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玉启 赵 磊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从历史和全局高度提出抓好后继有人的根本大计,指出要坚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源源不断把各方面先进分子特别是优秀青年吸收到党内来,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1]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求索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走过的不平凡历程是教育和引导青年不可或缺的“大思政课”,党的理想信念是凝聚青年的宝贵资源和精神财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2]秉持这一理想信念,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疾带领中国人民踏上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的救亡图存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这个主要任务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真理、为理想、为初心不懈奋斗的精神品格。
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是什么和成立以后要做什么的有力回答。《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党“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3]是为“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4]在革命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表现出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方志敏等革命先驱在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的过程中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
勇于追求革命理想。中国共产党在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中、同“左”的错误和右的错误斗争中确立起通向胜利的革命道路,无数共产党员为之付出生命。“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5]“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6]在奔向理想的征途上,革命先驱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实现长征的战略大转移、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胜利。在这段峥嵘岁月中,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连、左权、彭雪枫等用他们的英雄事迹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于1949年在中国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此时的中国一穷二白,发展基础薄弱,且正处于世界冷战的格局中,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并存,中国共产党人即刻带领中国人民投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由此生成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武装干涉朝鲜,并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安全。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两水湖、云山城、清川江、长津湖、上甘岭等地都写下了志愿军捐躯殉义、赴死如归的悲壮诗篇,“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7]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等成为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他们以生命捍卫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新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谱写着新中国的创业赞歌。石油工人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壮志带领大庆石油工人建设起我国最大的石油基地;河南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的赤诚,带领全县人民治理盐碱地直至病逝;河南林县人民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迈,在峰峦叠嶂的太行山上开凿出“人工天河”红旗渠;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把个人价值实现置于国家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中国人民不怕苦、不怕累,将艰苦奋斗刻入了民族基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序幕,一往无前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孕育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开放中,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人民不断突破思想藩篱,实现自我革新。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政治风险,打破人民公社土地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实行包干到组、包产到户。这一举动如一声惊雷唤醒沉寂的田野,中国的农村开始呈现出希望的景象。在城市的经济改革中,深圳、珠海这些昔日落后的小渔村,短短几年间建成生机勃勃的大都市。蒋筑英甘做光学事业的“铺路石”,“中国式的保尔”罗健夫将自己一生献给航天工业,谷文昌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的精神建起造福子孙后代的防护林。这些壮举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时不我待、攻坚克难、续写壮丽诗篇的精神。
身先士卒、守卫人民。每一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引领着方向,凝聚着人心。2003年抗击非典斗争中,广大医护人员用行动彰显党性、职责和使命,锻造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伟大抗击非典精神。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无数党员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书写一篇篇惊天地泣鬼神的动人篇章,共同谱写“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斗志、伟大的行动。自信自强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投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
攻坚克难、不负人民。至党的十八大,中国尚有9899万贫困人口、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党中央承诺,“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8]确保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和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于自身脱贫攻坚的动力,期间涌现出毛相林、刘虎、张小娟、张桂梅、黄文秀等时代楷模。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广大医务工作者以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从烽火硝烟的战争到今天的和平年代,时代在变,唯一不变的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自主创新、追求卓越。进入21世纪,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勃然兴起。创新在提升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更加凸显,但是我国科技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瓶颈,表现为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发扬科学家精神,永攀科技高峰。新时代的黄大年、南仁东、李保国等科学家将“报国为民”的情怀作为自己的科研底色,永远载入中国科技发展的史册。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的千秋伟业,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对国家、民族发展具有历史推动作用的精神文化。这种文化凝聚成党的理想信念,不仅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也能通过理论的澄明、情感的熏陶、实践的指引回答青年学生“路在何方,如何前行”的困惑,催生学生追求理想的自觉意识。
宏大主题,是指从历史人物、事件或过程本身抽象出来的、符合特定社会和阶级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题,具有抽象性、概括性、严肃性等特征。但是,面向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多地应该是具体化的过程,包括教育内容的具体化、针对问题的具体化、引导过程的具体化、教育对象的具体化。
挖掘底蕴。党的历史蕴含着厚重的文化之脉、丰富的实践之基,呈现出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展现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为初心使命不懈奋斗的赤子情怀。所以,对青年学生的教育要善于运用丰厚的历史资源,挖掘鲜活的历史人物、理论资源、重大事件、精神境界、价值内涵,避免空对空、蜻蜓点水式的引导甚至说教,让学生在感悟历史中积淀起时代责任与社会担当。
多维互动。深刻阐释百年大党初心如磐的精神密码,需要将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和贯穿始终的主题主线,在个体视角的关注下表现为家国情怀与人文关怀,提升历史题材的现实感、亲和力和针对性,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悟身边理、教身边人。推动宏大主题走向具体,最主要的是让抽象的理论变成富有生活气息的多维存在,不再是远离生活的空洞说教和高不可攀的形象塑造,而是使青年学生感到可亲、可见、可感。实现这一转换,需要通过深入浅出的历史和社会叙事,使总体性主题本身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延展性和丰富性,需要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投入满腔热情和仁爱之心,在和青年互动的过程中将感情寓于理论,进而增强教育的感染力。
百年党史中关涉理想信念的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基于现实与历史对话,是穿越时空的灵魂叩问;基于生活与先贤对话,是审视初心的不懈求索;基于困惑与精神对话,是开解烦扰的有效方略。
从历史场景中汲取养分。历史场景,从表象上看是事物相互交织的直观景象,但背后是由景中人在交往中不断生成规则、意义的过程。所以,回到历史场景是主体走入价值场,在其中体悟意义生成之艰难、悲壮、崇高,使自身情感得到熏陶、价值观得以塑造。历史场景的重现一般通过历史题材的剧目、文本、故事等描述性手段,让可歌可泣、厚重雄浑的党史从书本中走出来,让红色资源活起来、亮起来,使青年受到感染、得到教育。
在多维对比中增进认同。对处于“小麦灌浆期”和“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学生而言,通过历史纵向对比、国际横向对比、纵横交错的综合对比讲好党的百年不懈奋斗史是有效凝聚他们的重要方式。认同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在多维对比中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变”与“不变”,体味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原创性贡献,体会中国共产党回应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历史之问的艰辛探索,寻找跨越时空、激荡历史的青春共鸣,感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力量、时代价值和实践伟力。
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强大精神势能,具有鲜明的理论性、时代性和实践性。将其转化为青年自觉追求,既是理论本身的迫切要求,也是青年成长的现实需要。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志气、骨气、底气”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青年提出的寄语和要求。
首先,长成事之志气,以崇高的理想信念助推时代发展。志气犹如人之大脑,思之所向方可行之所至。志气的本质是为了追求美好而超越现实的理想信念,是面对一切困难敢于拼搏的精神准备。所以,它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不是空洞憧憬未来而是投入时代发展浪潮。“成事”即建功立业,实现人生抱负,展现自我社会价值。“长成事之志气”就是要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将“小我”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
其次,硬自强之骨气,以优良的道德操守彰显时代风貌。骨气犹如人之骨骼,不缺钙才能走得正。骨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节操,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刚毅,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气节。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硬自强之骨气,就要在继承传统中展现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精神风骨,面对困境时不坠青云之志、奋发有为。
最后,蓄复兴之底气,以远大的精神追求谱写时代新篇。底气犹如人之双脚,站得稳才能行得远。所谓底气,是指面临危机和挑战时的从容不迫、镇定自若、自信通达。蓄复兴之底气,就是认识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的历史规律及其理论逻辑,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基于充沛的自信谱写时代新篇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决议》指出:“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立、自强,极大增强了志气、骨气、底气,在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强大能量充分爆发出来,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正在信心百倍书写着新时代中国发展的伟大历史。”[10]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特有的实践智慧,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复杂情景的基础上对自身历史方位和后续行动的自觉。历史主动精神是一种使命担当和主动作为,今天的青年学生也要继承和发扬历史主动精神。
首先,自觉学习经典。经典是时代主体在实践中生成的文化结晶,反映着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及其精神风貌,是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基因与精髓。走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就是重温文化传统,认清我们是谁,避免在全球化浪潮中的身份迷失,增强文化自信;走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就是使自身能够透视纷繁杂芜的社会现象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树立唯物史观,锚定奋斗方向。与此同时,还要大胆吸收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11]其次,自觉学习党史。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的艰苦奋斗史,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和信仰在中华大地的实践史,更是昭示着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对于青年学生,学习百年党史,要用大历史观审视近代以来中国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历程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的关系,确立坚定跟党走的自觉意识。最后,自觉把握定位。这包括把握青年自身的历史定位、社会定位和角色定位,履行公民义务、社会职责、岗位要求,将党的理想愿景通过个人定位的宏观、中观、微观层层传导,融入自身生活、化于日常行为。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青年学子对党和人民许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青年一代以“强国有我”为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赓续红色血脉,以敢于担当的精神承担时代使命。红色血脉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精神,集中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质。在红色血脉中,建党精神是贯穿其中的轴线,革命精神是其最显著的特征,理想信念是深层的动力,为民宗旨是不变的情怀。红色血脉铸就了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着中国历史的进步,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青年需要赓续红色血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接力民族梦想,以顽强拼搏的决心承担强国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12]“接力跑”形象表达出“接续奋斗”是今天青年最鲜明的特征,其中饱含着党和国家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与此同时,这个词表面上看是一种行为标识,实质是党的初心使命赋予青年的制度化身份标识,即要做新时代的“长征者”和“接力者”,反映出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理想主义者永远年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新时代青年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汲取把握大势的丰富营养,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中获得前瞻未来的指路明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获得奋斗的不竭动力,以时不我待的精气神自觉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事业的历史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