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王小飞
(锦州医科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中心 辽宁锦州 121002)
康复治疗学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性和较高技能水平的从事康复治疗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人才[1]。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增加康复治疗专业人才培养供给,注重提升临床实践能力”等要求[2]。诸多医学院校就此先后开展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教学改革,但部分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学本科实践教学在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深入探索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实践教学方法对康复本科生实践教学质量提高至关重要。近年来,“以赛促学”逐渐进入教学改革的视野,成为院校教育普遍关注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中的“以赛促学”是指在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具有高度逼真性的环境中开展具有规范性和系统性的实践技能竞赛,借此培养该专业人才临床实践技能,以达到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目的。
实践教学课程质量作为直接影响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因素,稳定落实实践教学课程质量管理,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课程,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的重要基础。我国的康复治疗本科课程设置普遍表现为“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模式,该模式以“理论课”为先导,后衔接“实践课”,先学习理论知识,随后进行实践技能训练。但此种课程模式的问题在于实践技能课程分章节进行,学生无法在相关课程完结后对本门课程进行系统性的回顾练习。而且,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缺少有效监管平台对学生实施及时指导,实践课程前后接续不及时,学生实践技能培养过程缺乏空间联动,导致学生实践技能水平难以拔高。
好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由于康复治疗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所以,有关康复治疗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内有关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开展了康复治疗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研究,如基于Mini-CEX的情境模拟教学在康复治疗临床教学中的应用[3]、标准化病人在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4]等。这些教学方式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康复治疗专业实践教学方式的探索,但其在现实应用中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大多数医学院校并不具备大规模开展上述实践教学方式的条件,部分实践教学方式还存有参与人数限制等问题。所以,探索一种新的且具有可实施性的实践教学方式对康复治疗学人才实践技能培养至关重要。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是康复治疗学专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保障实践教学环节重要措施之一[5]。实践教学基地是康复治疗学学生参与临床实践技能培训的主要方式,良好的基地培训环境不仅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教学基地丰富的物质环境对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其职业认同感也相当重要。
对康复治疗学专业来说,其专业本科生实习通常在第7、8学期进行(4年制),大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单位仅将实习基地设立在综合性三甲医院、专科康复医院,很多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源和条件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实习要求。以《康复工程学》课程的实践教学为例,其课程内容涉及电子、力学、材料等交叉融合的学科知识,属于医学与工学相结合的学习范畴,国内适合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开展康复工程实训的基地主要为大型康复机构、假肢矫正器生产企业、康复器具适配企业和机构等,各类普通医院的康复科根本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多样性建设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实践技能培养方向缺失。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指出“我们应该改进医疗卫生人才评价制度,强化医疗卫生人才临床实践能力的评价,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6]。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实践教学工作仍缺乏系统的评价制度,无法及时、有效、充分反馈教学质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实践技能评价方式不合理。经过对部分医学院校公开发布的康复治疗专业《教学大纲》调查显示,本专业课程考核方式以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闭卷考试,占总成绩比例达60%。形成性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与实践技能成绩,占总成绩比例达40%,由于该部分成绩普遍由任课教师打分,那教师的主观性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评价结果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从而导致了学生实践技能成绩不可确定性增加。
第二,实践教学评价反馈失效。目前,国内大多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均缺乏有效反馈,后续课程的改进和完善也没有落到实处。在实践考核评价时,学生的实践记录手册和考试成绩仅被教学单位作为存档资料,没有重视和发挥起反馈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评价结果反馈任课教师,继而对学生提出改进要求,导致实践课程的评价不能形成闭环式体系,未构建科学良好的反馈机制。
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康复医疗工作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强化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岗位培训,逐步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康复医疗专业人员培训机制,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能力”[2]。通过对部分医学院校的康复治疗专业教学大纲调查显示,目前,康复治疗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主要分为两部分,即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对于康复工作者来说,仅掌握这两个领域知识和技能还远远达不到一个合格康复工作者的要求,所以,急需探索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其临床胜任力。康复工作者的临床胜任力包括多个领域,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康复胜任力架构》为例,其将康复工作者的胜任力围绕核心价值观与信念分康复实践、专业精神、学习与发展、管理与领导力及研究等5个领域[7]。
由于传统实践教学模式难以进行系统性实践训练,故教师难以将岗位胜任力相关概念融入学生的实践教学中。而“技能竞赛”作为一种实践技能培训方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实践训练,更有着接近真实临床环境的优势,这种优势可以使教师更加容易地将胜任力的核心概念融入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技能竞赛中,以实践能力、专业精神、管理与领导能力等为导向,构建科学完善的竞赛体系,最终达到使学生实践技能显著提升的目的。
就业是关乎个人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的基础,是关乎院校人才培养和生源质量提升的有力支撑,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要素。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供需问题愈发明显,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逐渐向实践能力倾斜。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促进“校校互通,生生互学”,进一步推进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实践技能高水平发展,可有效提升社会与康复治疗学人才对接需求,推动人才培养与就业的良性循环。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推动校企联合举办大型竞赛活动,在充分展示学校办学水平的同时,也向用人单位展示了学生精湛的实践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2020 年,教育部提出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等相关要求,为康复治疗学本科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提供了参考[8]。以赛促学就是利用竞赛促进学生的学习,以赛促教就是利用竞赛过程促进教师的教,以赛促改就是利用技能竞赛促进医学院校的教学改革。各医学院校要提高思想站位,树立“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改革理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工作和任务,要在《康复治疗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明确提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相关要求。不能以掌握、了解、熟悉等字眼简单规划学生学习目标,不能照搬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正确构建符合康复专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技能培养平台,努力推进以“以赛促学”为抓手、以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实践技能教学平台,鼓励学校下设的康复学院/系等教学单位积极组织或参加各级各类届康复技能大赛。由班级竞赛过渡至年级竞赛乃至校级和省级竞赛,让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将竞争意识内化为学习动力。通过这种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改革,构建推进实践教学科学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质量。
课程体系是完成育人目标的具化和依托。如何以“技能竞赛”为依托,在具化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保证学生实践技能质量,是实践教学面临的新挑战。医学院校可以根据“以赛促学”的实践教学理念来规划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第一,学校相关部门及教学单位通过政策文件、专家咨询、实践考察等多种方式,针对相关实践技能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成立“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和“临床康复治疗师”三位一体的竞赛指导小组。教学管理人员负责组织协调竞赛开展,任课教师负责对学生进行赛前实践技能培训及标准化病人培训,临床康复治疗师则作为专业评委对学生实践技能进行评价。
第二,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教学改革,例如,实施“技能竞赛”结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课前,以临床康复治疗师为主,任课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为辅出具相关竞赛题库,通过让学生在课前积极备赛,可有效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实践技能练习。课上,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决定参赛题目,然后进行分组竞赛,任课教师负责记录比赛过程,教学管理人员负责维持现场秩序,最后由临床康复治疗人员进行竞赛结果的点评,并由任课教师将比赛结果计入平时实践成绩,增加学生实践技能成绩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课后,学生可以根据竞赛记录寻找自身在竞赛中存在的不足,由任课教师帮助学生深入分析不足之处及其存在的原因,并督促学生按时完成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
第三,针对某一课程进行阶段性竞赛。竞赛过程中,要保证竞赛环境逼真性、适应性和实用性。通过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竞赛考察,模拟真实治疗环境,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帮助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复习和整合,为学生提前接触临床打下坚实基础。任课教师和临床康复治疗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技能点评,通过点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临床实践技能上的薄弱之处,借此充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以竞赛为驱动力开展课程建设改革,使学生摆脱懒散的学习状态,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弥补传统翻转课堂学生主动性不足的问题,使实践教学课程和内容更加适应人才培养方案和“新医科”改革建设的发展定位。
教学管理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保障,其管理制度的合理性、科学性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决定实践教学质量成效的关键一环。传统实践教学管理通常经过抽查、召开座谈会及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的方式进行,其管理形式老旧,管理方法也有待补充,管理过程中学生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加之奖惩措施不到位,管理效果不尽如人意。近些年,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也需不断调整和完善。医学院校应该将“技能竞赛”引入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中,依托实践教学平台,构建以“竞赛”为载体的实践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开展以“教师—学生”为主、教学管理人员为辅的教学管理模式,可以从学生质量培养、教学过程管控等方面进行。
第一,成立学生技能竞赛管理小组。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到实践教学管理过程中,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习训练,通过“生—生”“师—生”互评,对日常实践技能竞赛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学生实践技能操作薄弱点和存在问题,并及时反馈给教学单位。教学单位针对目前从技能练习中发现的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弱点,对实践课程和教学方式做出指导和建议,并反馈给任课教师。
第二,开展定期实践技能竞赛培训会议。聘请校外专家分享临床实践技能案例、传授临床实践教学方法、点评学生实践训练、总结竞赛的经验和得失,校外专家对本专业的见解可以为本专业学生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也对本专业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职业形象起到开拓作用。
通过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起到监控和督促作用,同时还将对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建设具有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
教学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的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医学教育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9]。经调查,目前国内部分医学院校的教学大纲中将学生课堂出勤率作为实践分数计入课程总成绩,按时上课作为学生的基本义务,却成为了评价和监督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手段,无法客观地保证实践教学评价质量的科学性。医学院校应该在康复治疗学本科生“以赛促学”实践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第一,教学管理人员可以根据相关竞赛内容,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对各教学单位教师的实践授课水平和学生的实践技能质量进行统一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师生,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诊断与改进作用。通过这种方式,打破既往评价对象单一的现象,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评价的公平和客观性。
第二,邀请校外专家针对相关竞赛结果进行外部评价,对竞赛结果进行综合评价,认定学生技能操作水平的高低与技能操作规范程度,纠正学生临床思维观念与技能操作手段的问题。通过这种策略,健全评价系统的主体,解决既往仅靠内部人员对师生进行评价的局限性问题。
第三,召开赛后总结会议,由院(系)领导组织会议,对竞赛记录、竞赛成绩与专家点评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价,找出竞赛管理过程中的薄弱之处,分析学生技能操作失分点,深入挖掘其中原因,以期真正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
通过“技能竞赛”的平台进行康复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技能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沟通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团体学习氛围、职业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技能竞赛”不仅是深化学生理论与实践嵌合的有效途径,是夯实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还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技能竞赛,重构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实践技能教学体系,促进学、练、赛、评为一体,实现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和整体提高。下一步,将继续以“技能竞赛”为切入点,进一步规划课程设置,以推动“以赛促学”实践教学理念的进一步更新和实践教学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促进康复治疗学本科生在实现价值追求的道路上将“竞争”意识内化为自身水平提升的动力,为我国康复治疗学发展培养高质量优秀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