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燕,刘智平
(1. 湖北美术学院 时尚艺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 湖北美术学院 水彩画系,湖北 武汉 430000)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高等学校优化结构、体现特色、提高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性任务。如何规划与实施专业建设,如何建设一批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超前的专业群以全面提升办学水平,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旨在以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为个案,探讨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路、举措和一般模式,为当下建设一流专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本文选取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的水彩画专业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虑:一是水彩画专业从属于行业特色高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第一类第二批特色专业建设点,也是华中地区唯一的水彩画高等教育基地,该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市场性,最具有艺术特色,专业定位明确,契合国家对一流专业的建设要求;二是水彩画专业作为湖北美术学院重点建设的现代新型专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专业建设成效显著,专业建设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三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教学体系健全、科研成果丰硕的新型专业,具有鲜明的课程特色,有助于为其他高校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四是水彩画专业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为案例研究提供了清晰丰富的素材。
1.“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教学与课程改革
“水彩画专业发展之初,在教学上无可借鉴的经验,一切均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一步一步艰难地前行。”[1]1987年,水彩画专业设立在早期师范系内,并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湖北美术学院由此成为全国八大美院中较早创办水彩画专业的院校。受“85美术思潮”的影响,水彩画专业早期在学术交流频繁、创作激情空前高涨的热潮中迅速发展壮大。水彩画专业尚隶属师范系时,教学模式较为单一,课程设置也不完整。水彩画教学采取的是分科教学模式,仅设立了水彩风景、水彩人物两科。直到现在,水彩风景、水彩人物这两门课程依旧作为重要的传统课程,延续至现代水彩画教学体系之中。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完善和师资力量的发展壮大,水彩画专业又在这两科基础上,相继增设了素描、水彩静物、艺术实践等专门系统的课程。
2.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专业发展瓶颈渐显
1989年湖北美术学院第一届水彩画专业学生毕业,其中7位同学的毕业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水彩画专业的社会影响力逐步得到放大,学科开始脱离师范系,成为美教系的一个新设专业。1998 年,水彩画专业开始招收第一批研究生。2003年,水彩画专业开始面向全国招收研究生。在1987年至2009年这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培养了众多富有成就的水彩画家和艺术教育工作者,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从事艺术创作与美术教育,为我国水彩画发展提供了充实的人才保障。总体来看,在2009年以前,上述成绩已经在业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专业发展开始遇到瓶颈,水彩画专业独立成系的现实需求愈发强烈。
1.创设水彩画系,专业建设趋向制度化
2009年6月,湖北美术学院以原美术教育系为基础,对原有专业力量进行整合,率先在全国艺术院校中成立水彩画系,这也是我国第一所水彩画艺术高等教育教学单位。其后,教学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规模与质量稳步提升,并逐步拥有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成绩突出、专业年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独立发展的专业体系与日臻完善的科研团队共同推动水彩画专业成为湖北美术学院乃至全国同行中具有特殊影响的新型专业。
2.课程开设系统化,凸显专业的特色化
水彩画系设有素描、水彩静物、水彩风景、水彩人物(头像、胸像)、水彩人物(人体)、水彩人物全身像及艺术实践等29门专业系统课程。专业教材丰富。2009年水彩画系成立之后,除了保留传统优势的科目外,还创造性地增设了“水性材料表现”这一课程,这也使得湖北美术学院成为全国最早开设水性材料研究课程的院校。“水性材料表现”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技法,熟练掌握水彩材料、工具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单一创作模式,探索综合材料在水彩创作中的可能性。新的水性材料的出现和介入,使得水彩在视觉领域的表现范围进一步拓宽,创造出由点、线、面、色、质组合而成的特有的绘画语言,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形式,产生不可预见的画面效果,有助于激发学生在追求具体物象之外的某种个性表现与艺术思考,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水彩画系本科基础教学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专业建设成效显著,教学科研成果丰硕
2009年,水彩画系的“水彩画创作”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参与该课程的水彩画教学团队被评为“湖北美院优秀教学团队”。同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水彩·粉画展”中,水彩画系教师作品全部入选全国美展,部分作品获奖。2010年,“水彩画创作”又荣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 年5 月,水彩画系设置“材料表现与制作”课程,并成立各职能教研室及研究所,即:水彩画造型教研室水彩画技法教研室、水彩画综合表现教研室:湖北水彩画艺术研究所。2015年,又设立了艺术创作教研室。四个教研室与艺术研究所间分工明确,推动了水彩画系的专业建设。
截止2020年,水彩画系共有教职工23人,专业教师17人,其中正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助教4人;拥有国家级精品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教学成果奖1项、国家级艺术基金4项、湖北省百人美术人才工程7人、“屈原文学奖”称号1人、湖北省美术创作重点项目扶持工程3项、湖北艺术节楚天文华奖1项等。
1.完善组织建制,明晰专业职责
水彩画系在造型基础教研室、水彩技法教研室的基础上,又先后成立了水彩综合表现教研室、水彩画艺术创作教研室以及水彩艺术研究所。四个教研室和艺术研究所,均是为了配合水彩画系教学与科研的发展要求而设立的。
水彩画造型基础教研室,负责基础教学工作,以素描课程为主要教学内容。素描课程是美术教学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科目,在水彩画系基础课程中占有较大的比重。素描课程伴随着课程改革,由原来仅凭经验教学的笼统方式,转变为注重“主题性”研究的课程模式,力图让学生在掌握造型、构图、技法等基本知识后,建立起绘画特有的语言意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绘画知识结构和专业素质。水彩技法教研室,负责水彩工具、材料、技法的教学和研究,设置了水彩静物、水彩风景、水彩人物等课程,这三门课程延续着早期水彩画专业的教学方式。水彩综合表现教研室,依托于水性材料系列课程,负责水性材料运用研究与实验。水彩画艺术创作教研室,则全面监管了毕业生的毕业创作环节,相应设置了“毕业创作”等课程。水彩画艺术研究所,为学生提供艺术实践的机会,负责系部师生对外展览、学术讲座以及教材编写等各种交流与研究工作。
2.强化组织交流,谋求发展空间
中国大学在内部主要实施“单位制”管理,若没有独立的建制,专业的相对自由独立发展难以见效。自从教学学术获得认可以来,系所之间广泛的教学与科研交流成为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途径。自水彩画系建立以后,水彩画专业有了相对独立的发展空间,加速了水彩画专业的跨越式发展。系内不同类型研究所的组建,强化了基层学术组织的职能,这些基层学术组织将教学与科研完美的融合发展,最大程度地推动了专业的纵深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可以说,完备的机构组织和课程设置,丰富的教学内容,让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形成了愈发成熟、愈发完整的教学体系,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鲜明的特色。
1.打造精品,推动课程的系统化建设
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水彩画创作”课程于2010年荣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作为全国水彩画唯一的精品课程,2013年又成功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该课程以刘寿祥教授为主要负责人,以水彩画系一批中青年教师为主讲教师。他们长期坚持在水彩画教学的第一线,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富的水彩画专业教学经验,使得“水彩画创作”系列课程能够具有鲜明的课程特点和突出的专业教学模式。作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水彩画创作”包含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既丰富又有极强的专业性,符合水彩艺术学科的要求,注重水彩学科知识结构的设计。
课程设置除了在“水彩技法制作”、“创作实践”课程和选修课程涉及水彩静物、水彩风景、水彩人物几大传统题材教学内容外,还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增加了“中国画白描”“油画”等课程的学习。此外,水彩画系及时把水彩画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教学改革、教研成果如增设的“水性材料表现与制作”课程,引入水彩教学实践,既注重了传统的水彩技法研习,又充分关注到现代水彩画的发展方向和前沿动态。
2.理论与实践结合,助力实践课程走进课堂教学
水彩画专业实践课程更多地偏向水彩画的创作实践,将“江汉平原”水彩地域文化特色及创作理念植入课堂,设置了“艺术创作实践”“水彩制作”等课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彩画系每年都会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进行相应拓展和资源更新,增加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相关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链接,并随时将湖北水彩画发展研究相关成果内容进行网上展示。同时,根据系部优秀教师的实际课程内容,提交最新的授课视频,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重复观看教学内容,能够在体系化的视频教学中触发学习兴趣,通过网络初步达到速写、素描、色彩、水彩风景写生等实践教学的学习效果。还提供教师、学生的优秀习作作为课程资源,可供学生临摹学习或做作品分析,提升艺术修养与水彩画鉴赏能力。水彩画系的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实现了网络教学与实际教学的充分衔接,实现了将画室搬到网络的课程现代化教学改革,对于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实践育人,开展“江汉平原行”系列教学活动
江汉平原是中国三大平原之一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片土地孕育了荆楚文化。水彩画专业的“江汉平原行”系列活动是以江汉平原地区为基地,通过实地考察、现场写生、文化交流等方式,打造具有湖北水彩地域特色的学术活动。自2010 年发起以来,在水彩画系教师的组织下已连续开展了11 年,先后赴湖北洪湖、荆门、枝江、宜昌、潜江、孝感、天门等地开展艺术考察、采风写生。“江汉平原行”活动每年都会将师生下乡写生的创作作品以“江汉平原行”主题画展的形式呈现出来,并且开展相应的学术研讨会,对地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2.建设品牌,积极构建特色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创办“江汉平原行”系列活动的初衷,是希望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在水彩画专业建设上,打造出具有“江汉平原”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彩教学体系,同时,借助水彩画这一创作形式传递荆楚文化的独有内涵。“江汉平原行”活动已被纳入到教学实践的第一线,将田野下乡写生的实践活动和举办画展、开展水彩学术研讨会、出版画册等学术活动相结合,成功打造出了水彩画系独有的“学术品牌”,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也获得校外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肯定,直接促进了水彩画专业建设的发展。
经过十数年的累积,“江汉平原行”系列活动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出现了大量优秀的能够表现出荆楚文化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2012年,水彩画系开设的“构建以江汉平原为地域文化特色的水彩画教学体系”教学项目获得了“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该奖项为艺术类最高奖。
1.不断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旨在培养掌握美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和中等学校进行美术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以及从事美术创作、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基于此,水彩画系在课程设置、组织建立、实践教学、专创融合等方面开展了诸多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不断寻求创新,开发和设置特色课程,努力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丰富的教学内容、科学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专业创作的能力。第二,水彩画系艺术创作教研室与水彩画艺术研究所的成立,为学生寻求对外交流与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第三,增加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将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系统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第四,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进一步推进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培养人才,与企业行业共同修订培养方案、制定教学计划、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基于以上的工作,愈来愈多的研究生、本科生,能够凭借课程教学作品以及毕业创作,直接入选全国美展和湖北省美展,多数学生能够在国际、国内各项专业展览中获得奖项,这也是水彩画系近年来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
2.加强与专业艺术院校的学术交流
通过组织策划国内外大型展览,强化学术同行交流,与多处专业研究机构加强合作。邀请美国国家水彩画主席肯·戈德曼来校举办《世界水彩画历史发展与现状》讲座,并与水彩画系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水彩画系教师多次受邀参加国际国内的专业展览,如“越南国际水彩画邀请展”“IWS 首届国际青年水彩画家邀请展”“‘异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邀请展”“湖北美术节——湖北水彩画邀请展”“湖北省美术人才培养工程百人美术作品展”“武汉·印象——一方水土美术作品展”等展览。青年教师举办水彩作品展,如青年教师邓涵个展“‘重构的记忆’——邓涵水彩作品展”,青年教师邵昱皓个展“‘又见青花’——邵昱皓纸本作品展”,青年教师李宁个展“‘宁境’——李宁纸本作品展”,邵昱皓受邀参加“2015两岸水彩画精英展”等学术展览。作为湖北水彩画新生代的青年教师,他们对推动本专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与宣传作用。
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在几十年的发展与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与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其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专业建设中不断取得瞩目的成就,为社会培养了众多高素质人才,为水彩画专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