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玉帆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0)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2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教育合作发展,推进粤港澳职业教育在招生就业、培养培训、师生交流、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合作,创新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方式[1]。2020年12月,《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规划》对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进行了顶层设计,进一步提出探索“学校+”办学模式,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体系等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点任务,明确到203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设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合作发展和创新发展先进典范。[2]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必然指向平台建设、人才培养、人才双向流动、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等方面,因此,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思考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建设问题亦十分重要。
由于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在职业教育领域一直都有师资培训、学生交流、共建实训基地、师资互派等方面的合作,然而因为粤港澳大湾区缺乏系统性的整体规划,始终难以结成联盟,统筹职业教育整体资源,形成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发展合力,更是无法形成粤港澳大湾区多元主体协同合作发展的格局。另外,由于粤港澳大湾区客观存在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差异,存在社会制度异质性、教育生态差异等方面的问题,无法达成深度合作,再加上缺乏平台搭建,多元主体合作深陷体制机制障碍,各方立足自身利益,难以巩固合作成效,无法实现可持续合作发展。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广州市,是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和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学校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职教集团和产业学院为切入点,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政、行、企积极参与职业教育;对标新兴产业,围绕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和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创新产业学院“1+N”联动办学机制,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积极探索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办学模式,形成培养“可迁移”高端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特色,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和人才链有机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机制创新研究提供借鉴。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为宗旨,依托国家示范职业教育集团,推进职业教育合作实体化运作。学校理顺职教集团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优化运行机制和绩效评价管理机制,联合政、校、行、企,推进产教融合平台建设。秉承“学校+龙头企业”模式,打造“一院一中心”,2020年10月学校与京东集团成立京东教育研究院华南分院和京东(广州)国际产教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实施产教对接对话,共同打造华南地区电子商务、跨境电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职业教育新高地,引入京东集团人工智能、大数据、无界零售、跨境电商等方面的人力与技术优势资源,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性研究,在标准引领、教材研发、技术研发、赛项研究、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领域产生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2020年,集团内校企合作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 428万元,开展教研项目223个,产业涵盖了所有对接专业,结构不断优化。
学校利用龙头企业资源,发挥新工科特色,构建目标、认同和利益一致的校企命运共同体。校企命运共同体以卓越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通过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突破口,厘清各方利益,企业投入设备并拥有所有权,学校享有使用权,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对独立,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制定《校企项目合作管理制度》《校企人才培养合作制度》《学生选拔制度》等相关规章制度,探索利益共享机制。如2019年,学校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创建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广东工贸智能装备与制造技术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中心成立以来,校企共同开展相关培训、咨询服务11次,服务到款额61万余元;提供技术服务14项,服务到款额60余万元;为企业生产各类零件14.63万件。同时,该中心充分发挥企业、教师和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中的优势,在智能装备和制造技术应用的研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产、学、研、用”一体化体系,打造成一个教学、服务、科研转化、项目驱动、创新创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平台,由校内优秀教师和企业精英骨干组成的专业教师团队,试行专业导师制,实施“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技能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学校创新“1+N”产业学院联动办学机制,依托龙头企业,共同组建产业学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激发职业教育多元合作办学活力。如广东工贸—广州建通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学院校企共建教学团队,以项目成果为导向,重点培训机载激光雷达数据采集、处理、分析等技术。共建期间,共完成佛冈全县域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项目等15个校企合作项目,参与学生304人。同时广州智迅诚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投入624万元,与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学院智迅诚产业分院,精准培养掌握无人机航空摄影测量和实景三维建模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依托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制订教学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开展卓越人才培养,先后开设了虚拟现实设计与制作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工业机器人技术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精诚英才培育班、电子商务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苏宁智慧零售卓越班、百果园卓越店长培养班、聚思味创新卓越人才培养班、无人机与航测数据处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不动产估价卓越人才培养班、智能化测绘与GIS大数据处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订单式培养班、跨境电商卓越(创新)人才培养班、低空无人机操控及航测实施卓越人才班、安仕达卓越人事专员班、广东链家金牌顾问培养班、人工智能应用卓越人才培养班16个卓越班,面向全校选拔招生,共培养卓越人才600多人。
学校获批为教育部职业教育“走出去”13所试点院校之一,通过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推动师生互访互换,促进多元化国际合作。一是打造教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集团选派了125名教师分赴英国、美国、德国、澳大利亚、韩国、赞比亚共和国等国家和我国港澳台等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培训和访学,学习各地高校办学经验,使集团国际化水平迅速提升。二是打造国际技术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的平台。集团成功举办了国际测量技术技能大赛,这是集团首次举办国际性技能赛事,来自“一带一路”以及东盟9个国家的参赛代表队师生参加了竞赛,集团牵头单位囊括各单项、各分项以及团体总分竞赛一等奖。集团举办了两届海峡两岸7所合作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牵头单位派遣棒球队参加海峡两岸棒球联赛复赛并荣获第一名,彰显了集团国际化实力。三是打造校园国际化平台。牵头单位主动对接央企,招收了“一带一路”和东盟等国家来华学历留学生9人以及非学历留学生42人,营造了浓厚的校园国际文化和文化交流的氛围,为集团提升国际化合作办学水平奠定了基础,国际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
同时,通过在海外开展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开办中国—赞比亚职业技术学院和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分院、开发“导游专业”教学标准、编写工业汉语教材以及筹建中国—印尼职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教育独立孔子课堂等,学校开启了校企联合海外办学的新模式,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方案。近年来,为海外企业开展电机维修、浓密机操作、计算机应用等10多个类别的培训,境外人员培训量达3 600人/日,大幅提高了当地员工的技能水平,企业降本增效明显。通过引进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办学国际化标准以及建立了持续改进机制,工作坊项目建设取得了系列成果并获大奖,提升了专业建设国际化水平与国际化人才培育质量。学校举办国际测量技术技能竞赛、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有力提升了我国专业技术在国际教育领域以及学校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国际影响力和声誉,相关国家媒体竞相报道。同时,注重来华留学生教育发展,协同央企,拓展来华留学生招生渠道,招收“一带一路”和东盟国家的外国留学生,形成了校园国际化氛围,有效地拓宽了国际化合作办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学校完善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建立了广东工贸·万讯创客城暨团省委首批高校共青团“青创空间”孵化中心示范点,同步在集团范围内建设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工作室、实验实践室等共76个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场所,建设了镇安村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等5个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孵化)基地,同时成立6个创业导师团队,聘请集团内54名企业家、优秀校友、风险投资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投入资金扶持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攀登计划”等创新创业项目170余项,以及“创新创业课程”13项;对88名有创业意向和创业潜质的学生实行持续帮扶、全程指导;致力打造集“教育教学、实训实践、创新创业、融资投资、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国内国外”“七位一体”的多元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学生自主创业率超过2%。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当前,获“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奖项共26项,“挑战杯”创业大赛8项,铜奖8项,“中国移动互联”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一等奖1项,省级8项;主办3届“万讯杯”双创大赛,组织了6期创客精英训练营,举办讲座、培训、指导、路演90多场,开展科技制作展、模拟市场等实践活动,覆盖100%学生班级。
同时,学校通过实施双创导师建设计划,充分挖掘双创平台资源,分批分类聘请了54名企业家、优秀校友、风险投资人担任创新创业导师。目前,集团已成立了6个创业导师团队,培养20多名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导师,选派教师591人次参加创新创业培训,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教学水平。学生创业率逐年提升,2016—2019届毕业生创业率依次为0.17%、1.66%、2.04%、3.05%。2020届创业人数为162人,创业率为3.36%。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发展要紧抓“产教融合”,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广东战略性产业集群及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立足广东、面向粤港澳大湾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是要坚持专业设置与产业统筹融合发展格局。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的专业设置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支柱专业、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同时强调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需要,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培养能满足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新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
二是要坚持企业重要主体作用。成立粤港澳大湾区校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包括参与学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合作共赢。
三是要搭建产教平台。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要发挥龙头企业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示范带头作用,搭建“产业学院”和“校企命运共同体”等合作平台,与大湾区内合作企业共同打造示范引领效应的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大湾区产教融合型工作室、实训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提升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院校专业群对湾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支撑和服务能力。
四是要实现产教供需对接。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要积极探索和开发大湾区市场化、专业化、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依托平台汇聚区域和行业人才供需、校企合作、项目研发、技术服务等各类供求信息,向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的院校和企业提供精准化产教融合信息发布、检索、推荐和相关增值服务。
五是要产教协同育人。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合作要紧密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区域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积极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完善教师假期实践制度,支持在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