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州民族中学 罗羽诗
刚刚完成了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教学,下面我就自己使用后的教学感受来对“新”“旧”教材进行一点粗浅的对比。
从编排方式上看,目前使用的“新”教材必修(上册)与“旧”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一相比,课文总篇目由12课增加为16课,除保留了“旧”教材的单元提示,“新”教材在每个单元最后增加了单元学习任务,每篇课文后都有学习提示,第一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后附有一个“学写诗歌”的知识点,第二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后附有一个“写人要关注事例和细节”的知识点,第三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后附有一个“学写文学短评”的知识点,第六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后附有一个“议论要有针对性”的知识点,第七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后附有一个“如何做到情景交融”的知识点。“旧”教材每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环节均针对所选课文的体例和内容出了达成本课学习目标的三道或是四道题。“新”教材删去了“旧”教材每课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环节。
从编排内容上看,“旧”教材的单元提示,是我每上一个单元课文时必然认真研读并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的,单元提示的内容极为简练精辟地告知师生们本单元文章篇目的内容体裁、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新”教材的单元提示除了和“旧”教材的单元提示一样,用简练精辟的语言告知师生们本单元文章篇目的内容体裁、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还多了一个主题词。
“旧”教材的单元是按文体特征编排的,比如必修一第一单元都是现代新诗,第二单元都是古代记叙散文,第三单元都是现代写人记事的散文,第五单元都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新”教材的每个单元打破了文体界限,只按主题编排课文。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词,根据主题词来编排课文,并且每个单元对应一个学习任务群。比如第一单元的主题词是“青春”,选文是现代诗歌与小说,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第二单元的主题词是“劳动”,选文是通讯、新闻评论和古诗,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三单元的主题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文全部是古代诗歌,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第四单元的主题词是“家乡”,这一单元是三个学习活动,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当代文化参与”。第五单元的主题词是“国家和人民”,这一单元是学术著作《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第六单元的主题词是“学习”,选文是与“学习”有关的课文,包含古文与现代文,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第七单元的主题词是“自然山川”,选文是也是包含古文与现代文,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文学阅读与写作”。第八单元的主题词是“词语”,这一单元准确说是语法知识的介绍,所对应的学习任务群是“语言积累与探究”。
“新”教材选取的很多课文保留了“旧”教材的经典课文,古诗文的比重增加,但顺序调整极大。这种单元编排体现“坚持继承发展。对十余年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进行系统梳理,总结提炼并继承已有经验和成功做法,确保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同时,发现并切实面对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修订完善,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课程体系充满活力”。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36篇选文中,与“旧”教材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重合的有17篇,除了《沁园春·长沙》“新”“旧”教材都放在第一单元第一篇这个位置,“旧”教材其他的篇目均按课文的主题插入“新”教材各个单元里。
其中“新”教材第三单元的课文《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被编在“旧”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登高》《琵琶行》被编在“旧”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声声慢》被编在“旧”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梦游天姥吟留别》被编在“旧”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二单元。“新”教材第六单元的课文《劝学》《师说》被编在“旧”教材必修三第三单元,《拿来主义》被编在“旧”教材必修四第二单元。“新”教材第七单元的课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被编在“旧”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赤壁赋》被编在“旧”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新”教材古诗诵读部分的《涉江采芙蓉》被编在“旧”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虞美人》被编在“旧”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三单元。
也就是说“新”教材必修(上册)收录了“旧”教材必修一的1篇课文、必修二的6篇课文、必修三的4篇课文、必修四的4篇课文、选修的2篇课文。横跨了“旧”教材除必修五的其他册书,甚至把“旧”教材高二的内容放在了高一上学期上,“新”教材的这种变化其实告诉我们语文学科知识难度和深度的增加,“新”教材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也比“旧”教材高得多。
“新”教材的选文容量与人教版“旧”教材相比增加了近一倍,“新”教材学习任务群要求的是群文教学,均是基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单元编排凸显了“教材编写要体现课程整合的理念,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
“旧”教材必修一至必修五,共5册书,每册书仅仅是4个单元,每个单元课文基本是3篇,偶尔有4篇。统编版必修(上册)有8 个单元,有11 课是两三篇作为一课的现象。
“旧”教材由“阅读鉴赏”(4个单元12篇课文)、“表达交流”(4个作文课)、“梳理探究”(3个语言积累知识点)、“名著导读”(2部名著阅读)四个板块组成。“新”教材是按学习任务群来编排单元课文的,必修(上册)有“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3个单元、“实用性阅读与交流”1个单元、“当代文化参与”1个单元、“思辨性阅读与表达”1个单元、“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1个单元、“整本书阅读与交流”1
个单元(这个单元《乡土中国》学术性专题著作的研读是“旧”教材所没有的,这既是“新”“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因而也是当下的一个教学研究热点)。“旧”教材的作文编排是独立于单元之外的,“新”教材的作文贯穿在每个单元教学之中。
如果说“新”“旧”教材以上的不同是显性的,我觉得“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其隐性的不同更令人赞叹,“新”教材课文选编更加重视各维度内在的层次性,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强的可操作性。从更为深远的意义上体现“学习任务群的组织形式和呈现方式提倡多样化,鼓励创新,能为教师的多样化实施提供空间与相应的支架;学习任务群应为学生精选内容,提供典型学习样例”。
1.单元选文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以第六单元为例,编排的6篇课文从时空上看含古今中外名篇;从内容上看,紧扣“学习”主题,《劝学》对应回答“什么是学习”的问题,《读书:目的和前提》对应回答“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和《上图书馆》这4篇对应回答“如何学习”的问题。回答“如何学习”问题的这4篇文章又从三个维度来编排,《师说》《反对党八股》这两篇是针对学习过程中要避免的错误态度和方式来谈的,《拿来主义》明明白白告诉学生学习的正确态度和方法,《上图书馆》对应回答学习的有效路径。这一单元选编的课文本身就体现了这个学习任务群的思辨性特点,师生可以按这种三段式的逻辑顺序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任务。
2.单元课文的选编呈线性辐射
“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其隐性的不同还体现在不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应用类文本,单元课文的选编都是以这类文本为点,呈线性辐射出这类文本的各个知识点,然后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立体的知识结构体系。
以第三单元为例,编排的3篇课文,古诗词共8首,均是以古诗词这个点,呈线性辐射出鉴赏古诗词的不同方向。第七课是儒家积极进取和道家归隐田园代表中国古代文人两种人生追求的典范:曹操的《短歌行》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第八课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种文学创作风格的最高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登高》和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第九课是宋词豪放派与婉约派两种不同创作风格代表人物的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李清照的《声声慢》。
以第二单元为例,编排的3篇课文,第四课人物通讯3篇《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阳》,从科学家到普通劳动者,让学生学习人物通讯不同的报道角度。第五课是新闻评论《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一单元以新闻这种实用性文本为点,呈线性辐射出撰写新闻的不同角度与方式。这样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古诗鉴赏和新闻知识体系的建构,形成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
可以说,按学习任务群构建课程内容的“新”教材与“旧”教材显性的不同,充分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课程性质表述。
“新”教材与“旧”教材隐性的不同,既体现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更体现了关于核心素养的要求,符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的要求:“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所谓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科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一个学期部编版必修(上册)“新”教材的教学实践,感觉教育部编写的“新”教材明显优于人教版“旧”教材,重视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更适宜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充分体现了教科书紧贴社会生活、与时俱进的特点,从形式到内容均可谓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