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中制度公正的发展进程与多维审视

2022-02-26 01:11廖小明
关键词:中国式公正现代化

廖小明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1)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而制度公正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结构的公正性[1]30,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习近平强调:“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2]13-14中国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萌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并提出,在新时代得到拓展。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始终注重以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引领制度机制构建,又以制度运行实施彰显公正价值,体现历史演进的宏大视野,彰显党始终坚持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要求。

一、制度公正及其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一)制度公正的基本内涵

一般而言,制度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指在特定社会范围内统一调节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系列习惯、道德、法律等。从政治-伦理学角度看,制度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为方式与交往关系结构。这种规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为方式与交往结构受到一定权力机构的强力保障,表现于外,体现为具有管束、支配、调节作用的行为规范、程序[1]27。与之相应,制度公正就是规范化、定型化了的正式行为方式与交往结构的公正性,即制度本身应该是公正的和公正的制度化[1]30。简言之,制度公正可以理解为一定社会的公正观念与该社会的制度体系相结合并且发挥引领和促进社会公正的制度价值、制度精神和制度意义。从社会发展进程看,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社会是否公正,总是与一定的制度联系在一起,既需要将公正的观念引领、融入制度建构,也需要制度运行实践体现公正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要求。换句话说,就一般进程和规律而言,社会越发展越进步,公正观念就越能制度化,制度运行实践也越体现公正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要求。

(二)制度公正的马克思主义主张

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和制度变革实现制度公正。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从来不从包括公正在内的伦理道义上去讨论革命的必然性,也不将制度公正这样的命题置于理论的突出之处。从本质上看,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把公正作为革命的根源和出发点,但是,马克思主义诉诸革命的手段,推翻剥削阶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彰显着鲜明的公平正义价值理想和实践追求[3]。进一步看,马克思深刻指明,必须从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去证明和实现无产阶级价值追求和伦理道义的应然和合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资本主义的本源性制度缺陷只有以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才能予以超越。他们提出:“我们必须彻底揭露旧世界,并积极建立新世界。”[4]这个新世界就是真正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和前提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和超越,全面开创了制度价值的应有面向和实践方向。公正既是一种应然的价值理想追求,更是必然的实践追求。无产阶级取得革命成功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通过一系列的制度机制保障人民的权利平等、机会公平、利益公平,从而真正实现制度公正,确保社会公正。

(三)制度公正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关联

制度公正既是一种现实秩序,又是一种社会理想或者意识,而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因此,二者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

1.制度公正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制度公正有阶级之别和时代差异。社会主义制度公正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主导的社会公正观念内蕴于社会主义的制度机制构建和完善过程中,并且以这样的制度机制引领和促进社会向着越来越公正的方向发展。本质上,中国式现代化就是在中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方向和实践过程。这样的进程明确以现代化为方向,坚持从本国实际出发,追求社会的公正。从根本上说,制度公正和现代化都离不开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虽然从概念本身看,制度公正和中国式现代化有一定的层次差异,前者更集中体现了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凝结,后者则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各方面和全过程的总括性概念,但就本质来说,都要求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上展开,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

2.制度公正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制度公正无论作为公正观念的制度化还是制度机制外化出公正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价值追求与丰富实践,而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同国家和地区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根本上说,二者具有目标方向的一致性。首先,就一般意义上说,制度公正和现代化都将追求美好社会作为一种基本的理想目标。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看,人们总是希望过上越来越美好的生活,这种美好生活有许多维度,比如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社会越来越和谐,人们越来越自由发展,等等。制度越来越公正和社会各方面条件越来越好的现代化就是这种希望的一种表达。其次,社会主义的制度公正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将社会主义理想现实化作为重要目标方向。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从根本上就是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但这首先是在理论论证上,而实践推进时必须在具体的社会主义实践进程中才有真实意义。因此,社会主义社会建立起来以后,建立起符合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指导的制度体系并促使社会越来越公正,通过物质、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发展越来越体现现代化,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目标方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应有之义和实践必然。

3.制度公正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共同的时代语境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指明了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必然,并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但是,却没有也不可能提供社会主义建设的答案或方案。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进程虽然艰难并最终失败了,但能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某些参考。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推进制度公正和探索现代化的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继续探索制度公正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但是,解决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促进社会制度公正,不能固步自封。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走现代化之路也好,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公正也罢,都必须在当时客观的时代语境和实践基础上进行。就时代语境而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改革开放已经拉开序幕,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最大的客观事实。推进制度公正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语境下展开。就实践基础来看,制度公正和中国式现代化都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实际,都必须立足于改革开放这个重大时代背景,都必须立足于国家发展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目标,以此促进社会更加公正,促进社会各方面更加现代化。

4.制度公正与中国式现代化同向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必然突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公正观念制度化、机制化和制度机制的公正价值得到彰显。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公正作为“社会一切道德的总汇”[5],体现的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要求和伦理的精神,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基础上制度化、机制化,实现公正观念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化。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实现以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全面生产,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个过程中,当然需要将公正观念等进行制度化、机制化融入,体现出公正观念在社会和个体层面的价值引领和道德内化,外显为制度干预和规制社会运行发展,体现制度公正的显性化,最终为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前提。上述过程和要求将从这几个方面展现出来:首先,中国式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出特征存在和呈现,其进程内含公正价值和制度建构价值的追求。其次,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物役化、片面化,不仅要物质和技术的现代化,而且要推进人的现代化,进而展现社会主义的公正价值。另一方面,制度公正价值的实现本身见证现代化的过程。习近平指出:“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一大区别,就在于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把社会主义看作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践过程。”[6]123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既要将包含公正在内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转化为现实,也要在现实的实践甚至革命性变革之中去见证公正价值观念的作用和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和伦理要求,这本身是现代化的重要蕴意和重要方面。对制度公正而言,就是要实现公正观念制度化和制度外显公正价值。对现代化而言,就是要在整体推进现代化进程中,注意张扬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力量。本质上,这两个方面是同一过程的两个不同维度。总而言之,推进制度公正本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向和内容,现代化是制度公正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方向。以公正观念引领,推进制度建构和观念变革本身就是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是现代化的内涵和应有之义。

二、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中制度公正的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为认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制度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改革开放的积极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实际的认识,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提出推进社会公正和进步的系列主张,既有促进社会观念变革的要求,也有实践上诉诸制度机制建构的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发展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都以现代化作为整体变革发展的方向,都以追求包括制度公正在内的社会公平正义作为价值和伦理目标,演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实践和基于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引领的制度变革和演进的进程,这是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的追求和价值体现,是促进物质、精神和社会交往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现代化准备阶段的制度公正建构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从认识和实践上都不可能提出科学全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但是,就社会主义的本质来说,作为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一切剥削制度的批判继承和超越,必定承续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文明成果,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扬弃包括资产阶级在内的以往阶级提出的公正观念,开创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引领和整体推进社会主义社会公正的进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现代化语境中和社会主义制度公正导向下进行社会变革和制度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首先需要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并迅速组织生产,恢复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既是巩固政权的要求,也是向人民兑现无产阶级革命伦理的要求,是中国人民急迫的需要,是从实际出发,实现社会稳定并逐步彰显公正价值的现实需要。因此,这一时期,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备阶段,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的制度化和制度体系的社会主义公正价值彰显,都需要从这几个方面着力和体现:一是在政治制度建构方面,通过探索建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政治构架,保障人民的政治公正权利和利益,为政治现代化奠定基础。二是在经济制度方面,通过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对手工业者进行引导改造激发生产积极性,对官僚资产阶级的资产进行没收、对工商业的和平赎买和公私合营等形成强大的国民经济基础,最终建立起国有和集体两种形式的公有制经济形式,形成保障社会主义经济公正的制度基础,构筑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根基。三是在文化制度方面,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体系,保障人民的公正文化权利和利益,构筑文化现代化的基石。四是在社会管理层面,通过建立公检法制度体系、人民公社和村社组织等体制,保障社会权利和利益的公平分配,维护社会公正价值,确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基础。五是通过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制度体系的建立,保障人民的安全、发展和交往权利和利益,提升中国人民的国际地位,维护基于国家独立与自由的一切公正公平的公民权利,提供其他方面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这些进程客观上实现了社会公正理念和价值追求转化,达到了制度生成和建构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准备阶段的各种探索实践,为实现制度公正提供基础、前提和保障,本身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2.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未有现代化之名的现代化制度公正探索进程。一方面,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没有提出现代化这个概念,但是,事实上的各种制度体系建构,构筑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基石,拉开了社会主义新社会实现社会公正和制度公正的序幕,这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引领社会制度变革,实现社会公正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各项任务的完成,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建起了社会主义的制度基础和国家政权。这样的制度机制比较完整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能的政治协商会议完成了代行的使命,形成了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政治协商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扩大民主、保障各种基本政治权利的制度支撑。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形成的制度机制则更加从具体方面去体现和保障权利和利益。另一方面,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制度性转化,即通过制度体系的实践体现社会公正方面,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进行了不少探索。比如,1953年12月16日,中共中央发布的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关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第一次使用了“共同富裕”的概念,要求“党在农村中工作的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善于用明白易懂而为农民所能够接受的道理和办法去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组织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农业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生产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以便逐步克服工业和农业这两个经济部门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并使农民能够逐步完全摆脱贫困的状况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7]撇开这一时期生产力发展局限,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正观念来看,提出共同富裕和普遍繁荣的生活,本质上是在探索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应该如何让建构起来的制度体系保障绝大多数人的公平公正的权利,维护应得的利益,是制度公正外显的正确方向,后续的制度设计、构建和完善,必将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公正更加外显化。

(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时期:开启社会主义制度公正的新实践

1.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构建起来的制度机制和社会形态提供了现代化建设的宏大场景和制度公正的实践基础。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正式拉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序幕,现代化逐渐成为显词。这客观上将社会主义各方面的建设置于现代化建设的语境和场景,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综合性目标和发展性价值,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引领社会发展和制度化建设以及制度体系如何显示出公正价值提出了要求。换句话说,现代化和制度公正都已经被置于社会主义的坚实基石上,也在证明着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8],后来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又提出:“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9]1964年12月21日,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要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从制度建设来看,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在这个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逐步开始发挥出制度的公正效力和作用,本质上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比如,就分配方面,这一时期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虽然尚不科学不完善,但体现公正的初衷非常明显:“在基本的社会制度——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已经基本上确立以后,就要花很大的力量去注意解决分配当中的问题,不能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错误,这样可以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高高兴兴,一心一意建设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如果犯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的严重错误,搞得一部分人不高兴或党内的团结不那么好,情绪不那么高,那就损害了经济基础。”[10]所以,必须按照按劳付酬的原则,公平合理地分配人们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以促进生产力的顺利发展。

2.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式提出与展开和推进中国社会公正观念的制度化与制度体系的公正化是早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两个重要价值追求。事实上,这一时期由于国际环境的影响和我们认识的局限,党中央提出“四个现代化”建设很大程度上以苏联为参考,但也有我们自己的思考。现代化之于中国,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在参考别人的基础上,走自己的路,这一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头脑中一直十分清楚。从根本制度出发进行的具体制度设计看,党中央试图通过领导和带领全国人民通过迅速发展生产力,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上的落后问题,在权利和利益上实现公正的分配,既为人民生活的改善提供条件,也兑现党对人民的承诺,真正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尽管后来的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严重脱离实际,错误估计了形势,错误判断了人民内部矛盾,导致了严重的后果甚至造成事实上的诸多不公正。但是,就出发点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公正价值理想转变为现实的制度体系建构尝试和通过系列制度体系维护人民公正权益的努力必须得到充分肯定。恩格斯指出:“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1]总体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步探索中,追求制度公正的努力是社会主义制度建构的根本价值取向,而制度体系的公正价值体现,成为党中央谋划现代化的重要考量,也是对人民追求社会公正的积极回应。美国毛泽东研究专家R.特里尔认为,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比旧中国有更多的社会平等”,主要表现在“按劳取酬——身份,或拥有土地和资本不再起作用了,因此,中国的产品分配成为世界上最平等的分配方式之一,彻底贫困和死于身无分文的人极少,并且,进步的基本手段——卫生保健和初级教育——不再只有少数人才付得起了”[12]。这当然是公正价值制度化的结果,也是制度机制公正价值的彰显。总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在早期正式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既把现代化作为目标,也提供了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制度化和制度公正化的场景。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呈现制度公正应然与实然的张力

1.把握现代化建设目标进程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公正都要实现应然向实然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改革开放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目标一致性和价值共同性。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全面铺开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针对小康社会提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3]从应然性讲,各国现代化都会打上自身烙印,具有自身特色。中国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本质上看,这里的中国特色根本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具体实际出发,实现现代化和推进社会制度公正都没有现成答案和模板,都只能在具体实践中展开,统一于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的中国语境和中国特色与制度公正的中国语境和中国特色都是因为社会主义的根本规定性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具体实际。现代化建设的展开和制度公正的推进,根本前提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历史实际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制度建构基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探索现代化的关键一招,是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度公正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不仅在这个阶段形成,而且转化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有公正观念引领,而且要通过系列制度机制的构建和运行彰显这种价值。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化的制度公正应然与实然同向发展,有机融通,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彰显社会主义公正价值。

2.把握现代化建设进程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公正是从应然不断趋向于实然的过程。首先,公正制度从应然走向实然始于改革开放之初制度变革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经过十年内乱,现代化的观念逐步淡出视线,整个社会对包括制度公正在内的价值认识变得混乱。事实上,思想的禁锢和制度的规制限制了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和创新,也影响了制度公正实践。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四川等地进行的农村承包,突破了人民公社大集体农业的制度规定,解决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制度变革的问题,为制度创新发展打开了闸门。相应地,手工业者的大胆探索,也在寻求或者逐步实现相应制度的突破。“养三只鸭是社会主义,超过三只鸭就是资本主义”和手工业者只能聘用规定的人数,超过一个就是资本主义等现实问题,考问着改革开放之初制度机制的伦理价值和公正原则。“一大二公”的制度机制具有制度公正的应然性价值,却不是实然性价值。由于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要求,没有考量实际的生产力发展差异和客观要求,真正推进实践,就必然造成“得其所应得”的公正原则实际流于形式,人们感知的是“得不到应得”之权利和利益,公正之感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规定了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制度,但是,具体的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念需要通过实践和制度构建得到落实,而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机制化予以彰显公正价值。思想解放和价值观念更新,为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营造了思想文化和舆论环境,而基于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制度“破窗”效应为制度创新和重构开辟了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和公正观念的制度化以及制度的公正价值彰显具备了现实基础。其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系列制度改革指向现代化目标,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公正价值。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全面拉开序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与制度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在实践的先导性和突破性,制度要么为实践提供条件,要么通过实践的反向作用促进制度改革和完善。改革通过实践的发展上升为经验,提炼为制度。一是农村联产承包大面积铺开,逐步实现从实践到经验再到制度的提升,形成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二是城市改革的铺开,要么是在已有的制度规范中寻求空间和突破,要么是大胆地闯和干形成了经验,再提升到租赁制、承包制等制度体系。三是开放政策和实践大幅度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形成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新制度机制的创制。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尤其党的十四大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生产资料所有制、分配方式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终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方式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相应地,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也深入推进,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促成公正价值观念变革和制度化转化,也实现了制度公正价值的现实彰显。再次,改革开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理论提升促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制度公正发展。中国富有生机活力的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客观上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经验,加速了现代化进程,而马克思主义公正观念需要结合生动实践予以概括和发展,这两个方面都要把“制度”作为重点和焦点。因为一切经验都要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产生长远的作用和影响,而一切制度都要得到科学的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因此,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都蕴含着公正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公正价值提升。制度方面的公正价值既是经验跃升到理论,理论转化到制度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彰显社会公正价值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公正的提升既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公正价值观念外显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精神伦理化的过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伟大实践进程中推进制度公正的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时代是继往开来的新时代,是中国式现代化加速发展的阶段,更加需要通过现代化建设实践场域探索制度健全完善的时代,是观照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公正的更大诉求和推进制度完善有效保障社会主义公正价值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场域下,现代化的推进和社会主义制度公正价值彰显都必然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我们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范畴下认识现代化和公平正义。

1.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成为实践层面重要的时代场域。在新时代场域下谈制度公正,需要将现代化目标与社会公平正义目标实现高度融通融合。在学习十八大精神专题研修班上,习近平从四个方面对公平正义进行了说明,内含制度公正旨趣:“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所以必须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所以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和平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所以必须坚持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共赢的发展,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4]

2.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持守正创新,将制度公正融入价值观念引领的制度构建和实践。新时代,习近平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伦理和制度公正基本要求,提出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理念。现代化包括丰富的内容,既有物质的现代化,也有精神的现代化,还有制度的现代化和治理的现代化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5]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作为一种实实在在推进的现实宏大背景和场域,坚持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坚持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统一起来,始终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其中,从根本上保障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解决了公正观念制度化和制度的公正价值外化所依托的主体、对象和目的,明确了现代化建设和制度公正的根本落脚点和归宿。

3.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进程中推进公正价值和伦理要求的制度化和外显化。中国式现代化对应的是中国式制度建构与政治和社会治理,而制度公正不仅仅是价值,而且是实践追求,需要公正价值和伦理要求不断制度化和外显化。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大后提出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而且还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实现后迅速转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15]在中国式现代化总体进程中,无论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都内含制度机制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内蕴社会主义公正价值和伦理要求。从根本上说,中国式现代化顶层设计是对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落实,是推进公正伦理的制度化和制度机制的公正价值外显化。

4.从中国式现代化内含的治理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集成上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公正性。推进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目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解决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提出了十三个方面的制度优势,明确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对制度公正价值的落实,彰显制度公正伦理要求,突出社会主义价值实践。现代化在实践层面尤其要体现为治理的现代化,而治理的过程既要公正观念的引领并将其融于制度机制的建构与实施之中,又需要在制度机制的外显价值中体现出来。从根本上说,治理现代化要在整体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体现治理的社会主义公正价值观的本质,并且通过制度机制干预和促进现实问题的解决,彰显社会主义公正价值。

5.在大国外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通过一系列制度体系的构建,形成推动全球公正发展的制度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15]。中国新时代大国外交依循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和和平外交基本国策,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的过程,必然形成一整套制度机制。坚持推进大国外交,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要明确我们主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生命共同体,更是一种权利和利益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逻辑是解决现实世界面临的重大危机的基本逻辑,也是努力实现和维护全球正义的基本依据[16]。我们确保大国外交服务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服务世界和平与发展,又通过提出并促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推动全球公正发展的制度体系,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公正主张的制度化和中国基于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平台的全球公正的时代彰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上那些需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又想独立探索自身现代化之路的国家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中制度公正的多维审视

实现现代化是全体中国人民的美好夙愿和执着追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重要目标取向。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中国问题的自主探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成功,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探索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立足于中国基本国情、从根本上有别于资本主义发展逻辑的全新的现代化之路。它历史性地超越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发展模式,蕴藏着丰富的发展伦理智慧[17]。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崇高目标和现实追求,从包括制度的构建、完善与创新等诸多方面去考量公正的应然价值和实然追求。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制度价值方向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这一制度保障了新道路的价值追求,维护了新道路的价值理想[18]。社会主义的初期探索实践、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和新时代守正创新,都内在地贯通马克思主义制度公正观,外显社会主义制度公正价值,都在公正价值的制度化和制度的公正价值化两重维度中得以体现。

(一)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公正基础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典型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必然优于包括资本主义现代化制度体系在内的一切以往的制度体系,其重要原因就是公正不再是口号和形式,而是内生于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设计和运行之中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政治制度上的公正基础,提供了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思想和政治前提,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制度基础,同时完善了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形式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文化制度,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公正价值观转化为现实制度设计的实践,同时,这样的制度设计又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基础,也成为彰显马克思主义公正观的制度基础或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探索、改革开放时期的现代化的重新开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都依循于这个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制度公正基础。

(二)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维度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制度公正取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制度构建和完善居于十分重要甚至关键的环节。从政治理论与实践方面看,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必须按照新的理念建立新的制度,公正取向必须贯穿其中。我们既要坚持共产党领导这个根本前提和制度设计基础,又要以政治协商会议的制度形式保证最大程度上的民主、自由以及与之相应的利益,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发展需要,进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设计,同时,进一步完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形式。在经济上,从新民主主义纲领的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基本制度设计考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系列经济制度的设计,都体现了公正价值引领制度构建和制度的公正价值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迅速领导进行了土地改革,颁布土地法大纲等,用制度保障公正权利和利益,彻底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个数千年的农民群众夙愿。同时,通过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建立公有制经济制度,实现城市市民和工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文化制度体系,既用公正观念引领制度构建,也通过制度运行保证工农群众文化权益。这些尝试和实践,从根本上说,都是马克思主义公正理论引领制度构建实践和制度运行实践彰显社会公正的过程,是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公正价值生成和外显的活水源泉。中国式现代化缘起的社会主义制度基础,本身是在社会主义公正价值引领下,在理论与实践统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主义公正价值内在于这样的制度体系之中。同时,社会主义公正的制度基础,成为中国探讨现代化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价值依循,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公正的特色。

(三)在继承与创新相统一基础上呈现传统价值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公正价值

事实上,中国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十分重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深入挖掘和阐发,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成为中国走现代化的道义根基和精神追求。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离不开中国的文化土壤,尤其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对社会(制度)发展的影响。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站立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6]55事实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始终伴随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的结合,伴随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两个结合”既能够在理论上、价值观念上体现,也在制度精神和制度文化层面体现出来。中国现代化历程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也不可避免地考量传统公正观影响社会(制度)发展的客观事实和史实。

结语

从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到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2]13这中间体现着一种历史演进的宏大视野,其中始终坚持鲜明价值取向的特色。马克思主义强调通过革命和制度变革实现制度公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本身就是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逻辑展开。制度公正和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联,体现为二者具有共同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基础、目标方向的一致性、共同的时代语境和实践基础以及二者同向发展,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的探索中开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这本身是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社会深度变革的结果,体现在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理念上,不仅作为对封建社会和奴隶社会价值的替代被提出,而且体现在适应生产力变革要求而产生和形成的现代制度设计和运行实践之中。现代化的进程既体现为物质化的系列成果,也体现为包括公正价值在内的价值观念引领制度建构和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推进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都以现代化作为目标方向,都包含制度公正的价值目标和伦理规范。上述进程演绎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现代化演进与公正价值引领,呈现为应然与实然张力之下的探索发展。

通过对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演进中制度公正的多维审视,可以看到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基础上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制度公正基础、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维度中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演进的制度公正取向、在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基础上呈现传统价值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公正价值。马克思主义不主张以观念作为革命和社会变革与改革的动力和基础,而是强调经济基础决定政治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必然。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强调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价值观念与物质实践之间的张力,在历史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统一性和多样性之中开辟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样的结果,中国式现代化和制度公正也是这样的结果。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坚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探索现代化,制度公正坚持在社会主义基础上探索实践,才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使我们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中国式公正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公正赔偿
中国式教育的“逆袭”
吕坤公正观浅析
公正俄罗斯党往何处去?
公正俄罗斯党如何准备杜马选举
中国式性感