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徐哲超,刘佳陇,樊卫东
(秦岭国家植物园,西安 710061)
野生动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元,在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人类的生存繁衍提供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2]。处在极危、濒危、易危或接近受胁状态的大多数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更是栖息地内或某一地区内的关健种,其生存状态对当地其它伴生物种的保护和生态平衡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伞护作用[3-4]。为了协调好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1月1日我国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正式实施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启动了1989年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调整工作,调整后的名录于2021年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发布[5]。2022年6月2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也发布了新版《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6]。上述两份名录的调整与发布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及时更新、编制权威且具时效性的物种名录,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资源管理、科学决策均具有重要意义。
秦岭国家植物园(108°13′~108°29′E、33°43′~34°04′N)地处秦岭北麓,规划总面积639 km2。园区海拔跨度大(480~3 000 m),地形地貌多样,自然植被分带明显,是一个完整的立体生态系统。园区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属暖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境内大小河流密布、植被覆盖度高,具有极高的物种丰富度。据不完全统计,境内现分布有大型真菌58种,苔藓蕨类343种,种子植物1 235种,脊椎动物221种,昆虫465种[7-8]。鉴于2021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2022版《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发布,加之近年来,随着野外调查的持续进行,不断有新的园区记录被发现。因此,很有必要对园区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多样性编目进行更新,以期掌握该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特征,为其后续的有效监测、科学研究、保护管理提供最新的基础资料。
以《秦岭植物园科学考察报告》[7]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8-10]以及近年来野外调查记录的物种信息等,对秦岭国家植物园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受威胁及保护等级等进行重新编目。物种分类体系采用与上述两版新名录相同的分类系统和物种名称,脊椎动物的濒危等级参见《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进行统计[11-15],未列入上述红色名录的物种暂定为“未评估(NE)”。在编目基础上,分析总结园内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特征及现状。
查阅对比文献和野外调查,秦岭国家植物园现分布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隶属6纲19目36科59属(采集到标本或拍摄到照片的物种46种,文献或访问记录22种,存疑记录1种)。其中,哺乳纲4目10科15属15种,占物种总数21.74%;鸟纲9目15科31属40种,占57.97%;爬行纲2目4科6属7种,占10.14%;两栖纲2目4科4属4种,占5.80%;硬骨鱼纲1目1科1属1种,占1.45%;昆虫纲1目2科2属2种,占2.90%(表1,表2)。由此可见,园区重点保护野种动物种类主要以兽类、鸟类以及爬行类为主,水生种类和昆虫相对较少。
表1 秦岭国家植物园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各分类阶元数量
与2008年出版的《秦岭植物园科学考察报告》[7]记录的35种相比,新增园区记录科8个,分别为鼯鼠科(Pteromyidae)、鸭科(Anatidae)、鹳科(Ciconiidae)、鹮科(Threskiornithidae)、旋木雀科(Certhiidae)、燕雀科(Fringillidae)、石龙子科(Scincidae)和小鲵科(Hynobiidae);增加斑羚属(Naemorhedus)、旋木雀属(Certhia)、灰雀属(Pyrrhula)、鼠蛇属(Ptyas)、裳凤蝶属(Troides)等新记录属26个,新记录物种3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 二级17种, 省级14种。 兽类新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华斑羚(N.griseus),省级重点保护动物猪獾(Arctonyxcollaris)和复齿鼯鼠(Trogopterusxanthipes);鸟类新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鹳(Ciconianigra)、朱鹮(Nipponianippon)和金雕(Aquilachrysaetos)等3种,二级有血雉(Ithaginiscruentus)、鸳鸯(Aixgalericulata)、花脸鸭(Sibirionettaformosa)、凤头鹰(Accipitertrivirgatus)、普通鵟(Buteojaponicus)、领角鸮(Otuslettia)、红角鸮(O.sunia)、雕鸮(Bubobubo)、领鸺鹠(Glaucidiumbrodiei)、红胁绣眼鸟(Zosteropserythropleurus)、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elliotii)、红嘴相思鸟(Leiothrixlutea)、四川旋木雀(C.tianquanensis)和蓝鹀(Emberizasiemsseni)等1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有绿头鸭(Anasplatyrhynchos)、斑嘴鸭(A.zonorhyncha)、白眼潜鸭(Aythyanyroca)、绿鹭(Butoridesstriat)、灰头灰雀(P.erythaca)和酒红朱雀(Carpodacusvinaceus)等6种;爬行类新增省级保护野生动物秦岭滑蜥(Scincellatsinlingensis)、秦岭蝮(Gloydiusqinlingensis)、乌梢蛇(P.dhumnades)和玉斑锦蛇(Euprepiophismandarinus)等4种;两栖类新增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西藏山溪鲵(Batrachuperustibetanus),省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昆虫类新增国家二级和省级重点保护动物各1种,分别为金裳凤蝶(T.aeacus)和陕灰蝶(Shaanxianatakashimai)。
秦岭国家植物园36科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科内含属数最多的是鹰科(Muscicapidae),有5属;其次是鸭科、雉科(Phasianidae)和鸱鸮科(Strigidae),各有4属;牛科(Bovidae)、鼬科(Mustelidae)、噪鹛科(Leiothrichidae)和游蛇科(Colubridae)等4科各有3属;鹿科(Cervidae)和燕雀科各有2属;其余26科均为单科单属。
各科内种的数量差异相对较小,其中鹰科的种数最多,为8种;其次是鸱鸮科,为6种,鸭科含5种,雉科、噪鹛科和游蛇科各有4种;牛科、鼬科和鹀科(Emberizidae)各有3种,鹿科和燕雀科各有2种;其余25科均为单科单种。
珍稀种和特有种及其分布形式是指示某个地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16-17],对它们的研究可为区域性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18]。秦岭国家植物园69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有中国特有物种17种,占物种总数的24.64%。其中兽类有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roxellana)、秦岭羚牛(Budorcasbedfordi)、小麂(Muntiacusreevesi)和复齿鼯鼠;鸟类有红腹锦鸡(Chrysolophuspictus)、斑背噪鹛(Garrulaxlunulatus)、橙翅噪鹛(Trochalopteronelliotii)、四川旋木雀和蓝鹀(Emberizasiemsseni);爬行类有秦岭滑蜥和秦岭蝮;两栖类有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西藏山溪鲵、中国林蛙(Ranachensinensis)和隆肛蛙(Nanoranaquadranus);鱼类仅有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lenok);昆虫类有陕灰蝶。秦岭蝮、秦岭细鳞鲑和陕灰蝶同时也是秦岭地区的特有种。
被《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评估为极危(CR)有林麝(Moschusberezovskii)、黄胸鹀(E.aureola)、中国大鲵(Andriasdavidianus)等3种,占物种总数的4.35%;濒危(EN)有王锦蛇(Elaphecarinata)等6种,占8.70%;易危(VU)有黑熊(Ursusthibetanus)等14种,占20.29%;近危(NT)有白眼潜鸭(Aythyanyroca)等18种,占26.09%;无危(LC)有中国林蛙等26种,占37.68%,未评估(NE)有金裳凤蝶(Troidesaeacus)和陕灰蝶(Shaanxianatakashimai)2种,占2.90%;总体受威胁物种23种,占33.33%。其中中华斑羚等6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 2019)附录Ⅰ,占8.70%;豹猫(Prionailurusbengalensis)等25种被列入附录Ⅱ,占36.23%;黄喉貂(Martesflavigula)等3种被列入附录Ⅲ,占4.35%。
豺(Cuonalpinus)曾记录分布于园区海拔1 100~2 400 m的中山带[7],而园区甚至秦岭北麓中段其相关动态信息已多年未见报道,且依据最新物种评估结果,由于栖息地严重破坏、人类过渡猎杀、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断裂,其分布区与种群数量已急剧下降[11]。近30年以来,仅有少量确认的分布记录,主要来自于我国西部与西南部,在陕西仅散见于秦岭南部[19],加之园区近年来也未监测记录到影像资料,故本文将其暂以存疑方式收录。
动物物种多样性高低与气候条件、植被类型及盖度、食物来源以及栖息地类型等因素密切相关[21]。秦岭国家植物园地处秦岭山脉中段北麓,处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分界线上,属暖温带大陆性山地气候,由北向南依次为平原、丘陵、低山、中山和高山五种地貌单元[10]。从山基的平原河谷到海拔3 000 m的亚高山,分布有杂果林及次生林地、侧柏林带、锐齿栎林带、红桦林带、巴山冷杉林带、太白红杉林带、亚高山灌丛及草甸带等7个林带,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森林覆盖度率达95%,同时密布有大小河流20余条,构成了完整而多样的生态系统。这些自然因素均为野生动物尤其是一些鸟类和兽类物种的生存繁衍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包括多样的生境类型、丰富的食物资源以及适宜的觅食和繁殖场所等。而近些年,在就地保护区实施的天然林修复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移民搬迁工程等,使得物种栖息地得到修复或扩大,人为干扰也减少,一些新记录物种相继被发现。如在亚高山区发现四川旋木雀、普通鵟和金雕等,在丘陵的次生林地及河谷湿地发现斑头鸺鹠、乌梢蛇和玉斑锦蛇等,在水域湿地发现的花脸鸭、鸳鸯、白眼潜鸭和绿鹭等。
秦岭国家植物园现分布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纲19目36科59属69种(表2),主要以兽类、鸟类和爬行类为主。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5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4种,受威胁物种23种,列入CITES 2019附录的34种,这也是迄今为止全园最为系统、全面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多样性记述。随着后续物种调查的持续深入和加强,将有更多的新记录产生,如有分布但未有记录证据的纵纹腹小鸮(Athenenoctua)和金猫(Catopumatemminckii)等。虽然园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物种丰富度相对周边保护区而言较低,但这些物种均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以及科研价值。
目前,秦岭国家植物园野生动物保护还存在物种本底资料不详实,基础科学研究薄弱等问题。对此提出以下几点保护建议:一是扩大调查记录范围、增加调查频次,尤其是就地保护区的中高海拔区域,可采用红外相机技术、eDNA技术等多种手段对隐匿性较强的物种开展更深入调查,实现对物种的分布及其多样性变化长期监测和管理;二是加强对物种的基础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如物种种群数量、群落特征、生境选择偏好、栖息地变化、受威现状、濒危原因及机制等,及时建立技术信息档案,为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三是注重科研队伍建设,加强与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适当开展野生珍稀物种的人工繁育和野外回归工作;四是加强科普宣教,利用“爱鸟周”“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以多渠道多场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提高周边社区居民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