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芳
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路径探析
李林芳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关系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安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高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利用网络创新意识形态教育方式方法,健全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监管体系,把握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权、主导权和管理权,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稳定。
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重要性;问题;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互联网这个新时代的意识形态主战场上,我们能否顶得住、打得赢、站得稳、建得牢,直接关系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1]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信息繁多复杂,众多新媒体网络平台的出现,使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高校应当积极顺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潮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牢牢把握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话语权。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和挑战。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影响国家安全,对于高校稳定和学生个人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是总体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2]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普遍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热点问题以及政治观点等内容,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企图引导学生抵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甚至通过网络故意丑化党和政府的形象,夺取民心,分化民族,威胁我国的安全和发展。高校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之一,极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惑和误导,没有正确的引导,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做出不利于国家安全以及长远发展的错误选择。应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境界,确保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与稳定。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媒体软件盛行,各种思潮在互联网得以快速传播,危险和反社会主义言论在网络上的传播极有可能影响高校学生的思想意识。部分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较弱,可能会受到极端思想的控制和误导,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与教育,极有可能影响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正确认识,使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失去信心,对社会主义制度产生怀疑。这对学校自身建设极为不利,会影响学校校风和校园的和谐稳定。
高校学生与社会接触较少,社会阅历不足,缺乏理性思维,并且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网络上信息繁多,观点各异,可能会影响大学生正确观点的形成。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不够,会受到极端思想的误导,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网络上炫富奢华的现象,造成部分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攀比之心和仇富心理,甚至被不良信息诱惑,成为网络诈骗的对象,学习和思想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人生的未来。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虚拟世界里没有约束,大学生容易沉迷网络,忘记自己的初衷,远离自己的理想,影响价值观念的塑造,最后荒废学业,荒废人生。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高校相关部门的安全意识还不够强,对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和宣传不够重视,没有专门应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文件。对于网络热点问题缺乏敏感性,在社会热点问题上缺乏引导,导致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问题。有的高校甚至淡化和边缘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在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单纯依靠讲解知识传授内容,不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些高校的网络宣传平台传播的内容过于单一,对新媒体的利用不足,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很好地组织和宣传,忽视了学生的参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力不高。
首先,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队伍力量薄弱,主要依靠思政课教师,缺乏专业人才和专业技术;辅导员和其他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人员不熟悉学校的网络管理系统,没有接受网络管理的专业培训。其次,高校网络监管没有形成完善的系统,对学生的网络监督不足,忽视对大学生网络空间的监控和管理,致使部分大学生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影响。最后,高校学生接受意识形态教育主要通过传统课堂教育和党建活动等方式,线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体系尚未形成,传播形式和内容单一,很难说服和吸引个性鲜明的新一代大学生。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各种网络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推动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传播,社会思潮交汇碰撞,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部分西方国家试图通过网络渗透其意识形态,“网络信息的海量性、杂糅性、多元性弱化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被西方‘和平演变’的风险也随之加大。”[3]部分西方国家通过网络介入领土争端问题,宣扬西方价值观念,歪曲事实抹黑中国,指责中国,企图阻碍中国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人在西方势力的蛊惑下贬低我们熟知的英雄人物,造成大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怀疑,严重冲击高校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削弱了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高校要充分认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制、引导机制和监管机制,提高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稳定和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我看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4]高校应创新宣传方式,利用网络载体,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宣传,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高校还要注重文化建设,重视校园信息网络阵地建设,建立具有马克思主义鲜明特点的网站,宣传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使学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挥意识形态的教育作用。在网上宣传先进人物事迹,鼓励大学生关注党报等新闻客户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同时也应重视线下传播,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汇聚两者合力,加强线上线下配合,协同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以确保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5]。
高校学生思维活跃,获取和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对事物的分辨能力不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的管理和引导工作,提高师生的网络自律意识及判断能力。首先,坚持与时俱进,积极利用新媒体。开发主流意识形态理论资源,打造一个以主流意识形态为主的高校网络平台。可以利用数字图书馆、直播平台、多媒体、手机等新媒体工具,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理性分析网络上的错误和偏激言论。其次,加强思政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引导作用,建立和培养专业化的网络舆情工作队伍,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网络意识和责任意识,增强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最后,加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及时掌握舆论走向,找到问题的本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及时以积极客观的态度进行回应,正确引导,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信息的误导。
高校一定要做好信息的安全管理,对校园网络进行监管,防止不良信息的扩散和传播。首先,制定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网络意识形态安全讲座,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高校学生自觉规范自己在网络上的言行。其次,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网络安全防火墙,加强网络监管,对学生在网络上发布的不当信息进行屏蔽、拦截或删除,筛选和甄别网络信息,进行有效过滤,坚持防、堵、疏结合。注意校园网站的建设和修护,完善校园网络防护系统,有效防止不良信息的渗透。最后,建立高校网络舆情及时应对机制,实时监视网络舆情,对于不利于弘扬社会主义的思想和反动言论,应公开发表意见,化解舆情危机。及时了解学生的态度,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对重大政治、热点事件的反应。
新媒体时代,国内外思潮通过网络传播,冲击着高校学生的思想观念。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应紧跟时代步伐,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确保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稳定,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努力,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保障。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9.
[3]潘红涛.关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新考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5):34-37.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5]陶达,张劲.新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6):14-16.
(责任编辑:张宝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