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开
公主岭市八屋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长春 130031
玉米生产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经济中占据重要的比例,随着国家对“三农”的重视,玉米种植逐渐呈现规模化发展。但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受病害、虫害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玉米种植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总体产量,为最大限度提高玉米种植产量,玉米种植户需要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1]。
症状:玉米纹枯病致病菌是立枯丝核菌,这种病菌会浸入植株叶片,通过叶鞘逐步蔓延到植株的整个叶片。其主要症状是叶鞘基部和叶片产生浅褐色的水渍,如小斑或云状灰白色大斑,随着病菌载量的增加,植株叶片受累,最终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植株萎蔫死亡。2018年,公主岭市局部地区长时间降雨,导致该病暴发,给农民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平均玉米产量下降了40%,雨后高温环境是玉米纹枯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29℃以上的温度和89%的湿度是引起玉米纹枯病的重要气候条件,夏季是该病的高发期。
病原:立枯丝核菌。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通常用的药物有禾果利、达科宁、纳斯津等。
症状:玉米矮花叶病主要形成黄色和绿色条状花叶,严重时叶组织变脆、变硬且容易断裂,叶尖和边缘变红、变紫且干燥显出黄绿相间的条纹症状。一般在玉米幼苗染病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在适合的条件下病情会迅速扩散至全叶。染病植株停止或减缓生长发育,高度为正常苗长的1/3左右,不能结实。抽穗后感染该病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
病原:玉米矮花叶病病毒。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通过蚜虫传播和汁液摩擦接种,在防治上要除蚜除草。可用病毒灵与吡虫啉联合,强化田间管理。
症状:玉米茎腐病的发病特点是籽粒干瘪、一般发生在玉米花期,有几种特定的细菌以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为主要病因。具有2个症状特点:一是以急性发病性的“青枯型”,通常是在大雨后,连续多雨或大风天气,植株叶片失水为主要症状,呈青枯状、萎蔫状;二是以慢性为发病特点的“腐烂型”,疾病进展缓慢,叶子从底部到顶部逐渐枯萎,茎基部变色、腐烂,受感染的部分腐烂并带有腐烂的气味,植物是绿色的、枯萎的,患病的部分有水渍,容易倒伏。
病原:炭疽菌、炭腐菌、玉米腐霉菌、镰刀菌单独或混合感染。传播途径是细菌在土壤表面与残留物一起过冬,可以通过伤口直接进入植株,亦可从叶侵入茎并延伸至下部节间,或以种子为媒介传播,该病在30℃的高温、高湿度环境下严重,田间没有空气流通,土壤排水不良是重要的诱因。
防治方法:在品种选择上要选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加强通风,实行轮作,科学的田间管理,减小植株密度、少施氮肥、控制植株疯长,可以用化学防治的方法治疗,用青枯灵或青枯停1 000倍液灌根。
症状:玉米小斑病也有人称它为斑点病,是一种叫作长蠕孢菌感染弱株引起的玉米重要病害之一,植株叶片受累严重。其主要发病的部位是叶片,在长蠕孢菌载量大、诱病因素持续时间长时,苞叶和果穗也会受累。叶片受累后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导致减产,严重时甚至有绝收的风险。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发生,但以抽雄、灌浆期发病严重。病斑有3种不同类型:第一,病斑为黄褐色坏死小斑,一般不增大、不长高,周围有黄色光晕。小斑病严重的情况下,苞片会腐烂、下垂,种子会变黑腐烂。第二,病斑呈纺锤形、外形较大,不受叶脉限制,黄色或黄褐色,无明显边缘,有的后期有轻微轮纹。当疾病发生在苗期时,病斑周围或两端形成深绿色浸润区。当病斑数量较多时,叶片会迅速枯萎和死亡。第三,病斑近似长方形或椭圆形,大部分病斑连续后,病叶变黄、枯萎。
玉米大斑病又称条斑病、枯叶病、煤纹病、叶斑病等。它危害玉米的主要部位与小斑病同样都是危害植株叶片。两者的不同之处是致病菌不同,大斑病是凸脐蠕孢引起的,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危害叶鞘和苞叶,致病菌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下浸染弱株呈现由底部叶片循序向上局部扩展,有的植株是从中上部叶开始发展病情的,严重时会遍及全株,呈现特点为水渍状—青灰色斑点—变黄—长梭形—黄褐色。大斑病病斑特点是大、长,经验丰富的农艺师能从病斑的形态分辨,大斑病病斑长9 cm左右,宽度在1 cm左右,在连续雨天时,斑块上会出现灰黑色霉层,病斑大的植株,整个植株叶片都是黄的,像被火烧过一样。发病后植株叶片失去光合作用功能,造成大面积减产。
病原:长蠕孢菌、大斑凸脐蠕孢。
防治方法:小斑病的化学防治,可选多代森锰锌、可丙环·嘧菌酯悬浮剂、多菌灵、百菌清、嘧菌酯,可达到预防和治疗的效果。大斑病可以先摘除病株、病叶,在通风、透光、除湿的前提下喷施杀菌剂。可选用好速净可湿性粉剂、速克净可湿性粉剂、苯菌灵乳油等。农业防治可选用对小、大斑病有抵抗能力的玉米品种,避免重茬,可以轮作、倒茬、间中、套种。
症状:玉米黑粉病别名为乌米、黑穗病、瘤黑粉病等,黑粉病在植株的全生育期都可发病,在公主岭市玉米种植区域内它的发病特点是零星发病。苗期发病不明显,在花期黑粉病孢子迅速增加,受影响的组织因致病菌的刺激而肿胀形成瘤状物。早期致病孢子会侵入植株茎基部,拔节前后出现在叶片中肋的两侧,有时出现在叶鞘上,影响植株生长,在抽穗期,会使受损部位产生大小不同的肿物。最初阶段,肿瘤被一层白色薄膜覆盖,然后变为灰色,肿瘤含有充足的水分,干燥后会出现黑色粉末,即病原体孢子。
病原:黑粉菌。
防治方法:化学防治在玉米花期防治效果佳,常用药剂有菌核净、井冈霉素、农历灵、甲基托布津等。在播种前要处理种子,可以使用种衣剂包衣或用35%的菲醌粉剂按种子量的0.2%~0.3%浸种。加强田间管理,改进栽培技术,适当浅播,利于出苗,减少破土时间,从而减少感染机会。选种晒种,培育壮苗,适当株行距,肥水管理到位,注意三元肥料的合理搭配,不偏施,防旺长,增施钾肥、磷肥,适当施用微肥,锌、硼等微量元素有防治效果。防螟、扫残、深播、轮播轮作都是重要的防治手段。
蛴螬身体体量大、肥硕,比一般的害虫大,身体常呈现卷曲的“C”形,体色为白色或黄白色,腹部肿胀,上颚显著。体壁较柔软多皱,体表疏生细毛。头大而圆,多为黄褐色,生有左右对称的刚毛,刚毛数量常为分种的特征,是金龟子的幼虫,食性杂,喜食玉米刚要破土的种子、根、块茎、幼苗,危害很大,可使幼苗枯黄而死。
防治方法:广谱杀虫剂如千虫克、抖克或敌百虫等根部施药。使用腐熟好的农家肥,在腐熟农家肥时用广谱型杀虫剂处理,效果更佳。
蝼蛄俗名有天蝼、拉拉蛄、地拉蛄、土狗等,主要的危害期在若虫期和成虫期,危害植株的根茎和地表部的嫩苗,玉米苗期蝼蛄开始频繁活动,逐步进入活跃期,越冬的蝼蛄到达地面后,会在地面上堆起10 cm左右的土堆、开掘隧道,此时是扑杀的最佳时机,土壤温度和湿度变化对蝼蛄的活动有显著的影响。温度适宜时蝼蛄活动量大,春季是蝼蛄活动的危险期,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它们会潜入深层土壤。当土壤相对湿度大于20%时,活性最强;当土壤相对湿度小于15%时,活性减弱。大量未在土壤中充分分解的粪肥和堆肥很容易导致蝼蛄大量繁殖。
防治方法:广谱杀虫剂灌根。使用农家肥时要充分腐熟。
蚜虫是所有农业生产者最担心的害虫,蚜虫在玉米作物上主要特点为繁殖速度快,蚜虫成灾与玉米品种有很大关系,蚜虫喜偏甜的作物,这主要是蚜虫要从植株中吸取汁液,蚜虫严重的玉米地块植株发育不良,大大减少了玉米的产量,蚜虫还为矮花叶病的传播提供了载体。
防治方法:阿克泰、吡虫啉、千虫克等市面上预防蚜虫的杀虫剂品目很多,但是由于蚜虫繁殖速度快,很容易对药物不敏感,所以要经常更换农药。另外,还可以借助瓢虫等生物来控制蚜虫的暴发,人工可以用黄板来抑制蚜虫的暴发。
黏虫的暴发受到气候因素的影响,黏虫对温度和湿度敏感,春季和夏季北移,黏虫暴发的适宜温度为25℃左右,相对湿度在83%以上,产卵的适宜温度为22℃左右,相对湿度为90%左右,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产卵量明显减少。黏虫是喜欢潮湿但害怕高温和干旱的害虫,幼虫啃食植株叶片的速度很快,食量大,可以吃光植株叶片,具有暴食性、聚群性、杂食性,成虫具有迁飞性。
防治方法:用灯光配合化学药剂诱杀成虫,用化学药剂防治幼虫,药剂品目多,广谱杀虫剂便可。
玉米螟虫是一种完全变态发育的田间害虫,存在范围广,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有不同的形态,危害最大的发育时期是在幼虫阶段,幼虫共5龄,避光喜欢隐藏,具有趋湿性、趋糖的特点,被幼虫破坏的茎及其组织,不能很好地输送养分,遇风容易被折断。
防治方法:治理玉米螟可以联合生物菌剂防治、化学防治和天敌防治。生物菌剂有白僵菌、苏云金杆菌及其变种、BT菌等。化学防治要注意一代幼虫、二代幼虫和老龄若虫的防治方法有所不同,一代幼虫、二代幼虫可以使用辛硫磷颗粒洒在玉米心处防治,夏季可以用将敌敌畏、敌百虫按一定比例配制好,对雄蕊下部进行滴施,防治效果好。在农业生产中也常常利用赤眼蜂来制衡玉米螟的大暴发。
玉米是禾本科作物,对土壤要求不严苛,但是要想达到丰产、高产的目的,土壤的选择是重中之重,要求选择土层深厚、水土保持水平高的壤土地块。土壤肥力要求中等到高等,做好秋耕和春耕工作,深耕结合秋耕,施用有机肥,三元肥比例适中,分层施肥后应立即翻耕土壤,防止氮素流失。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冬季前做好准备,第二年春天可以在适当的时间耙后播种。如果在冬季前没有整理土地,就必须在春季平整土地,可使用联合土地整理机一次完成,土壤处理应达到表面平整、顶部为空土、底部为实土、地面有充足的土壤水分和待播种的细粒表土的状态。
(1)根据玉米植株的需肥特点进行施肥,在适当的时候施用充足的基肥和追肥。
(2)应合理搭配生物肥、有机肥和化肥,共同施用。
(3)建议尽量为玉米施用配方肥和专用肥。
(4)基肥应施于玉米植株主根分布的土层,一般应施于30 cm左右的土层,有利于玉米植株的吸收与利用。
(5)施用固体肥作为追肥时,应施在10 cm的土层,肥料应距离植株10 cm左右,以防止灼伤植株。
(6)施肥结合灌溉或降雨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
玉米的品种特性、土壤的肥力情况、种植区的气候特点,以及种植者的栽培、管理水平都是合理的植株密度的考量内容,不能片面地追求高产而盲目地密植,必须全面考虑,在确定合适的密度时,应综合考虑并灵活利用上述因素。
种植密度根据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确定,肥力好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加密度,因为土壤可以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土壤肥力足、保水能力强的地块可以适当增加玉米的种植密度,因为肥力好的地块可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养分需求。反之,如果土壤贫瘠,施肥条件较差,则需要薄种植,以避免因营养不足,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并最终导致减产。因此,要掌握土壤肥沃情况合理密植。
日照特点是时间长,早春气温低,降雨量相对较少,玉米生长期长,就需要薄植。在水肥条件良好的地块,可以增加种植密度,在干旱无水条件下的地块可适当减小种植密度,田间管理水平高可以使玉米植株健康、均匀地生长,可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玉米有很多良种,品种的生长周期不同、株型不同,所以种植密度大相径庭。种植密度分为稀疏种植、中密种植、密植和高密种植4种类型。因为玉米是一种有相同植株和穗的作物,一株植物只有一个穗,很少有空茎和双穗。因此,有必要选择高产、致密的玉米品种。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适当增加密度,以保证单位面积的种植密度。实现实苗、匀苗、壮苗是高产田的象征。一般生长期长、植株高大、株型疏松、茎叶繁茂的品种应适当稀疏种植;反之,生长期短、植株短、株型紧凑、叶片少的品种可以适当密植[2]。
加强灌溉管理,防止早衰。第1次浇水时间应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适当推迟,但应避免过度延迟导致玉米生长滞后。浇水前必须避免干旱和滴水,以便玉米根系向下扎根,以促进吸收表层土壤中的养分,从而实现更高的生物产量。在高产玉米的整个生长期,需要多次灌溉,并适当推迟第一次浇水的时间,但第2次和第3次浇水必须紧随其后,进水时间可根据天气和土壤湿度确定,平均灌溉期为9 d左右。每次灌水量可根据生长期的需水量确定。为了防止玉米干旱,应根据灌水设施的要求,安排合理的灌溉面积,避免低洼地块积水、高地势地块缺水,否则会影响玉米高产。
大力提高玉米产量是从事农业生产和技术推广人员的心愿,玉米增产、高产对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防控过程中,必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科学管理,不断更新防治玉米病虫害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