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司玉兰
大学生是我国的主要人才储备力量,自2017年全国高校打响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攻坚战以来,高校积极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施“五个工程”,多维度发力,持续推进思政课程全面改革,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丰富思政教育路径,夯实思政工作基础,使其更充分、更有效地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办好一切事情的关键,高校的思政教育也不例外。高校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党政部门的政治站位和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高低,并直接影响了铸魂育人的功效。因此,实施党政创优工程可以保证学校思政课教学实效,从而助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质增效。
党政部门要把办好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要明确学校思政课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育人中的关键环节。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学校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严格落实党委会专题研究思政课建设机制,保证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和支持保障等方面充分发挥统筹引领作用。高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机制,带头深入一线教师、实际课堂和学生中认真调研,实时研判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组织研究决策部署并狠抓落实。优先保证思政教师配置到位,率先落实思政专项经费和思政教师专项补贴。高校党委班子带头主动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推动公开课常态化并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在思政教育建设方面,要定下打基础、上台阶、创品牌的循序渐进目标,并逐步引导督促有序推进。另外,党政部门要深刻领会“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及其精神,把强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建设为首要任务,并有效地统筹推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紧盯学校育人目标,不走神不松懈,聚焦育人质量,坚持到底,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是健全规章制度。高校可根据上级有关思政教育以及思政课建设等方面的文件精神,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出台校本的关于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思政课考核方式改革、课程思政建设等多方面的实施方案,使思政课教学改革每一步都做到顺应国家发展大势、符合国家发展战略,同时也能做到实实在在的稳步推进并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加强过程管理。有了规章制度后,还需要毫不动摇地定力保证一切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比如严格审查思政课教学大纲、教案课件、运行方案等基本教学材料,实行党委行政分管领导、督导部门、思政教研室主任、专职教师随时听课定期评课制度以及定期和师生谈心谈话制度,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新时代,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提升素质能力、管理改革创新、提高地位待遇的“奋进之笔”新征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事关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事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如果高校没有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思政教师队伍,把思想政治课上得让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那么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就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也就会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因此,高校必须实施“师资培优工程”,全方位多层次地提高思政教师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和专业水平,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强和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建设一支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教师队伍。
按上级文件规定配足思政专职教师;按“六个要求”基本标准严把思政课教师选聘质量关口;以年龄、性别、职称、学历、专业、特长等要素综合考量优化聘用思政教师;以社校政企为依托,有效整合各方师资力量;以“政治要求、理论功底、教学水平”作为考核内容严格实行思政课教师退出机制。对选人用人机制严格把关,保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有政治觉悟的人讲政治,有人格魅力的人讲做人。
一是落实“传帮带”工作机制,可为教学经历3年内教师指定1名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和一名党委成员为指导教师。二是实行长效培训机制,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提升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培训交流和考察学习,充分利用“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国家打造的思政教师培训平台,利用红色研修基地、当地及周边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建立思政教师市内教育教学实践基地,组织思政教师集中学习并加强督导,引导参训教师集中研讨提问题、集中备课提质量、集中培训提素质,促进思政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整体提升。三是落实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思政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手拉手”集体备课活动,严格落实教研室日常性集体备课制度。
把自我提升与教师考核以及评优评先等结合起来,鼓励、支持优秀中青年教师进行学历深造、访学以及在职攻读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鼓励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把“上得赛课、做得微课、当得名师”的要求作为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于优秀教师和骨干思政课教师,学校应推进“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建立,推动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项目、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择优推广”项目、思政课示范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等方面的申报和实践研究,努力打造有学校特色的“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身受用”的品牌思政课,充分引导和推动思政课教师“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能力。
在“党政创优、师资培优”的基础上,大力实施思政课“内涵提升工程”,是办好思政课的基础性工作,是在微观层面推进高校育人质量的必经路径。高校思政课应该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体系建设、课堂建设以及如何推进党史融入课程建设等待方面下真功夫,出真实效。
严格按照“八个统一”要求,精耕“自留地”,拓耕“责任田”,做强“一体”(核心必修课),做活“两翼”(校本特色思政课和素质拓展选修课),做优“三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推进思政课政治向度、价值向度、学理向度、知识向度、生活向度建设,引领三观正心、信念铸魂、道德强筋、文明修身,倾力打造优质思政课。“一体”与“两冀”相互配合,把“三元”文化贯穿其中和始终,共同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和增强文化自信,从而更好地“塑品”“铸魂”。《思想道德与法治》重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在正确的三观指导下做到自觉崇德向善和弘扬法治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一百年以来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正在阔步走向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如何在实践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从而坚定“四个自信”;《形势与政策》侧重帮助学生了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际国内的大势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党应对各种形势的政策和策略;由于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因此要通过开设内容相关的选修课程加以补充,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必修课所教的主要思想;还要开设深入学习“三元”文化的校本特色思政课和素质拓展选课,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脉络以及文化主要精髓。
协同高校相关部门和单位,积极利用身边模范力量和时政素材,围绕教学专题,采取双主持人多元互动教学模式。比如,可邀请各校出国访学教师,以“一出国更爱国”为主题,开展“爱国”题材系列讲座;邀请各校优秀毕业学生,以“模范的力量”为主题,开展“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系列校友畅谈沙龙;邀请各校优秀教师,以“爱岗敬业”为主题,开展“职业精神”题材师生面对面系列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以“法治中国”为主题,开展“法治精神”题材系列活动;邀请本地文艺名家大师,以“学习优秀传统智慧,争做时代新人”为主题,开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系列名家讲坛活动。总之,可以充分运用校内外教学资源,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展各类思政教育题材系列活动,做优校本特色的思政课堂,提高思政课堂育人实效。
新时期,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大局交汇关口,两个百年目标任务繁重,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大学生中有形无形的历史虚无主义不同程度地依然存在,因此,加强党史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项重大任务。“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自2017年上级文件明确要求高校加强党史教育至2021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党史融入思政便逐渐成了高校专家学者们关注的热点。把“党史事件”“党史人物”“党史奋斗”“党史成就”“党史经验”等大量党史素材系统融入到思政课第一、二、三课堂中,让枯燥的理论鲜活起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思政理论中的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避免学生学习思政课陷入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的境地,从而让思政课真正有效发挥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作用。同时也运用思政理论把党史“武装”起来,让党史不仅是一堆有序的材料或一些零星“火花”,而是把其变成一部有灵魂的诗篇,引领学生深刻理解党的奋斗史本质上就是一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中国革命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进化史,也是一部抛头颅洒热血的伟大斗争史,从党史中体会党的大爱情怀、感悟党的卓越智慧、敬仰党的钢铁意志、学习党的丰富经验,从而提升学生觉悟并转化为行动自觉。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思政课是一门“知”与行必须有机统一才能有真正教学效果的一门课程,所以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整合各类实践资源,强化项目管理,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完善支持机制,教育引导师生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家国情怀,是推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但实践教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难题,比如学校实践资源、教学组织管理、社会实践平台等诸多因素都会直接地影响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以及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尽可能在现有教育平台中寻找实践的途径,从而让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多元协同”理念导向下,高校可利用校、社、网“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统筹协调“网络微课堂”“思政课小课堂”“校园中课堂”和“社会大课堂”[1]协同联动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的建设,通过整合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各方面优质育人资源,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推动合力育人。
比如,依托实践教学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或虚拟参观学习,开展以“弘扬革命精神”为主题的实践体验活动。学生通过深入挖掘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创造的伟大精神,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目的。另外,也可通过暑假“三下乡”活动和该校主题团日活动,开展思政课课后拓展教育。
定期进行思政教育教学成果汇报活动,可通过网络、展板、课堂、活动等多种载体呈现,形式可以是静态的微视频、绘画、核雕、剪纸、手抄报等,也可以动态的朗诵、演讲、唱歌、舞蹈、舞台剧、情景剧、小品等多种活动形式。
现在一些教育者对“素质教育”不把考试放在第一位的观念有曲解的倾向,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尽量不要考试,这是误解。考试永远是考核人才的重要方式,只是考的方式要做到科学合理,这就是一个很难的课题。考核永远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杠杆,没有了考核,那如何才能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呢?针对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效果,要科学地研究到底由谁来考核、具体考什么、如何考等方面的问题,让考核真正成为打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杠杆,从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育教学功能。
由高校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以任课教师考核为主,系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学生代表为辅的多元考核主体考核机制。考勤成绩由学习委员和任课教师共同评定,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组长、学习委员、各系辅导员等共同参与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由任课教师评定,一些有专业特长同学的平时成绩还要参考专业指导教师的评定。[2]
就内容而言,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增进知识、培养能力、培育情感、践行价值四个维度上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就形式而言,把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行为考核和课堂考核有机统一起来,让考核方式作为教师教学效果及时反馈机制,使考核真正成为教学的内在环节,形成教、学、考互动共进。
总之,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建设中,要勇于探索创新,丰富思政教育路径,夯实思政工作基础,提升思政教学质量,使之更充分、更有效地满足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