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雍(公元168―243年),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东吴重臣。顾雍一生从政56年,在东吴为相19年,谨言慎行,名气虽不及蜀汉的诸葛亮和曹魏的荀彧,但他处事有道,政绩卓著,为世人所敬重,是东吴在位时间最长的丞相。
《唐会要》将顾雍等八人评为“魏晋八君子”,故其又被称为“君子丞相”。
师从名士 封侯瞒母
顾雍出身于江南本土的名门望族顾氏。他的曾祖父顾奉曾任颍川郡太守。顾雍小时候拜南下避难的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为师,学习琴技和书法。顾雍才思敏捷,又能专心致志地练习,所以艺业发展顺利。蔡邕对顾雍钟爱有加,认为他将来必能学有所成,于是将自己的名字(“雍”与“邕”同音、同义)赠给这位弟子。又因顾雍时常受到蔡邕的赞叹,所以取字“元叹”。
出身望族,师从名士,加上自身修养出众,顾雍在20岁时便被举荐为合肥县令,正式走上从政之路。后来,顾雍历任娄县、曲阿、上虞等地的地方长官,都取得了良好的政绩。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被东汉朝廷授为讨虏将军,兼任会稽郡太守。孙权受命后,并未到郡就职,而是让顾雍担任会稽郡丞,代理太守处理政务。顾雍不负重托,讨伐贼寇,使得郡内安宁富足,官吏和百姓都十分敬佩。
此后经年,顾雍进入孙权的幕府,担任左司马。孙权被册封为吴王后,顾雍升迁为大理、奉常,又领尚书令,封阳遂乡侯。顾雍从20岁离家外出做官开始,从不提及自己的功名如何。然而,封侯与获得其他官职不同,是可以传袭下去的。即便如此,受封之后,顾雍回家探亲时,仍未跟母亲提及封侯的事。后来他的母亲从别人那里知道此事,大吃一惊。
黄武四年(公元225年),顾雍把母亲接到武昌。孙权登门,并在大堂上参拜顾雍的母亲。公卿大臣们也都来参加宴会,太子又专门前来庆祝。同年,顾雍改任太常,进封醴陵侯。不久,丞相孙邵病逝,朝中关于丞相人选起了争执,群臣朝议认为应该由张昭继任丞相之职。孙权则力排众议,果断任命顾雍为丞相。
有一回,孙权在朝上咨询朝政得失,张昭趁机将自己收集的意见陈述出来,提出现在的法令太严,刑罚过重,应当有所减缓。孙权听后,没有表态,而是询问顾雍:“顾公认为怎样?”顾雍直言:“臣了解到的情况,跟张公所说的一样。”于是孙权才召集群臣,商议修改法令,减轻了刑罚。 可见,孙权对顾雍的信任与看重。
顾雍为相后直至去世,一共在任19年。吴国末年,陆凯称“汉有萧(何)、曹(参)之佐,先帝有顾、步(骘)之相”,将顾雍比之萧何、曹参,可见顾雍在东吴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缜密持重 秉正不阿
顾雍的性格比较内敛,平时沉默寡言,少有高谈阔论或惊人之举,而一旦开口,往往字字珠玑、鞭辟入里。孙权曾经赞叹说:“顾公不言,言必有中。”因此,孙权对顾雍很信任,每遇难题时便会派中书郎前去请教。当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会高兴地与中书郎反复研究,并留他在家中吃饭;当不赞成孙权的意见时,顾雍就会神态严肃,默不作声,也不挽留中书郎。这样久而久之,孙权都不用问中书郎“顾公怎么说”,而是直接问:“顾公请你吃饭了吗?”据回复,孙权便知道顾雍是否赞同自己的施政措施。
孙权高兴的时候,喜欢摆下宴席,约大臣们聚在一起饮酒。顾雍能感受孙权的快乐,也能理解群臣的开心,每次都会参加,但滴酒不沾,不动声色。当其他大臣酒后丑态百出时,顾雍总是不紧不慢地拿出文房四宝,将这些人闹出的笑话全部记录下来。等大臣们酒醒之后,顾雍便会拿出记录,一一念给他们听。很多大臣听了之后,深感羞愧。再饮酒时,大家都害怕酒后失态被顾雍责怪,有所收敛,不敢肆意无度。对此,孙權无奈地说:“顾公在座,使人不乐。”
当时天下三分,战争与纷争不断,驻守前线的将领想通过军功来加官晋爵,纷纷向朝廷献上讨敌之策。出兵,还是不出兵,孙权拿不定主意,便征求顾雍的意见。顾雍答道:“臣认为他们陈述出兵的好处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功名,而不是为了国家,所以不应该听取。”孙权听从了顾雍的意见,避免了类似蜀国“六出祁山”式的穷兵黩武。
酷吏吕壹因受孙权宠信,担任中书,主管审核各官府及州郡上报的文书。他依仗手中的权势作威作福,不仅通过建立机构卖酒、设立关隘征税等方式牟取暴利,还时常毁谤大臣,陷害无辜之人。身为丞相的顾雍也曾受其诬告,并因此遭到孙权的谴责。后来吕壹的罪行东窗事发,被捕入狱,由顾雍负责审理。面对曾经迫害过自己的吕壹,顾雍依然保持客观,公正审理,最后临走时平静地问:“你还有什么需要为自己辩护的吗?”吕壹趴在地上,无言以对,只是不停地叩头。尚书郎怀叙怒气冲冲地上前斥骂羞辱吕壹。顾雍批评怀叙说:“国家有法令来断定罪行,何必做出如此的行为呢?”对待一位犯人尚且如此,顾雍在民间体察百姓疾苦时对待普通民众的态度与做法,可想而知。
家教有方 循循善诱
顾雍家教有方,其3个儿子均学有所成,在朝廷任职。长子顾邵,取孙策女儿为妻,官至豫章太守;二子顾穆(又名顾裕),官至宜都太守;三子顾济,官至骑都尉。顾雍对外待人宽厚,对内则家教严厉。
一次,孙权的一个侄女嫁给了顾雍的外甥,邀请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选曹尚书)参加婚宴。宴会上,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在高兴之余,多喝了些酒,便起身跳起了舞蹈。旁人试图制止他,根本没用。顾雍虽然很气愤,但考虑到场合和情面,当场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顾雍把顾谭叫到面前,非常严厉地责备道:“君主以能容忍下属的小错误为德行,臣子在任何场合不能忘却恭敬谨慎。汉朝的萧何、吴汉都立下了显赫功勋,萧何每次见到汉高祖的时候,都谨小慎微、十分注意说话的分寸;吴汉侍奉光武帝的时候,也恪守臣节、举止一点不敢张狂。可你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呢?你只不过是依仗着我们顾氏的门第,才得到吴王的重用,竟然得意忘形地当众跳舞。虽说你是酒后,其实还是吴王没有追究你的罪行。你这样不谦虚,日后败毁我家族者必定是你了。”说完,转身面壁躺下,不再理会顾谭。顾谭则懊悔地站在一旁,足足有两小时,顾雍才命他离开。
至德忠贤 辅国以礼
赤乌六年(公元243年)十一月,顾雍病逝后,孙权身着孝服前往祭吊,称颂其:“至德忠贤,辅国以礼。”赐谥号“肃”。顾雍为官,善始善终,其所凭借的不只是望族出身,也不只是才华出众,更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世有君子之道。
在处理和上级领导的关系时,他的处事之道是不矜不伐、不卑不亢。顾雍处事十分低调,不重名,不争权。从顾雍受封这样的大事都瞒着家人可以看出,他一方面无意为自己谋取名利,另一方面也无意为亲朋好友谋取好处。顾雍为相期间,常常去民间考察政策的利弊,提出好建议,立下不少功劳,但从不自以为是、为自己邀功,而是推功于孙权,甘愿做无名英雄。顾雍在处理日常事务时态度谦逊随和,但在大是大非问題上原则性却非常强。孙权治国重视法家的法治,朝中大臣则大多崇尚儒家的德治。当张昭提出“法令太稠,刑罚微重”的问题时,孙权并不认可,暗示顾雍提一个与张昭不同的意见出来。但顾雍并没有迎合孙权,而是选择声援张昭,并最终使孙权减轻刑罚。正因为不矜不伐、不卑不亢,顾雍才赢得了孙权的信任,成为东吴在任时间最长的丞相。
在处理和同僚下属的关系时,他的处事之道是充分信任、彼此尊重。顾雍处事谦恭随和,无论是对同僚,还是对下属,都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与信任。尤其在用人问题上,顾雍不以个人喜好为依据,也不考虑地域、阶层、亲疏等因素,而是以此人能否胜任为标准。一旦任用,顾雍便充分地理解和信任他们,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在日常工作中,顾雍对待同僚下属常怀宽厚之心、厚道待人,能够体谅、尊重他们,尽量避免言语上伤及他人。正因为懂得尊重同僚下属,顾雍也赢得了同僚下属的尊重。
在处理和反对自己的人的关系时,他的处事之道是心平气和、秉公执法。顾雍虽然受过吕壹的谗害,但没有公报私仇、打击报复,而是秉公执法,客观理性地对待犯人,用国家的法律来惩治奸臣。在顾雍看来,对待吕壹这样的人,没有必要满腔怒火地谴责他,而要坚持依照法律处置,不掺杂个人感情。此举不仅体现了顾雍的个人品德修养,更体现了对国家法律的尊重。
在处理和家族子女的关系时,他的处事之道是从严治家、砥砺德行。《大学》曾言:“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一个人要想治理国家,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连自己的家庭都管理不好,又怎能管理好百姓呢?在朝廷中,顾雍是一位为国为民的好官;在家里,他则是一位砥砺德行的好家长,要求家人言行有度、隐忍克制。面对张扬亢奋、得意忘形的孙子顾谭,顾雍绝不袒护。尽管当时顾谭已是负责选拔官吏的朝廷命官,顾雍还是声色俱厉、毫不客气地批评教导,引导其谦虚谨慎、洁身自好。
东晋时期袁宏曾写一文,称赞顾雍“如彼白珪,质无尘玷。立上以恒,匡上以渐。清不增洁,浊不加染”。于公于私、于国于家,顾雍都算得上是谦谦君子,《唐会要》将其评为“魏晋八君子”之一,可谓名副其实。
(作者简介:章林,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政治文明建设研究基地教师)
责任编辑 / 金蕾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