算出结果。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分析以及大数据的检索,可以准确判断提交作业是否存在抄袭套用等现象,使依靠投机取巧谋求高分的学生无所遁形,踏实求学和体现创新思考的学生获得应有的认可。而除了课堂表现和提交的作业之外,评价内容还可纳入课前课后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成果,尤其是知识应用成果,如与课程相关的论文发表﹑项目申报﹑实践活动成果,过程性评价能更为明确地实施。

利用学校的学生学习行为大数据监测与预警系统,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知识、技能、科研情况,还能关注到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念、人格品性以及认知特点、发展潜能等方面,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三、反思与展望

研究生课程学习的主要目的不仅是拓宽知识的广度,更是锻炼深度学习能力,培养科研学术素养。正如伯顿·克拉克所指出的:“研究生教育以科研为首要成分,教授的作用在于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科研活动十分恰当地成为一种教学模式。学生的作用就是把科研和学习结合起来——科研活动转变为一种学习模式。”[6]

然而,一项关于我国研究生教学的调查研究显示:“当前的课程与教学主要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解决问题三项能力,而以上三种能力恰是研究的核心要素。”[7]这项调查研究指出的问题在文学硕士课程教学中也相当突出。尽管讲授的知识广度与深度超越于本科课程,但知识灌输的形式仍然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难以激发学术探索的热情,难以培育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薄弱,也使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举步维艰。

因此,文学硕士课程迫切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顺应时代需求,在教学理念和教学形式上有大的突破,以实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翻转课堂是一种增进发现能力、探究和研究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但在文学硕士课程教学实践中也走入了一些误区,出现种种问题。大数据的应用能够解决文学硕士翻转课堂实践中的一些难题,通过学习资源的优化、个性化辅导的落实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助推文学硕士课堂有效翻转,拓展学生的多项能力,提升其科研学术素养。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技术的新一代文学研究者,将为文学学科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诚如李西顺所言:“能否提升翻转课堂教学操作及设计的人学品味及伦理关怀,成为伦理目的性层面的翻转课堂的功能边界。翻转课堂需以‘人是目的’,着眼于教育生活的意义本身,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幸福本身。”[8]文学硕士翻转课堂教学改革中也要警惕大数据技术崇拜,如将大数据技术工具视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而忽视文学硕士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交往互动性对学习的重要作用,将大数据技术运用视为教学变革的价值追求而忽视提高学习质量的价值归宿,科研方面过度依赖大数据技术而忽视文学研究的文学本位。人学品味和伦理关怀是文学学科的优势,文学硕士翻转课堂教学要着力发挥这一学科优势,牢牢把握大数据应用的宗旨,以人为本,培育全面发展的学习主体,并最终实现师生共在式的教育幸福及价值主体性。

猜你喜欢
硕士文学评价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我们需要文学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我与文学三十年
不必对硕士卖米粉大惊小怪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