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许昌 461000)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以及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密切,翻译活动大量增加。在翻译目的论角度下开展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工作,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关键举措,同时对于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的高校英语翻译模式创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部分高校主体由于对翻译这一板块重视程度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完善、英语翻译课程建设不完善、教学方式单一老套等问题,学生英语翻译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并未得到有效的提升。在今后翻译目的论下英语翻译课程模式创新工作中,要积极提升高校各主体对英语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不断完善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体系,进一步优化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的培训机制,深化高校师生对于翻译目的论的理解与运用,促进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要进一步鼓励教师进行创新,从而推进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全面发展。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结构主义的理论模式,它主要从译文视角对相关内容进行翻译研究,以译文功能为取向,注重翻译的实用性。[1]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和完善主要经历了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an Reiss)的文本类型和翻译批评理论、弗米尔(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曼塔莉(Man-ttari)的译者行为理论以及诺德(Nord)的翻译为导向的文本分析理论四个阶段。[2]翻译目的论视角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其初衷在于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我国高校现有的英语翻译课程结构进行完善,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
翻译目的论是一种与传统的“文本中心论”完全不同的翻译理论,强调对“翻译要求”的尊重,认为译文的功能性远大于对原文的忠实性。在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过程中,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是从“话语”视角动摇“文本中心论”的第一人,为从翻译的实用功能角度进行翻译理论的建构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在翻译目的论的发展过程中,凯瑟琳娜·赖斯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赖斯认为,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翻译应该基于翻译的具体要求而非原文的文本意义,翻译人员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译文的功能而非翻译内容的忠实性,成并由此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此外,曼塔莉提出了译者行为理论,认为翻译是“为取得某一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复杂活动”。[4]翻译人员的翻译是对原作中所提供的知识信息进行选择性翻译,根据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阐述和解释,从而进一步提升译文与其所处文化的适配性。
首先,翻译目的论主要强调对翻译要求的重视以及具体语境的分析,在翻译过程中更加强调对翻译功能性的尊重。在运用翻译目的论进行翻译工作的过程中,翻译者要明确翻译的要求,但不必将与原作翻译的忠实性作为检验翻译优劣的最高标准。同时,在运用翻译目的论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存在对于原文本意识的弱化、对于译文功能性的突出,[5]这对于我国翻译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其次,翻译目的论强调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环境的重视,在运用翻译目的论进行翻译的过程中,还需要考虑相应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诸多因素,对译文进行适时调整,从而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理解性。最后,在运用翻译目的论进行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论还强调对翻译语境的重视,不仅尊重译文所处社会文化背景,还对相关的翻译策略、翻译技巧有一定要求,[6]需要翻译人员不断提高自身对于原文以及译文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从而进一步提升翻译质量。
翻译目的论在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工作中的运用对于高校翻译课程建设以及学生翻译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为我国高校翻译课程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我国高校翻译课程模式多样性的提升。其次,有助于高校翻译课程理念的更新,对于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实效性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最后,有助于高校翻译课程评价模式的优化,对于高校翻译课程的构建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工作的开展是对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理念的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优化,但是在实际的英语翻译模式创新探究工作中,部分高校主体对于翻译课程重视程度不足,高校英语翻译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不足,对于翻译目的论的了解不够,以及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原因,对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各主体对翻译课程给予极高的重视,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翻译课程为培养专门翻译人才而设,[7]对其他专业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帮助有限,不利于我国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翻译部分在英语试卷中分值有限,部分高校学生认为翻译部分得分较艰难,对于翻译课程建设以及翻译课堂教学的配合程度不高。部分高校对于英语翻译课程建设重视程度不足也是影响其实际工作质量的重要原因。部分高校对于英语翻译课程课时分配不足,课时安排未能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发展规律,不利于我国高校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
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高校各主体充分重视翻译课程的重要性,还对英语课程体系完善程度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是在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课程模式创新工作的实际开展中,首先,高校翻译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较短,导致学生对于翻译目的论这一理论理解过于浅显,无法将翻译目的论与实际翻译过程相结合,对于学生翻译水平提升帮助不足。其次,部分高校翻译课程结构并不完善,大部分高校未能将口译与笔译进行有效地区分与建设,导致学生口译以及笔译能力提升不足,对于学生英语素养以及专业视野的开阔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最后,部分高校还存在英语翻译课程指导思想模糊的情况,导致实际的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考核评价过程都缺乏明确的指导思想,对于相关翻译课程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教学策略的采取都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翻译目的论下英语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对于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首先,由于部分高校专业英语翻译教师人数不足,导致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教学倦怠感增加,对于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其次,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在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对于翻译目的论的理解不透彻,对于翻译目的论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足,无法将翻译目的论的作用有效发挥出来,阻碍了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最后,在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部分高校英语教师培训模式僵化、培训内容单一也是阻碍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因素,同样不利于我国英语教师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
翻译目的论下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英语翻译教师综合考虑学生英语水平、翻译课程教学资源以及翻译目的论理念,对英语教学模式进行完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首先,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实际的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中不仅不能深入领略翻译目的论的深刻意蕴,还对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提升以及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未能将翻译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进行有效结合,翻译教学内容的功能性与针对性存在一定的不足,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英语翻译能力的提高都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最后,部分高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创新因素有限,大部分高校英语翻译教师的课程开展步骤大致为以下几步:选定市面上已经公开出版的翻译教材,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对于部分知识点进行补充,课程结束对于学生的翻译水平进行卷面考察,核定分数并且给予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运用翻译目的论对原有教学模式加以创新,同时忽略了翻译技巧的传授,[10]不利于我国高校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
在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创新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提升高校各主体对于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强英语翻译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对于翻译教学模式的创新能力。此外,高校还要进一步加强英语翻译课程体系建设,更新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将翻译目的论与我国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紧密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英语翻译水平以及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首先,在高校领导层面,要积极组织高校领导对于英语专业建设的评估工作,同时要积极组织回访,了解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步入职场之后自身存在的优势以及不足,明确较高的英语水平以及良好的翻译能力对于学生求职以及就业方面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领导对于翻译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进一步重视英语翻译课程的功能性以及实用性。[11]其次,高校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对于英语翻译课程的重视程度,鼓励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创新英语翻译课程的呈现方式,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英语课程教学能力。最后,高校还要充分运用相关校内宣传方式,扩大对于翻译目的论以及翻译课程的宣传力度,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高校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的配合程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翻译目的论下英语教学模式创新探究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所以,高校首先要明确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为英语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教学管理工作人员提供明确的指导方向,促进英语翻译课程建设质量的提升。其次,高校要进一步平衡听、说、读、写、译这五部分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的课时分配,酌情延长英语翻译课程的课时,提升英语翻译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最后,高校还要对英语课程结构进行进一步完善,将翻译目的论与高校英语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结合,进一步丰富高校学生英语词汇量,促进高校学生英语水平的提升。
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创谈探究工作的开展还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促进翻译目的论与英语翻译课程的紧密结合。首先,高校要扩充英语教师队伍中专业翻译人才的数量,减轻翻译课程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的工作量,给予教师人文关怀,为高校英语翻译教师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充足的空间,促进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质量的提升。其次,高校要进一步丰富教师培训内容,加强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对于翻译教学方式以及相关翻译教学理念的掌握,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教师培训机制与翻译目的论的融合,为高校英语教师翻译教学能力提升提供明确的途径。最后,高校还要为教师构建良好的教学研讨机制,进一步提升英语翻译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
翻译目的论下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高校加强英语教师队伍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对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建设理念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高校翻译教师首先要提升对于学生课堂教学主体地位的重视,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翻译目的论的运用方式,提升学生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高校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提升。其次,高校在翻译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提升翻译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的结合程度,提升高校英语翻译课程的功能性与针对性,促进我国高校英语翻译课程质量的提高。最后,要进一步创新我国高校英语翻译目的论的教学模式,在实际翻译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运用科学的翻译理论,还要将翻译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结合,促进高校翻译课程开展方式的优化以及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