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文娟
(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战略研究中心,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东起东经126°04′,西至东经97°12′,横跨经度28°52′,东西直线距离约2 400 km;南起北纬37°24′,北至北纬53°23′,纵占纬度15°59′,直线距离1 700 km;全区总面积118.3万 km2,占中国土地面积的12.3%,是中国第三大省区。广袤的草原、森林、湖泊沙漠等复杂多样的生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生态区位,决定了建设保护好内蒙古的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自治区的生态安全,而且关系到全国的生态安全,是我国北方生态的重要屏障。
截至2020年,全区共有陆生野生动物683种。其中,两栖动物9种,爬行动物28种,鸟类497种,兽类149种。陆生脊椎动物列入国家一级、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16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动物名录100种。被列入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保护的51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99种,被国际鸟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定为国际受胁鸟种的有26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184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的鸟类184种,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地环境的协定》的鸟类51种。全区各种生境分布北山羊、普氏原羚、双峰驼、雪豹、蒙古野驴、马麝、原麝、丹顶鹤、黑鹳、金雕、黑嘴松鸡、遗鸥、大鸨、波斑鸨、白鹤、东方白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等珍稀濒危动物。其中蒙古野驴、野骆驼属世界珍贵兽类,蒙古百灵是自治区区鸟;野生植物资源,有维管植物2 686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2 498种,引种栽培的有188种。这些植物隶属于144科,783属,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野生植物有13种。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批准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的国家之一。而内蒙古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之一、野生动物资源种类丰富的省份之一,在全国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内蒙古有上百处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和自治区自然保护区,以保持森林、草原、湿地、特殊动植物等为主。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有效地保护了内蒙古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群和65%的野生植物群落,同时较好地保护了许多珍贵、濒危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
与自然保护区建设发展相比内蒙古野生动物园发展相对较缓,目前全区最具特色的是呼和浩特市大青山野生动物园、包头市海洋世界和包头鹿园以及鄂尔多斯市野生动物园。
呼和浩特大青山野生动物园位于阴山南麓,占地面积约820 hm2,共有景点62个。动物以散养为主,游客可以近距离与动物接触。除了东北虎、狮子、黑熊等猛兽以外,动物园内引入了长颈鹿、长角羚、斑马等非洲动物丰富了园区动物种类,使像内蒙古自治区这样的寒带地区第一次拥有了非洲热带动物,使周边广大游客“足不出户”便可以欣赏到非洲动物带来的热情。
2.2.1 包头海洋世界。位于市区内,建筑面积30 000 m2,水体5 000 m3,拥有生物种类1 000多种,共分为深海遨游、海底隧道、潜水体验、幻彩海洋、黑色空间、奇妙触摸、海狮剧场、吴哥探秘等区域。此外,还独创了“空中动物园”概念,在三层建造了一个拥有白老虎、海豹、水獭、非洲獴、金刚鹦鹉等的动物园。该项目让身处内陆的西北地区游客实现近距离了解海洋知识和文化,体验海洋文化旅游的乐趣。
2.2.2 包头鹿园。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新都市区中心,总占地面积41.76 hm2。鹿园2010年9月中旬开园。鹿园具体包括世界鹿园观赏区、鹿文化博物馆、岩画展示区、鹿雕塑群、旅游商业服务设施及辅助配套设施。园内动植物上百种,其中观赏鹿共有9种,有梅花鹿、马鹿、赤鹿、黇鹿、驯鹿等;植物73种,多为抗旱植物;野生鸟类30余种,有红隼、柳莺、白头翁、喜鹊、红点颏、蓝点颏、金翅雀、石鸡、野鸡等。
鄂尔多斯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腹地,地貌类型多样,生物资源丰富。在鄂尔多斯市2 000余种野生动物资源中,有相当一部分属国家级保护动物。如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遗鸥,为世界上濒临灭绝动物之一,也是人类认识最晚的鸟种之一。据专家考证,鄂尔多斯遗鸥种群为世界三大遗鸥繁殖种群之冠。已发现的数量约5 000多只。还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数量也较多。还有经济价值较高的石貂、黄喉貂等。植物资源800余种,约有400余种可入药。主要的甘草、麻黄、枸杞、银柴胡、远志、冬花等。其中甘草、麻黄产量较大。另有相当一部分沙生植物,如沙棘、沙芥等,都具有较高的食品经济开发价值。
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以动物观赏、互动体验为主,集海洋文化体验、主题娱乐、科研科普教育、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景区,分为生态绿化区和核心展示区。生态绿化区面积9 km2,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共有树木140余种、常绿、落叶乔木近100万株,花灌木近1 000万丛,地被30万m2。核心展示区按照三分人工、七分自然的规划理念,建设有“天狼峪”核心文化展示园、海洋馆、大熊猫馆等25处动物场馆以及动物医院、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根据地形、地貌以及动物习性进行摆布,园内建有鸟苑、恐龙馆、水禽馆、狮豹苑、狼苑等20多个动物展出场馆及室外放养区。展出各类珍稀陆生动物220余种4 300多只(头)和海洋生物260余种22 000余尾(只),适合一年四季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同时配套动物医院、生态餐厅、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
鄂尔多斯动物园不断完善动物园的软硬件设施,培养建设管理团队,提高动物种群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相关的研究能力。通过几年建设与发展,鄂尔多斯动物园初具规模,在自治区乃至西北地区有了较高的影响力。实现了为社会服务的四大功能,即为游人提供休闲娱乐场所、科普宣传教育基地、野生动物移地保护基地和科学研究基地等。
野生动物资源是生物圈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仅具有较高的科学、经济、文学美学价值,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自治区借鉴国内外经验,紧紧围绕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挥优势,努力开拓创新,在建设中保护,在保护中建设,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筑牢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野生动物园没有得到普遍重视,经营和开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品牌效应差,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普遍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策划;野生动物园旅游开发范围狭窄对振兴当地经济的贡献有限;开发建设资金不畅并且缺乏必要的科学研究内涵,缺乏科学、系统的理论研究;动物园的管理手段和物质、技术条件还满足不了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难以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等等。
全面严格落实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动物园建设、管理配套法规,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野生动物检验检疫,明确法律责任和惩戒措施,使动物园行业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符合自治区动物园发展有力举措,为动物园发展、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政策保障。
从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动物园的发展,明晰野生动物园的发展定位,切实抓好动物园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有效的发挥动物园在城市绿地系统中开展野生动物综合保护的专类公园,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示范场所的作用,积极开展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遵循野生动物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身生物特性,取缔和禁止与野生动物发展规律相悖的行为,降低动物非正常死亡、动物伤人等事件发生概率。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内蒙古地区文化内涵,着力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深化科技文化融合,运用“互联网+”优化治理,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库,整合野生动植物资源,结合动物园特点推动创新创意产业发展。采取切实有效的思路与对策,着力加强动物园品牌建设,努力创建行业领先、用户满意、群众公认的品牌形象,以品牌优势提升动物园核心竞争力,推进动物园持续有效和谐发展。
设立动物园建设管理资金,加大资金保障力度,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通过捐赠等形式支持动物园的发展,以保证动物园具备正常运营和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动物资源、笼舍、饲料、医疗等物质条件和兽医等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
加强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建立野生动物专家库,将资源整合,推动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各个环节人才、软环境的建设与发展。提升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加强交流合作,借鉴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刻分析,加大管理、饲养、研究、防疫等人员的培训学习,增加知识储备量,不断丰富和拓展相关业务能力。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大对动物园的宣传力度,扎实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工作。充分发挥各方面宣传力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全社会对动物园在野生动物保护、科学普及教育、环境保护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使动物园成为向公众传递关爱自然、保护动物等良好信息的窗口。通过制作宣传册、开展公益讲解等活动提高公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认知和意识,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