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提升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研究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022-02-26 08:05寇美睿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留学生中华

寇美睿

(广西华侨学校,广西 南宁 530000)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起来并渗透于民众整体意识和行为之中,世世代代传递的最有生命力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文化现象的有机复合体。”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血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代表与象征,是中华民族满怀自信屹立世界之林的基石,是连接世界认同中国的桥梁与纽带。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东盟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1.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文化历时千年,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其文化精髓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智慧,承载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之中的生命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屹立世界之林的精神之根和文化之魂。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连接中国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精神纽带[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物证,延续着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与文明的展现,是中华文明赓续与传承、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精神力量,是中国立足世界舞台、引领未来的动力和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命活力,将中国时代精神融入其中并推动其创造性、创新性发展,进而构筑、发挥具有优势和借鉴意义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世界发展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标志,是中国发展兴旺的方向引领,是中国人民团结和睦的凝聚力量,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自强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特有的文化标志,其独特魅力和特色优势是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最深刻的根源和最丰厚的土壤,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血脉灵魂,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屹立世界之林的坚实根基。

2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意义

2.1 以文化促融合,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来华留学生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世界对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直接影响他们对中国的态度及归国后对外宣传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的方向。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合理认知和文化认同,改善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知不足、了解不深入、认同度较低的状况,减少跨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冲突,促进中外文化融合,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融合与命运融合,进而不断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及国际影响力。

2.2 以文化促统战,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际影响力

中华文化是维系和凝聚海外华人华侨的精神动力和情感纽带。来自华裔家庭的留学生血液里流淌着祖辈给予他们的民族基因,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同文同根的文化唤醒他们对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成为海外统战的有生力量,凝心聚力为融通中外、促进民心相同的海外统战工作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促进非华裔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理解、接纳和认可,培养其成为热爱中华文化的中外友好文化使者,发挥其“他方”视角优势,是推动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树立和提升中国世界形象的有效途径。

3 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方法和途径

3.1 开设“中华文化”课程

开设“中华文化”课程,将中华文化教育纳入留学生的必修课程。以留学生汉语水平和职业技能学习需求为依据,分阶段开设不同的中华文化类课程,以此增强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1)学习初期,开设感知、体验类文化课程。学习初期,学生汉语水平不高,文字阅读和理解能力不强,此阶段适宜开设以感知为主的体验类文化课程,如“水墨书画”“中华武术”“传统舞蹈”“剪纸”“传统手工制作”等,让留学生通过直观的实践和体验了解、感受中华文化。

(2)学习中、后期,渐进开设讲授类文化课程。经过1~2年的中文学习,学生汉语水平基本可达到HSK(汉语水平考试)四级,此时可开设“中国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可选用与课程名称相对应的出版教材或内容适宜的自主研编校本教材。

(3)职业技能学习期,开设“讲授+实践”类文化课程。对进入职业技能学习阶段的留学生,可开设与职业技能相匹配、相结合的“讲授+实践”类文化课程。例如,烹饪专业可以开设“美味中国”“家乡味道”“特色美食”等课程;旅游专业可以开设“旅游汉语”“畅游中国”“中国地理概况”等课程。

3.2 创新中华文化课程教学方式

改变照本宣科的单一、刻板、灌输式教学方式,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生动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丰富教学接“地气”交流互鉴[2],激发留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情。

(1)化繁为简,直观生动。充分利用现代视听方式的既视感和冲击力,利用新媒体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集成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让书本上复杂的文字、抽象的表述、深奥的内容动起来、活起来,直观加深留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同时,注重课本外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趣味视频的收集和整理,从补充和拓展的角度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寓教于乐,创建情境。通过故事讲述、角色表演、歌舞展示等手段创建有利于留学生学习中华文化、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在情感体验和能力展示中获得陶冶。

(3)挖掘现代因子,发挥渗透作用。挖掘传统经典中的现代因子,以“现代视角”进行阐释和调整,让留学生更好地认知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发挥专业课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当中,让包罗万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无形中影响学生。

(4)设置学习小组,发挥合作优势。设置合理的学习小组,以动带静、以主动带被动、以互助带无助,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合力协作、主动探究。鼓励创造,以课件制作、绘画、短视频录制等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3.3 提高教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在文化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无论是语言教师、中华文化课教师,还是职业技能课教师,自身优秀的文化修养都会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授和传播,也会更有效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时代新魅力。

全面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建立高素质文化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学校层面和教师个人层面协力共建。学校层面重在提供途径、搭建平台、创造条件,重视传统文化培训的意义和价值,在骨干教师研修和提升教师素质的培训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通过灵活多样、丰富生动的进修活动和培养训练,提高教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能力;教师个人层面重在树立意识、设定目标、渐进提升,丰富自身文化知识储备,提升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参与教研活动,勤研多磨,主动反思,大胆尝试,以学促教,以教促研。通过学校与教师内外合力形成一支既熟悉传统文化知识和教材内容,又能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对外文化教学方法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3.4 重视中华文化校本教材建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相关的优秀读物不胜枚举,且大众阅读对象是中国儿童或青少年,其文字表述与讲解深度与留学生的中文水平和阅读能力不相匹配,不便直接用于教学。现有的文化教材多针对高校留学生,内容侧重文字说明,语言表述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缺乏直观性和生动性,与职业技能相匹配或相融合的中华文化教材更是稀缺。集语言教学教师、中华文化课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的力量共同选取与留学生中文水平、阅读能力、兴趣点相匹配的内容,配以活泼、生动、形象、多样的展示,结合“中华文化+职业技能”的教学实际,研编与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相适配的校本教材或读本,为来华留学生提供生动多样及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学习性的中华文化学习资料势在必行。同时,关注并结合地域特点,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或绘本,也可为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必不可少的素材。

3.5 加强校园文化构建

统筹各类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发挥物化实体的硬环境和育人于无形的软环境的作用,发挥中外融合的育人内涵和育人价值,让留学生在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和浸润式环境中耳濡目染。

整体规划校园人文景观,展示、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文化广场、文化走廊、雕塑、宣传栏、广播站等;统筹设计教学区文化展示,突出、渲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主题文化墙、班级学习园地、标语、图片、宣传画、学生作品展示等;举行各类文体活动,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经典诵读朗诵、讲好中国故事、中文歌唱、中华才艺展示、主题写作等;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以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设定主题,开展手抄报制作、手工制作、绘画、课件展示、短视频录制等形式多样、留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或民俗体验活动;加强中外联动与融合,促进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如中外学生班级结对子、中外学生结成学习伙伴、中外学生友谊联赛、中外学生欢度佳节、外国学生走进中国家庭等,以学习融合、活动融合、生活融合、情感融合促进文化融合与命运融合。

3.6 发挥传媒正导向力量

数字化、互联网、移动通信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主要特点,以此为依托的新媒体通过海量化、多元化、速度化、广泛化的网络资源呈现给留学生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让留学生接触到异彩纷呈的中华文化。同时,网络资源的质量不稳定,有失偏颇的内容会对留学生了解中华文化造成干扰,对其产生误导。因此,正面宣传、积极引导、科学利用新媒体所展示的信息资源非常重要。推荐优秀的网络平台、推送优秀的视听内容、建立中文学习平台、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利用“我为学校代言”“我为中国代言”“我眼中的中国”短视频征集活动等多途径把真实中国、魅力中国、特色中国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留学生和世人。新媒体与留学生“他方”视角联合发挥正导向力量,为中华好文化的展现、中国好故事的讲述和中国好声音的传播助力。

3.7 发挥华裔家庭的熏陶作用

华裔家庭背景和氛围对留学生了解、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留学生最初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认知来自身边长辈或华裔伙伴,在耳濡目染中对中华文化产生印象和记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因“祖辈记忆”在多数华裔家庭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如长幼尊卑之礼、为人处世之道、传统节日之俗都在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华裔新生代的成长与认知。因此,加强家校互通,发挥华裔家庭的中国文化背景和文化认同优势,唤醒华裔留学生的根魂意识和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并以其亲眼之所见、亲耳之所闻、亲身之所感的中国见闻、中国体验对中国和中华文化形成的客观判断、正向定位和认同态度积极带动、影响身边亲朋和来华留学的同窗好友认知、接受、认同和传播中国文化。

4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理解—欣赏—接受—践行”是文化认同的五个层次[3]。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多角度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形式,通过课程设置、教学创新、师资提升、教材开发、校园文化创建、新媒体利用、家庭熏陶等教育行为创新中华文化传承传播方式、拓宽中华文化认同途径,让留学生从了解和理解中华文化,到欣赏和接受中华文化,从而达到对中华文化的自觉认同和努力践行[3],成为展示知华友华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助力者和推动者。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留学生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