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祥,文 静,宁来雨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15年,国家出台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这对中国推进高质量的金融服务起到了指引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普惠金融的基础上实现了服务方式的升级,它能够降低服务成本和提高服务可得性,在当今疫情的特殊环境下,更是可以通过无接触的形式为有金融需求的人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湘西地区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较为落后,所以旅游业成了湘西为数不多的可发展的产业。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根据当时湘西的实际情况,认为“发展旅游业是湘西今后最大的门路”。在国家的扶持下,湘西地区利用特色旅游业,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
普惠金融的概念于2005年联合国大会被提出,最初的定义是用最合理的、可负担的成本帮助小微企业和低收入的人群提供信贷,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1],降低获得金融服务的门槛[2]。Sarma(2008)认为普惠金融就是让更多的人以较大的便利度来获得金融服务[3]。Dupas等(2013)强调,普惠金融的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居民储蓄方面,通过储蓄增加小微企业投资,促进经济增长[4]。我国学者唐亚晖、刘吉舫(2019)认为,发展普惠金融能够实现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平等的目标[5]。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国外学者对互联网与传统普惠金融相结合的数字普惠金融进行了研究。Demirgüç-Kunt A.等(2012)认为在普惠金融方面引入互联网,可以实现农民增收,进而减少贫困[6]。Diniz E等(2012)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进行研究,指出公平的分配可以加快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7]。国内学者更多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和结构出发,比如宋晓玲(2017)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指的是以数字化的技术来驱动普惠金融,实现发展的弯道超车、收入差距的缩小、社会公平的提升[8]。黄益平(2017)强调数字普惠金融的参与者包括两部分,即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传统的信息技术服务的金融机构[9]。张贺、白钦先(2018)认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包容、减贫和增长三大效应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0]。孙继国等(2019)学者对此正向作用也进行了证实[11]。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居住着土家、苗、回族等30多个少数民族,截至2020年末,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共有旅游等级景区(点)37个,其中4A级以上景区(点)12个,旅游资源十分丰富[12]。但是由于旅游发展经验的不足,致使有些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效用最大化的利用,旅游产业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引起了学者对湘西州旅游发展道路及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经济的探究。田开友、李龙(2012)强调,不合理的产权制度制约着湘西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选择合适的模式能够增加资源的利用效用[13]。龙茂兴、王华(2013)指出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是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之本[14]。王兆峰、鹿梦思(2016)认为推动湘西州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的关键在于拓展游客市场与加大旅游业态的创新[15]。要想富,先修路。叶茂等(2019)学者强调,交通是推动旅游空间合作的先决条件,对旅游合作空间格局产生重要影响[16]。朱烜伯等(2021)认为,要想真正开发湘西州的传统部落,要从政府、企业与居民三方面去引导村落系统重构,助推乡村振兴[17]。
以上的文献基于产权制度、生态文化、游客市场和交通等不同的角度分析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战略实现方式,但是从数字普惠金融支持的角度来发展湘西州旅游业的文献却没有。因此,本文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整体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从本地政府、企业与居民自身利用数字普惠金融的方式出发,以湘西利用旅游产业发展为基础,走出一条湘西乡村振兴特色之路。
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原因,作为国家扶贫攻坚的连片特困区的湘西州,其公路发展严重不足,据2020年湘西州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0年末,湘西州公路里程数为13 182 km,仅占湖南省公路里程数的5.47%,民用车辆拥有量为437 604辆,占全省的比例更是低至2.84%。除此之外,湘西州的5.53亿元的邮电业务总量占全省的比例为1.29%。相对闭塞的交通现状和匮乏的交通运输设备对于一个想要迫切发展旅游的地区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近年来,湘西州的各个地方为了发展自身的旅游业,创造出了许多旅游发展新模式。例如,德夯村是一个传统的苗族聚集村落,所以人们利用当地的特色建筑、风俗与服装为中心点,吸引了许多外来游客的到来。十八洞村以当地的生态环境与民俗风情为特点,采用生态与农业相结合的模式开展了诸如“农家乐”之类的活动。作为AAA级旅游风景区的吕洞山也建设了苗族文化体验区和金洛河风景区。虽然这些地方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出了自身的特色产业,但很多其他地方不考虑自身的条件,把成功的模式照搬照用,造成了旅游发展模式同质化,各种活动节目千篇一律,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使得外地游客回游的概率大大降低,难以做到旅游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由于缺乏专业的旅游开发指导和明确的旅游开发计划,导致湘西州发展旅游产业时开发成本过高,管理方式模糊,在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后期维护方式上不够细致清晰,只关注于获得即时利益,对于环境承载力这方面考虑较少,直接导致了一部分的环境和文物遭到了一定的破坏。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引,以为发展旅游产业无非就是观光、农家乐等一系列初级的活动,没有深入理解旅游产业的全过程链条,模式过于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湘西州地区作为国家级特困区,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有利倾斜,对于数字普惠金融在湘西地区的发展,国家也积极践行“政府主导,企业实施”的原则,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来推动其经济等各方面的繁荣发展。
对于任何一个地区来说,要想实现产业的发展,金钱是必不可少的。湘西地区想要真正发展特色旅游产业,就需要用资金去完成产业结构和管理结构的升级、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实行数字普惠金融政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缓解中小微企业或者个体的融资约束,提高金融服务的满意度和金融服务的可得性,真正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效力。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的实施,当地政府和企业减轻了资金周转的压力,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
普惠金融的出现,解决了急需资金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难”的难题,这有利于当地发展实体经济等支柱性产业,但是由于程序繁琐复杂、要求门槛过高,让很多人对于普惠金融望而却步,没有达到“普”与“惠”的初心。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它利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将程序简单化,还能让服务门槛降低。简化的程序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更深层次地解决了“融资贵”的问题。旅游产业作为大湘西的特色产业,在有充足资金的条件下,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结构的升级转化。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可以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到一个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比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的部分优势是扩展了金融服务的领域、增添了金融服务的方式和架设了金融部门与企业或者个体联系的“高速公路”。这些优势对全产业的创新成果转化起到了促进作用,所以它也会提高湘西地区旅游产业的创新能力。
要想富,先修路。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最直接的作用就是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和更高的服务门槛进行资金支持,当地政府可以利用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政策更加快捷、低成本地获得所需的资金。通过招标的方式让建筑企业投标,加长公路里程数,同时也注意水路与空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使得在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带动当地企业的收入增加,还会让外地游客更加便捷的进入旅游区,间接增强游乐体验感。并且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会让湘西州旅游产业的结构更加优化,旅游环境得到改善。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来做。由于缺乏专业指导,本地旅游发展只关注了眼前利益,没有为未来做长远打算,造成了生态环境和历史文物等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发展旅游产业的企业通过利用数字普惠金融得到的政策性资金,大力引进管理型、实干型与创新型人才,让整个产业结构得到升级,产业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方式更加先进。同时在旅游产业得到发展之后,用丰厚的薪酬和明确的晋升制度留住专业人才,实现大湘西旅游行业的持续性繁荣发展。
专业人才需要引进,服务型人员也不可或缺。考虑到经济性和可得性等因素,服务这一块可以依靠当地民众来完成。这不仅会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也会让外来游客真实深刻地体会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但是由于民众整体服务意识较为薄弱,专业知识不够全面,所以会拉低服务的层次。为了应对这一困境,可以利用资金专门成立此方面的企业,聘请专业的人员培训从事服务行业的民众。通过培训,可以提高湘西州旅游产业的服务层级,以高素质、高质量的精神面貌迎接外来游客。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生产物,具备与传统普惠金融所不具有的优势。数字普惠金融利用信息与数字技术,将包容性金融以更加经济方便的方式去服务于每一个迫切想要得到资金的个体或者企业。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地理区位和地形地势的原因导致整体发展水平并不高。通过搭数字普惠金融这一新生产物的便车,利用得到的资金从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和旅游景点、开发产业新模式、高薪引进专业性人才与培训当地民众等方面实现湘西州旅游产业整体架构的蜕变升级,从根本上促进湘西州旅游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