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文静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困境与优化路径
汪文静
[作者:沈阳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生命线,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有效沟通的载体,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做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判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抓住机遇,达到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优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重特点即是场域的变化。从规范意义上讲,场域是以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的、表现形式多样的社会场合和领域,它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空间,对于事件的发生发展而言,它虽是一种背景性的呈现,但由于其本身是一种关系性存在,也必然会影响事情的发生及其进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即代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域”发生了变化。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这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在继承处理基本矛盾的同时,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为国家培养堪当时代大任的栋梁之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力量。在新时代的场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在新的社会矛盾和新的任务挑战下寻求共鸣,积极应对新挑战,提供新对策,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建设添砖加瓦,培养时代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多次强调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指出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只有从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做起。立德树人的提出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对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向具有重要作用。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在教育过程中的内在一致性,使思想政治育人的价值追求更加凸显。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是“新型人才”。“新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这些道德素养之外,还需要继承和创新优秀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拥有为新时代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献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时代的价值指向目标愈发明确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得着重在“立德树人”方面的人才培养与教学创新,让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与国家总体培养目标同步,整合多重教育资源,拓宽育人渠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体系的整体优化和动态平衡。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即有“红”心,除继承先辈优良传统与时代任务之外,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承担时代大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助力,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建设进程的人才。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即继承优良传统、承接先辈任务,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牢记于心,将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目标作为奋斗方向的人。
高校作为培养高等优秀专门人才的重要场所,承接了新时代国家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部门与关键力量。但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点来看,高校往往更着重于“语言灌输”和“教学测验”这类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强调思想的传承而非创新。因而高校思政教育培养的人才更趋向于“接班者”而非“建设者”。这类经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洗礼的青年人,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有素质,有文化,满怀朝气,能够将国家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铭记于心,但却缺乏建设新时代社会的斗志,无法合理权衡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关系,在对国家的建设提供助力方面见效甚微。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被委以时代重任,是传播上层意识形态与国家意志的重要承载者,往往反映着相对正确的价值与思想内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斥着大量的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这类话语大都有形式化、模式化的特点,脱离生活,缺乏生机与现实性,不能被高校学生很好地吸收与接受。
时代和形势在不断变化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摒弃拘泥形式且落后消极的部分,继承发扬进步且符合时代发展的内容。有效的话语内容需要结合新的时代特性与社会需求,做必要的加减法,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3]目前,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时代现实,也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话语内容传授时出现死板、僵化的现象,无法有效吸引受教育者,使得教育内容难以入耳,课堂氛围死寂。另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大多着重于思想问题,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虽具科学性、客观性,但却缺乏生气,脱离实际,无法触及真正的要害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迷茫和“似乎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感觉,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
教学离不开师生双方的持续互动,但现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往往还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大学生仅仅只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教学过程侧重于说教而非启发,且大多强调对政治理论的服从,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一定层面来看,理论灌输作为传统话语沟通的主要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理论知识的传授量,但是在教育双方主体缺乏了交流互动与反思探讨的情况下,将很难引发深层次(即思想上)的质变。[4]没有质变的学习也可以被称为最无效的学习,受教育者无法将所学知识活学活用到现实生活当中。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长期以来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孤岛”的境遇,任课教师自说自话,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的关注,有的则照本宣科,忽视背景设置和过程探讨而直奔结论,忽视教学的可读性与生动性。这样一来,学生认为教师讲的问题不能释疑解惑而放弃求知,即出现如今公共课课堂上“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现象。为此,教师应该要在其教学话语方式上积极探索,寻求符合课堂教学内在规律和要求的恰当方式,使课堂上的大话、空话无处可寻,上接天下接地,同时具有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能够信手拈来。[5]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的主要平台一直是高校课堂。随着社会市场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愈发复杂多样,大学生所面临的诱惑和压力成倍增长,仅仅依靠课堂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思想政治教育应当走出教室,拓宽思想传播渠道,为塑造高校思想政治人才提供便捷。
新时代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纷繁复杂新兴媒体应运而生,为大众提供了信息获取与思想交流的新渠道,而青年群体是使用新媒体的主力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审时度势,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打破课堂思政教育话语传播的藩篱。利用微博、微信、知乎、豆瓣、钉钉等新兴交流互动平台,为学生积极推送社会新闻、国家大事乃至全球资讯,让学生实时交流探讨。这样能够在实际案例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的理解与认识,还能交换不同的思想态度,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从而增强国家意识与全球观。
渗透性强是全球性话语具备的主要特征。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依旧处于优势地位,其意识形态、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通过网络等媒介传递到国内,进行思想文化渗透,重点就是青年人尤其是高校大学生。其利用“信息霸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推销:一是资本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有害身心健康的伦理观、道德观以及黄色流毒;三是制造社会、政治、经济混乱。由于大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较弱,而且相对更容易被煽动,使得一些大学生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的目标,导致重索取轻奉献、重金钱轻道德、重个人轻集体的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6]
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严重冲击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教育治话语在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动摇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淡薄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他们凭借强大的经济优势迫使我们感受到在资本、技术等方面与其的落差并且实施文化覆盖和文化侵略。这也使得部分大学生群体倍受诱惑,甚至开始产生对国家总体路线与方向的怀疑,逐步丧失民族自信与国家责任感。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高校应当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不给外部不端分子可乘之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拓创新,成绩卓著。回首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明显能看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回应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建设、发展各个阶段的时代诉求中的不断发展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成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特征。而话语内容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首要的是要创新话语内容,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甚至在某些方面上需要超前发展。
创新话语内容,首先要把握时代脉络,融入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中国特色主义和“中国梦”的教育。在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不断更新内容,注入新的时代内涵,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次要“上达天气下接地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不仅要有理论化、学术化、政治化的“天气”,同时还需要拥有现实性、实践性、生活性的“地气”。话语内容要考虑大学生心理特征,可适时加入网络语言和生活词汇,使其更易于接受。同样还要多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积极主动参加丰富的社会活动,实现学生最终的思想人格转变。
话语方式可以说是一座桥梁,它沟通着河的两岸,方式不对,便无法顺利过河。新时代背景下,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的问题,也就是回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怎么说的问题,至关紧要。要直面社会主义发展实际和大学生思想变化及发展诉求,不断优化话语方式,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更加有力。
优化话语方式首先要丰富话语形式。话语形式无需再拘泥与教材与书本的刻板传授,教师要提升自身应变能力,为教学过程增添时尚元素,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对话,不断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同理心与兴趣。另外,丰富话语形式的同时还要增加话语的艺术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学术性和理论性的特点,但是教育者在表达时可以开发自身的教学魅力,把理论性较强的内容用充满艺术性的话语表达出来。在这一方面上,教育者们可以参考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各种讲话中的语言艺术。他总是能够用生动风趣的语言让人清晰且直观地了解理念与观点,比如他用“精神之钙”比喻理想信念、用“清洁剂”和 “良药”来比喻党内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用“晴雨表”来比喻党的作风等等。
新时代的互联网发展迅速,在影响大众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方面作用巨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提升话语覆盖力,必须重视且利用这一新趋势,让思想政治教育走出高校课堂,运用新媒体,拓宽新渠道。
拓宽传播平台的第一步就是要在各种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等平台上注册官方账号。开设权威账号能够提升群众对于官方的信任度,并且一定程度上可以利用高校班级要求学生关注,为日后的思政教育信息传播夯下基础。其次就是要积极运营官方账号,现存的网络思政传播平台的主要问题就是“空且杂”,而且互动稀缺,这就会导致账号限流,关注者鲜少看到账号所发内容,也就在另一层面上弱化了新媒体平台的作用。在运营内容方面,不仅要传播诸如领导人讲话、重要政策文件等官方性的内容,还要在有吸引关注者的趣味性内容,引导关注者互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元化与多元化、国际化和民族化、创新性与保守性的多重矛盾。这种矛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处理好了便能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走上创新和超越的新高度,应对不良便只能使思政教育面临被外部势力渗透和思想文化侵略的窘迫境地。
防范外部渗透,最主要的就是要需要坚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社会主义价值观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生命线,必须在适应时代要求的基础上培养一批有思想高度、有能力、有责任感的思政工作教育者。及时把握时代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从而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应对学生思想政治问题。最后,要积极主动应对全球化渗透问题,密切关注国际动态,有效吸收外部有益思想,适时增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1]杨昌华.试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域”转换[J].思想教育研究,2021(04):25-29.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杨现勇,王俭.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亲和力的提升研究[J].高教学刊,2020(04) (33):31-35.
[4]吴燕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换途径的思考[J].山东教育(高教), 2020(Z2):74-77.
[5]《十谈》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6
[6]姜正国,范大平,杨国辉.全球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7
(责任编辑:杨书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