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生,任党芳,康文成,翟鹏程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是内蒙古自治区最高等级的法定计量技术机构和计量技术研究中心。多年来,经过十几代计量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已形成集计量检定、校准、检验、检测和科研开发等于一体的多元化格局,特别是近年来,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实力有了质的飞跃。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量工作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维护市场公平、保障人民利益和促进节能降耗等方面的技术保障作用日益突显,计量技术水平已成为提高地区综合实力和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和基础保障。
为深入贯彻《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市场监管规划》,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的服务发展大局,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行动,依据《自治区市场监管局服务绿色特色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总体方案》,服务自治区奶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深入调研奶业全产业链,发掘奶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借助相关资源,共同研究解决制约奶业产业发展问题的措施,助推内蒙古自治区奶业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
采取函询和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产业链上下游代表性企业、科研机构、协会等单位进行调研。①走访内蒙古农牧业厅、内蒙古奶业技术推广中心、呼和浩特农牧局等对口管理部门,了解国家、自治区、盟市等各级政府出台的奶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规划;②联系部分科研机构,了解奶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科研技术服务能力;③通过互联网信息和文献调研进一步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奶业产业发展现状和趋势;④从奶业产业链上下游选取代表性企业开展需求调研。
作为拥有伊利和蒙牛这两家全国排名前两位大型乳业企业的省份,内蒙古一直以来将奶业产业作为自治区传统优势产业加以培育和打造。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现代化、全产业链发展的千亿元级产业集群,是我国奶业振兴的“主战场”和确保乳品质量安全的“主阵地”,奶业产业聚集度高、产业链完整。内蒙古奶业产业涵盖了从饲草种植、奶牛养殖、动物检疫、生产设备、乳品包装、乳品加工到乳品销售等所有产业链环节,已形成集上游养殖、中游生产、下游服务于一体的完整成熟奶业产业链,产业集聚度全国首屈一指,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维护食品质量安全、提升我国食品制造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均起到了重要作用。
2.1.1 奶业产业振兴方面
奶业产业受政策驱动发展速度较快。2018年,为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提振广大群众对国产奶制品信心,进一步提升奶业竞争力,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国办发〔2018〕43号)。内蒙古着力发挥政策协同效应,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奶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内政办发〔2019〕20号)等一系列政策,对各盟市奶业振兴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各盟市都先后制定印发了相应的实施意见和规划,从政策、措施上进行系统化支持,一体化推动,为全区奶业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奶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多举并施,充分发挥黄金奶源带优势,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打造加工企业集群,着力发挥政策协同效应,全面推进奶业振兴,取得了明显成效。
2.1.2 奶牛养殖方面
2020年,内蒙古奶畜存栏达到近130万头(只),是全国奶产量唯一超500万 t的省区、产量达到611.5万t,全国消费的5杯牛奶中至少有1杯就来自内蒙古,奶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内蒙古自治区本土乳业企业——伊利和蒙牛,2021年分别进位至全球乳业第5位和第9位,其中伊利连续8年蝉联亚洲第一。
2.1.3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方面
以呼和浩特市为例,依托赛科星等企业,培育出2头进入世界前100名、30头进入国内前100名的优秀种公牛(其中1头居于榜首),目前,呼和浩特市奶牛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
2.1.4 优质苜蓿草种植方面
内蒙古自治区和呼和浩特市两级大力组织实施技术攻关,开展了35个专项课题研究,伊利、蒙牛种植的本地苜蓿草粗蛋白含量分别达到22.6%、21%,均达到优级品质。
内蒙古在资源状况、产业集群、融合发展等方面,已经具备引领全国奶业创新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2.2.1 短板
内蒙古自治区奶业产业虽发展速度较快,但其发展水平、区域布局、产品结构等仍然不平衡、不充分。例如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机械化、标准化、智能化水平较高,而其他中小企业生产和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尤其是传统奶制品生产规模较小,相关领域存在标准空白。除此之外,内蒙古自治区奶业产业综合竞争力总体不强,奶业产品结构相对单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很多高端原料配料和装备高度依赖进口,科研投入水平也较低。例如,内蒙古自治区乳业企业尽管已经位列全球同类企业前10名,但是在研发投入、创新能力上与世界一流企业相比仍存在较大鸿沟。而由于标准创新速度一般滞后于行业发展需要,因此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受到约束。与此同时,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内蒙古自治区奶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2.2.2 发展愿景
奶业产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充满发展机遇,具有巨大发展潜力。我国目前人均奶类产品消费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亚洲平均水平的1/2,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来的奶类产品消费增长空间很大,奶类消费种类也趋于多样化。内蒙古自治区依托自身所具有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力争把内蒙古打造成集产业先进、研发一流、标准领先、交易公平、交流广泛于一体的中国乃至亚洲领航发展先行区,将首府城市呼和浩特由“中国乳都”升级为“世界乳都”。
根据调研结果,按照奶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需求总结与计量相关的影响奶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问题。
3.1.1 缺乏土壤成分检测类仪器的校准方法
土壤养分检测仪、土壤水分检测仪等快速检测仪器、校准方法的缺失使得土壤检测数据不准确,进一步导致对牧草种植等方面的调节与控制出现偏差。
3.1.2 缺乏苜蓿草高质量种植、收割、储藏的标准体系
苜蓿干草的品质以RFV>170,粗蛋白超过20%为佳。而国产苜蓿草品质普遍达不到此标准,远远满足不了牧场高产奶牛对粗饲料的营养需求,据统计我国牧草缺口约50%~70%,内蒙古自治区自用牧草保障不足25%。因此,为满足奶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提升国产苜蓿干草品质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之一。需要相关部门能够大力推进育种技术创新及标准建设;开展引进品种技术规范、育种技术规范、繁育基地建设规范等标准研究与建立;开展内蒙古自治区主要牧草品种的标准制定,牧草栽培、制种、收获加工技术规范的研究;建立牧草品种及产业化应用标准体系,推广应用实施。
同时,苜蓿草储藏方面,因大部分牧场企业缺乏苜蓿大型烘干设备,造成因苜蓿草受潮而引起的额外损耗,需要政府对苜蓿草在加工、储备环节对企业资金进行扶持。
3.1.3 缺乏制定青贮饲料可溶性糖测定方法的统一标准
通常采用硫酸-蒽酮测定可溶性糖,但测定中存在准确度低、平行性差、效率低等问题,急需建立青贮饲料可溶性糖标准检测方法。
牧场温室气体排放缺乏计量监测。牧场碳排放量比较大,缺乏牧草碳汇计量监测,牲畜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技术服务。
3.3.1 缺乏奶制品相关标准
3.3.1.1 缺乏乳品标准物质。目前,国际上奶业标准物质有50多种,而我国仅有20多种。针对乳品中营养成分、微量元素、维生素、农药残留、微生物毒素、污染物等方面的检测缺乏标准物质,检测结果无据可依。
3.3.1.2 缺乏传统奶制品技术标准。传统奶制品多为作坊制作,新研制产品多数因无法及时制定相关技术标准,而导致产品上市受到限制。
3.3.1.3 缺乏小奶种企业操作技术规程和相关标准。奶驼、奶羊、奶马等小奶种存在缺乏饲养管理技术规范、收购标准、奶粉国家标准、营养指标检测标准等问题。
3.3.2 缺乏在线计量器具校准方法
乳业加工企业大多采用自动化生产设备,配套计量器具基本嵌入式安装在整套设备中不易拆装,拆装送检会导致企业停产,且部分计量器具因涉及安全与无菌化生产不具备拆装条件,故在线检测成为急待研究实现的计量方式。
3.3.3 缺乏完善的测量管理体系,制约中小企业发展
一些中小型乳业企业,受资金和专业人员等因素影响,存在测量管理体系不完善、测量管理能力薄弱等问题,大大影响产品质量控制。
3.3.3.1 小微企业检测技术能力薄弱。中小企业受企业规模以及检测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完成如生物素、叶酸、维生素B12、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结构脂)、乳铁蛋白、低聚半乳糖等的测定。
3.3.3.2 中小微企业大型检验设备不足。中小微企业受企业规模限制,大型的高端检测仪器,高精的设备资金投入巨大,而新产品的研发和产品检测又必须使用到这些仪器,大大制约了中小微企业发展。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将一些大型检验设备与企业共享或有偿协助使用,减少企业短时间内的资金压力。
3.3.4 缺乏储料罐称重系统溯源方法
奶业企业存放奶粉、液奶等的储料罐称重系统缺乏溯源方法,无法保证储料罐称重系统的测量准确性。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针对奶业产业链调研发现的需求和问题,立足本职工作,提出具体服务内容和措施如下。
4.1.1 青贮饲料可溶性糖测定方法研究
可溶性糖是青贮饲料重要质量指标之一,目前测定方法较多,但无标准检测方法,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与内蒙古草原研究所、内蒙古农业科学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合作,制定青贮饲料可溶性糖测定方法标准,服务对象为优然牧业。
4.1.2 青贮饲料质量安全调控技术体系建设
针对青贮饲料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借助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研究院在青贮饲料质量安全防控领域的研究基础和技术能力,合作研究建立青贮饲料质量安全调控技术体系,主要服务企业为优然牧业。
4.2.1 牧场规范化饲养管理技术研究
针对牧场乳种公牛、犊牛、高产奶牛等饲养缺乏规范化管理,旧标准已经不适用目前牧场发展需要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借助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奶业协会、伊利公司、内蒙古农业大学等资源,合作建立规范化牧场乳种公牛、犊牛、高产奶牛等饲养管理技术,主要服务企业为优然牧业、现代牧业等牧业企业。
4.2.2 牧场碳排放计量技术服务
针对牧场碳排放量比较高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组织技术团队开展牧场碳计量技术服务,为牧场减碳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企业为优然牧业。
4.3.1 开展在线计量器具校准方法研究
本着提高产业的量值传递能力,着力解决覆盖原奶生产、加工、销售的奶业全产业链关键环节、关键参数的测量的宗旨,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解决奶业加工环节存在在线计量器具校准关键共性技术难题,该项目拟借助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奶业加工企业现场测试条件,共同开展在线计量器具校准方法研究。主要服务对象为伊利、蒙牛、圣牧、双娃、兰格格奶业等企业。
4.3.2 奶业企业能耗在线监测
针对奶业企业节能降耗需求,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组织专业团队协助奶业企业建立能耗在线监测能力,采集能耗数据,实现在线监测。
4.3.3 规范奶业产业链上企业测量管理体系
针对部分中小企业测量管理体系薄弱,管理效率低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借助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权威专家能力和大型奶企的成熟测量管理经验,为提高中小企业测量管理能力,提供测量管理体系规范化服务。
4.3.4 储料罐称重系统溯源方法研究
针对奶业企业存放奶粉、液奶等的储料罐称重系统缺乏溯源方法,无法保证储料罐称重系统的测量准确性,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拟组织技术团队,开展储料罐称重系统溯源方法研究,本项目面向伊利公司等奶业企业开展服务。
根据奶业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企业、研究机构、协会的调研情况,针对突出和企业期待解决问题,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立足本职工作,拟为牧场、奶业加工企业及销售终端的全产业链提供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测试技术推广、碳计量技术服务、能耗在线监测、测量管理体系提升等服务项目,充分发挥各方优势资源的力量,共同服务奶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服务项目预期成效如下。
通过计量服务奶业产业链,研究具有产业特点的量值传递技术和产业关键领域关键参数的测量、测试技术,研究在线计量器具校准方法、研制产业专用标准物质,解决奶业产业链中存在的计量技术问题,实现奶业产业链的精细化控制,对奶制品加工生产的过程控制和产品质量安全防范起到重要技术保障作用,有利于产品质量提升和企业成本节约,对奶业产业链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服务奶业产业链,紧密衔接产业需求,聚焦奶业产业发展计量测试技术瓶颈,针对奶业产业中“测不了”和“测不准”问题,开展计量测试技术服务,解决奶业产业创新发展的“卡脖子”计量技术问题,使计量测试融入奶业全产业链,助推奶业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提高内蒙古奶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对牧场开展碳排放计量技术服务,提供牧草碳汇计量监测,牲畜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为牧场降碳提供计量技术支撑,同时帮助奶业企业实现能耗数据在线采集、能耗在线监测,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依据,这些服务有助于奶业产业链节能降耗、绿色发展,将促进奶业产业链转型升级。
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计量测试研究院的技术力量,协调各方优势资源服务奶业产业链,充分发挥计量的技术基础和质量基础作用,实现奶业产业精准化生产和精细化控制,有利于提高奶业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推动奶业产业链创新发展和升级,实现奶业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