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企合作模式下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实践探索
——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02-27 16:13汪芳琳王风芹刘彭娟吴晶晶王新云徐艳红丁莹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职业院校

汪芳琳,王风芹,刘彭娟,吴晶晶,王新云,徐艳红,丁莹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a.基础教学部b.旅游系c.经济与管理系,安徽 池州 247000)

在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简称政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政校企各自承担着不同的任务,以协同育人为手段,最终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政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调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积极性,是深化产教融合的关键所在,也是难点所在[1]。近年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按照池州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即创新池州、幸福池州、绿色池州)的远期目标和政策导向,以服务池州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为导向,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育人创新机制。本文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地方职业院校政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下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效和存在的薄弱环节,使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后续更为高效的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深入探究。

一、政校企概况

(一)池州市

池州市地处安徽省南部,下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以及九华山风景区,是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城市,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成员,市域总面积8399平方公里,2021年底户籍人口160.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33.1万人)。2016年,池州市正式成为27个长三角一体化中心区城市之一,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

近年来,池州市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和绿色转型要求,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精心谋划培育半导体、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健康医疗养老、绿色食品、文化旅游创意等8大新兴产业,制定了《池州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依托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实施,科学谋划和创新“双招双引”(即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机制,坚持为民办实事、为企解难题,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地承接沪、浙、苏等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推进特色、新兴产业资源的要素集聚,全方位提升对外开放合作能级。积极创建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最大限度地利用平台招商链接长三角科技项目资源,全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加速奔跑的“核心动力”。2021年,池州市GDP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成为池州市迈向高质量发展征程中极具地标意义的年份。

(二)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由池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地方高等职业学校,是安徽省示范性职业院校和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单位,现有专业40余个,涵盖财经商贸、电子信息、旅游、农林牧渔、土木建筑、交通运输、装备制造、文化艺术、卫生、教育与体育等10个专业大类,全日制在校生13000余人。自2022年秋季学期起,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启动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等专业职业教育本科人才培养工作。

(三)地方企业

池州市拥有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至经济开发区、大渡口经济开发区、前江工业园区等6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其中,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是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长三角新兴产业合作示范区和省际合作示范园区,重点建设铝基材料、现代纺织两大全产业链基地,主要培育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三大企业集群;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其主导产业是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成功创建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逐步形成从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到智慧应用的半导体全产业链条,分立器件制造和封装测试水平居安徽省前列。

二、政校企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一)致力打造适合池州市情的专业群

2019年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加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为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池州市重点打造的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致力打造地方特色鲜明的专业群。目前,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群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健康医疗养老、装备制造、园林园艺、经济管理等。

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学校分专业设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同时,对现代物流管理、大数据与会计、旅游管理、园林工程技术等重点建设的专业均在省内外知名企业或国家级“双一流”职业院校聘请校外专家或客座教授。此外,学校按照“立足地方、聚焦产业、市场导向、动态调整”的原则,深入开展市场调研和专业论证,常态化征询地方政府、园区企业、行业协会以及在池州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意见,不断优化各专业群的专业结构,逐步完善专业和课程建设标准。

(二)强力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

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持续深化“三教”改革,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2]。“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是在“职普融通、知行合一、工学结合”基础上形成的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显著标志[3]。职业院校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就是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找准地方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类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4]。要致力于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技能大赛以及“1+X”证书制度等多个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建“多维度”“立体化”“地方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格局,增强毕业生综合素养和就业创业竞争力,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

“岗”即毕业生就业创新具体工作岗位。同一个企业(行业、产业)通常由一系列具体岗位组成,职业院校毕业生往往需要熟练掌握和运用数门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等)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即职业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的系列课程。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及课程建设标准建设既要主动对接“岗位”需求,又要充分考虑学生获得相应技术技能等级证书需要;“赛”即各级职业技能大赛。职业院校需要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理念,常态化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和校级职业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职业技能大赛专业覆盖率和学生参与率;“证”通常是指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与“岗位”“课程”相关联的技术技能等级证书。

1.摸清地方企业(产业)“岗位”分布及企业文化底蕴

学校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实施“因岗组课”和“分岗位教学”制度,即根据岗位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标准和课程教学标准等。此外,为更好地发挥职业院校的文化传承职能,学校注重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如黄梅戏、罗诚民歌、青阳腔等)和地方知名企业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内容和教学之中,增强学生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地方企业文化的亲和力。

2.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职业技能大赛制度

学校于每年5月的第二周(即法定的职业教育活动周)举办一次校级职业技能大赛,积极创造条件申请承办安徽省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相关项目的比赛。同时,根据每年校级职业技能大赛结果,择优组队参加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近年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一、二、三等奖多项。

3.全面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和普及

“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是一种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融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制度设计[5],它要求学生必须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得到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两个独立的证书体系必须相互融合衔接才能够保证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6]。近年来,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顺应潮流,深入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和普及,基本涵盖全校各重点建设专业群的所有专业。同时,学校结合自身办学优势、专业特点、岗位实际以及学生特长等,有针对性指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或水平评价类的证书认定,如快递业务员证书、电子商务师证书、茶艺师证书、营销师证书、叉车操作证书、导游资格证书、护士资格证书、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证书、计算机水平等级证书、报关员水平等级证书等。

(三)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方式的中国特色学徒制

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中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体现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重要标志[7]。以“工学结合”的方式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企业转型升级所引致的人才结构性供需矛盾问题,同时促进职业教育走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共赢、服务地方发展之路。

“学徒制”的雏形为2014年由教育部发起的“现代学徒制”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起的“企业新型学徒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要求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2022年4月20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正式公布,明确提出“国家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学徒制至此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制度并以法律形式得以确立,并且被统一命名为“中国特色学徒制”,这必将成为支撑我国企业转型升级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注重与地方企业联手,不断完善“地方企业冠名订单班”“校中企与企中校”“工学交替与分岗位教学”等多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方式,分别与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顺风速运池州分公司、池州华宇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大衍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瑞泰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地方企业合作协议,校企之间互派专业技术人员挂职锻炼,共同开展横向课题科研攻关,初步建立了政府、学校、企业、学生、社会多方参与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制机制。

(四)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

为全方位促进毕业生就业创业,学校坚持以毕业生就业创业“出口畅”带动专业招生“进口旺”的工作思路,不断提升就业创业指导工作成效。

1.开设《就业指导》公共课程

学校专门由就业指导部门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定期开展师资培训,不断提升教学团队自身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将学校历届在池州市就业创业的优秀毕业生案例纳入教学内容之中,同时有针对性地聘请本校历届优秀毕业生返校承担就业创业指导任务,旨在教育和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池州市地方企业(产业)特点和发展态势,增强立足池州、服务地方的就业创业理念。

2.举办专题培训和就业创业大赛

学校联合地方政府部门,在大学生中定期开展就业创业专题培训,聘请政府、企业、行业的专家或能工巧匠来校举办就业创业专题讲座。同时,学校建立了常态化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制度,每年举办一次全校性职业规划设计暨创业大赛,推荐优秀选手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竞争力。

3.为毕业生在地方就业创业提供辅助和扶持

学校每年根据毕业生就业创业形势和池州市地方企业人力资源需求情况,举办池州市地方企业专场招聘会。同时,学校依托省级创业学院优势,设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在池州市就业创业的应历届毕业生免费提供基本的办公场所、办公设施设备等,同时安排专人负责孵化基地内毕业生“企业”的日常管理、咨询和服务工作。

三、政校企业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一)面临的困境

1.政府统筹协调还不到位

从目前情况看,地方各级政府深化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为职业教育和地方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往往浮于表面,不能做到“上下同欲”“左右同心”,政府对校企合作的统筹协调不够彻底,有时只是蜻蜓点水,地方职业院校未能更充分地享受地方政府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红利”。

2.学校办学定位不够明晰

目前,地方职业院校内设机构设置、教学团队建设、教学科研选题与成果转化、学生实习实训安排、专业动态调整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等领域改革存在“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等倾向,学校对地方企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关注不多。一些地方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什么专业热门就开设什么专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也过于追求“高大上”,甚至盲目套用外地院校方式方法,人才培养目标与地方企业需求不一致。

3.地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就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软实力”而言,地方企业急需解决的难题主要包括人才引进、职工培训、产品升级、工艺改良、市场开发、成果转化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技术技能人才引进问题,“用工难”“留人难”“研发难”是制约地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受多种因素影响,池州市一些地方企业员工技术技能水平偏低且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培训提升;企业科研人员“孤军作战”,科研成果转化难;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提炼进展缓慢,员工创新创业动力不足,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不强;部分企业过于强调自身短期利益,对依法实施职业教育和主动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

(二)应对策略

1.坚持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压实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

(1)加强地方职业教育“顶层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七条指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发展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创业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技术优化升级等整体部署、统筹实施。”因此,在职业院校实施政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地方政府应当积极作为,依法履行发展地方职业教育的职责。要把办好职业教育纳入重点工作任务之中,完善政府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职业教育督导制度。要全面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以质图强,努力使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保障。(2)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功能。地方政府要按照区域内支柱行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积极高效地盘活、分配和利用各种资源,营造“为校办实事、为企优环境”的氛围。要积极为地方职业院校和企业搭建公共服务窗口和公共技术平台,主动为校企合作牵线搭桥,促进校企融合创新、抱团发展。(3)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建设。地方政府要通过政策引导、资源统筹、多方参与、开放共享等手段,推动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企业真实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地方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2.坚持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凸现职业院校的地方特色与办学定位

(1)着力提升学校治理水平。职业院校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地方企业发展需求,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持续深化“三教”改革,促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要不断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常态化。(2)强化校企合作和实践教学改革。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地方具备条件的相关企业在人才培养培训、技术创新、工艺改良、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市场开发、终身学习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推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企业和学校“双主体”育人。在课程实践教学中,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意从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技术技能特点出发,通过质疑问难、任务驱动、案例驱动等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思悟[8],提高实践教学成效。(3)面向地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等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之中,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热爱地方企业的情怀和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3.坚持校企合作和深度产教融合,引领企业积极参与地方职业院校改革创新

(1)依托职业院校落实员工职业教育和培训。企业要通过校企合作,依托地方职业院校的资源优势,搭建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平台,建立和完善企业职工职业能力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2)挖掘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潜在价值。企业要注重提炼和宣传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努力让员工能感受到优秀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熏陶与鼓舞,能够看到自己业务发展空间和未来,从而坚定留守企业的信心和毅力。在校企合作中,企业要抓住学生岗位实习以及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等有利时机,广泛宣传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提升企业在职业院校毕业生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2)深入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应当出台相关制度,鼓励校企双方技术人员联合开展横向课题研究,攻克企业关键技术难题。同时,要畅通科研成果转化应用通道,优化企业产业链,从而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四、结语

政府、学校、企业合作育人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助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在政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尽管政府、学校、企业需要各司其职,同向发力,但职业院校更应当勇立政校企合作的潮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既要遵循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和办学治校的基本规律,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质量控制体系,又要克服“等靠要”的被动观念,积极主动地对接地方政府和企业,不断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各项举措都要与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向而行。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发展探析——以池州市石台县为例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爱是什么
池州市神山水泥用石灰岩矿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
小小书画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