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0)
当前我国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针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变的特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扩大主流价值观的影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高校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应成为当下大学教育培养的重点。高校和教师作为育人主体,要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整理,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引领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并积极参与构建综合保障机制,促使大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各类多元多变、良莠不齐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等逐步蔓延至大学校园中。由于部分大学生其自身价值观仍未定型,自身的理解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全方位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领会其精神内涵,易受到一些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阻碍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2]。
其次,相较于专业课的学习,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重视程度不够,突出表现为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热情不高,到课率较其他课程偏低,课堂听课效率不高,这势必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3]。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求学生能切实做到知行合一,在“内化于心”的同时更能“外化于行”,然而由于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直接导致了其践行力度不强的结果,无法真正作用于社会实践中[4]。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当代大学生多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部分院校和教师的思政教学依旧采用传统方式,授课形式主要为教师讲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无法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并且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使得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能力,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课堂学习兴趣,更让学生无法从根本上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意义[5]。
同时,院校和教师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其内容多源于教材,部分内容过于传统,有一定滞后性。部分教师并未根据新时代社会特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延展,未能很好地结合时事案例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真正应用于社会生活中。
高校教师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相较于课本文字,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学生教育效果的影响更为深远和直观。因此,教师团队需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教学水平,才能为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树立优秀的榜样,提供有力的保障。
当前由于大学生群体更多地注重学科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缺乏对思政德育课程的重视,因此,为实现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除了思政教师的努力外,专业课教师也应该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科学合理地将专业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要点相互渗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强化了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帮助其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不仅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还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提高了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6]。
教育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才会主动学习,真正去了解课堂中的思政知识,切实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然而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较低,不仅使得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还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阻碍了学生主动学习思政知识的热情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科技渗透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科技的优势,丰富自身教育教学手段,打造“互联网+”的复合式教育教学模式。通过利用视频网课、思政学习类App、QQ及微信群等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交流。教师通过学生线上的学习记录,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讲解,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同时有力地延伸课堂;学生课下也能通过手机视频进行学习,潜移默化地帮助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
为保证学生切实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及时接触各类先进的政治思想,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对课程内容进行把控,及时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热点做好教学内容的优化更新,不断融入新知识、新案例,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新时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自我激励、自我提升,以期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服务。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学习和内涵研究,才能在教学内容更新上做好选材把控,为国家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此外,在教学内容优化更新的过程中要时刻谨防“一刀切”,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历史文化等内容的传承和传播,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历史使命与担当[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能单靠学习书本理论知识,更应该“外化于行”,付诸行动。通过实践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更能促进学生实现知行合一,提升其思政学习过程的体验感、认同感和成就感。
在校内实践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班级文体活动,例如,思政主题演讲比赛、红歌赛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其融入学生的一言一行中。在社会实践方面,学校和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去福利院和敬老院做义工、打扫当地烈士陵园、深入社区做普法爱国文化宣传等,磨炼学生意志,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弥补传统理论教学的不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通过构建合理的融入机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当前高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支持。各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与学校的发展规划、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等相结合,引入监督检查和奖惩量化机制,打造一个有明确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及实践活动安排全面的教育管理体系,切实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学习和认同[9]。
此外,学校还应着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理论功底扎实的教师团队,同时融合各个学科的力量统筹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课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培养其职业道德和素养、文化认同与自信感,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进行思想建设,协助其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家庭教育作为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除学校教育外一个重要的教育途径,它对于学生的成长乃至社会的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思想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为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应当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长应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发挥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要积极了解其思想动态,加强与学校方的联系,配合学校的思政教育方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得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二者联合起来,相辅相成,共同引导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能有效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学习、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同的社会环境,首先应该在思想上形成高度重视,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铸牢自身的精神支柱[10]。
此外,还需重视社会传媒的舆论引导,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传播铺平道路。在着力净化网络环境、纠正错误言论的同时,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重要意义,应积极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让大学生群体深刻地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苍白的口号,从而激发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认同感。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不可急于求成,应遵循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探寻针对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路径,从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活动等方面,循序渐进,着力培养学生了解、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情。同时,从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出发,建立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保障联动机制,切实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全面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