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历史观下的改革开放叙事*

2022-02-26 07:43谢迪斌
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决议改革开放现代化

谢迪斌

“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①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 年11月17 日。改革开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的过程丰富多彩,内容纷繁复杂,如何书写改革开放的历史过程,建构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记忆,总结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必须要有大历史观之下的叙事范式和方法。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将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12年中共十八大作为改革开放最为典型的时期,并命名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进行专门叙述和评价,本文关于改革开放叙事的讨论主要是以这部分内容为依据。

叙事作为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根本原则就是“讲什么”“怎么讲”,进一步引申还有附加规范——“不讲什么”“为什么不讲”。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历史研究中的叙事范式高度重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德国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就不是戏剧性的,而是叙事式的。”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2012 年版,第14 页。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叙事就是基于历史客观基础之上的主观建构。《历史决议》关于改革开放的书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叙事原则的具体体现,《历史决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叙事为改革开放史的研究、阐释,提供了最基本的理念原则、逻辑框架和话语范式,是深化改革开放史研究的根本遵循。

一、贯通性改革开放叙事

坚持大历史观下贯通性原则是制定《历史决议》的重要指导思想,习近平在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的讲话中强调,总结概括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要“贯通历史、现在、未来,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②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人民日报》2021 年11月17 日,第2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所以强调叙事的贯通原则,把叙事的重点放在社会各领域之间的关系上,就是因为任何社会都是各个要素以对立统一关系而构成的整体,整体之间是以矛盾的张力而连接起来的,张力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各个要素之间的矛盾张力中,存在一个最主要的矛盾结构。这个矛盾结构将全部社会关系简单划分成两个部分,这两个部分的对立统一关系就是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是这一阶段历史发展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动力。只要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化,社会的主要任务就不会变,历史的主线就不会变。社会主要矛盾运动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发展过程。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各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是叙事式的,不仅表现为横向的空间结构性状态,也指社会要素之间关系发展的纵向时间连续性状态。《历史决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体现这一阶段与上一个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反映社会领域中各个要素之间的以对立统一为张力的纵向发展面相,具有典型的贯通性叙事特征。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到特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理论状态与实践方式,这是社会领域各种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各种关系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人民的主观愿望和社会生产客观状况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叙事必然建立在对这一关系的处理原则、行动和成效上。这一对主要的关系,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历史主要任务。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主要任务,就是历史运动的内在矛盾张力,也是历史叙事的逻辑动力。《历史决议》是这样来确认改革开放叙事的逻辑动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4~15 页。这一段论述揭示了改革开放叙事的最强劲逻辑动力:《历史决议》在这里用了一个重要的副词——“继续”,说明改革开放的逻辑动力是历史动力的延续和现实动力的凸显。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是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而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之后形成的。中共八大对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准确的阐释与界定:“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第341 页。中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就是由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年版,第341~342 页。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解决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和完成这一时期的历史任务,作出了积极而艰巨的探索,取得了重大成就。

然而,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两方面的复杂原因,这条正确的探索道路未能很好地坚持下去,出现了严重的理论认识失误和实践工作偏差。《历史决议》对此进行了深刻总结,并以此作为改革开放叙事的前提:“遗憾的是,党的八大形成的正确路线未能完全坚持下去,先后出现‘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等错误,反右派斗争也被严重扩大化。”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3 页。正因为出现了理论上的失误和实践上的偏差,本来可以在这一时期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社会发展的历史任务没有能够圆满完成。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留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来解决,中国共产党人要通过改革开放的路径来完成这一主要任务。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确认改革开放就是对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正确判断的恢复。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辞中指出:“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④《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 页。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仍然是中共八大所确立的,所不同的就是为了更好完成这一任务,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探索更加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道路。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进行了继承性和发展性确认:“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⑤《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人民出版社1981 年版,第54 页。将人民对建立工业国的要求改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将人民的主观需要同客观现状之间的差异性矛盾揭示出来,使矛盾的对称性结构更加明显,体现了对中共八大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论述有了更为精准的表达。

《历史决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就是以这一叙事逻辑作为动力的。《历史决议》用了“继续”二字,十分准确地将改革开放的实践动力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叙事的逻辑动力的承接性体现出来。因为中共八大确认的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没有能够完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没有能够得到满足,而这一问题的核心就在于没有能够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道路,因此,就必须“继续”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的理论与实践就是为了探索并确立这条道路。这条正确道路的探索,是从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的,由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而形成。至此,改革开放的贯通性叙事充分彰显出来。

二、主题性改革开放叙事

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 页。大历史观的最根本原则就是历史主题主线原则,历史的主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改革开放历史主题就是以生产力发展为中心的理论和实践,这种理论和实践最后被总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历史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中共十二大开始,历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报告的标题中都包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这就充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理论与实践的最核心内容和最重要主题。改革开放叙事必须突出这一主题。《历史决议》展开改革开放叙事时始终围绕这一主题而进行。

第一,时代之问是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的形成是基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面而系统回答。改革开放开始之前夕,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经过22年和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经过60多年之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关键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思考和回答这一问题开始的。《历史决议》对改革开放的逻辑与实践起点进行了明确叙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就是从思考和回答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开始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对时代之问的回答。改革开放历史书写的叙事范式必然要从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和回答上切入。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改革开放时期的不同阶段又以一些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从而衍生成为改革开放时期的阶段性时代问题。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回答与中共自身建设问题紧密联系起来。要回答和实践好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必然与中共自身状态和时代特征有着紧密联系,中共自身状态与时代特征决定了改革开放的正确展开和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叙事必然要对时代之问的阶段性表达及其问答进行记录与评价。《历史决议》充分体现了这一主题性叙事要求:“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6 页。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入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时代之问涉及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个重大问题,这是改革开放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之问,也可以说是改革开放时代之问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通过对具体历史阶段的时代之问的回答和实践,形成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和回应了改革开放的主题,这一反映和回应就是从回答时代之问开始的。《历史决议》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阐释充分彰显了主题性叙事的方法论特征。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又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如何推进发展的问题体现出来。因为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理念和实践面临着新发展环境和条件,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必须重新审视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问题,必须深入思考和回答在改革开放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应该坚持和实践什么样的发展观念和发展行动问题,这就成为这一阶段改革开放历史演进的核心主题。在改革开放历史的书写中,对发展观念的叙事就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历史决议对这一内容进行了充分呈现和集中表达:“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6 页。基于时代之问回答的改革开放叙事,抓住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起点问题,在这个起点上能够进一步串联起很多背景性、过程性和成效性的重要内容,突出改革开放叙事的大历史观。

第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阐释是改革开放主题性叙事的具体体现。

对时代之问的思考与回答是改革开放主题性叙事的基础性表达,改革开放主题性叙事特征更加突出体现在关于时代之问的答案,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阐述和表达上。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必然而且只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展开,如果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核心内容和重大意义进行阐述,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就不可能很好地完成。《历史决议》在改革开放历史的书写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实践道路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概括和阐释,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叙事的主题性特征。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奠基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开创性贡献。《历史决议》对此进行了充分的记录和阐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这一重要论述在之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过程和核心内容叙述基础上,突出了改革开放主题性叙事鲜明特征:一是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想路线,那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二是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工作中心转移与启动改革开放、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和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三是对邓小平理论历史性贡献的定位:“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主题性叙事线索清晰、逻辑严密、结构完整。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者和捍卫者。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开放任务下,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提出了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方针,《历史决议》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成就和重要贡献进行了充分表述和深刻总结:“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6 页。《历史决议》对这一阶段的主题性叙事,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两个重大进展上:一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二是提出并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核心内容,确立了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在改革开放中的两大历史性贡献:“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对这一阶段历史书写的改革开放叙事重点突出、内容深刻。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者。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答案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将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历史决议》对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方面所作出的重要贡献进行了深刻总结和高度评价:“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6~17 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主要从发展的本质、发展的路径和发展的领导力量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突出以人为中心的公平正义发展、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保证党的领导能力发展三个方面进行回应和实践,从而在新世纪的国际国内环境与条件下,在坚持的基础上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作为改革开放最重要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的内容和主题,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历史决议》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述切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实践道路进行了高度评价:“党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7~18 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对改革开放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评价,也是改革开放历史书写主题性叙事范式的典型运用。

三、本质性改革开放叙事

大历史观的一个重要原则和要求就是抓住历史进程中的主流本质。什么是本质?本质就是根本目标引领之下的历史核心过程。中国改革开放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是主题主线还是根本任务,都是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目标引领的。改革开放的所有理论和实践、所有的政策和行动都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心价值追求的。所以,《历史决议》将这一本质放在改革开放叙事的重要位置上来进行安排。这从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历史命名就可以看出,《历史决议》对改革开放的本质有着深刻的认识。《历史决议》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双重特征来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的第三个重要阶段来命名:“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4 页。

从叙事的范式来看,改革开放是路径和手段,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目的与本质。将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改革开放并列,放在一个逻辑框架下进行阐述与评价,是大历史观在改革开放叙事上的重要体现。大历史观下改革开放本质性叙事方法论在习近平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大会讲话中就已经体现出来:“改革开放之初,虽然我们国家大、人口多、底子薄,面对着重重困难和挑战,但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设计了用70多年、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没有非凡的胆略、坚定的自信是作不出这样宏远的构想和决策的。”②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8 年版,第41 页。《历史决议》遵循了这种大历史观,在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中充分体现了本质性叙事的范式与方法。这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确认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重要目标追求,现代化的命题最早来自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③《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 年版,第132 页。显然,正在致力于走向社会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毛泽东、周恩来都把现代化作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的目的。

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其本质与过去的革命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运用了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革命路径。《历史决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叙事,紧紧围绕这一根本目的和本质,把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和价值追求。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要坚决推进改革开放。《历史决议》是这样叙述的:“‘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党深刻认识到,只有实行改革开放才是唯一出路,否则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这一改革开放叙事蕴含两个方面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引领促使中国共产党思考现代化的实现路径问题。改革开放前的现代化实现路径已经被实践证明是行不通的,“文化大革命”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不仅没有能够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反还给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正是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几乎被断送的危急状态,中国共产党人才开始思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路径问题,才朝着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上思考与实践。这就是改革开放理论与实践的发生逻辑与形成机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改革开放的逻辑起点与实践开端。从反面来说,如果没有启动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甚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都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也正如邓小平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①《邓小平文选》第3 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370 页。《历史决议》从这一大历史观的角度,对改革开放的本质进行了充分叙述和阐释,在改革开放的本质性叙事中彰显了改革开放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在新中国历史、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和突出地位。

其次,突出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改革开放启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重要作用。这是正确的党史观和大历史观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会议是体现这一时期历史本质和核心内容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在中共历史叙述与评价过程中,必须对这些会议进行重点叙述和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是这类重要会议之一。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②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4 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史的本质内容之一,因为有了这次重要会议,才有了改革开放启动,才有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方向,所以通过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叙述与评价来反映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前提的历史本质,是《历史决议》关于改革开放本质性叙事的重要体现。

第二,强调改革开放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目标而展开。

既然改革开放的目标指向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那么,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原则和实践政策就必然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本质任务展开。把握了这一本质,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才会从具体的历史过程和具体历史事件的叙述上升到大历史观下的本质性叙事。离开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本质性叙事,改革开放历史就可能会降低为一般专门史的书写,而没有从大历史观的政治高度来反映改革开放的核心内容和本质规律。《历史决议》指出:“党的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从我国发展新要求出发,一以贯之对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并召开多次中央全会专题研究部署改革发展稳定重大工作。”③《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5 页。正是为了抓住改革开放的本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中共十二大开始连续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围绕这一本质进行了一系列理论研究和思考、制定一系列决策与方案。《历史决议》用了一个非常精准的修辞来形容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本质一贯性,那就是“一以贯之”。之所以坚持一以贯之,就是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本质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有的理论和实践都必须服从这一本质、围绕这一本质。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重大实践改革措施: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通过对历次党代会中心任务一贯性叙述,《历史决议》突出了关于改革开放本质性叙事的特征。

第三,高度评价改革开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重大成就。

《历史决议》通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成就叙述,彰显改革开放的本质性叙事。改革开放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什么样的促进和推动作用,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历史评价的根本依据。因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改革开放的本质要求,如果这一本质要求完成得好,那就说明改革开放历史成就是巨大的,改革开放就是成功的。《历史决议》用了较大篇幅全面叙述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19 页。在这一重要论述中,《历史决议》将改革开放体现和落实社会主义现代化本质要求从多个方面的建设来呈现,具体展现了改革开放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线索和核心内容,这多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证明改革开放很好地落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历史决议》对于多个方面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改善人民生活”;“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历史决议》还对外交工作、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深刻表述和高度评价。将这些成就作为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依据,也作为改革开放历史书写的本质叙事,体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在分别表述了改革开放对于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的重大成就之后,《历史决议》又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大历史格局出发,对改革开放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贡献方面进行了总体评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②《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出版社2021 年版,第22 页。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精彩华章,书写改革开放的宏阔历程、展现改革开放的重大成就、总结改革开放的丰富经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历史书写必须坚持大历史观原则下的贯通性叙事、主题性叙事和本质性叙事。《历史决议》在这三个维度上的改革开放叙事范式,为深化改革开放史的研究与书写提供了根本遵循。

猜你喜欢
决议改革开放现代化
党的三个历史决议的经验启示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我省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全国两会各项决议决定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