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明
(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当前,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和地位已经摆到了突出重要的位置,如何使课程思政与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根本任务融合发展,是将课程思政落实落地、入心入脑、行稳致远的重要问题。
自2014年上海市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并试点推广以来,“课程思政”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关于其内涵,学界尚无统一定论。有的学者认为,课程思政就是一种课程观,它既不是增设一项活动,也非增开一门课[2];也有学者强调,课程思政其实就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学知识、传经验或做任务的过程中[3];还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教学体系,除思政课外的其他课程也承担着育人职责,发挥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4]。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论述,结合教育部的指导文件,笔者认为课程思政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1.1 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举措,是新时代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不是旁观者和反对派。”[5]所以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长期以来,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政课程,必须改革这种单一德育教育主体的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思政教育方法。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随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要求。因此,课程思政是创新思政教育实践,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的重要途径和抓手。
1.1.2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培养“大国工匠”、锤炼高职学生意志品质的应有之法、应施之计,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课程思政中的“思政”含义是较为广泛的,只要育人相关的方面都要注重挖掘,既包括唯物辩证法的学习运用、爱国的理念、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也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的职业态度、坚韧的职业精神、灵活的职业迁移能力和较强的情绪调整能力等各方面的隐性教育内涵。我们培养的高职毕业生,不仅应掌握知识技能,还要有工匠精神、新时代技能人才的精气神,因此,采用课程思政的方法和手段能有效助力人才培养目标的完整达成。
教育部在“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总结中指出,职业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职业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7]。因此,高职教育与研究型、学术型高等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职业”二字,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应具备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其内涵界定,目前学术界仍在研究讨论中,提出了各种分析模型。比如,三维三层职业能力模型: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三个维度,核心能力层、岗位能力层、拓展能力层三个层次;还有,曾旭华等的研究成果,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指标体系分为 2 个一级指标(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7 个二级指标(岗位认知、基础操作、工作任务执行、工作改进和创新、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社会关键能力)和 22 个三级指标(普适性能力、工作计划和决策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8]。
综合各学者的观点论述,结合实践,职业能力的内涵应理解为一个广义上的概念,既包括知识技术技能、动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素质的硬能力,也包括思想道德素养、人文艺术修养和思维习惯品格这些软能力;既要有着眼于专业、岗位的具体技术技能,也要有放眼于长远发展的通用能力和素质。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学习能力较弱、学习习惯不好、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思想比较活跃、经常开小差、容易自卑等缺点;另外,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上的自主性、独立性、探究性均低于普通高校大学生。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课程思政能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3.1 树立长远目标,养成良好情操
课程思政是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拓展和延伸,注重对信仰、道德、伦理、人文等固有价值观的熏陶、教育和养成。一个人要取得成功,要有很多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心态。单纯的思政课程可能并不能很准确地找到不同专业的目标,而课程思政正好可以大显身手,通过浸润式课程思政使国家发展、行业振兴的目标与学生的具体学习目标协调一致,通过专业课程具体模范实例的引入、分析,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共情、共鸣,进而使每一位学生树立既贴合国家需要又适应行业要求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激发出实现目标的情怀和干劲,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对比先进,查找不足,不断提升自己。通过长期的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改变、塑造和强化学生的精神面貌和职业情操,最终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1.3.2 运用辩证方法,提高处事能力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方法,其很多重要的论断,譬如“主观要自觉地适应客观”“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强化内外因相结合的理念”“要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和“坚持用动态的、联系的眼光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观察事物,处理问题”,这些精髓理论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在高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如果能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与具体专业课程、任务、项目相结合、活学活用,必将有力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锻炼提高,促进为人处世、想事干事水平的提高。
1.3.3 锤炼工匠精神,磨炼意志品质
工匠精神是一种优质的职业精神,尤其对于工科高职学生,这种精神可以说是每一个学生都应该研习、锤炼的。工匠精神主要表现在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追求、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和攻坚克难的工作精神上,可以说,要成为大国工匠,既要有精湛的技术、技能,更要有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而学生工匠精神的“种子”要在高职阶段来根植和萌发。因此,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磨炼学生意志品质方面,课程思政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必须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做好、做实、做长久,从而将这种精神内化到高职学生职业能力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自动化设备各个单元集成应用的调试和维护的职业能力。课程内容包括“项目一 认识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集成”“项目二 工业通信网络组态”“项目三 仓储与分拣单元系统集成”“项目四 数控单元的系统集成”“项目五 视觉检测单元的系统集成”“项目六 工业机器人系统综合集成调试”。
下面以项目三中的“任务三 工业机器人快换工具(2学时)”为案例介绍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及实施具体情况。
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是“工业机器人快换工具”的使用与对接,任务如图1所示,学习的重难点包括示教机器人完成主端口与指定工具端口的自动装卸,要求确保准确、可靠对接并兼顾效率;分析、排查和解决实训过程中常见气动/电气问题。这两大重难点,一方面需要学生能精心设计、调整机器人示教路径、合理设置安全过渡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力、专注力及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选取就要围绕这些方面来展开。
图1 任务三 工业机器人快换工具
在这一次课上,笔者共设计了三个思政教育点,分别如图2、图3和图4所示。第一个是学习各种快换工具的功能、特点时,可观看“嫦娥5号”机械手月球取土动图;第二个是进行主端口与指定工具端口的自动装卸的虚拟仿真练习前,学习大国工匠郑兴的事迹;第三个是进行实训操作前,观看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太空对接的视频动画。三个思政教育点的设计思路及详细安排详见表1,三个思政点形成一个中国航天事业系列的课程思政体系,既有实物、实例,更见人物、精神;既高端大气、鼓劲打气,又脚踏实地,与课程任务紧密联系。
表1 课程思政融入“任务三 工业机器人快换工具(2学时)”
图2 “嫦娥5号”机械手月球取土
图3 大国工匠郑兴的故事
图4 空间站核心舱太空精准对接
因此,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元素和环节,与专业学习浑然一体,没有违和感,而且给专业课程赋能、为课堂画龙点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了大国工匠精神,并有力促进了各个环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总体上,一方面体现了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要求,另一方面也有效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了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
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必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学生发展方向,塑造学生精神面貌,助力学生全面职业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思政教育融入工科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为关键的是找到恰如其分的素材案例,切不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否则不但没有促进效果,反而会有负面效果。恰如其分的素材案例既具备浓厚的思政元素,又能够促进专业能力的养成锻造,找到这样的优秀素材案例,需要智慧,更需要多积累、多挖掘。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思政教育进一步融入具体专业课程,这给广大教师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相信在多重举措的推动下,思政教育融入工科教学将做得越来越好。
职业能力的全面塑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的,要按照三全育人的思想,对每一门课以及每一次课都要多动脑筋,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进来,如何与专业技能学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只有全过程、全方位、高质量的浸润式思政课程才能打造出金课,才能真正达到助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根本目标,培养全方位高质量的技能人才,真正践行育人与教书并重。
工科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就业的去向主要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技术技能方向,另一个是技术管理方向。因此,在学校实训课上的任务式教学过程中,应该在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统筹学、系统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知识的应用和训练,让学生学会在团队中完成任务、学会分工合作、学会合理制订计划、学会攻坚克难完成任务,从而实现软实力的提升和巩固。这些方面的学习和加强应该密切结合实训任务,并且应该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优势,运用唯物辩证法,采用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方式,达到潜移默化、久久为功的效果。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程学习对专业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既要对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烂熟于胸,能迅速准确地调整教案、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又要具备思想政治方面的理论功底,切不可随意发挥,不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还要熟悉企业实际情况,最好具备多年企业工作经验,能真正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因此,要达到这样的师资水准是相当有难度的,需要从学校层面顶层谋划、分步实施、总结提高。
如何通过课程思政提升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效果,是实现新时代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目标面临的重要问题。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思政能有力促进专业课程的开展,从而全面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学生树立积极向上、贴合行业实际的职业目标,初步形成精益求精、吃苦耐劳的职业作风,为学生的职业生涯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