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写作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以四川某院校英语学院“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为例

2022-02-27 18:51徐雪林
英语教师 2022年22期
关键词:金钱思政英语

徐雪林

一、课程思政的理念与特征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全面指导各高校“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教育部 2020)。课程思政即上述论述中提到的隐性教育。《纲要》还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国家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 2020),为广大高校一线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与引领。

专家学者和广大高校一线教师深入研究《纲要》,在广泛开展实践后,明确了课程思政的多项具体要求和主要特征。其一,课堂的教与学都应具备育人功能,全部课程都要成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石坚、王欣2020);其二,应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体现其隐性教育的特征,“即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使用不以‘灌输’模式展开,而是借助专业课的教学方法进行‘渗透’”(胡洪彬 2019);其三,课程教学内容和思政内容互相渗透融合,“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让课程的知识传授与强调价值取向、思想引导相结合”(刘玲 2018),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四,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深度参与至关重要,参与的途径多样化。学生只有深度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充分经历读、思、辩、写几大环节,才能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沉浸式地获得德育的熏陶与启发。具体到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则强调在教学内容中直接体现中国元素,达到用英语讲中国故事的目标。

二、“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总体情况与条件

在《纲要》的指导下,四川某院校英语学院开展了多个学科的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就是其中之一。大三上学期开设的“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师范方向的学生。学生在大二时经过基础英语写作课中词、句、段到英语专四类型的篇章写作、普通修辞及英语概要的学习与练习后,具备了一定的常规写作基础与经验。大三上学期的“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承担起让学生由低级写作阶段向高级写作阶段过渡提升的任务,综合了教学大纲与学院制订的人才培养计划。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设置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后,对商务英语信件有基本的了解,包括商务英语信件的写作原则、格式、基本的内容;同时要求学生了解普通写作的文体和不同文体的写作方法,特别是英语议论文和说明文文体,能用相应的文体阐释问题和发表观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备课组综合考虑各方面的要求,结合大三学生的各类实际需求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学院英语专业该年级师范方向学生的实际需求主要包括写作基础知识的储备需要、专业过级考试需要及国内考研需要等“眼前”的需要。该课程主要的教学过程多遵照“讲—思—练—评”经典模式,比较注重输入、讨论、输出、反馈几大环节。以往该课程教学中使用的资料,或直接来源于教材上的例句与段落篇章,或对教材资料进行局部改编,多采用英语本族语人士的原作,展示的也多是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含有中国元素的材料偏少,中国元素主要体现在对比分析类议论文的学习板块中,比较有局限性。

由于该课程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部分写作任务天然地带有一些思政的色彩,具体表现为:所选的输入型材料与国内外时事联系紧密,练习的话题紧跟时事热点,选用的真题练习话题本身也与社会现象联系紧密。因此,在该门课中发掘课程思政的空间非常充分,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除此之外,现行写作教学的实施过程也为实施课程思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该课程传统的写前讨论环节能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教师可利用此环节设计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沉浸式参与。同时,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天然结合输入与输出、理论与实践。学生吸收内化各种知识并转化为写作输出的有意注意过程,为课程思政提供了机会,教师可利用写作课程教学内隐、间接等特点,在课程多个环节融入新时代话题,引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时事热点,关注国家社会发展,在锻炼其写作能力的同时培养其思政意识(张志武、毛婕2021)。

三、课程思政在“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中的有机融合

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主追求、获得和亲自体验过,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王睿 2019)。四川某院校英语学院“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实践主要着眼于在课程教学中增加中国元素,使用多样化、沉浸式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社会发展与写作方法的结合,从而提高用英语传播中国故事的能力。下面具体展现教师是如何通过调整学习材料、设计写作教学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一)课程思政在写作学习资料中的融合

“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中常见的学习资料主要包括用于展示句型句式的英语例句,用于归纳写作方法的范文,用于拓展写作素材的经典名句,以及用于拓展知识面增加输入的阅读材料等。在该课程中,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资料都能有机地结合。

在归纳高级写作句型句式环节,教师除了选用教材中的例句之外,还拓宽例句来源,从《中国日报》(双语版)的英文报道等途径选择对应的句子,并优先从报道中国所取得成就的新闻中进行例句选择。同时,运用国家取得的发展成就,感动中国的人物故事,著名爱国历史人物故事等编写英语例句和练习。在学生研读例句中体现的句型句式特点时,即使教师不专门提醒句子内容,学生也能在无意间了解国家的相关成就、人物的精神及其对国家的深刻感情。同时,在学后练习资料中,教师运用类似的内容编写句型练习题,如汉英翻译、句型改写。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再一次无意中体会到对国家与民族的热爱与自豪感。经不完全统计,该课程在资料与练习中先后运用了航天航空方面的成就事例,最美教师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保家卫国斗争中牺牲的战士的英雄事迹,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事迹,两弹一星元勋的奋斗事迹,抗击新冠疫情中的医护人员事迹等。涉及的人物与事件覆盖科技、教育、军事、历史、医疗等多个领域,旨在让学生能更广泛地了解爱国人士的情怀。

写作学习离不开优秀资料的持续输入。教师特意选取有思政教育意义的材料对学生进行输入。当然,材料的选取同时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比如,为了匹配和开展后文第三部分即将讨论的议论文话题“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教师在备课时专门搜集有关人物的中英文故事,作为课前或课后的拓展资料,进行课堂、课后分享。教师还安排学生参与相关材料的收集与分享。针对上述“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话题,教师课后组织学生分组收集关于励志的热句、金句及谚语,制作成读书笔记进行分享。类似的操作也运用到了后文将讨论的“金钱与幸福”话题的课外活动中。教师特意从学期初推荐的阅读资料中选取了数篇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文章,安排他们摘抄分析学习并记录分析笔记,同时与他们分享了与金钱财富有关的名人名言与谚语。另外,教师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不同渠道收集与财富和人生的快乐有关的文本,以英语资料为主,汉语资料为辅。从课后上交的读书笔记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笔记中除了收集到的句子、段落,甚至还有学生自发写下的阅读感悟。学生在亲自参与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更有益于接受材料中传递的正面思想,获得思想教育。“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的课前、课中、课后所要使用的学习资料,只要用心,都可以发掘出思政教育的元素。

(二)课程思政在写作课教学过程中的融合

“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中体现重点和难点的是议论文和说明文的写作。这两类文体的写作学习和练习占用了一学期一半以上的写作课时。课时多,练习多,结合社会的话题也多,只要利用得当,就是在写作课中开展思政教育的绝佳机会。下面通过两个案例展现课程教学与课程思政的结合。

1.课程思政与议论文写作学习的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的元素可通过写作课课堂教学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大三上学期英语基础写作课其中一项重点学习对象是议论文的写作。思政教育的内容经过学习环节的安排,能自然融入议论文话题的讨论分析与写作。

【案例一】

课程思政教育融入该课程议论文学习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教师选用了“寒门是否还能出贵子?”的话题实施写作教学及思政教育。选取该话题的目的是让学生不仅掌握如何针对对方的观点进行反驳的写作思路,还通过对该话题的探讨在思想中巩固不断克服困难、抓住时代机遇、通过个人努力实现理想的价值观。

写作前,教师先了解学生对该话题的初态度。经过现场表态发现,教学班中有超过一半人数明确表达了否定态度,其余学生保持沉默。根据现场反应,教师让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先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论点,归纳出反方主要的论点,如贫寒的家境对子女获得各类资源造成障碍。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各个层面思考如何解决或缓解家境带来的资源匮乏的困境,包括子女自身、子女常处环境如学校、社会乃至国家层面,引导他们从现实生活、身边事、新闻报道中寻找一些方法和途径。在教师有意识、有组织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了有目的的自由思考和讨论,最后通过课堂分享将各种解决方法汇总为解决经济压力的策略:奖学金、助学金、社会基金、助学贷款等,解决教育资源不足的策略:学习软件、网课、慕课平台等,解决人脉资源不足的策略:社会实践、志愿者组织、社会实习等。随后,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对“贵子”的概念进行了思考,得出把“贵子”简单定义为财富或权势上的成功过于狭隘的结论。凡是通过努力与才干改善家境,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子女都是“贵子”。

最后,在教师的提醒下,学生归纳出努力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此环节后,学生再次对该话题进行现场举手表态,持支持“寒门能出贵子”的学生人数达到了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二。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没有一句说教,只是创设了讨论与思考的环境,提供了必要的思考方向,学生全程自发参与,自由分享,自主归纳论点与写作素材,最后自发转变态度,直接体现了思政教育与写作教学有机结合的效果。在随后的正式写作练习中,学生自发将讨论的主要过程与主要内容呈现在作品中,不仅在字数上超额完成了议论文写作任务,论述部分的逻辑与论据的使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学生在练后评的环节中还自主总结出反驳写作思路的要点与逻辑。这一堂课成功完成了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思政领域树立正确价值观教育两大目的。

2.课程思政与说明文写作学习的结合

除了议论文之外,说明文也是开展英语基础写作课课程思政的“沃土”。在学习说明文基本理论知识后,教师选取了“财富与幸福”话题让学生进行该文体的写作练习。该话题旨在让学生在综合写作过程中练习说明文的常用写作方法与思路,用具体的事例与案例阐述抽象的概念与现象。同时,对金钱与幸福的关系探讨能促进学生正确的财富价值观的树立。

【案例二】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抛出一个和金钱与幸福关系有关的常规话题:“你认为金钱能不能给人们带来幸福?”通过现场收集学生表态发现,33名学生全部认可金钱能带来幸福。在接下来的思路收集与分享中,学生从金钱能满足人们生活中多方面物质需求的角度,探寻一些金钱给个人带来幸福的相关事例。但在这个环节,学生的讨论与思路仅局限于满足个人层面的物质需求。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首先让学生讨论金钱能否使他人感到幸福,并结合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探寻相关案例。打开思路后,学生逐渐从身边事例如给患病的同学捐款等类似善举,拓展到社会公益与慈善事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无形中接受了社会正能量的熏陶,建立起金钱与财富不仅仅是使自己幸福的工具,慷慨赠予他人、助人为乐更能带来幸福感的观念,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随后,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政策层面,思考金钱如何给人民群众带来幸福感。在这一环节的讨论中,学生进一步打开思路,联想到国家对乡村、高科技产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的投入与建设的新闻与事件。国家投入大量资金改善民生,提高了公民的幸福感,体现的也是金钱与幸福的关系。在这一层面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政府努力建设国家,为人民谋福祉的努力有了更深的了解。学生在写作学习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讨论了金钱带来幸福的肯定思路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反面思路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从社会新闻中联想到公众人物因经济犯罪或锒铛入狱或身败名裂的事件,也联想到了因对财物的贪欲导致的家庭悲剧等。反向思考的过程促进学生反思对金钱财富应持何种态度。带着正、反双方的课堂讨论素材储备,学生按要求完成了不低于300词的英语说明文的写作。从作品情况看,33份作品中有25篇作文采用了辩证思维,既肯定了金钱的积极作用,又强调不能为过度追求金钱而罔顾道德法律的价值观。另外8篇文章分别从正面或反面进行了阐述。此外,33篇作文无一例外在行文中使用了大量的真实案例丰富作文内容。这堂课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实现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有效体现了课程思政与课程教学的合理结合。

结语

21世纪的中国进入了发展新时代,腾飞新阶段,高校承担起为社会主义中国培养所需要的社会主义人才责无旁贷。在积极响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呼吁时,英语学院“英语基础写作(3)”课程的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稳步推进。课程组将课程思政融入写作学习资料的运用,融入写作“讲—思—练—评”的教学过程,充分运用了课程思政隐性教育的特点,非大张旗鼓,非刻意而为,而是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点滴渗透的方式,既同步完成教学任务,又达到潜移默化立德树人的目的,既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说教、学生的倦怠,又通过各种课前、课中、课后的活动设计变学生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参与。

猜你喜欢
金钱思政英语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再婚老人如何走出金钱的“心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比金钱更值钱的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二则
读英语
酷酷英语林
金钱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