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发展稳中进 双奥之城启新篇

2022-02-27 11:44张蕾磊林苗苗刘卫东
前线 2022年2期
关键词:中轴线委员数字

张蕾磊 林苗苗 刘卫东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2年1月初,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北京市政协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如期召开。

2022年大事多、喜事多,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北京冬奥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首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北京两会现场洋溢着民主团结、踔厉奋发的气氛,代表委员们解读大政方针、传递真知灼见,为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积极建言献策。他们一致认为,紧扣关乎“国之大者”的首都工作,汇聚正能量,把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

构筑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

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需要,也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政府工作报告对2022年的九大任务进行了部署,把加快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细化为全面建设国家实验室、打造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促进高精尖产业能级跃升等方面,引起了代表委员们的热切关注,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建议。

“起步快、行动快、推进快。”市人大代表、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资产研究中心主任文宗瑜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过去一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成效。文宗瑜建议,未来应站在全球科技创新制高点进行布局,关注超前科研领域并提前谋划,完善近期、中期、长期相结合的规划设计。同时,北京要与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形成互相呼应、支持、协调的发展格局,在各有所长的基础上形成合力,避免低效的重复性建设。

“北京要当好科技体制创新的排头兵。”市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史新兴认为,北京在依托市属单位的同时,可以发挥好在京科研院所、高校、央企的作用,共建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共同开展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抢占大国博弈的技术领域制高点。他建议,北京可在中央统筹指导下做到“顶格落实”,即充分发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定位职能,全面落实国家赋予北京的各项权力、职责,用好用足国家各项支持配套政策,当好科技体制创新的排头兵,打造全球领先的创新高地。

通过调研,市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北京市委员会副主委、北京金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莉发现,目前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中各方主体仍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资源未能形成有效衔接。李莉建议,大力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发展,探索企业与中介组织参与高校、科研院所项目研发与中试的体制机制,完善各主体间的反馈和匹配机制;支持建立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与成果评价体系;推动以市场为导向、自下而上的创新组织模式转变,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北京持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一方面要为能给行业下定义、定标准的头部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另一方面要为大量崭露头角的中小微科技型企业排忧解难。这是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2021年,我调研了20多家科技企业,注意到他们反映强烈的‘痛点’集中指向市场,主要表现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场景和市场准入方面的问题。”市人大代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刘颖说,这些科技企业的核心诉求是希望进一步改善竞争环境,不断提高市场效率。为此,她建议通过完善政府服务,特别是做好研发与市场对接方面的政府服务,促进形成更加有效的市场服务链条。刘颖认为,政府应做好政策解读工作,帮助企业合理运用政策红利;推动政务数据平台与社会化数据平台对接,运用大数据扎实做好产业链梳理工作;多点位搭建成果转化应用场景等研发成果推广平台,推动各科技园区实现差异化发展。“当企业觉得在北京有发展前景、经营顺畅、干得舒心的时候,才能够将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刘颖说。

壮大数字转型发展新动能

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于关键处落子至关重要。各项数据表明, 2021年北京市主要经济指标领跑全国。代表委员们认为,这正是得益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所提供的强大推动力,得益于“五子”联动、落子有声。2022年,“五子”联动如何深入推进?代表委员们尤其关注数字经济、商圈改造、文旅消费,积极为北京在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出谋划策。

市政协委员、北京时代凌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孝斌将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总结为:“核心技术存在瓶颈,产业生态系统有待健全,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仍需完善,人才资源有所欠缺”。如何破题?黄孝斌建议,整合科研力量突破一批底层核心技术,加强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基站、数据中心、传输网络、促进数据互通的信息基础设施;以领军企业牵头组建混合型国家级科研课题组,共创研发实验室,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设立专项政府引导基金,撬动社会资本,增强数字经济规模化发展的内生动力。

“数字经济要想健康有序发展,提升监管能力必不可少。”市政协委员、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郭为民建议,在大力推进数字化和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率先探索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监管路径。要充分发挥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作用,加强顶层设计,鼓励有实力的核心企业与银行合作打造企业级数字货币支付结算平台,利用好数字人民币在提升融资及支付效率、追踪资金流向、降低信贷风控成本等方面的优势,打造适应新经济形态的数字金融服务。

数字消费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2021年实现了良好开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磊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说,2021年北京出台了数字消費创新引领专项实施方案、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服务规范等政策标准,21个项目入选国家新型信息消费示范项目,培育15家信息消费体验中心。

市政协委员、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市工商联副主席李志起建议,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上,北京市要继续出新招出实招,除重点围绕打造千亿级规模的世界级商圈做文章外,更要重视在扩内需、优供给上发力提效,以重点建设“新消费品牌孵化基地”为抓手,以数字化“新内容、新场景、新体验”为切口,加快培育本土新消费品牌。

不少代表委员建议,北京应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人才优势,创新打造中国文化IP,推出一批特色场景应用。市人大代表、中文在线董事长兼总裁童之磊认为,元宇宙概念是数字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延伸,为文旅消费创造了全新的场景,消费者可通过全息影像、VR、AR、MR等技术,体验全沉浸、低延时、强交互的文旅场景。

市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马一德建议,超前布局“智能+”消费生态,推动首都消费市场提质扩容。马一德认为,要加速文旅景区、消费街区的5G网络全覆盖,运用VR、AR等技术增强文化消费的沉浸式体验,打造一批智慧文旅产品和文教项目,为消费场景创新创造有效供给。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委书记孙新军说,前门商圈充满老北京味道,未来将搭建“数字+”消费新平台,拓展无接触消费体验,丰富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实现传统商圈的数字化赋能。

擦亮文化融合发展“金名片”

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的古都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特色鲜明的京味文化和蓬勃兴起的创新文化,在传承、砥砺、融合、创新中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在推动北京高质量发展中持续释放能量。北京两会上,中轴线、双奥之城 、博物馆之城等城市“金名片”,引发代表委员们的热议。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7个世纪,绵延7.8公里,是中国现存规模最恢宏、保存最完整的城市中轴线,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北京中轴线申遗,关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和传承,也关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目前,中轴线申遗工作已进入冲刺阶段。市人大代表、北京建筑大学教授秦红岭认为,北京可从两方面推动中轴线申遗工作。一方面,进一步摸清中轴线区域历史文化资源的家底,建立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库。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中轴线历史文化资源的可阅读性与可参观性,增强中轴线的文化体验功能。秦红岭说,应重视整体挖掘中轴线历史遗存同历史场所、空间环境、历史事件之间以及历史遗存相互之间的关联性,以关联性视角整合中轴线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要素,探索场景化打造路径,使其作为“漫步北京”活动的重要内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共建博物馆之城。围绕社会各方力量携手发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市政协委员严为代表中国民主同盟北京市委员会在大会上发言,建议北京既要对标世界一流,支持建设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人类不同文明交融成果的世界级博物馆,又要支持建造一批陈列在街巷、民居中的小微型特色博物馆。市人大代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叶培贵说,一座博物馆之城要拥有多元包容的博物馆体系,不少具有时代特点的物件在城市更新中慢慢消失,它们或许算不上文物或艺术品,但具有重要价值,应当鼓励为这些物件建立博物馆,留住北京城生活的时代记忆。“博物馆这个概念并非高不可攀,我们身边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利用起来。”市人大代表、东城区灯市口小学校长滕亚杰介绍,学校的4个校区建了9个博物馆,涵盖校史、篮球、奥运等主题,师生受益良多。

代表委员们既为北京这座双奥之城感到骄傲,也十分关注奥运遗产的传承利用问题。市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曹卫东建议,搭建一个以奥林匹克为载体的跨文化平台,用奥林匹克这个全世界都能听懂的体育语言来讲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议将北京冬奥会开幕日2月4日设立成冰雪运动日,大力开发和推广观赏型、休闲型、节庆型、民俗型等多型融合、因地制宜的冰雪旅游产品。”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團董事长许泽玮提出,北京夏季奥运会过后,其开幕日8月8日已经成为全民健身日,北京冬奥会正在带动中国3亿多人参与冰雪运动,设立冰雪运动日有利于常态化推广冰雪运动,让冰雪运动成为大众心中的时尚之选,促进冰雪消费。

责任编辑 / 任   征

猜你喜欢
中轴线委员数字
中轴线前世今生:北京何以成为北京
“畅读中轴线 最爱北京城”东方少年领读者培养计划启动
以新科技手段助力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
省政协委员抗“疫”书法选
答数字
看望委员、代表
中轴线 古老北京的文化坐标(五)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