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杭州南宋时期江干地域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

2022-02-27 05:47杭州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汪沅
浙江国土资源 2022年12期
关键词:海塘钱塘江临安

□杭州市不动产登记服务中心(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档案馆) 汪沅

南宋绍兴八年(1138 年)定都临安府(今杭州),凤凰山一带即为皇宫所在,皇城(也称内城)周围九里,北起凤山门,西至万松岭,东至候潮门,南至江干。江干地域地处杭州市东部。江干,指江畔之意。杜甫《宾至》诗中有“岂有文章擎海内,谩劳车马驻江干。”江干,作为杭州地名,始于唐末,泛指杭城凤凰山、候潮门外临钱塘江一带,因濒临钱塘江江岸(古时岸同“干”),故有江干之称。其地北倚皋亭山,南濒钱塘江,属钱塘江冲击平原。地势北高南低,中、南、西部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95%以上。平均海拔5.5米,境北皋亭山海拔361 米,为全区制高点。境内河流纵横,沟渠交错,池塘棋布。

一、海塘地名

《水经·浙江水注》引刘道真《钱唐记》说:“防海大塘,在县东一里许,郡议曹华信乃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有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诘不后取,於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既遇绝潮源,一境获利也。”这条海塘,据清人陈文述考证在今钱塘门至清波门一带,从此“江湖始分,涨沙渐远。”自此而后,西湖与江海隔绝,渐成一个泻湖,今杭州城区逐渐淤积成陆。华信筑塘,对杭州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有“杭之第一功臣”之誉。

钱塘江北岸海塘古称防海大塘、捍海塘、障海塘、太平塘,也曾称为浙西海塘。海塘西起西湖区转塘狮子口,横贯杭州、余杭、海宁、海盐、平湖五市县,东至平湖市的金丝娘桥止。与上海的江南海塘相连接,塘线实长137 公里,主要是防御海潮、涌潮、风浪,上游的杭州、海宁段则还要防御山洪。北岸海塘的兴筑年代已无可查考。据发掘出来的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这一带海边的选民已懂得利用自然堆积物防潮,并进一步用土堆堤,以防海潮,但史无记载。历来虽有春秋时期范蠡围田建堤、汉代华信修筑钱塘等说,也仅见于私家撰述的志籍之中。现存最早的有关北岸海塘的正式史料为《新唐书·地理志》所载:盐官县有捍海塘堤,长百二十里,开元元年(公元713 年)重筑。

二、城垣地名

隋开皇十一年(591 年),州县一并移治于柳浦西,据《隋志》记载:“开皇中,移州居钱塘城,复移州于柳浦西,依山筑城。”城周围“三十六里九十步”,这是杭州历史上最早建城的记载。柳浦西(今凤凰山东麓归云洞、通明洞一带),依凤凰山肇建城池,东划胥山(今称吴山)于城外,西则包括云居山、万松岭于城内。自此,钱唐这一僻处山中的小县,乃一变而为江干的杭州,尔后逐渐发展成为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的江南重镇。

三、运河地名

隋大业六年(610 年),隋炀帝开凿运河,“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按指今江苏镇江)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自隋代江南运河开凿并穿城而过后,江干境内的上塘河即为江南运河之南端。淳祐《临安志》卷十称运河;沈守正《运河议略》将此河与菜市河合称中河;《艮山杂志》:“亦称长河”。康熙《仁和县志》卷十二称“上塘河”,沿称至今。由此,运河附近就形成了大量以河、桥、闸、坝为名称的地名。如闸弄口、永济桥、上塘河、赤岸闸、会安坝等。

四、驿站地名

皋亭山一称东皋,为杭城北廓门户。吴越王钱鏐镇守杭州时,就将此山作为杭州屏障。旧时为往来海宁之要冲。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杭州通判苏轼,曾督开赤岸至长安坝的上塘河段7700 丈,并宿于赤岸附近的水陆院,写下了“墁事星火急,准能恤衣耕。冬冬晓鼓动,万指罗沟坑”的诗句。相传,宋江受招安后率梁山将士攻方腊,曾屯兵于此。南宋忠臣文天祥在此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小康王赵构南逃至此时曾短暂停歇的龙居寺。南宋定都临安(杭州),当时有赤岸港,系水陆两路进入京城的要道,在建炎、嘉泰间建班荆馆、承天宫和玉润亭,备外使来朝住宿用。金国使节赴南宋参于吊祭或祝贺宋王朝新帝登基,均在赤岸桥上岸住班荆馆。现宫、馆已圯。

再者,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 年)高宗南渡时曾宿于龙居寺,地处黄鹤山龙居湾,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 年),初名涌泉院,北宋改称永庆寺。又说清乾隆下江南时亦曾驻跸于此,龙居之名或由此而来。由龙居寺派生的地名有“龙居村”“龙居西路”等。

五、景观地名

南宋时,大批北方人聚居临安(今杭州),由于北方人偏爱面食,临安城东一带的笕桥“麦庄”也渐次成为杭州大麦、小麦的种植区域。杭州艮山门外走马塘一带,原先是钱塘江沿岸的塘堤,系沙碛旱土,很少种植水稻,适宜栽种桑麻、蔬菜、药材等。明代散文家高濂著有《登高城望桑麦》一文,其中写道:“……桑麦之盛,惟东郊外最阔,田畴万顷,一望无际。春时桑林麦陇,高下竞秀。……”其实,高濂登高一望,目光所及即为城东草塘一带。

六、反映地域经济与文化特色的地名

一是农作物的种植而派生的地名。江干地平土沃,是传统的农业区,素以种植蔬菜闻名。民谚东菜西水南柴北米,宋时临安城,东门一带种菜,西门引水,南门供柴,北门运米,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一八)所谓“杭之日用是也。”菜市桥,旧在东门外上唐沙,地宜菜。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一九)也作“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南宋周必大撰《二老堂杂志》云:“车驾行在临安,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西门则引湖水入城中,以小舟散给坊市。严陵、富阳之柴,聚于江下,由南门而入;苏湖米则来自北关。南宋在城东金家村(今笕桥镇西南)辟有官园,《艮山杂志》:“大官园种葱、韭菜、菇等,杭城东产菜最美见称。”

二是经济作物的种植而派生的地名。自宋始,笕桥、彭埠一带的农民就有种桑养蚕的传统。新塘一带曾是“杭纺”“杭罗”的发源地之一。至清,艮山门闸弄口机神村一带为杭州丝绸业三大集中产地之一。光绪年间,领有牙帖(相当于营业执照)的丝绸厂有76 家,丝行、丝号和丝贩交易频繁,有“艮山门外茧担子”之称。“民国元年(1912年),设于笕桥的浙江省农事实验场,内设蚕桑科,推广改良蚕种试验。1931 年,笕桥、白庙前、机神庙等地有蚕种场13 家,制蚕种19.6 万张。植桑养蚕户集中在笕桥、皋塘一带。20 世纪60 年代,江干区尚有桑园2142 亩,年产蚕茧242 吨。

三是行市地名。江干商业肇始于南朝宋(420—479 年)柳浦出现的埠际贸易。钱镠《罗城记》:“东眄巨浸,辏闽粤之舟舶,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南宋时期,城南柴市闻名杭城,候潮门外鱼行、生猪行、南炭行场、皇城东华门外菜市及官办、民办的饭馆、酒楼、比比皆是。元代,望仙桥一带为杭城主要布市之一。明清之际,经水路运杭的药材在望仙桥停泊交易。茧桥市、横塘市和艮山门外枸桔弄市、白石庙市、沙河市、新塘市、彭家埠市和闸弄口丝绸生货市交易兴旺。

四是聚落、渡口、码头地名。江干自古为交通要津,水上运输始于晋代的樟林桁,是“杭州港最早的码头”。隋至宋代,柳浦为通江贯海的津渡,唐宋时为龙山渡。五代始建的龙山闸和浙江闸,沟通钱塘江与南北大运河。清以前,自临平经赤岸(今丁桥境内)、走马塘(今机场路)入城,为从东北进入杭州城区的主要通道。明清之际,因有了五堡、七堡等渡口,人口聚焦渐渐形成聚落。

五是孝文化地名。丁桥素有孝乡之称。南宋《咸淳临安志》云:“丁兰,故居在艮山门外三十六里,名丁桥。兰事母至孝,母死,刻木为像,事之如生。有丁母冢,在桐扣山之东。”自元代郭居敬将“丁兰刻木”列入二十四孝后,作为丁兰故居的丁桥孝名远扬,被称为孝乡。

六是盐业生产与贸易而派生的地名。七堡里盐生意做得很大,江边有专门的盐码头,每天盐船靠埠卸货,商家挑夫进出往来,相当热闹。因为是官盐买卖,这里有“盐兵”站岗,实际上是“盐务警察”,驻扎于七堡“大王庙”,他们除了保护管理盐码头的官盐交易外,还要在要道设卡,缉查私盐贩卖。

因此,由上述人类活动而衍生的江干、彭埠、一至九堡、观音塘、七甲渡、七堡渡口、南萧埠、宣家埠、盐舍弄堂、钱塘江古海塘等历史地名是非常值得保护的地名文化遗产。

猜你喜欢
海塘钱塘江临安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浅谈新时代古海塘文化面貌“蝶变”的启示与思考
钱塘江观潮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浙江杭州五代吴越捍海塘遗址
钱塘江海塘及涌潮景观申遗研究
临安37吨电镀污泥倾倒者被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