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鲁霞 张 雷
(1.湖南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2;2.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威海),山东 威海 264200)
在重大公共危机中,舆论既反映了人们对公共危机事件的认知,同时又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问题的研究,是在重大公共危机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抓手。加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及其引导能力建设,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转化为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强大力量,启发大学生从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这既可满足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又能助力高校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高校必须按照网络舆论内在规律办事,对于“突发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1]不断提高自身舆论引导力。
高校大学生群体人数众多,话题讨论参与性强,舆情生成迅速,影响控制难度大。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要通过三个“第一时间”抓住舆论引导先机,做到及时、准时、合时。首先,第一时间牢牢把握新闻舆论领导权。高校要坚定党对舆论的领导权,在舆论引导先机把握上,做到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定力,把握好新闻舆论生成方向。在舆论生成初期,往往各种声音交织,容易蔓延恐慌,人人自危。高校要重视和加强这一关键时期对大学生的舆论引导管理,坚持讲导向、全覆盖、无例外,而不能以所谓“讲开明”“让说话”为由放弃舆论引导管理权。其次,第一时间着力提高话语权,在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定基调、立主导、奏强音。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大学生舆论,做重大公共危机的“第一定义者”。通过学校相关媒体平台迅速公布官方权威信息,做到全面、及时、深入,确保早定义、早引导、早宣传。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精准把握大学生群体特点,并通过生动形象、丰富多样的手段表达,形成校园舆论矩阵,培育清朗的舆论环境,引导大学生看本质、看主流、看趋势。最后,第一时间准确把握高校舆论动态。要对大学生所思所想做到心中有数,研判可能出现的舆论热点和舆论危机,做好引导或备好相应的措施,找准主动设置网络议程的时机;要结合高校网络舆论传播规律,研判网络舆论热点,适时引导网络舆论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做好大学生舆论引导工作,要把握三个“度”,做到“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2]首先,把握“内容度”。既要重视舆论导向又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既要通过正面报道引导大学生增强战胜重大公共危机的信心,又不掩饰存在的问题,客观公布大学生关注的事实真相,及时回应危机反映的社会问题。其次,把握“过程度”。既要保持舆论引导基调的客观性、整体性和连续性,又要重视不同时期侧重点。坚持重大公共危机应对期间新闻报道的导向性和客观性相统一。关于重大信息发布不仅要及时、准确,更要有相关背景材料的全面细致报道,从而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事实真相,避免因为信息的不完整而影响学生综合判断分析,导致其偏听偏信。第三,把握“量度”。既要重视舆论引导过程中报道的规模、数量和频率,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心态和情绪,做到角度恰当、力度精准、密度适中。要及时、适时地把危机应对相关信息传递给学生,同时避免狂轰滥炸式和说教式引导;要把握好宣传节奏和引导力度,不能时冷时热,要及时掌握舆情节奏,弱化宣传痕迹,让正能量、正基调动态持续影响大学生。
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要把握好三个“点”,增强舆论引导实效,凝聚大学生正能量,引导其共同积极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中的困难。首先,高校要把握舆情的痛点和难点,提高舆论方向引导实效。充分研判重大公共危机舆论引导的关键点,把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突显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中国大国责任担当的重大举措传递到每一个学生。及时掌控舆情引导的痛点和难点,针对热点话题做好充分调研,全面细致公布事情原委,及时跟进权威平台公布的调查结果,确保学生知情权的同时做好引导工作。其次,了解大学生的诉求点,提高舆论引导效果。高校要及时回应大学生关心的话题,解答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问题。通过舆论监测及时把握并适时调整舆论引导的方向和重点,保证权威信息及时发布,坚决果断粉碎谣言,把高校舆论引导到良性、健康轨道上。再者,适时调整舆论引导重点,提高舆论引导效用。高校要紧跟权威媒体舆论导向,深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为重大公共危机应对提供积极向上舆论环境后盾;要把握过程性舆论引导重点,将舆论引导的效果落细落实落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提高舆论引导实效。
高校在进行网络舆论引导的过程中,应主动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用好相关制度保障,以法治为依托,做好网络监管,不断拓展平台,为做好舆论引导打通路径。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细化、完善学校舆论管理条例。“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3]为网络舆论管理和公共危机应对保驾护航。首先,应重视法律手段的必要性,充分认识到法律的力量。积极学习并遵循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关注在重大公共危机期间国家的法律补充,做到管理过程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据最新法律法规,结合具体情况,及时完善相关规定,以校规校纪形式进一步细化各项法律规定,使其既对网络发言人起到一定规范作用,也对网络监督责任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双管齐下,净化学生网络舆论环境。其次,完善网络法治宣传,引导大学生主动认真学习相关法律规定内容,以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要及时开展网络法治教育,通过开设法治课程宣传法治精神,帮助大学生深刻了解自己在网络舆论中的权利和义务。高校要以自律与他律并行的网络治理模式,提高高校网络舆论的监督执法成效,明确依法惩治,严格做到明令禁止,对在网络舆论中造成不良影响、违反法律规定、违反学校管理条例的行为依规惩罚。加强合理引导,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探讨良好舆论环境的实现方式和重要意义,充分发挥自律和他律之间的相互促进,通过德育引导从根本上遏制恶性舆论,营造和谐舆论环境。
“要加强网络媒体管控,推动落实主体责任、主管责任、监管责任。”[4]重大公共危机期间,高校网络舆论管理应实现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明确高校党政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网络舆论预警作用,做好监测、预警、研判,推进网络舆论引导特殊化和常态化的协调统一建设。首先,全面启动高校舆情监测制度,做到“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通过对媒体、微博、微信等平台的监测,直观汇集网络舆论信息,敏锐发现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舆情,及时进行学生高热度话题的分析和引导。努力使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相互补充和协同,通过对关键词分析,精准监测、全面掌握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相关舆情信息。其次,发挥舆情负面信息预警机制作用。根据对重大公共危机的研判,细化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可建立红橙黄三级预警机制,并对每一种级别预警的应对措施进行充分探讨,实现对舆论的全覆盖;充分发挥舆情预警机制作用,通过监测语义、重点词或主题,加强网络舆论日常监督,全面做好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舆情防控。另外,发挥高校舆情研判机制作用,找准舆情焦点、掌握大学生关注热点,确保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高校舆情监测部门要及时对舆情信息进行分析研判,聚焦学生舆论动向、舆论态度、舆论情绪和舆论认知的变化,做好对舆论风险的动态预警和规范;建立高校内部相关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度,落实高校各部门在监测、预警、反馈等环节的责任,建立与外部相关部门、平台之间的沟通协调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为主动应对网络舆情打好基础。
重大公共危机期间,高校应完善并推进舆论传播扩散的平台和载体建设,避免因渠道不畅而诱发不可控负面舆情。做好重大公共危机期间大学生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首先,在重大公共危机应对中,高校应充分应用现代通讯工具,广泛使用现代传媒手段,为大学生提供表达平台。要在第一时间通过学校舆论路径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和舆论方向引导,为学生提供健康正向舆论交流平台,鼓励支持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想法,为重大公共危机期间高校舆论引导的针对性提供研究契机。其次,不断创新校园网络平台,吸引大学生“眼球”,进一步提高高校网络舆论引导力。在保留原有新媒体平台基础上,不断创新校园网络综合平台,着力打造一批手段先进、形式多样、竞争力强的新型网络平台,比如校园虚拟教室、校园虚拟实验室,等等。通过建立集思想性、学习性、服务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网络交流平台,一手抓创新,一手抓管理,确保舆论平台可控、可监测。
做好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舆论引导,高校应当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打造舆论引导思想力“高地”,强化舆论导向。
重大公共危机期间,高校应坚持全员育人,用好三支“队伍”,做到三个“讲清楚”。首先,充分发挥高校思政教师队伍力量,讲清楚重大公共危机应对道理。高校思政教师要在课堂上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领导能力和应对能力,讲清楚我们的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及时发现和总结在危机应对中出现的感人至深的爱国故事,鼓励学生以榜样为目标,激励自身成长。其次,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队伍扎根学生的优势,讲清楚应对重大公共危机中的中国精神。高校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贴近学生队伍的优势,用危机应对中的实际案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主动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做好舆论引导。再次,高校要抓好“课程思政”队伍,弘扬主旋律、正能量。鼓励高校一线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切实“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一线教师要通过做好重大公共危机期间的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增加学生对任课教师的认同度和信任度,有效影响学生态度,坚定支持舆论引导者观点;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教学科研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统一,提升舆论引导的覆盖面和感染力。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把关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或群体性规范的信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5]高校自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要充当好“把关人”的角色。高校自媒体管理部门、指导老师以及相关负责人都是“把关人”,应当主动承担起网络信息把关和舆论引导义务。首先,重大公共危机期间,高校应充分整合学校自媒体优势资源,打造全覆盖立体式校园舆论引导模式,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中的平台优势。比如校广播站及时广播、校报及时印发、校电视台及时播放公共危机应对中涌现的感人事迹。应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双向参与优势,使“把关人”隐性参与与显性引导相结合,实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整体联动、一体发展。其次,高校自媒体平台要做到引导不误导,齐抓共管,良性互动。重视内容建设,做到三个坚持,即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确新闻指向,主动占领主流意识形态舆论高地,正确引导学生。要重视宣传方式创新,根据不同内容选择最适合的宣传渠道、宣传平台和宣传方式,从以理服人做起,向以文服人发展,最终做到以德服人。
重大公共危机期间,做好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必须依靠一支积极参与网络文化活动,长于宣传、善于发声、传播正能量的网络宣传队伍。[5]他们是网络舆论中正面声音的“放大器”、负面舆论的“消声器”、学生舆情的“采集器”。用好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队伍,要发挥四支“队伍”力量,提高舆论引导“四力”。首先,充分发挥教师网络思想引领专家队伍导向作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力和公信力。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为网络舆情应对做好“智囊团”准备。可以邀请教师网络意见领袖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及时围绕重大公共危机热点、焦点问题撰写导向明确、富有深度、积极向上、便于传颂的网络评论文章,牢牢掌握舆论导向话语权。其次,重视发挥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作用,提高网络舆论传播力。及时对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培训,从如何选题、如何选择描述角度以及如何选择呈现方式等维度入手,进行重大公共危机期间舆论引导,鼓励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及时发声,重点发声。再次,充分发挥网络志愿者和网络评论员队伍作用,提高网络舆论引导影响力。及时招募网络志愿者和网络评论员,鼓励他们及时关注热点话题,围绕热点、难点话题主动参与评论,以过硬文字功底和较高政治素养维护正面评论,弱化或消除过激言论及其负面舆论,引导大学生在网上积极开展正面理性讨论,化解矛盾于无形之中,培养“意见追随者”,形成积极正向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