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地方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以生物技术核心课程《生物化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例

2022-02-27 19:36钱玉梅李红侠单玲玲李秀丽陈晓声
宿州学院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生物化学创新性专业课程

钱玉梅,李红侠,单玲玲,李秀丽,王 晴,陈晓声,赵 芳

宿州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地方本科院校是指由地方(省、市、自治区)主管、以地方财政拨款为主的本科高校,主要由各部委转制到地方扶持的本科高校,包括办学历史悠久的地方本科高校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其中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培养和输送符合地方发展的专业应用型人才[1-2]。2019年12月1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将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和安徽省全域纳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范围。在此政策推动下,安徽省经济发展不断得到提升,然而与江浙沪三个省市经济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不够发达,并且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还出现倒挂现象,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仍处在“二三一”的工业化中后期阶段[3]。有研究报道,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占全省全部行业的比例偏低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制约安徽省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4]。由此,安徽省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近年来,随着安徽省地方经济的发展,如何提升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能力已成为省内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课程教学模式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探索科学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1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普遍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内涵理解不透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实施出现偏差

李克强在2015 年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为地方本科院校正确定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5]。近年来,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认识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并将其确立为办学目标,但由于对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内涵理解不够透彻,致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常出现偏差: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及其教学目标陷入模仿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目标的研究型大学的局面。然而由于在管理和师资水平以及设备等硬件条件远远低于研究型大学,不仅实现不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办学目标,也不能培养出研究型人才。另外,还有少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利益驱使下盲目扩大办学规模,甚至设置一些热门低成本、易速成的专业课程。

1.2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限制了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单一主要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形式单一。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大大改善了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普遍应用于课堂教学,但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仍然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对枯燥基础知识和理论学习兴致不高,达不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效果。二是教学内容单一。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学大纲指定的参考教材和参考书,部分教师仅注重对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讲授,却忽略本专业前沿研究成果,致使教学内容单一且相对滞后,是目前专业课程教学比较突出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较难满足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三是考核方式单一。目前专业课程多以闭卷考试进行,特别是《生物化学》这样的专业核心课程闭卷考试几乎是唯一的考核方式。虽然用这种考核办法能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效果,但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1.3 轻视师资队伍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薄弱

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愈来愈重视专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从加大招聘专业教师的力度和加强专业教师进修培训两个方面着手。但在招聘专业课程教师时,把学历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导致部分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由于学历不够被拒之门外,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往往又欠缺专业实践素养。另外,很多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所处城市在地理位置上不占优势,对一些高学历专业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再加上近年来高校教师迫于职称评聘或科研考核对论文和科研项目等硬性条件,导致专业课程教师进行科研或在职进修时把着眼点放在发表科研论文和申请科研项目上,无暇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对教学进行探索,因而达不到以科研促教研的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功利驱使环境下,教师不愿花精力对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何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进行调研,也谈不上花时间参加本专业或行业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导致专业课程教师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这势必会导致整体专业师资队伍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薄弱。

2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初探

2.1 准确理解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内涵,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内涵是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张惠[2]将“应用型人才”大致分为技能应用型、知识应用型和创造应用型三个层次,其中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知识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出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宽泛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兼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充分调研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同时还需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才能正确定位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指导符合地方发展特点高素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2 围绕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探索多元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在明确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前提下,积极探索和顺利实施多元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是实现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措施。笔者长期担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州学院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紧紧围绕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打破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合理考核机制进行积极探索,并尝试将科研成果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1 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相关知识的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对知识点进行应用和创新的过程,重点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6]。目前,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已普遍受到国内外教育界的关注[7-8]。很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也积极、有效地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9-11]。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在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实践中发现,此教学模式顺利实施关键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是否能在课前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任务;二是课程教师是否能胜任指导任务,包括指导学生课下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和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点应用和创新、相关问题讨论并及时正确解惑答疑等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教育理念,结合专业特点,积极探索并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相关“维生素与辅酶”章节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部分,每部分以任务书形式随机下达给每组。学习小组成员一旦接收任务书后,必须在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如获得有关水溶性维生素B族中叶酸(VB11)学习任务书的小组,在课前需要完成VB11的结构、活性形式(四氢叶酸)、生理功能及其与辅酶或辅基的关系等学习任务,然后在课堂上学习小组成员以生活中“备孕和孕妇早期需要补充叶酸”这一常识发言并展开讨论。另外,获得脂溶性维生素A(VA)学习任务书的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就常见缺乏维生素A的“夜盲症”展开对VA相关结构、活性形式和生理功能等讨论。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担任指导和解惑角色,并在各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总结“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重要性。

2.2.2 融科研成果于课堂教学,探索专业课程科教融合教学模式

科教融合理念是将科研作为一种培养人的过程和途径,实现科研与教学统一。此理念最早由德国高等教育学家洪堡提出,目前广受国内外重视。周光礼等[12]提出,科教融合应是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由之路。笔者长期担任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一直着重于将自己科研成果融于课堂教学,积极探索专业课程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研究。现将探索专业课程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经验总结如下:一是将自己科研成果融于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科研思维。例如,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蛋白质化学中相关蛋白质制备的学习,能熟悉制备过程所涉及蛋白质分离、纯化和鉴定方法及其技术。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践性较强,然而从生物组织中制备蛋白质是一个繁复的过程,主要包括材料的前处理(组织和细胞的破碎)、抽提、分离(粗分级)、纯化(细分级)和鉴定,一般需要数月;另外,制备蛋白质技术操作复杂,如蛋白质鉴定需要MALDI-TOF-TOF质谱技术,此技术不仅对检测仪器和设备要求很高,而且对操作者操作熟练程度及解谱分析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将此部分教学内容纳入实践教学是不现实的。笔者将多年对酿酒葡萄中多酚没食子酰基化相关酶蛋白的分离、纯化和鉴定研究的成果融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枯燥的基本原理和理论,还培养了学生科研思维。二是将国内外期刊收录本专业研究领域最新科研成果作为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优质教学资源。例如,以模式植物拟南芥转录因子MYB突变缺失体myb5-1、myb5-2和myb5-3对种皮颜色及其次生代谢物质花青素合成的影响来讲解新陈代谢研究方法和技术,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研究方法和技术原理,还能拓宽学生科研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三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俗语“千金难买老来瘦”中所蕴含的科学依据,展开对左旋肉碱作为载体转运活化脂肪酸相关机制的学习,讲解左旋肉碱在医药、保健品、食品和饲料等领域的开发应用热点,培养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意识。

2.2.3 打破单一考核方式,建立合理的考核机制

近年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积极探索适应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但多集中在平时成绩的考核,如宿州学院学生平时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即考核内容为“2+X”,其中“2”指“上课出勤”和“课后作业”两个必须考核项目,“X”是由授课教师根据课程需要自主选择的考核项目,可以为课程设计或论文,也可以是平时测验或读书报告等内容。“X”考核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然而,由于此部分考核权重仅占平时成绩的20%,而平时成绩又仅占考核总成绩的30%,因此考核总成绩仍以卷面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考核机制不利于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笔者及其所在教学团队主要从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和试卷考试考核的内容两方面进行改革。平时成绩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针对平时成绩的考核——“课后作业”和“上课出勤”两个必须考核的项目下功夫。“课后作业”是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的重要环节,一般由任课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要求学生课下完成。然而在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主动性不高,如普遍出现抄袭作业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笔者将完整一章分成若干知识点,围绕知识点设计不同问题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完成即“课前作业”,这种作业方式使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了大致了解,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完成一个章节教学任务后以“小论文”或相关前沿文献解读形式布置“课后作业”。考虑学生独立完成此类作业有一定的困难,可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通过完成这种形式的作业,既能提升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另外,尝试将翻转课堂讨论、发言次数及积极性纳入平时考核,同时还可结合随机抽查或提问方式完成“上课出勤”的考核。有关卷面考试考核的改革主要注重学生综合应用和分析能力,如宿州学院要求试卷考试应用、分析和实验设计等题型不少于60%。通过以上考核形式的改革,既可调动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促进翻转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又能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2.3 注重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提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

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多元化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虽然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通过加大专业教师招聘和培训的力度提升了师资队伍基础理论的科研水平,但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仍比较薄弱。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应把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提到重要位置。首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充分认识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并制定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政策,营造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环境。如从学校层面构建有利于提升教师实践能力的考评体系和激励措施,积极引导教师提升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教学能力;其次,还需学校积极联系地方企业,帮助和鼓励理论扎实的优秀教师到地方企业进行全日制实践锻炼。再次,根据专业课程的需要,聘任企业一些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为专业课程教师,提升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最后,学校还需制定政策,积极引导专业课程教师重视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如将教学研究成果计入科研成果统计中。

3 结 语

在我国全面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和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技术教育生态体系背景下,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然选择。在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背景下,笔者以生物技术专业必修核心课程《生物化学》为例,打破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模式,对翻转课堂和科教融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建立与之相应的考核机制,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科研思维和科研成果转化意识,又能为其他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借鉴。另外,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注重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应把专业课程教师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提到重要位置,建立一支理论扎实和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多元化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实现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条件。

猜你喜欢
生物化学创新性专业课程
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22年活动计划表
谈高中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生物化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分析
流动几何的创新性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媒介文化的混杂性与创新性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