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娟 初青松 李炳熠
(东北大学 a.冶金学院 b.党校,辽宁 沈阳 1108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伟大征程中,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红色物质遗存,形成了宝贵的红色资源。以革命圣地、革命遗址、革命文物等为代表的红色资源是上好“大思政课”的优质教材。笔者拟从理论视角、情感视角和实践视角出发,探讨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意蕴、作用机理以及实施路径。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何意义、起何作用,决定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者首先应明确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红色资源伴随党的成长发展不断丰富,见证了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展革命、建设、改革的全过程,承载着红色记忆和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生动体现。红色资源的真实性特点、精神载体特质和易获取性,使得它成为大学生思想引领的重要支撑。有了红色资源的支撑,思想引领更加生动、鲜活、接地气。红色资源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浴血奋战、抵抗外侮,富国图强、锐意改革,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
不同历史时期的红色精神特质诠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红色资源就是展示这些宝贵精神财富的鲜活教材,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滋养激励他们的精神财富。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合理利用红色资源是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途径,会放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以时间为线索重新梳理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依次探寻相应红色遗迹,将单个红色遗迹串联成线,复原整个事件全过程,不仅有利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还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比如,飞夺泸定桥是大学生都熟知的红军著名战例。大学生参观泸定桥战斗遗址和纪念馆之前,可以先前往不远的磨西古镇,参观磨西会议旧址和毛泽东同志旧居,了解飞夺泸定桥的决策过程。通过参观,学生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在命令下达后,红四团官兵冒着雨,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昼夜急奔120公里,终于在1935年5月29日凌晨6时按时到达泸定桥西岸,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通过对决策、执行、完成任务整个活动链条的考察,大学生会对红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任务的精神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宝贵精神内核决定了它能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作用,而其多样化的呈现形式,使它成为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动素材。红色资源是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将思政课堂与红色资源相融合,实现红色资源的使用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时空上的统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重要途径。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某一专题,将红色资源引入课堂,结合实物讲历史、教理论,将红色遗迹、党的建设成就变成第一课堂的重要内容。高校辅导员可以把党史文献、党史故事作为原料,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主题活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育人功能,将红色资源变成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好素材。
截至2020年12月,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到9.44亿,“80后”“90后”使用频率高。[1]在校大学生是短视频用户的生力军。网络短视频成为很多大学生学习知识、开阔眼界以及消闲娱乐的重要选择。红色资源可以同新媒体新技术结合,实现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线上与线下的互动。教育者可以将红色资源与短视频相结合,打造爱国主义“网红场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与虚拟现实、裸眼3D等技术结合,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近距离地感知红色遗存,感受革命、建设历程。通过这些途径,将革命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建设成就等生动地呈现在网络空间,能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红色资源是推进“课程思政”的新素材,实现专业提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红色资源不仅仅应用于思政课,还可以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党史研究、旅游管理、影视制作、新闻媒体等专业课程,也可以融入其他相关课程,让“课程思政”更有新意。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难题亟待破解。比如,教育过程理论分析有余,事例讲解不足,在教室里讲授课程有余,走出教室亲身体验不足等。这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红色资源的有效利用恰巧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与人员往来、货物运输、资金流通和信息传递相伴随的,还有各种文化和思潮的交流交融交锋。很多错误思潮趁机涌入我国,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造成冲击。其中,对大学生危害最大的便是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党的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西方敌对势力往往利用历史虚无主义对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发起挑战。他们采用谬误的理论,炮制虚假的历史,歪曲历史史实,丑化英雄人物,错误引导舆论,迷惑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煽动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不满,进而妄图造成社会动荡。
红色资源作为批判错误思潮的武器,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这是由其自身所具有的历史真实性决定的。革命遗址、重要人物故居、重大事件发生地等保留了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的真实信息,是重大事件的第一现场,是历史事件的重要物证。对各种错误思潮,尤其是对历史虚无主义,高校可以将红色资源当作反击的长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结合真实历史资料,还原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真相,正本清源,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有力回击历史虚无主义。例如,曾有人宣称从江西出发,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路线到达陕北后,测量中国红军长征路线只有1.2-1.3万华里。这是典型的“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的谬论。只要组织大学生去红军长征途中的革命遗址,重走红军长征路,大家就可以发现“1.2-1.3万华里”的说法脱离了红军长征实际。因为红军长征走的大多是崎岖的山路,而且经常有战略迂回,会在两地之间反复行进(如“四渡赤水”)。经过实际体验,大学生会清醒认识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谬误,更加明确二万五千里长征是党领导下的伟大壮举。
第一课堂是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提升思想认识的重要阵地,老师的讲授和对教材的学习是主要形式,对红色精神的认知偏重于理性分析,停留在文字表述。这样的教育形式导致大学生学习过后印象不深、理解不透,对所学知识也仅仅是机械性的背诵。依托红色资源,让大学生沉浸于红色文化,是提升大学生学习体验的重要方式。
红色资源对红色文化进行优美的展示,符合人类的审美需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审美向度。[3]红色文化是壮美的。红色资源所呈现的美,既有其所处的环境美,又有其所传达的精神美和文化美。这种美既包括像毛泽东诗词、人民英雄纪念碑那样记录革命乐观主义、大无畏精神的英雄气概之美,也包括像嘉兴南湖红船、广安邓小平同志故居展现争取民族自强革命初心、深深热爱人民的崇高境界之美;既包括像八角楼里的马灯、红军脚下的草鞋那样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珍贵细节之美,也包括像江西南昌八一起义、广西桂林湘江战役遗址所展示的场面宏大、意义深远的鸿篇巨制之美。
红色文化是鲜活的。红色资源对红色文化进行生动的展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形成良好情感体验的需要。红色文化的生动性主要表现在红色舞台剧、红歌学唱等文艺活动中。有些地区以重要革命历史事件为蓝本,加工制作成文艺演出,将游览者带入炮火连天的革命岁月或是筚路蓝缕的建设时期,成功引起观赏者情感的强烈共鸣和深刻印象,比如井冈山的大型实景演出《井冈山》、延安的红色历史舞台剧《延安保育院》等。这些都可以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素材。
高校将红色资源更加有机地融入育人过程,不断丰富“大思政课”形式,进一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各方面同频共振、共同发力。
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推动红色资源融入第一课堂。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红色资源可以通过照片、视频或虚拟现实的形式作为课程素材。思政课教师也可以本着就近就便的原则,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遗迹所在地、乡村振兴现场等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场所,把革命、建设的现场变成思政教室,带领大学生认真感受伟大建党精神。比如,教师可以在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鸭绿江断桥,给大学生讲一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在铁岭雷锋纪念馆给大学生讲一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等等。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走访、观看珍贵历史图片、视频、实物与展品,丰富课堂活动,提升思政课程教育效果。
红色资源在第一课堂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与非思政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教材建设相结合,有力推进“课程思政”。比如,平面设计专业可以将设计红色遗迹标识、红色遗迹产品纳入课程内容;景观设计专业可以将红色景区设计、红色主题公园设计融入专业课程中;外语专业可以对党的历史和建设成就进行外语宣讲,讲好中国故事;法律专业可以将红色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案例分析;等等。
红色研学是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形式。在对大学生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在党的生日、建军节、国庆节、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大学生就近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纪念主题活动。在假期期间,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赴革命圣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地深度调研学习,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鼓励学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为激发参与热情、保证活动效果,学校应配套激励政策,对于完成活动任务的学生给以相应学分或者综合素质加分。此外,辅导员还可以通过协助建立志愿服务基地、社会实践基地等方式,与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开展经常性的互动合作。比如,辅导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承担讲解任务、整理有关文字材料、推广红色文化等。
辅导员也可以将班级或者年级做为单位,组织学生线上线下同时开展基于革命故事、英雄人物的表演、演讲、素质拓展等活动,择优选取主题鲜明、活动质量高的作品推广到线上展示。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有利于增强参与活动学生的荣誉感,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扩大活动影响面。通过逐步打造高校红色主题教育新载体,使参加活动和观看活动的大学生逐渐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解,形成对红色文化的亲密情感,进而自觉弘扬、继承革命传统。辅导员将红色资源汇入第二课堂不仅仅是为了丰富活动形式,更是为了增加大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感性认识,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亲近感,通过反复的启发、引导和熏陶,进而在学生心中根植对党的热爱与拥护,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红色资源分布在全国各地,所以用好红色资源离不开社会的参与。红色景区在发挥红色资源教育质量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应重视学习体验的不断提升。良好体验一方面是指优良的景区环境,注意景区的卫生环境美化;另一方面是红色旅游产品的持续迭代升级。这是发挥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核心内容。其次,要着力定制体验感、仪式感更为强烈的红色教育项目。红色资源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独特优势就在于其出色的亲身体验性和仪式感染力。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穿红军衣、吃忆苦思甜饭、唱红军歌、走红军路、读红军书、听传统课、扫烈士墓,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进行重温入团誓词等富有仪式感的大学生专属活动。再次,要设计推出高水准的红色文艺演出和周边产品,打造红色景区特有的文化品牌。对红色景点的讲解、参与式的旅游项目都是围绕已有的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再造式的开发,文艺演出和周边产品的推出则是对红色资源进行创造式的发掘和呈现。红色文艺项目可以是舞台剧、情景剧、话剧等,应基于景区的红色资源禀赋,以当地的红色故事为蓝本,以当地居民为主要参演者,突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彰显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如果条件允许,高校也可以让大学生加入演出队伍,深度参与红色旅游项目。此外,为了适应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助力红色文化持续传播,红色旅游景区可以着手设计自身的周边产品,像布偶、背包、衣帽、手串等等,增加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的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