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弛 单 权 张 珏 吴 影
(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7)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大。气象服务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要求也越来越高。行业气象服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前,行业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采取科学、高效的服务方式,为从事国民经济中同性质的生产或其他经济社会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体的组织结构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精细化气象服务,降低由于气象灾害带来损失的一项具体工作,是全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行业气象服务由减灾扩展为减灾和增效并举。通过有效的气象服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剧增。我国2016年气象服务产业总值已突破400多亿元,2020年约为2053亿元,市场潜力巨大。
近年来,随着精细化无缝隙化预报技术的发展,以传统预报业务产品为主要支撑的行业气象服务模式,在精细化发展过程中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尤其是在水文、能源电力、交通等行业,传统气象服务已经无法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围绕重点行业服务需求,基于先进的数值模式、多模式集成、多源数据融合、机器学习等技术,形成精细化预报服务能力,提高对行业服务的支撑水平,是我们迫切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1]。本文基于浙江的服务实践,进行了相关探索。
浙江专业气象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近年来,浙江省气象部门围绕行业发展需求,聚焦行业发展痛点,努力找准气象在各行各业、各种业态中的切入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挖掘市场,研发产品,改进服务方式,保障国民经济命脉工程,加快实施行业“气象+”战略。目前已建成水文气象、交通气象、能源气象、农业气象、海洋气象、旅游气象、保险气象等行业气象服务团队,能够满足不同行业与用户对气象服务的特定需求,形成了行业气象服务体系,已向28个行业、164个用户赋能,直接经济效益持续增长,效果受到行业用户的广泛认可。
第一阶段是粗放式的基于行政区域的气象要素类预报服务。行业气象服务涉及电力、交通、水文、能源、保险等行业,缺乏深入的需求调研和产品针对性打造,提供的服务与行业特定需求有差距,尚不能凸显气象服务对用户生产方面的价值催化。
第二阶段是自2010年始,初步建成基于行业影响的定时、定点、定量预报产品体系,并同步构建业务支撑系统。譬如针对交通安全影响研发的路面湿滑、气象风险指标产品。针对水库来水影响,建成针对库区集雨区域的精细化面雨量预报评估产品体系,并搭建可视化业务平台,辅助服务人员开展预报决策分析、短临监测预警、材料一键制作分发等;行业气象服务在精细化、针对性方面不断优化,“产品”在向“用品”转化。
第三阶段是21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活跃,大数据的兴起和跨界应用,气象与各行业深度融合,项目共建、合作交流成为最新趋势,同时交叉学科技术研究逐渐应用于行业气象服务。如交通站建站地方标准,水情雨情一张图、雨洪耦合洪水预报、风光新能源开发利用项目等。形成了利用信息化资源、以新手段、新技术开展气象服务的态势,行业气象服务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2.1.1 基础预报服务
目前浙江的基础性行业气象服务产品以气象预报预警类最为常见。优化智能化网格点预报预警,提升中短期预报和短临预报融合度,提高预报准确率,才能把气象灾害预警转化为有效的防灾减灾行为和效果,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气象服务水平[2]。基础预报服务主要是每日及中长期的常规天气预报、气候分析,涉及行业类型有制造业、食品业、能源等。
2.1.2 基于行业影响的预报预警
气象预报的预报要素是“温压风湿”等气象要素,而行业用户要的是“会不会积水”“会不会翻船”“会不会影响我供货”等释用产品。所以从气象要素预报预警提档为“影响度”的预报预警才是行业气象服务的应有之义。加强行业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气象技术方法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形成立足于行业影响的精细化、灾害风险防范性关键核心技术和服务产品[3],实现优化行业气象服务方式、丰富其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在和行业用户深度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打造以影响服务为方向的客户定制式靶向服务[4],比如针对交通的行驶风险等级告警服务,针对电网的电力负荷预测风光功率预报服务,针对水库的雨洪耦合洪水预报服务等等。
2.1.3 行业调度管理决策支持
要将不同层级、不同行政区域涉及的监测信息资源、产品信息资源共同分享及利用,实现气象数据、水情水文数据和航运、电力等相关行业数据的信息共享共用,结合防汛、发电、通航、生态等需求,深入挖掘行业共享数据的应用潜力,经过深加工,分类建立防汛抗旱、航运安全、生产调度和防灾减灾等智能可选、影响预估气象辅助决策共享平台。比如面向电力调度的分钟级数据产品支持,面向水库防蓄供等调度需求的决策产品支持,面向流域洪涝风险的灾前、灾中、灾后全流程决策支持等。
概言之,苏佩斯科学理论观的形成不仅有其深厚的理论思想背景,亦有其现实的理论发展需求。一方面,逻辑经验主义者关于科学理论的“公认观点”为其科学理论观的建构提供了先在的问题框架与思想缘起;另一方面,对“公认观点”的批判性重审又在一定意义上促生了其对科学理论重新加以解读的理论需求,而集合论的发展及其理论优势恰恰为苏佩斯实现对科学理论观的重建提供了恰当的逻辑理路与方法论平台。可以说,对科学理论“集合论模型”的构建正是苏佩斯科学理论观的一个重要的理论诉求。
2.1.4 行业气象业务联动
专业气象服务发展潜力巨大,可拓展的领域很多。但是,如果各自为政“小、低、散”开展服务,不走集约化、规模化、组团式的道路,就会浪费资源消耗内力,难以形成强的竞争力和好的发展态势。要构建部门内外横向联合、上下级纵向联动的工作机制实现共赢。重点是直属单位之间相互间建立横向联合、技术合作、互动支撑、效益评价和利益反哺的运行机制,与服务对象又要建立良好的合作框架。积极寻求国家级业务单位支持,在技术和产品上形成“国字号”品牌效应和内核实力。上下之间打破属地原则,建立省市县3级服务单位纵向联动、分工合理、业务互通、利益共享的专业气象服务组织体系,各有侧重,分工服务,避免重复劳动和业内竞争。而且在四维联动中可以增强上下左右的人才交流,帮助基层骨干成长成才。
2.2.1 气象对行业的“融入度”不够
行业气象服务的内容需围绕行业发展、以满足气象高风险行业的多样化需求展开。行业气象服务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普遍存在与行业用户沟通不足、对行业需求了解不深入、与行业的融合度不足等问题,产品设计时闭门造车的情况较多,现有气象服务产品的准确率和及时性与用户预期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致灾类天气会直接影响行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行业用户希望气象服务产品越准确越好,针对性越强越好,发布越提前越好。但是目前全省气象部门对专业服务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缺乏领军人才及技术引进,省局、市局下属直属单位对行业服务支撑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专业预报产品制作归属不明确、关键技术融合度不高,基于行业影响预报的研究不深等等,需要融入服务需求方的业务体系,才能真正解决行业气象服务对行业的融入度问题。
2.2.2 预报服务人员的“行业化”不强
行业气象服务围绕行业需求发展,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在各个环节上都需要专业人员的支撑。目前,很多行业气象服务人员都是由气象预报专业的业务值班人员兼任,聚焦度不足,受制于以完成经济效益为目标,四处出击,行业涉足广泛,但深度不够。每个行业的研究人员为1~2人,研究浮于表面,缺乏多部门和跨行业的数据融合、联合技术攻关以及相应的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人才,导致隔行如隔山,对行业的特点、关联性、痛点掌握不全面,产品研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打折扣。在服务市场对接方面的组织和营销人才缺乏,没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丰富的经验,影响行业气象服务的量身定制。
2.2.3 缺乏行之有效的服务效益评估方法
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调查评估工作可以及时了解其他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及新兴领域的新需求、新特点,量化评估行业用户对气象服务的满意程度,评估测算行业气象服务贡献率、气象服务效益值等,是气象部门合理配置资源、推动行业合作联动、量化展示气象服务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是由于气象服务案例的不可复现性,很难将有没有服务、服务是否到位对客户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所以还没有建立较为公允的、科学合理的检验评估方法。而这恰恰是证明气象服务价值的重要指标,急需要创建。
加强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提取精炼行业生产、运营各环节的个性化、多元化气象需求,找准专业气象服务的切入点。加强专业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气象技术方法与高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和综合应用,形成立足于行业影响的精细化、灾害风险防范性关键核心技术和服务产品[5],从而改善专业气象服务方式。进一步探索建立创新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推动形成行业、科研机构和气象等多部门广泛参与的行业气象服务联合创新体。如水文气象服务中以中小洪水发电优化调度为目标,通过加强科研开发、技术革新,提高洪水预报精度和延长洪水预见期。围绕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完善流域气候监测业务,开展流域及大型水库汇水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的监测诊断,综合利用水文气象和遥感监测资料,开展流域或水库汇水区空中云水资源分析评估;积极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研发基于全流域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智能化水库防洪、航运、发电等产品,为省内各流域水库调度精细化、针对性服务提供标准化的技术、平台和产品支撑,推进水库调度气象服务业务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效果显著。
基于行业气象服务所具有的同行业需求近似、脆弱性雷同等特点,细分市场的行业种类,梳理拳头产品,以自身品牌影响力、权威性和竞争优势等寻求有效的行业切入点和推广思路。充分发挥气象部门根植于行业气象服务领域多年所积累的深厚的人才、数据、经验、技术优势,着力突破行业气象壁垒,抢占市场科技高点,抓住各个行业的主要客户,汇聚优势技术集中攻关,针对性开发服务产品,持续优化提升,培养好感和口碑,培植形成样板模范客户。利用模范客户的影响力和说服力,产生广告效应,以点带面迅速推广拓展该行业的同质客户,以复用的方式占领该行业绝大多数用户群体,形成服务产业。同时要注意抓大放小,避免力量分散。
行业气象服务终极目标是为客户生产发展进行赋能,使之趋利避害,增加收益或安全性。效益调查评估工作可以全面掌握气象服务的效果和短板,甚至可以发掘其他气象服务敏感行业及新兴领域的新需求潜力。做好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气象服务,必须强化量化评估行业用户对气象服务的满意度,评估测算行业气象服务贡献率、气象服务效益值等[6],为行业气象服务的发展提供指导。这也是气象服务主体优化资源配置、加深合作联动、具象化展示气象服务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手段[7]。我们要从用户和专家2个方面入手,分行业设计效益评估模型,广泛组织评估工作,从评估结果中吸取经验教训,了解用户的痛点及专家的观点,更加有的放矢地优化发展重点,为提升行业气象服务能力、服务效果、用户满意度奠定基础。
全面认识行业气象服务的作用与地位,进而明确行业气象服务的目标,改进服务思路和方式方法,不但有助于推动行业气象服务的快速持续发展,而且可以使行业气象服务的重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有利。本文剖析浙江行业气象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经验,从变革、发展的角度切入,分析了服务的主要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4个方面创新发展的对策。概括而言就是:(1)创新服务理念,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发挥省市县3级协同预报服务力量,建立高效直通的资源共享、信息发布联动机制。(2)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交叉学科技术研究及应用,不断提高气象科技支撑能力,联合高校先进科技力量,加强科研合作和协同创新;积极加强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行业气象精细化、针对性服务提供技术、平台和产品支撑,推进行业气象服务业务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3)注重营销策略,点线面放射性发展,以优势技术突破行业气象服务壁垒,孵化主要客户的好感和口碑,培植模范客户,以点带面迅速拓展业务。(4)广泛开展服务效益评估,持续向服务主体反馈信号,从而优化服务的方式,提高产品效用,为行业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