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学,包丁汀
(广西大学 艺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传统艺术,它承载着中国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经过千余年的发展,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在高校课程中,中国画不仅是美术专业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加强美育教育的通识课。将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山水画课程的教学中,是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直接有效的渠道。可以充分发挥山水画课程的育人作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认识历史,提升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红色经典题材作品是高校立德树人、培根铸魂最好的范本和教材。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选择那些能够反映时代、具有广泛影响的红色经典作品,采用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开展思政教育。使学生更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与此同时,通过中国画与思政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对艺术鉴赏的评判,实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树立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思政与百年党史有着血脉联系,许多红色题材中国山水画作品反映着共产党不同时期的历史以及所取得的成就。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这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资源,也是高校课程思政鲜活的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中国山水画课程的教育作用,巩固和加强思想政治课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效果,是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的有效渠道。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了新中国。这个时期的中国画家经常背起画夹,走遍大江南北,访问红色名胜,为当代山水画注入了时代的新气象,弘扬了中国精神,创作出了凝聚中国力量的红色主题画,浓缩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心中难以压抑的激情和理想。革命圣地是新中国成长的丰碑,革命圣地山水画是缅怀革命烈士和赞美先烈丰功伟绩的历史画卷,具有民族性、革命性,反映爱国主义思想,是新中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的产物,革命圣地山水画开创中国山水画史之先河。赞美革命圣地,缅怀革命先者是继承红色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日救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在传承红色基因、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中培育和锻铸的伟大革命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主张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画家们继承了延安文艺的传统,走向工地、农村进行实地写生,以艺术服务于人民和社会。这个时期的画家大量涌现,艺术潜力和探索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他们打破传统绘画的常规,融合现代现实的因素,创造出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山水画作品。其中出现了许多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品,在画家的笔下用特别的方式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在全面领导新中国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作品多体现对党的热爱、对劳动的热情、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前景,画家们用自己的画笔表现祖国的大好山河,把艺术作品献给人民大众。当代绘画世界百花齐放,多元共生,这是继承、发展、创新的结果。
改革开放创造了开放的环境和良好的氛围,给中国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画家们用传统绘画语言来描绘城市的发展,用新的绘画方法表现当代城市的新面貌,这是对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反映。城市题材山水画是中国水墨画与时代孕育的结晶,它不仅贴近着我们时代的生活,也影响着观者的视觉审美感受,画家对这一题材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也促进了传统中国画的现代化。城市题材山水画的演变和形成使中国水墨画充满了时代感和活力,这既是对我们生存家园的赞美和探索,也是对人类创造能力的肯定与赞扬。这些作品通过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时代新貌,当代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传统笔墨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以此表现改革开放后祖国的繁荣昌盛,也表达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台阶。新时代的中国画家浸入浓墨重彩,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用艺术的表现形式诠释了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世纪光辉,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时代新貌。中国山水画家更加注重新时代的精神面貌,描绘新时代的发展成就,展现新时代的伟大宏图。
通过红色题材山水画经典作品,可以传承红色基因,增强“四个自信”,达到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作用。在中国山水画课程教学中,可以重温革命历史,讲好革命故事,向学生们充分展示党的光辉历史和百年来创造的辉煌成就。这些革命故事凝聚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伟大历程,蕴含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这是新中国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它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及其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首先,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红色基因的导向功能和精神育人功能。广大学生要争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积极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在中国山水画课程教学中选择红色主题山水画经典作品作为课程内容,是将红色基因有效融入时代新人培养的有效途径。首先,任课教师要讲好红色故事,向学生们充分展示党的光辉历史和百年来创造的辉煌成就。这些革命故事凝聚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记录着中国共产党不屈不挠的伟大历程,蕴含着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重温革命历史,讲好革命故事,可以激发大学生积极继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动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取得进步、有所作为。大学生只有牢记历史、不忘初心,才能不负使命。对培养时代新人来说,党领导人民革命的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中蕴含着丰富的红色资源。红色故事是党的奋斗历史的叙述,它蕴含着丰富的真理和宝贵的经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与精神风貌。讲红色故事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讲红色故事更要讲好红色故事,充分揭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只有把道理讲透,被人理解,才能使红色基因得到传承。因此,在培养时代新人的过程中,讲好红色故事是必要的。这样做不仅可以缩短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还可以拓展大学生对历史认知,感知革命先烈的英勇和顽强不屈的爱国情怀,从而认识到当今幸福稳定和平的生活来之不易,能够为民族崛起、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其次,我们要强化大学生的红色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复兴,勇敢地肩负着时代的责任。他们的开拓、奋斗、奉献精神已经积淀在党的精神血液中,成为红色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培养出担负民族振兴重任的新型人才,就必须把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教育过程。在挖掘中国山水画中的红色基因并将其融入高校山水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中国山水画中提炼出能够表现红色精神的优秀作品,积极引导大学生着眼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我们还要引导他们向英雄和榜样学习,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培养心理素质,在困难和障碍面前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学生只有不断锤炼自己的坚强意志,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
红色主题山水画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历史发展,这是新中国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传承与发展,它弘扬了民族精神、激发了爱国热情,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红色山水画蕴含着丰富的党的历史内涵,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创造伟大历史、开展伟大事业、铸就伟大精神的载体。解读红色主题山水画,有助于我们培养学生热爱党,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信心。在开展中国山水画教学过程中,既要全面讲好党的百年历史实践,又要在光辉历程中总结提升历史规律和发展前进方向,在历史故事中总结经验,并从中汲取智慧。我们应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山水画教学过程中弘扬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坚定我们的价值观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红色经典作品作为一种文化艺术的特定表现形式和内容,诠释着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神血脉,担负着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是新时代思想教育的重要利器,具有不可替代的正心、树德的定海神针意义。我们应该发挥红色经典培根铸魂、凝心聚力的独特作用,使之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力量。艺术教育者应将思政教育和美术教学相结合,将艺术作品结合时代意义进行解读,将思想教育巧妙融入美术教学中,达到培根铸魂的目的。
在中国山水画课程内容的选取上,教师应在认真梳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挖掘其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选择最能代表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以更深邃的视野、更开阔的胸怀和更自信的态度进行解读,塑造更多被世界认可的中国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红色山水画鉴赏过程是一种有深度且有温度的的教学方法,它结合生活实际,清晰、透彻地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教育引导学生深刻领会红色精神,感受党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和情怀。在中国山水画课程教学中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自觉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让高校学生在掌握绘画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自身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中国传统绘画历经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外敌入侵,骤然走出书斋,不再是文人雅集玩赏之物,一跃成为抗战救亡的宣传工具。涌现出许多优秀画家和经典绘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后,美术工作者们尤其注重到各地采风写生,创作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变迁和发展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来源于生活实践,有血有肉,蕴涵民族精神,将其运用在课程教学中,无疑是课程思政最好的学习教材和范本。
山水画临摹课是本科美术专业基础性教学课程,临摹是学习绘画的基础,也是绘画学习的起步阶段,尤其是中国传统山水画,经过千余年的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勾、皴、擦、染、点的程式化表现模式,学习这些基本方法的目的,一是了解中国绘画的工具和使用功能,二是让学生学会各种树木、山石、云水等山水画基本构成元素的绘画方法,三是通过临摹历代最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进一步理解作者的题材构思来源与笔墨技法的深入表达,四是使学生了解作品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及最富魅力的精神内涵。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样,从大一阶段的专业基础课教学开始,便与课程思政结合在一起,即把传道情怀与育人之术结合起来。如画家唐云1961年创作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画面主要描绘的是上海区的黄陂南路374号,即当时的法租界望志路树德里106号,为二三十年代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民居楼房,是党的一大代表李汉俊的家宅。画中排队参观的学生身穿黄色军服,头戴军帽,脖子上系着红领巾,从外向里进入。又如画家钱松喦创作的《南湖》,是1977年创作的。画面由近至远推进,前景为各种树木和竹丛,中景是桥堤,远景就是党的一大的红船。两幅作品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和经历清晰地展现出来。两幅作品构图、表现手法并不复杂,但立意高远,很适合用于山水画临摹教学,用这样红色题材作范画,既可以通过临摹,循序渐进,掌握山水画的要领以及对形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和气韵。教师与学生是实施课程思政的两大主体,在教与学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同向同行。通过教师对作品内涵和表现技法的分析,让学生润物细无声地了解了百年党史,受到很好的思政课教育。如《山水画教学体系初探》一书中所述:“临摹山水画,通过自己的慧眼和内心去感悟;不仅要继承,还要提出独到的见解,使画面更加富有说服力。”[1]所以,这就是临摹课教学选取红色题材意义所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创作课是本科阶段的重要专业课,山水画创作是山水画教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山水画临摹教学,已经把学生带入课程思政相关模式和思维之中,在创作课教学阶段,以课程思政教育与艺术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取反映党史党建、英雄人物及励志故事作为创作主题,让学生从百年党史和社会生活中启迪灵感,发现前人没有发现的东西。然后对创作素材进行取舍,再用绘画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特定的红色主题内容转化为艺术形象。创作出的作品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艺术性;既要有历史故事,又要有鲜明的主题。诸如《山水画教学体系》一书中所述:“山水画创作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长的,最终理想境界的创作,是建立在对传统理论的研究与临摹实践基础上的,绘制出有风格特色的作品才是艺术作品。”[2]所以在山水画创作教学中,教师以课程思政为主线,把临摹教学引导过渡到创作阶段,在红色主题作品基础上进行取舍、加工情节,进行二度创作,同时把写生素材融进去,引导学生开阔视野,打开创作思路,提高格局,进入主题性独立创作。诸如李可染1974年创作的《韶山》,经过对当时众多韶山题材作品收集和临摹性创作,又到韶山进行实地写生,画出了最后的成稿,正如他所说“废画三千”。又如阳山2019年创作的《红军强渡乌江天险》,画家根据多年的作品积累,又依据乌江两岸的地势特征,融入铁索桥符号元素,再画出高举红旗行进渡江的红军队伍,浩浩荡荡气势雄浑,表现出乘胜前进的画面主题和意境。再如张明学的《延安灯火照北斗》,画面前景是毛泽东曾居住过的陕北枣园,后面是绵延的黄土高坡,远景在黑夜衬托下闪出一抹曙光,曙光映衬出延安宝塔,寓意革命的胜利即将来临。从这几幅作品创作过程看,作者进行了反复多次的构思斟酌,勾勒出无数个创作小样,最终创作出主题内容鲜明的作品。如古人所云:“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意在笔先,远则取其势,近则取其质。”[3]其中的“意”就是立意,就是红色主题的选取。从上述画作可以看出,几幅佳作主题鲜明,立意高远,有势有质,很好地运用了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语言,把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表现出来,是课程思政融入创作课教学很好的范例。
鉴赏课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经,也是落实课程思政最好的手段。鉴赏是对艺术作品、文物等的鉴定和欣赏,鉴赏过程是艺术再创造的过程。鉴赏者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和情节内容进行感性和理性判断,重在从构成形式、气韵意境、审美价值等方面作考量。鉴赏课教学无疑会提高学生鉴赏能力、开阔视野、丰富艺术修养等,它与学生艺术临摹教学实践和创作教学实践相联系、互为提高。学生眼界的不断提升才能够使手上的功夫不断提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多读书、多读画、多看美术展览,多参加展览活动。自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几代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绘制出许许多多以反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历史和新中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主题的红色题材山水画作品,这些作品既是时代的经典,也是鉴赏课教学最好的范画作品。如石鲁的《转战南北》,是1959年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创作的,画中毛泽东伫立在陕北高坡上,遥望黄河对岸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地,思绪万千、运筹帷幄。又如李可染的《万山红遍》,该作品创作于1974年,表现题材取自毛主席词《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之意,他大胆尝试用朱砂色画积墨山水,众多的树木环绕在毛主席故居韶山冲周围。画面有意境、有气势、有漆画装饰效果,达到了很好的视觉张力和思想维度。再如吴作人的《战地黄花分外香》,该作品创作于1977年,内容取材于毛泽东的词《采桑子·重阳》,画面秋意浓郁,稻谷飘香。前景是一排向日葵,中景是金黄的稻田和新建的灌溉水渠,远景是一座座梯田和重峦叠嶂的山脉,作品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从上述几幅作品看,这些优秀红色题材作品构思独特,意境深远,巧妙地把语言艺术转化为视觉艺术。作者用传统山水画表现了革命历史重大题材以及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风貌,令人耳目一新,为中国现代山水画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现实主义新路。这些作品之所以成为红色经典,是经过多次反复斟酌和加工,成为作者艺术人生的代表作品,也是表现革命题材的集大成之佳作。不论是绘画表现技法还是思想内容,均是课程思政教学的范本。
综上所述,对高校中国山水画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是新时代发展给艺术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机遇和新任务,也使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新时代的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用传统绘画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讲述中国故事,用富有传统审美情趣又极具现代形式感的笔墨,描绘出一张张新时代的历史画卷。红色经典山水画作品具有艺术性、时代性、政治性、大众性,是课程思政最好的教材。因此在高校中国山水画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和思想政治元素,能够打造符合时代的专业课程教学结构与教学体系,不仅可以提升专业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发展水平与教学质量,也能够引导学生们建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意识,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专业课程知识与思政内容,充分发挥中国山水画课程中的思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