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妍 梅来源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当前,在理论界研究视角不一样,对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也不一样。为了阐述和理解上的方便,这里给校园文化一般性定义。校园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校园内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过程中逐渐积累发展形成的,具有学校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校园文化包含的内容,概念界定不一样,所包含的范围也不一样,这里比较赞同将校园文化分为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个部分。校园物质文化最直观、最明显地体现出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具体呈现、外化,也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的建筑设施、文化景观、形象标识等方面的物质环境。校园精神文化是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群体性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包括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形象口号、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工作作风等方面。校园制度文化是体现在学校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独特的学校管理风格。它是学校师生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在办学过程中所体现的相关国家制度、政策,以及内部规章制度、规范所体现出来的学校特有的办学理念、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价值观念[1]。
1959年,为三峡工程建设培养人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该校)应运而生,该校从成立至今,一直以水利为特色,将水文化贯穿校园文化建设,建立了充满水利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打造充满水元素的形象标识系统,确定了具有水利特色的校徽。该校坚持“德技并修、工学结合”,弘扬和践行工匠精神,推动产业文化进校园、优秀企业文化进班级,打造“水利特色、高职特点、时代特征、长江特性、学校特质”校园文化。
为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做好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按照中央文明委有关工作部署,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普遍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2]。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广大师生参与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性,把学校建成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创建活动全过程,使每一名师生都成为创建活动的实践者和受益者[3]。
2.1.1 时代性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真正意义上开始发展。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初期,以“三个面向”为主题;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校园文化呈现和谐发展的态势;党的十八大之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主旋律,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变化也带动着高校校园文化的变化,彰显出校园文化的时代性特征。
2.1.2 创新性
高校不仅传承知识,更要将创新文化和科学技术作为重要使命之一,不断吸收新思想、新理论、新知识,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从而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2.1.3 行业性
不同办学类型的高校,校园文化也存在着很大差异。例如,政法类院校、师范类院校、水利类院校、艺术类院校等有着鲜明的行业特点,形成了一种行业和高校交融的文化,体现出高校为国家、社会和大众服务的特点。
校园文化反映了学校的精神风貌。它具有强烈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师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培养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同时,它还能够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1 校园物质文化对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影响
物质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是物质实体的文化体现。高校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发挥育人功能。该校植根学校办学传统,建设充满水利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教学楼分别命名为长江楼、陆水楼、汉水楼和西江楼,建设了“三峡大坝岩心”景观,建筑室内建设了“长江文化墙”,展示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著名治水名人,体现了因水而生、依水而兴的历史传承。
2.2.2 校园精神文化对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影响
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该校确定了“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骨干、多专业大类协调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学校因水而生、依水而兴,作为一所传统水利特色学校,该校坚持立足水利、服务水利,将水利特色坚持下去、彰显出来。
2.2.3 校园制度文化对文明校园创建的积极影响
制度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关键因素,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框架,对高校健康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该校今年以制度形式将学校服务面向、办学精神、形象口号、发展战略、发展目标、校风、作风、教风、学风、校训规范表述及释义确定下来。
一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尊重师生的诉求,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促进其形成主动参与的意识;二是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以制度形式规定下来,引导师生自觉遵守,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高校网络文化已经深入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方面面,网络已经成为师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硬件建设,有针对性地开发有关网络软件、网站等,将思想政治作为主要内容,不断打造适合师生的网络文化平台。同时还应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形式和载体,增强吸引力。互联网是“双刃剑”,也应注意其带来的不利影响,要不断完善健全网络引导管理监控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高校在物质环境建设过程中,应将软件要素和硬件条件结合起来,为校园文化与文明功能的发挥奠定基础。高校注重物质布局、设置与各院校的特点相结合,体现学校独特的价值观。
校园文化既是文明创建的主要载体,也是文明创建的着力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增强品牌意识,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将学校特色、行业特色融入校园文化,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整个校园文化活动,为建设文明校园提供重要平台,有利于实现建设文明校园的根本目的。
校园文化建设和文明校园创建,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但无论是校园文化建设还是文明校园建设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立德树人,“以文化人”,促进师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校园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创建文明校园目标一致,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深入创建文明校园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